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时间:2023-12-21 18:35:28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将数据整理后记录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视频、课件

  学生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这是二(1)班的20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他们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20人依次站起来说想参加的运动项目)

  2、师:每个年级中只能设置2个比赛项目,你们认为应该选哪两个项目呢?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学习单,准备记录。

  3、反馈交流

  师:记录好了吗?

  展示学生各种记录的方法:图形、写数、划正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想出了那么多的记录方法。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一下划正字的记录方法好吗?

  4、师:再听一次,这次我们都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吗?

  反馈核对

  师: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不但方便,数起来会更快更准确。

  5、师:数据都记录好了,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记录的情况做成一张表格。

  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记录的是参加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记录的项目有跑步、跳绳、拔河

  师:这就是一张简单的`统计表。你们觉得做成统计表后有什么好处吗?

  师:看着这张统计表,想想二(1)班小朋友会选择哪两个项目进行比赛。

  参加运动会项目的人数

  项目跑步跳绳拔河人数1154

  6、师:总人数和我们记录的数据总和是一样的,说明我们在记录时没有漏数或多数。

  7、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师:看着这张统计表,想想二(1)班小朋友会选择哪两个项目进行比赛。

  8、看书。

  二、创设情境,深化问题

  1、师: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用我们学过的本领,可以怎样来统计?

  按照动物的种类分别统计。师出示分类表

  师:还可以按照其他的方法来统计吗?

  按照运动项目分别统计人数。师出示分类表

  2、小组合作,选一种方法进行统计,解决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的问题。

  3.、选两组不同的统计表让学生上台汇报。

  小结:不管是按照运动项目还是按照动物的种类来统计,统计的项目不一样,统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4、推荐统计表。

  师:在比赛现场来了两位工作人员,它们是(厨师小猪和裁判长长颈鹿)

  这两张统计表哪一张统计表给小猪厨师长呢比较合适呢?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的需求不一样,统计的项目也不一样。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1、师:运动会后二年级的老师想根据同学们喜爱水果的情况,为他们准备一种水果。

  二年级小朋友喜欢的水果

  种类香蕉苹果葡萄芒果人数27142712

  反馈:数据正确性

  师:你们认为,老师会准备哪种水果给二年级的小朋友呢?

  小结:在整理数据时,我们要仔细,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2、观察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们能获取那些信息呢?

  出示

  二年级女孩喜欢的比赛项目

  项目踢球梳辫子踢毽子唱歌舞蹈人数6110912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与评价

  1、作业延伸:做一项统计表,统计内容自定。

  生活中的统计

  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表初步”,请用学过的本领和()合作,完成()统计表。

  2、独立作业:书P40/练一练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

  2、初步学会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画竖杠等方法进行数据的记录。

  3、初步学会数据的整理,能独立完成统计表。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二、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统计表初步》属于“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板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本教学内容的前继知识是计数和分一分,通过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后继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一)(二)、折线统计图等与统计表内容相匹配的,更为形象呈现数据的“数据描述”部分的.教学内容。此外,《统计表初步》这一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学载体,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化繁为简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并提升统计分析能力。

  2、学生实际

  学生虽然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接触统计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统计的感知,这节课上学生把本课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新发现,同时为下节条形统计图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创设情境

  1、情境:这是青青草场的15只小动物,这是慢羊羊村长,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慢羊羊村长说了什么吧?

  (播放PPT)

  (1)提出疑问

  小动物们喜欢的有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慢羊羊村长应该准备多少呢?请拿出课堂学习单,在1号表格上来记一记。

  (2)投影反馈,进行比较

  2、再次体验

  (1)尝试记录

  刚刚记录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记录得比较凌乱,那么接下来请在2号表格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来记录一下。

  (课件播放)

  (2)投影反馈,全班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记录,可以用数字来记录,还可以画“正”字。

  集体观看

  交流记录方法:

  用符号记录:划小竖杠、打勾、画☆、画爱心

  集体记录

  个别交流

  预设:

  画“√”的记录

  画圈来记录

  画杠法来记

  写数

  划“正”字等等。

  创设动画情景,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统计的用处。

  18分钟

  探究新知

  (一)数据收集、记录

  1、学习统计方法

  (1)划“正”字法

  接下来,小巧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记录方法,大家看一看,是什么方法?与某某小朋友一样,小巧也要向我们展示“正”字记录的好方法。

  = 1 xGB3①首先我们来书空一下这个“正”字。谁来帮她介绍一下正字法?

