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28 18:45: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反思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倒数第二册,前面十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学这10首古诗词,我不像以前教学古诗词那样详细讲解,而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了解大意,背诵古诗,复习古诗并能积累运用。在学习这十首古诗词的基础上,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还采用了趣味学古诗的方法,教学这部分,有收获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学习了10首古诗词,大体了解意思,回顾以前背诵过或者学习过的古诗词,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反复的读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课上,通过看图吟古诗趣味填空和诗中故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背诵过的古诗词。介绍了时代背景和作者,讲述关于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等。

  三是注重实践,根据一些填空提示或图片提示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深刻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同类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四是加强古诗运用,结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册中的积累运用部分进行练习。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诗中不仅油水、山、鸟……还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于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让同学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积累能力,学习效果不佳。还需要在不断地教学中改进方法,继续努力。

《古诗》教学反思2

  以图引文学古诗──古诗《所见》教学一得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接近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总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教学反思4

  《元日》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篇古诗,教学《元日》时,我是按照读春联,解释题——读诗文,正字音——读诗文,明诗意——读诗文,悟诗情这样的层次开展教学活动的。

  我从理解题目“元日”入手。先让学生猜想,告诉同学们理解诗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查字典,看插图联想生活实际等。并理清 “元旦”与“元日”的区别。随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的生字表读准古诗。再请学生借助字典,自己尝试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再从旁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新桃旧符”和“屠苏”。引导观察图片理解“曈曈日”。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生活背景、经验、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在悟诗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热闹”、“快乐”之情。师再追问:你从哪体会到的?学生便想到放焰火和爆竹,贴春联,跑新年,喝喜酒。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新年给人的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景象。最后通过介绍作者,进一步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深意。教学过程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效果较好。

《古诗》教学反思5

  所 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于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简单讲解孩子们明白诗的大意和完成识字教学之后,就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那种歌声想彻树林的感觉,要想逮住知了,必须轻轻的,小心意义,多读几遍之后我感觉孩子们的兴趣有增无减,一次比一次读的要好.一节课上下来心理舒畅啊!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有的孩子们早已经背的滚挂烂熟了..这首诗本着孩子们自己在读中体会的原则开始了教学.突然我想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有我来范读,让孩子体会诗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种欣喜,仿佛真的身临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们互换角色,让孩子们读给我听,真的好感动,因为他们的那种努力,他们也想把我带到那么美的情景中去.

《古诗》教学反思6

  一、从炼字、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这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试着,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学还缺乏表达见解的.勇气。

  二、在探究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博采众长。讨论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检查探究成果时,不少学生回答的很不错。

  三、选取高考答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本课堂的教学重在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式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经典回顾”,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教学反思7

  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教学反思8

  《古诗三首》这节课,我本着主题教学的教学思想,以儿童诗为主题,把以前学过的四首儿童诗以及本节所学两首集合到一起,让学生观察总结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窥探诗歌的奥秘,发现创作儿童诗的小技巧。学习创作一些儿童诗,把我们看似平常的生活发掘出诗意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这节课基本达到了上面所述的.目标,只是感觉还不够精细。如一块未经精工制作的璞玉。环节还不够流畅,衔接还显生硬,教学语言还显粗糙,气氛还欠热烈,学生活动不太充分。热烈而充分的学生活动,精彩的学生发言,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识。学生学的透彻,自然就活动得开;一知半解,当然就活动生疏。

  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所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的展示中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表述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教学反思9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把握古诗教学的度。这两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背古诗。学习这两首诗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咏柳》一诗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基本能理解,仅仅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最后解决疑难之处即可。《春日》一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些,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两首诗都做到了“大体了解诗句内容”,没要求学生逐句翻译。有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意,但有的学生,他知道诗在讲什么,可是不能“言传”。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可到了做作业时,有写诗句意思的要求(同步训练中有写诗意的题目),那些孩子就犯难了,有的句序不对,有的描述不到位,有的描写不够具体等等。当我再重新讲解一遍,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字时,结果把诗的韵味都搞丢了,孩子们学古诗的兴致也大减。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真的只能要求到“大体了解诗句内容”就够了,只要能说出来就行,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出诗的意思吗?这是我教古诗的一点疑问,希望专家和同仁能给予指点。

《古诗》教学反思10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习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习轻声读,再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

  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现出作者对瀑布壮观的惊叹,因而产生了神奇、夸张的`想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3、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

  3、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放录音,欣赏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读,拓展延伸

  1、小声读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完成其中一至二题:

  ①、根据诗的描绘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庐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③、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古诗》教学反思11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古诗》教学反思12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古诗》教学反思13

  本节课应该是一节学生很感兴趣的课,因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是很喜欢图片的。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我发现学生之前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在学生进行格式设置时,我发现学生们做的很好,这说明上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掌握了,表现我们的每节课学生都学的很扎实。同时,在复习时,我让学生演示操作,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了主人。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1、在导入环节,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课件,本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却对没有发挥其作用,导的'有些多了,第一:不应该加入声音。我在让学生找与上节课制作的WORD有什么不同时,很多同学一找就找到了声音,这确实与上节课的不同,但这不是WORD能实现的操作,我的本义是让声音起一个熏陶的作用,反让学生看作了不同。第二:不应该用幻灯片做课件。因为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在WORD中操作,所以,应该用WORD做成课件,这样与所学内容相关,导入更加的自然。

  2、在本节课中我的演示太过多了,应该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且,我在这节课中没有对学生放手,一直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后操作。应该让学生自学,自己去找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汇报,大家共同学习。尤其是在这两种插入方法,都是教师给学生的,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讲第一种方法时,我就听到下面有个学生说是“复制——粘贴”了,我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应该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他的方法,而是按照备好的课一直在讲我的那两种方法。现在想想,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找这两种方法,说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名够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正。

  3、发给学生的古诗文档资料准备不够充分,以至学生在用时出现了问题。这个内容我本不想给学生的,让学生自己输入,但在上课前,我们组内又进行了研讨,认为如果不给学生的话,本节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想掌握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可以让他们进行格式设置,所以在苍茫中我准备的不够充分。

  4、在下课前的展示中,我处理的有些仓促,都是我把学生作品上传到FTP中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了,自己传上来,我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应该在上节课先教教学生上传的方法,这样作品会更多的进行展示。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能适合学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适当的放手。

《古诗》教学反思14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古诗》教学反思15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学好古诗?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词句,边读边想,读中感悟。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迁移到对这首诗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朗读的感受。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中,我感觉到这种迁移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这节课有一个小插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临终遗愿与陆游临终悲歌进行了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课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处是由我以独白的形式为主向学生阐述我的观点,没能让学生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比较,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生成性的东西,最好由学生生成或引导学生生成。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篇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这首古诗也较为浅显易东,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点词句。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自己去弄懂课题和诗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悲愤”教学中,我插入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及林升的《题临安邸》,从中也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课末又展示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一可以巩固学生的对诗文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学生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没有判断到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对学生相关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2-22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2-25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2-22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03-02

古诗《江雪》教学反思03-18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6-12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17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04-04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