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时间:2020-06-23 20:00: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范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常态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问题。但是,文言文体决定了学生在这类文体的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着语文教学“活动建构”必须切合语文学科规律,更需要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规律的原则,本节课教学设计活动安排:“读、译、辩、评”,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资料,结合自己写成小短文准备课堂上演讲。

  2、教师上网搜集、整理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文章(也可写下水作文),与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准备在课上展示。

  二)课上活动

  活动一:读

  形式:个体自读,放声,读到基本能背诵下来。

  目标: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

  方法:

  ①虚词停顿鲜明如“之、焉、也”,读出文言的意味。

  ②语气舒缓,营造古朴氛围。

  再读

  形式:小组竞读。

  目标:看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两个组。

  ② 树立合作意识,齐心协力,不抢不拖。

  评比:哪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朗读活动中,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个体自读,旨在熟悉课文;后者——小组竞读,旨在正确、整齐和初步的情感体味。朗读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要求的层递性:只有在学生个体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齐读,并读出感情。

  活动二:译

  形式:个体自译;同桌对译。

  目标:对照注释,译成白话。不能译的圈出来质疑研讨。

  探究:质疑讲解。

  【设计意图】面对学生存在文言词句理解的水平差异,由个别学生的自主发现,从而引导全班学生的发现学习。课堂上在“译”的活动中不仅关注这些差异,而且利用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个体的自主发现”,并以此为例引发“群体性的自主发现”。

  活动三:辩

  出示问题组:

  ①文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②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③文章的脉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后,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回归了常态,既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对所要读得内容做出预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段文字内部思路,解读文本。这时,“辩”成为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主题的脚手架。

  活动四:评

  问题思考:从这篇课文内容和语气看,文章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关注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文化开掘。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仅来自于学生从课本中获得的文字信息,还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提供的信息。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让学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铺垫。“评”为学生准确把握主题构建了一个隐形的支架。

  三)课下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搜集文章的配乐朗读并听读两遍。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标明确、方法到位、时间充裕的科学安排下,活动感官越多,过程越扎实,活动收获越大。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

  2、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与骈偶句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启发讲解,使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学生总结,教师启发,理解掌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3、通过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挖掘,理解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道理的深入阐述分析,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重点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及写骈偶句的方法。

  难点

  理解短文阐发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诵读、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教育教学的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篇,它是秦汉时期系统地阐明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篇典范作品。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来的。

  二、作者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本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据考《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中庸》系子思所作,其余则由其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等多人完成,因而在内容上显得十分博杂。现传《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系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与之相关的又有《大戴礼记》,为戴圣的堂叔礼学家戴德编撰。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教师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疏通文字,体会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四、精读课文

  1、正确朗读课文。

  第一,读懂文义。

  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互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第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气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且、且夫、盖等。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其此之谓乎?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

  第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章前两句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什么关系?

  内容:即使有美好的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关系:这是一种类比的写法,把学习、教人类比吃菜肴、学道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过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比喻形象,类比性强。

  3、短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教学相长也。即:教与学相互促进。

  4、短文如何论证得出“教学相长”?

  短文先用吃饭比喻引出“学”,再由“学”联系到“教”,然后将“教”与“学”并举,说明两者相互作用,文章层层推进,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5、如何理解“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在这里引用古典实际是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6、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种什么写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结构一致,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五、文章脉络

  第一层(第1句):由吃饭比喻引出“学”。

  第二层(第2、3句):由“学”联系到“教”,然后将“教”与“学”并举,说明两者相互作用。

  第三层:(第4、5句):点明主旨,得出论点:教学相长。

  六、文章主旨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

  七、写作特点

  1.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短文先用吃饭比喻引出“学”,再由“学”联系到“教”,然后将“教”与“学”并举,说明两者相互作用,文章层层推进,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比喻论证,过渡自然。

  短文采用比喻论证引出下文,把“学”与“吃饭”进行类比,增强可读性和具体性,过渡自然。

  3.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结构一致,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一等奖虽有嘉肴教案

2.《手指》教学设计范文

3.《师说》教学设计范文

4.《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5.《草原》教学设计范文

6.《白鹭》教学设计范文

7.惯性教学设计范文

8.绝招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