  = 2 x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2)画竖杠法

  小丁丁也想向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叫做“竖杠”法。

  = 1 x GB3①谁能看懂它表示的意思?

  = 2 x 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小丁丁和小巧画竖杠和画正字的方法收集记录数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统计。

  3、再次体验

  请把课堂学习单拿出来,看3号表格,我们大家选择画正字或画竖杠的方法,再次为慢羊羊做记录,这次为了使我们的记录比较顺利,你们可以不要抬头看,只用耳朵听,小手记,准备好了吗?

  (课件播放)

  (1)集体校对

  (2)有15个小动物,你看看你统计得对吗?有没有多数或漏数?

  (3)小结: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用划正字和画竖杠的方法进行记录,不但方便,而且我们算起来会更快更准确。

  (二)数据整理

  1、认识统计表

  刚才我们把这些数据都收集记录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清晰地把这些数据呈现给慢羊羊村长呢?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一张表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统计表里都有些什么呢?

  小动物最喜欢的水果情况

  种类

  香蕉

  苹果

  草莓

  只数(只)

  7

  3

  5

  这是统计表的标题

  这一行是它的种类

  这一行是它的数据

  像这样就成了一张简单的统计表。你们发现把它做成一张统计表之后,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里统计的对吗?有没有多或漏?

  2、再次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小朋友啊,先确定了一下水果的种类,然后在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进行了记录和整理,最后形成了这样的一张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和统计有关的知识,来读一下课题——统计表初步。(齐读课题)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集体记录

  集体校对

  通过小巧和小丁丁的介绍,集体学习“正”字法和画竖杠图法,让小朋友学会正确的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方法。

  再次通过动画情景,让小朋友用所学的新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通过动手做并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正”字、画竖杠统计的方法。

  介绍统计表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标题、项目、人数)

  此活动让小朋友感受到数据的完整性,感受到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总数建议记录的正确性与否。

  10分钟

  巩固新知

  1、填写统计表

  打开数学书,翻到第40页,完成第二大题练习。

  2、数据收集,完成统计表

  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统计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我们学过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育陈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忙统计一下,这四项运动(拍皮球、跳绳、踢毽子、丢沙包)中,体育课上我们应该开展哪项运动呢?请小朋友们先收集记录数据,再完成统计表。

  独立完成

  说一说

  通过两道练习,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能将记录方式与统计表的数量对应起来。

  通过让小朋友完整地自己经历数据收集、记录,与整理的过程,知道在生活中应用统计表。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统计表初步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3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页,3、6、9的乘法关系。

  教学目标:

  1、复习3、6、9的乘法,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和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3、6、9之间的关系:2个9=3个6=6个3

  教学难点:

  会用3、6、9之间的关系来推理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互相对口令说说3、6、9的乘法口诀。

  2、我们已经学习了2、4、8乘法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运用类似的方法继续来研究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课题)

  [通过同桌之间互对口令的形式复习3、6、9的乘法口诀以及学生对于2、4、8乘法之间关系的掌握,为探究3、6、9乘法之间的关系做了有效铺垫]

  二、探究:

  1.小兔欢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点击)我们书上也有,一起把书翻到5 4页

  1)出示计算条片墙

  师:看,这是用计算条片筑的墙,观察后小组讨论:三种颜色的条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互相说说)

  2)通过探究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条9格条片=3条6格条片=6条3格条片。

  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

  2×9=3×6=6×3(板书)

  [首先通过出示不同颜色的计算条片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3、6、9乘法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学生熟悉的数射线上进一步验证]

  2、小朋友们真聪明,请看看第二题,你能看懂吗?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1)师:小兔欢欢提出了什么要求?你们小组是怎么理解的?

  大家理解的都不错。在数射线上做3的乘法,1×3积是3,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2×3积是6,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依次类推,然后做6的乘法,1×6积是6,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9的乘法也是一样1×9积是9,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

  2)请大家继续在数射线上做3、6、9的乘法,并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点击)

  3)小朋友刚才大家在数射线上做3、6、9的乘法,又在表格里分别把3、6、9乘法的积“√”了出来,那么3、6、9乘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比一比那组发现的多?

