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8 08:27: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

  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

  一、 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

  二、 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___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

  三、 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

  1. 亲生母亲

  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

  祖国母亲

  失母之痛

  2.怀念

  异国思乡

  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

  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

  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 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B、感情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提问: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或:对母亲的眷念,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讨论:“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那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②学生感情读(典读和齐读分组读)第二段,再一次感受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下课......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研读“祖国母亲”部分,朗读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的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舍断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①说说作着的怀念中,又增添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②研读重点句子:

  a、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 ①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想到母亲,是因为作者旅居国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

  c、重点赏析“也”:很巧妙的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的地位。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研读句子:“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织”字,把夜幕的过程写活了,这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念的网。)

  ② 研读“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提问思考:a.“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因为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母亲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凄凉孤独的心中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b.怎么理解“糊”?(各种复杂的情感混和在一起)

  c.研读“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师问: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房东太太的事情?(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读:“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这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e.读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怅望灰天:惆怅(伤感、失意)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的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想努力回忆起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二、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

  2.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①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我的中国心》和《妈妈的吻》吧。

  ②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③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④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后记:我一生执教的公开课有:泥套小学:<<朱德的扁担>> (表格分析法),泥套中学:<<梅岭三章>>和<<陋室铭>>(点拨—讨论—再讨论),还有就是今天的CBXX<<怀念母亲>>(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si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3

  一、出示有关母亲主题的图画,揭开课题。

  这些画,它们有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答:母亲。

  两个了不起的字眼,让我们怀着祟敬齐声把它呼喊出来。(结合板书:母亲)

  二、由恨入手,感悟失母之痛

  过渡: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诗人等名人,都用手中的笔尽情描绘它,赞颂它。

  然而,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一个头上光环无数,却一辈子都在寻寻觅觅中的人——季羡林。

  一个平常的日子,在他乡求学的季羡林意外地收到一封家书:母亲病危,速回。他夜乘火车,奔往回家的路,又多年未见,此时,他多想马上就守在母亲的身旁。踏进家门,才知——生答:母亲已去逝。

  请同学翻开书,读第二自然段。潜入文中,用心体会此时季羡禁的内心感受。(自由读,留给足够时间读透)

  如果老师让你们把这厚厚的一段读成一个字,会吗?再浏览一遍,看看哪个字,跳到你眼前。

  (悔、痛、泪、恨)而文中用的是哪字。(恨)

  再读,想想你从哪些语句里感到这种恨?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联系上下文理解。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作者……………学生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联系自己离家的生活体验加以体会。… ……

  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打到工作,立刻迎养母亲。然而,誓言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千般悔,万般痛,此时都化成了一个字——“恨”!)

  是的,留下此“恨”,无时不在,不处不在,它更渗透在这些字里行间。让我把此“恨”带入文中读一读吧:(把第二段分成五小节)

  师领读:我恨啊。(低)生(组一):我六岁离开母亲,…………

  师:我恨啊(高)生(组二):我读在学二年级的时候…… ……

  师:我恨呀 生齐: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三、一哭在心,处处触景伤怀

  过渡:此恨绵绵无绝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你们能从文中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一日吗?生答——11月28日日记。

  让学生自由读。再找出文中能概括作者心情的字眼。学生迅速地找到——一哭字。

  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何而哭?

  (房东太太对我说,儿子今天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高兴得不得了,啥意思,到后来的沮丧,中间用了省略号。它究竟省略了什么?生答:母亲等待的过程。那么这位母亲在等待会怎么做呢?展开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填充。

  生:母亲把他的房间打扫了一遍又一遍,想让儿子回来睡在洁净的房间。

  生: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待着儿子回来。

  生:母亲到家门口望了又望,看看儿子快回来了没有? ………………………………

  然而,这个儿子一直迟迟没有回来。因为他不知道,他看不到,他的母亲正在苦苦地——

  生:等待。然而,此时,谁看见了?(季羡林)他不仅看到了眼前外国母亲的等待,更看到了他以前看不到的母亲的等待。这一等,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年、五年、十四年。现在他更懂得“母亲”。而那一个“恨”字,他的体会更深了。

  配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此时,剩下了什么?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悔和恨),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走进这对母子的心中。

  出示: 两组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另两组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三分钟过后。(要求快)

