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5 16:57: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师:(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师: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师: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师: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五、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2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出自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2、 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示课件)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语言的艺术(示课件)。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小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

  2、你发现了本篇文章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认识文言文特点】

  3、 师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意思。

  3、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并注意停顿。

  4、师示课件,讲解停顿,并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示课件:( )为( )设果。体会意思。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理解“家禽”。

  5、集体读课文,注意停顿。

  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1、找中心句。

  2、找重点词。

  3、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并体会。

  4、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比较: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改成:

  如果( ),那么( )。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应声,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并进行师生对答,体会“应声”意思。

  五、背诵课文

  学生齐背文章。

  六、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读一读,体会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孔君平

  杨梅 孔雀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3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4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介绍一本书(听说训练)《学和做(2)节约用水》网络教学说课稿《修鞋姑娘》教学纪实与点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有趣的汉字》教案20珍珠鸟(第一课时)《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不足:课堂生成较少,老师的点评指导有些还不够到位。每一个环节如果走的再扎实一些,再放开一些会更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到这儿来听课,你们紧张吗?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放松一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

  5、引入课题,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你能根据自己的姓氏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

  二、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杨氏之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课文,什么感觉?

  3、由于古人离我们时间久远,语言发生了变化,古人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比较难懂了,还有些句子好像停到哪儿也不确定。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咱们课文的下面有注释,边读边看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再去读课文,看看这次,你是否有收获。

  4、指名读课文。

  5、师范读。(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不同 ?)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读了注释,你对课文的哪些词句还有疑问?

  理解“为设果”谁为谁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刚才你们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这句的。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4、去掉标点读古文。

  四、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甚聪慧

  2、比较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接着课文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两句话。

  5、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会怎么回答?

  6、揭示中心词“聪惠”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 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 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4、作业布置

  阅读《世说新语》。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7

  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8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9

  教学目标:

  1、初步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

  2、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机智聪慧和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互动:语言训练(递进交流)

  课前准备:(上课之前我们来放松一下吧!)生背论语,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1、谈话: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在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他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巧舌如簧,立有舌战群儒般的千秋奇功,但也曾用自己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令一位长者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你们想认识他吗?他就是:生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揭题:

  “杨氏”a、姓杨的人b、对已婚女人的称呼。(为:父姓加夫姓加氏;也可作:父姓加氏)“之”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的”。

  3、你认为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呢?换做你的姓应该怎样说?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6分钟)

  1、课件出示原文,通过课前预习,你觉得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拿出课前预习稿反馈预习情况。)

  2、师相机渗透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古人运用古汉语中一些文言字即书面文字写成的文章。)

  3、课前能将这篇文言文正确且流利的读下去的同学请举手。有谁愿意挑战一下?指名汇报。

  师指导朗读:(1)注意断句(短字不断气。)(2)强调多音字:“为、应。”(3)强调“家禽”停顿、区别。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7分钟)

  1、告诉我,课前你将这篇文言文读懂了吗?你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读懂它的?

  预设:可以像我们学古诗一样,结合文后注释去读;可以利用工具书去查不懂的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逐句理解:你们的方法真好!我们先在小组内推广自己的方法,再合作理解课文的意思,最后来串讲这个故事。

  提示:甚什么意思,可以替换成?甚聪惠即非常聪明有智慧。“应声答曰”什么意思?可替换为?谁呼杨氏子的?谁为谁设果?从“君”你看出了什么?怎样理解“夫子”?

  3、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杨氏之子吗?为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15分钟)

  1、课文中是怎样评价杨氏之子的?预设生:甚聪惠。

  师:惠——慧(通假字)。惠在字典中有聪明有教养之意。

  2、杨氏之子“甚聪惠”表现在哪里?预设:(待客热情、反应快、有礼貌。)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xx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xx看出来的?他很有礼貌,是从xx看出来的?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对话:

  妙处之一: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问杨氏子呢?杨氏子与杨梅之间有何联系?(在姓氏上做文章)

  如果你是杨氏子,听到孔君平这句话你会怎么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孔、杨二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拿出课堂练习稿同桌合作编写人物对话,并演一演。

  孔xx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xx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妙处之二:杨氏子用什么方法回答孔君平的?(用姓氏)他为什么不直接对孔君平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委婉)板书:未闻

  设想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他会是什么反应?续写结尾。

  4、师: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令人折服。为了考验杨氏之子的机智,设想假如来了田君平,那他应该怎样回答呢?

  生:演练、汇报“未闻田是夫子家地。”

  迁移练习:假如来了牛君平呢?(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圈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的动物,如猪、兔、等。家禽指人类饲养的禽类,如鸡、鸭等。)

  师评价:妙哉、妙哉。孺子可教也!

  五、回归生活,学会交流:(6分钟)

  1、语言艺术来自于智慧!像“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等等,你能举个巧问妙答的例子吗?

  (周总理答马路、抬头走;蚊子与文豪;雨果!和?)

  小结:人常说幽默风趣····处境。周总理曾以自己超人的智慧,敏锐的思维,巧妙的语言应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为中国人挣回了面子,挽回了自尊!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2、比如生活中见到的温馨提示语:

  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

  广场上:“请给我面子,别弄脏了我的脸!”

