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力的教案

力的教案

时间:2022-09-25 11:23:57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力的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力的教案模板集合7篇

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个螺帽),老师这里有一个螺帽,掂一掂有多重?

  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出它有多重吗?

  2、揭示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略讲:重量—一般指该物对悬持或水平支承物所施的力;重力—通常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它们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今天,我们测的是物体的重力。)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过渡:要测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再看看刻度板,力的单位是什么? 1(牛) = 100(克力)

  看一看:每一大格表示几牛?每一小格表示几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4、用力慢慢拉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课件——强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重力。

  思考:5牛的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测不出螺母的重力?我们可以怎么办?

  7、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螺母的水平拉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板书:

  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弹簧称的构造: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弹簧(具有伸缩性)

  二、力的单位:牛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称的注意事项:

  1、归零

  2、先估计重力大小

  3、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四、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学自的

  介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识性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2.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三、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

  教师:照课本图8-32甲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答;大约是6牛顿)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答: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教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F与这两个力F1和F2是什么关系呢?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上述的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的合力都是成立的。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这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0°时,两个力变为同一条直线上同方向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这两个力的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夹角增大到180°时,这两个力变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所以,上一节我们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是今天所学的知识的特殊情况。

  四、例题

  大小分别为30牛顿和40牛顿的两个力互相垂直,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用作图法解决有关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问题。

  从一个公共的作用点分别做力F1和F2的图示,这两个力互相垂直。以F1=3牛和F2=4牛,这两个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从力的作用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条对角线即是合力F的图示。从图中可以量出,合力F=5牛。

  (四)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难,初中学生学习确有一定困难。根据教学大钢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对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有所了解,只了解采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分力和合力即可。重点还应放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

力的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力的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的教案 篇5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了解压力状态下的表现,学会判断自己的压力。认识到压力不一定全是害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还要学习调节压力的技巧。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人际交往、学业、竞争等方面都存在压力,而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压力,或者方法有限。当感到压力时,他们的做法可能是逃避,可能是不知所措,这样会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之中,因而导致心理疾病。教材本课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正确看待压力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面对困难的时候做好自我调节。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了解压力。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压力既可以是动力,也能成为阻力,对它无需太过恐惧。

  第二战:调节压力。

  目的在于教学生一些管理和调节压力的方法。

力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关于力的教案模板集合7篇】相关文章:

精选力的教案模板集合8篇06-29

精选力的教案模板锦集5篇08-18

精选力的教案模板集锦七篇08-13

关于狼教案模板集合9篇05-26

关于桥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5-25

有关力的教案范文合集7篇07-10

【精选】安全教案模板集合5篇05-27

关于幼儿园社会教案模板集合6篇06-09

《秋天的雨》教案模板集合六篇08-24

【热门】美术教案模板集合八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