  生读:母亲在自家场院,望向村口,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想着这个中秋节儿子会回来了吗?太阳偏西了,她由高兴变得无奈,由无奈变为沮丧。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咱们再听的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读: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如今只剩一个悔恨啊。

  生读:日历撕了一页又一页,一年又过去了。又一年没看到孩子了,他是不是已经长高了。

  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他会回来吗,让我亲手为他准备一顿晚餐吧。

  生:早知道这样,我就不离开她,让她这样的等待,甚至到死也来不及看她亲爱的儿子一眼。

  …………

  师:现在,只留三个字——生:真想哭。

  读吧,幕幕触景生情,思念如水,一次次漫过作者苦楚的心怀。

  四、因思而糊,尽显异地乡情

  过渡:一个满怀痛切的儿子,带着对生母的无尽思念离开了自己祖国。时空的隔离,他的这份思念能因此而被割裂开来吗?生答——没有,反而增加了。引: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了呢?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还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答。

  哪个字,说明分量的增加?生答——也。

  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作者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因为思念。夜有所思,才日有所梦。

  师:哦,哪个细节哪则日记又体现了这些呢?——生答:1935年11月16日

  出示:整则日记 生自由读。

  读完后,你们有没感到季老内心体验自我矛盾的地方?

  迅速地举手——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为什么他的心里既凄凉又甜蜜呢?为什么呢?

  设计想象说话,出示句式:

  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学生想像发言。

  是的,一点一滴的,点点滴滴那些有关故乡的往事,不断地索绕在季老心头。这些深切的思念,纷至沓来,酸酸的,甜甜的,浓浓的,说不出味道的,终凝成了一个字——生答:糊!

  请同学们找一个字代替吧。(粘、包裹、涂)是的,粘着,包裹着,涂着,最后都“糊”在一起,魂牵梦绕,频频入梦啊。回扣: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频入梦吗?生齐答:因为爱国,因为强烈的思念。

  五、梦中寻求,升华心中情感

  过渡:思念是酸楚的。作者对这个母亲为什么如此思念呢?生:都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思念也是甜蜜,但这些也只能在梦中才有的。于是。作者就一遍遍地——寻梦去了。

  一、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度日如年)

  二、我仰躺在沙发上……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三、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学生情感自然炽热)

  找不到呀——

  四、天啊!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幻字带出了情感的高潮。

  悠悠游子心,凄凄离别情。数年寒窗,十年一梦。这就是祖国游子的写照!还有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配音: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诵读本单元日积月累:(爱国名言名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等等

  ………………………………………………

  音乐中,课堂落下帷幕。

  六、作业布置

  1、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赋得永久的悔》等文章。

  2、再积累爱国名言名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作者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作者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作者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作者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火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作者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作者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局部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课件:

  季羡林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出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同学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同学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读读自身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高尚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倾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经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身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一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身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同学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

  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多媒体教学课)

  教学重点:积累一组词语

  学习一种方法

  理解语言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积累词语 (限时2分钟)

  进入正式学习之前,检查同学们的语言积累,请同学们认读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一起读起来,每个词语读两遍,注意红色的字的读音和字形。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限时1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文章(齐读课题和作者):

  强调“母亲”,读——

  突出“怀念”,读——

  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说,真是字字千钧,那是肝肠寸断般的情愫。让我们一字一顿,缓缓而深情地读——

  本节课有三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板块1——听读,请你感受 (限时7分钟)

  过渡语:在20xx年中华经典诵读晚会上,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动情朗诵《怀念母亲》,向文章作者、20xx年离开人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致敬。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听读,感受“怀念”之情。

  (播放朗诵视频,学生合上课本,认真观摩5分钟)

  学生交流:欣赏这段朗诵的时候,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是不平静的。正如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朗诵者将作者的心思和情意真真切切地传达出来了,你能说说作者传达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教学板块2——略读,请你勾画 (限时7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用眼睛发现,用心灵倾听作者的心声。

  1.朗诵者传递给我们的这种情感,如果:

  ⑴用标题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⑵用第一段文字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是——(“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⑶用最后一段文字中的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将首尾联成一个整体,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情感来。读了之后,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

  课堂笔记:开首见山,奠定基调与首尾照应,反复渲染。

  2.默读第2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母亲逝世后,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