  3.汇报:

  方案1、积之间的关系:(表格)

  生:3、6、9的乘法都在18这里打勾。

  发现了吗?谁还有补充?

  (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方案2:积之间的关系:(弧线)

  生:红、兰、黄三种颜色的弧线都在18、36这里碰头了。

  发现了吗?谁还有补充?为什么会在18、36这里碰头呢?谁有进一步发现?

  生:

  ①它们的积都是18、36。

  ②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方案3:生:2个9=3个6=6个3

  谁还有补充?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

  生:18是3、6、9的乘法中出现的相同的积。

  为什么它们有相同的积18呢?

  小结:看来3、6、9乘法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才我们找到了18和36是3、6、9的乘法相同的积,那么3、6、9的乘法相同的积还会是几呢?

  [这一题是尝试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利用学生喜欢猜想的特点,让他们大胆地猜测,再去验证,进一步了解了3、6、9乘法之间的关系]

  问:你们想得真好,那么3、6、9的乘法相同的积有多少个呢?

  [这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给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2个9是18就是2×9=18,3个6是18就是3×6=18,还有6个3是18就是6×3=18,36也是这样。这些算式积都是18(36),因数却都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因数是怎么变化,引起积的不变。18、36任意一组算式为例开展四人小组讨论。

  18=2×9 36=4×9

  18=3×6 36=6×6

  18=6×3 36=12×3

  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汇报。

  小结:看来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不变。

  三、练习:

  欢欢表扬我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做闯关游戏,你们想玩吗?

  1.第一关:

  30=( )×6=( )×3问:你是怎么想的?

  54=( )×9= ( )×3问:你是怎么想的?

  ( )×9=( )×3问:可以怎么填?你是怎么想的?(因为9÷3=3所以几×3=几)

  如果老师在这里填( 6 )×9=( 12 )×3行吗?为什么?可以怎么改?

  欢欢表扬我们,第一关顺利过关。(点击)

  2.第二关:

  欢欢要求我们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闯第二关小组合作完成

  72=9×( )=3×()=6×()

  问:你是怎么想的?

  你们真聪明,小兔欢欢要我们再接再厉来闯第三关。(点击)

  3、第三关:

  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还能帮我们算一些从来没学过的题,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了12×6与24×3的积都是72。

  小兔欢欢给我们设计了第三关的题,18×3=( )×( )=( ),你能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推算吗?请大家合作完成。

  祝贺大家顺利过关。(点击)

  四、课堂总结:

  我想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3、6、9乘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板书:

  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5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6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做到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策略:

  教法:

  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红黄蓝各30根)、题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热情好客的村长邀请羊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篮子里面有许多丰盛的水果,咱们去看看吧!(图片展示其中苹果2个,梨子6个)

  二、探索新知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苹果2个,梨子6个)

  1、师:瞧,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4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3个2,2+2+2=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里面有3个2、)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补充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2、认识“3倍”,建立概念

  教师指出:6里面有3个2,也就是说6是2的3倍。(板书:6是2的3倍)

  1、师:苹果有2个,如果2个苹果为一份把它圈起来,那么梨子有这样的几份,梨里面有几个2?请你在题单上面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发,并抽生上台汇报)生:有3个2,因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为3份。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3份。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全出3个2,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这就是6和2的倍数关系。师:大家跟着我一起完整地说出它们的关系。(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书,生再其读)

  生:2个苹果作为一份,梨有这样的3份,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二)课堂活动

  摆一摆、说一说(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摆2根蓝色的小棒,让生操作第二排摆2份这样的红色小棒。师:红色是几根?(4根)

  师: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几倍,谁是谁的几倍?