  汽车上:“别吻我,我怕“羞”(修)”

  图书馆:“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商场里:别摸我,我怕脏。

  小结:古人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正所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六、指导背诵:(3分钟)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吧!(加上表情、动作)

  (1)师说一句今文,生读出原句。

  (2)师说一句原文,生翻译。

  (3)试背全文。

  (4)推荐《世说新语》。(反思:结课应回到课出的设计上,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应声未闻

  巧问妙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0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1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4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5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评价: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读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来走进这则故事,来认识这个聪明的小孩。大家读懂了这则故事吗?谁读懂了第一句先来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在这个聪明的小孩身上有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谁来接着读?

  6、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知道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杨氏子是怎样答的?这样答好在哪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短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短文,回味他的语言,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大家讲得真好,有没有同学来表演表演这则故事?(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杨氏之子》,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几十个字,让我们感受都杨家小孩子的机智、聪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杨家的这个小孩的机智聪明。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在该书中还写了许多聪明的小孩的故事,老师这里展示其中两篇,同学们来读一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2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3、能说出课文的意思,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全班100%的学生完成。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教师点拨、读悟结合、课堂观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使全班100%的学生能够熟读,85%以上的同学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3、目标3通过教师点拨、师生交流、课堂观察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于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要通过课下的阅读课等兰检测。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是的,怪不得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的。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这两句话是与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多媒体出示两句话、齐读)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知道是古人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古文,也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是非常著名的一部文言文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多媒体出示白话文杨氏之子)

  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这是我们平时的说话方式,是现代文,我们也叫他白话文。这个故事到了刘义庆的笔下,就变成了(多媒体出示文言文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觉得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2、解释课题

  听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我想你应该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吧,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

  3、初学课文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也是读古文的`诀窍,让我们用心地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听大家读得那么起劲,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听我读,想一想古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什么?(师范读)提示: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

  大家试着读一读吧,当然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多媒体出示文章)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谁来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指名多人练习。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熟读课文,品味语句

  大家读得可真有韵味啊,不过,学习古文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重点来读懂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再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一下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慧)

  请你再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请把你的发现在文中做好批注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设果,果有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呢?引导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随机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教师做积极地评价,并随机指出学习古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四、熟读成诵

  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孔君平

  看注释

  杨梅孔雀

  课外扩展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师: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读一读。

  评: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教学目标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3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教学流程预设:

  师:“父不在,乃呼儿出。”,于是就有了对话。那么读读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这是说,杨梅是杨氏家的水果。(师的提示下表达的比较完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开玩笑,拿同一个“杨”来逗杨氏之子。(读读这话。)

  师:不错,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小孩听懂了吗?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齐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我们来对一对。我说:果,你对:(生:我对禽)……

  生:也用姓氏来开玩笑。孔君平姓“孔”,那么就说孔雀。

  师:还有呢?(生有些困难。)你看,孔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那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感觉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并不是很困难,初次教学虽然有了录像观摩,却还是没有一些经验。但是孩子们还是能通过读、比较来发现,来理解。真正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

  师: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对答,真的让我们佩服,难怪课文中也要这样夸奖他——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师:在文中,你还发现他很聪慧的地方吗?

  生:父不在,能设果,招待客人,很聪慧。

  生:应声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聪慧。

  (这样的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也与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4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课文意思。

  2、能正确断句,读通课文,以致背诵课文。

  3、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一、对联引入(老师这里有一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

  1、出示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生: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师:你太棒了,是怎样对出来的?

  生:是“基础训练”里的,讲对联背后的故事

  师:你真善于积累。是啊,这位中国代表既对上了对联,又还击了外国侵略者,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说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疑问?

  生:这个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读通课文

  1、读准音。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

  读读课文吧,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确。(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交流读课文心得。

  生交流“诣”“为设果”“应声”“家禽”等

  练习读通读顺课文。

  三、理解课文大意。

  1、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全班交流)指导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师逐句读,生逐句解,用白话文说意思。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那“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范读课文)想不想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生:练习诵读。(带动作和表情)

  师生合作,一诵读,一表演

  生同桌俩合作诵读表演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1、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当读到“甚聪慧”时,我脑海里一下子蹦出来一个问题,谁知道,是什么问题,我看谁能跟老师想到一起?

  生:这个孩子聪明在哪里?

  师:(板书:聪慧)对,老师也这样想的,你说到了我心坎里。那,谁能交流一下?(交流预习)

  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聪:会听会说有教养)

  会听:由“此是君家果”知道这是孔君平在拿他的姓开他的玩笑。(这叫说话听音,锣鼓听声,善于听话外音。)

  会说:孔说“此是君家果”,杨立即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教养:A为设果B未闻(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是为了避免对方尴尬,因此婉转地说。)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聪惠之处(聪:有耳,有口,有心):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很聪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对,他很会说。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这是在开玩笑,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拿我的姓开玩笑,我也拿你的姓开玩笑。

  生:杨家小儿会听,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孔雀不是我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不仅很巧妙,而且反映敏捷,像“应声”

  师:是啊,他不仅聪明而且很——

  生:有礼貌。

  师:老师有不同的词——有教养。文中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父亲不在家,他“为设果”,能看出孩子热情好客。

  生:他不直接反驳,而说“未闻”,这样就比较婉转。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掌声)

  2、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师:真不愧为“甚聪慧”,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3、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命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跟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师: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5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14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03-08

杨氏之子说课稿06-01

《杨氏之子》小学语文说课稿12-19

《天气之子》观后感04-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生命教学设计08-04

实数教学设计08-03

海燕教学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