  3.默读第3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怀念之情的一个词语。(“频来入梦”)

  (五)教学板块3——品读,请你探究 (限时18分钟)

  1.探究日记一:说一说文中的“景”和“情”。

  探究话题:

  一个时间:“黄昏”(情境联想) 两个动词:“织”与“糊” 一处矛盾:“凄凉”与“甜蜜”

  设疑提示:

  ⑴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⑵ 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 “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⑶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2.探究日记2:说一说文中的“事”和“心”。

  探究话题:一个画面丰富的标点:省略号 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设疑提示:

  ⑴想像训练: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地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⑵表达训练: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一谈对母亲的印象。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起早贪黑,一样的问寒问暖,一样的唠唠叨叨,一样的( ),一样的( )

  3.探究“寻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寻梦之旅”。

  探究话题:感受“寻”之苦 理解“梦”之幻 探求“梦”之源

  设疑提示: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断二。

  即使看不清楚,季羡林还是要苦苦的去寻找。分男生、女生朗读片断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断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六)课后链接——走近大师,升华情感 (限时5分钟)

  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⑴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六、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九、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2.读题初感情怀。

  (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真挚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 )。我痛哭了几天,( ),( ),成了一个( )的人。抱( )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

  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预设:

  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在三个层次的读中,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整合《慈母情深》和《秋天的怀念》,给孩子创造一个主题下的平台,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是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通过角色换位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慈母情深》

  一、创设情境,语言激情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学生轻唱。

  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听着这歌声老师想起了一段话“花开花谢几度秋,滚滚江水向东流,人生世代新换旧,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天长地久至死不休。”

  以音乐烘托情感,教师语言激情,使学生走进情境,在母爱的注视中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鉴赏

  1、走进作者,用敏感的心描文字之“像”。

  合上书,回忆课文,捕捉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镜头,读出你的感受。

  捕捉文本,走进文字表象。

  2、走进文字,用细腻的心品文字之“味”。

  品味语言,指导朗读,读中升华情感。

  ⑴ 重点词语的品析

  ⑵ 再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令你感动的原因。交流汇报: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以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⑶ 引入材料,体会生活背景,感受文字情怀: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母亲每月27元的工资,平均每天多少钱?而我却一次向她要一元五角钱,要她辛苦一天也挣不到的一元五角钱,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读这一幕幕镜头吧。

  ⑷ 配乐《睡莲》再次激情,在音乐中师生共读每一处感人的镜头。让画面流动于心,让情感流泻于声。

  审读赏析感受文字熏陶。

  ⑸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我不忍,我多想转身跑掉,可是──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听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的话中有她的期待,自豪,骄傲。一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怎样纯粹,无私的爱啊。

  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的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的甘泉,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这如但丁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走出文字,用感恩的心抒文字之“情”。

  迁移训练: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感恩之情。

  补充学习《秋天的怀念》

  1、资料导入: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太辛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看过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上这份沉重的思念,一同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自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3、交流汇报:

  预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做母亲的对儿子的多少深情。有娘在就有儿在,母亲的话里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理解……

  母亲总是这样轻轻地,亲亲地,苦苦地爱。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能得到宽恕。”

  4、史铁生读懂了母亲的心,又是一个秋天,他会怎样呢?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5、读歌词《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

  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升华情感,激发感恩的心。

  师配乐朗诵: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在母爱的守望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两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课时二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t1:课文写了谁在怀念母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句,品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品味“我”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

  (1)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重点词概括段意。(弃养、终天之恨)

  (2)结合课文理解“终天之恨”的“恨”。(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是指作者因为失去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3)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遗恨”,体会作者“以恨写爱”的表达方法。

  t:你还从这段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遗恨?(读出这些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品味“我”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1)提问过渡

  t: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祖国母亲”的?

  (2)学生默读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日记”,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段品味。

  3、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五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呢?

  (2)学习《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追寻的梦是一个什么梦?