  生:2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2倍。4是2的2倍。

  2、摆2根红色和2根蓝色小棒,问:这时候的关系是几倍,谁是谁的几倍?(强调1倍关系)

  生:1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1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1倍。2是2的1倍。

  3、师:第一排摆3根蓝色小棒,请摆出红色小棒,要求是蓝色小棒的9倍。(为了快速又准确地摆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为一份。9个3就是27根小棒。(生摆好,选一人起来说理由。)

  (三)改变比较量,理解倍。

  1、师:村长见发现还有梨子没拿出来,于是就多摆出来了2个,现在请大家观察这时候梨子和苹果有怎么的数量关系?(引导几个为一份,有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生:2个苹果是一份,梨有这样的4份,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4倍,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适当表扬)

  2、游戏抢答:2个苹果是1份,假如梨有这样的3份?7份?8份?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生:回答(师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

  (四)改变标准量,理解倍。

  1、出示PPT,3个苹果和6个梨子,生说谁和谁比?谁的数量作为一份?谁有这样的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2、师:梨的数量都是和苹果比较,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是4倍呢?(PPT上出示2组图片进行对比)

  3、生讨论并小组上台汇报。(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4、师小结:在寻找倍数关系时,最关键的是看比较的标准,标准变化了,倍数也就跟着变化。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83“课堂活动”

  1、2题看卡片,说一说。

  2、3题圈一圈、数一数、画一画。(先独立完成,在展台汇报更正,说一说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诀)

  3、P84练习十九第1题,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更正。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个三下?你们真聪明!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为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有这样的几分,就是几倍”。原本认为倍的认识比较难学,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时就对几个几乘法的意义训练的比较多,如看图写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诀画图等练习,学生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倍”的理解。

  一般我们习惯说“3个2也就是2的3倍”,比较突出“个”,而这节课我偏重于淡化个数强化份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请学生第一排摆蓝色小棒3根,第二排摆红色小棒6根,3根小棒为一份,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这样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反复操作、表述,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理解。

  2、设计小坎,找出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其实里面不排除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坎。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着出示一把小棒(无法用眼睛看出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把小棒的根数是3根小棒的几倍?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义的学生会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摆出来,一共有这样的6份,就是3的6倍。紧接着提问“为什么3根一份?”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像这样的小坎既不让学生觉得难以跨越,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举两得。

  3、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学生想要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将直观的五角星图、小棒图抽象到图形图,如: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5倍,请学生画出来,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互相的转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里,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7

  教学目标:

  1、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形式,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交流、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小胖他们去秋游了,看看他们去了哪?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量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回答出示三个问题: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长劲鹿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

  揭题: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数学问题——“几倍”。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同桌合作,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交流:

  圈一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回答媒体演示)

  摆一摆:你能上来摆给大家看吗?一边摆,一边说想法。

  有没有小朋友能用一个算式来解决的呢?(根据回答板书算式6÷2)

  3、理解算式的含义

  (1)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求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也就是要求6是2的几倍,或者说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算式6÷2来计算。

  (2)6÷2等于几?(完整算式)算式里的6、2、3分别表示什么?

  (3)“倍”并不是一个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是后面不写单位。

  4、用除法算式解决求“几倍”的问题

  同桌两人各选一题,先说算式,再说算式中各数字表示什么。

  (1)交流问题2。这里是把什么看作了一份?老师再用圈一圈来验证。谁来说怎么圈?

  (2)交流问题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归纳总结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和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总结:其实刚才我们提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老师统计了上海市9月的天气情况(晴天18天,多云9天,下雨3天)。

  ①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几倍?

  ②多云的天数是下雨天数的几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自评:两题都对得☆,书写端正的得。

  除了这两个问题,你还能再提一个类似的问题吗?怎么列式?

  小结: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2、老师还想带大家去面包房里找找关于几倍的数学问题。

  出示:蛋挞(6个)草莓蛋糕(3个)面包(9个)

  20元/盒15元/盒5元/盒

  ①看懂价格信息。

  ②提一个求几倍的问题,并把算式写在学习单上。

  ③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要求)

  ④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不仅能根据相关的价格信息,找出价格之间的倍数关系,还能根据每种商品的数量,找出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⑤小组评价:说得正确、完整得☆,听得认真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起,什么时候睡

  二、探索新知

  (一)复习铺垫

  1、师:上学期,我们就和钟交了朋友,看谁最了解它,谁来说说,你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子。

  2、师:你会认这些时间吗(学生回答)

  3、出示时间表,你会读这些时间吗?你们想知道,钟表还有哪些秘密吗

  (二)认识60个小格

  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吗?