  (3)介绍“季羡林”先生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留德十年》这本书。

  (4)教师朗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读《我的中国心》

  三、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彩色的翅膀》

  3、比一比,组词

  挚( )频( )凄( )斑( )篇( )

  掣( )濒( )萋( )班( )翩( )

  附板书:

  6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同样)

  生我的母亲 =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本设计用了近三课时才完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字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至于让学生“读文入境,批文入情”,我觉得这届毕业班的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训练路要走。

  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六篇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点,我似乎还未找到。这段时间的教学里,我总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总总问题。想想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可他们这种语文能力的状态,我又能带他们跨多远呢?我心甚忧。(9月25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3

  知识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目标:

  感同身受,增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怀念母亲资料合集

  一、 导入

  1、(师)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 学生回答

  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

  二、预习反馈

  1、(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A、作者简介

  B、作者只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从课文哪段得知的?

  C、齐读第一段

  (板书)开篇点题:两个母亲 同样的崇高和爱慕

  D、写作指导: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2、字、词反馈

  A、多音字:奔 丧 夹 趟

  B、易读错字:崇 仍

  C、字形易错:挚 寝 频 凄 斑-班

  三、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3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指导朗读

  四、理解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读)我的祖国母亲,……(学生读)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自读引用部分,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交流反馈

  6、重点指导:

  A、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B、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齐读结尾段

  8、小结

  五、情感拓展

  1、学生谈学习文章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作了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孩子们都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在习作的天地里都有了新的提高。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策略

  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和读后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品读,升华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教育,使其学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理解“寝不安席”“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整段话。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有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写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2、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畅谈

  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 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 热爱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5

  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预习作业

  1、自学课文生字词,感情得体的出声朗读课文,读流利。画出你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自己想办法解决,或上课时设法提问。

  2、作者怀念的是谁,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对她们同样的怀念?

  3、用横线画出我怀念生身母亲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用浪线画出课文中体现我怀念祖国母亲的词句,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谈话:孩子们,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随便聊聊)

  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今年七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知道,他生前最悔恨的是什么吗?(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赋得永久的悔》)

  简要介绍季羡林生平。(可以幻灯出示资料及照片)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疏通词句(即完成预习一)指名说说,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引入“怀念”,进入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抓课文主线,完成预习2

  1、理解“怀念”(明确“怀念”是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其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

  2、品读“怀念”。“我”怀念的是谁?母亲是指谁?(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课文中哪个关键词可以读出我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怀念?(学生自由表达预习时的收获)

  关键词句:……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频来入梦”,可结合下文中日记日期的频繁,下文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板块品思母之痛,完成预习3

  读“频来入梦”这一句,引入“思母之痛”(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为什么”,我们来帮他看看为什么!)

  1、出示第二自然段(我六岁离开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自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抓住几个量词:只待了几天、只活了四十多岁、痛哭几天、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体会作者心中的痛与悔)

  2、补充《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段,加深这种感受(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中,他详细的记叙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我们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3、学生快速浏览上面的三个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迎养母亲的机会,她就已经走了!这,怎不是“我”心中永久的痛与悔啊!(引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就因为这样,母亲频来入梦!

  第三板块品念国之切,完成预习4

  远在异国他乡,孤寂的“我”频入梦中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季老的日记吧!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1、自由品读日记,谈谈体会。

  2、关键词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的糊在心头。理解:他因为什么感到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可联系上下文)既然思念是凄凉的,有为什么这凄凉与普通的不同?甜蜜的是什么?浓浓的味道是哪些往事?(来个小练笔吧!写写季老会想起故国的什么)

  学生练笔,之后交流。

  这些凄凉的、甜蜜的往事交织在黄昏的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11月20日……时间越久,思念越深,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11月28日……)

  第四板块融合情感,升华情感

  1、日思夜想,想念母亲,想念祖国,那样强烈的情感始终贯穿了季老厚厚的一本《留德十年》。我们所读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就像季老所说“可见一斑”。(理解“一斑”)他在《寻梦》中这样写到:(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两段)齐读

  2、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面影?你又看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指名说说)

  3、再读这几句(将它们改写成诗的形式出示)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怀?

  4、总结:苦苦的追寻啊!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声声地呼唤啊!只为得到一个美丽的微笑!一次次流泪,只因“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次次流泪,只因无法归故国!季老的心中始终回荡着这样几个字:母亲!祖国母亲!课后去读读季羡林的其它作品吧,再次体会一下这种魂牵梦萦的情感!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3篇

2.《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3.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

4.《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5.《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篇

6.《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篇)

7.《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8.《怀念母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