  从12至1里面有5个小格,数一数,再交流,指名生回答。

  从12到2有几个小格,从12到3有几个小格。你能把下面的继续填完整吗?

  打开课本,然后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2、师:想一想,怎样数更快呢?

  生:5个5个地数

  4、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小格有5个小格,有60个小格。

  (四)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分针和时针它们之间还藏着一些小秘密,谁观察得仔细相信谁就能发现。

  (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小朋友,刚才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小时)

  教师引导归纳(板书:1时=60分),时针和分针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称顺时针方向。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上10分钟就是1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创设情境、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1、(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4时

  师:这个时间是我们上课的时间,谁认识?

  生:4时

  动态认识4时5分,4:10,4:15………、4:45

  2、教学8时25分的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强调8时25分电子表示法,让学生观察,)板书:8:25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

  1、学生拨钟(或同桌之间一组拨时间,一人拨钟,一人说时间)

  五、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说一说

  3、生活中的时间应用

  六、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送格言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分针

  8时25分

  1小时=60分8:25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的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2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法学法:

  “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课件,小卡片,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这部动画片?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是啊,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出示课件片)大家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晴。在取经的路上只要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红颜色的字: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其实这是两句乘法口诀,你知道是几的乘法口诀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乘法规律。

  1、(出示课件:七巧板)你们认识它吗?这是古时候的人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叫七巧板。你知道每一副七巧板由几块组成的吗?我们可以用这七块板拼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大家有没有玩过呀?我们来一起摆一摆,玩一玩,好吗?(大屏幕演示)

  2、怎么样?好看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

  刚才老师摆一个图案用了几块七巧板?

  我们知道,摆一个七巧板要用七片图形,摆2个图案呢,要用多少片?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用加法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知识列乘法算式。)

  那摆3个、4个、5个、6个、7个图案又分别用了几块七巧板,你会算吗?小组

  思考讨论,把答案填在老师发的表格里。(生填)

  3、(出示)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一生答)

  生:2个图案用了14块七巧板……

  4、我们在算的时候,每次都是加几?我们知道1个7是7。再加1个7就是几个7,2个7相加和是多少?3个7相加呢?那28是几个7相加?35是几个7相加?42里面有几个7?49里面有几个7?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来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齐说)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编制口诀。

  1、小组根据以前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编出7的乘法口诀。

  抽生回答编制口诀情况。师根据回答板书(板书:一七得七)师生一起说 “一七”表示什么意思?“得七”呢?

  2、学生回答每句口诀的意思。

  3、思考交流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咱们一起来轻轻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四、探究分析,感悟口诀,发现规律,深化记忆。

  1、发现规律了吗?小组先互相说说看。

  前面一个得数比后面一个得数要少7。后面一个得数比前面一个得数要多7。再看看前半部分: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第二个字都是“七”

  2、读口诀,尝试背诵,讨论交流记忆方法。

  在刚才记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几句口诀特别好记?为什么?

  哪一句或者哪几句口诀不太好记呢?谁有办法来记住这句口诀?

  3、试背口诀。

  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行吗?(师生对口令)我说后半句,你们说前半句。

  4、利用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计算。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算哪两道乘法算式呢?那根据其他几句口诀,又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呢?

  老师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放了一些算式卡片,请把这些算式和相对应的口诀放在一起。

  在算7×3的时候我们想哪句口诀?算5×7呢?7×2?7×7?7×7?7×3?6×7?

  五、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1、想想看生活中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学生举例)

  2、一个星期有几天啊?那两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能列出算式吗?3个星期呢?你是怎么算的?,用了哪句口诀?4个星期呢? 6个星期呢,用了哪句口诀?7个星期呢,用了哪句口诀?

  3、一只七星瓢虫的背上有几个黑点?(出示七星瓢虫课件)5只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几个黑点呢?怎样列式?用哪一句口诀算?2只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几个黑点呢?怎样列式?用哪一句口诀算?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7的乘法口诀以后,我们再到生活中去看事物的时候,说不定会有一些有关7的一些新发现。希望同学们多找些与7相关的新发现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七、作业布置。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二年级数学教案03-25

小学二年级上册评语08-12

二年级上册品德教案11-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3-27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