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4 08:27: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由于学生已有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及一次进位加法计算的经验基础,因此,本节课采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体现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复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及一次进位加法引入新课,进而为学生创造探究新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298这一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探索除笔算以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并通过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关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

  连续进位加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计算时还是很容易出错。因此,本节课教学时,关注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设计针对性练习,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用验算来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醒学生计算之后及时验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说一说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及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情检测卡中第2题有哪些计算方法。

  方法一笔算。

  方法二口算,先算120+100=220,再算6+1=7,最后算220+7=227。

  方法三笔算时可以不列竖式,因为101接近100,可以写成100+1的形式再进行计算。

  列式:126+101

  =126+100+1

  =226+1

  =227

  3.通过比较以上三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计算题中数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算法。

  4.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及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迎接新的挑战,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这个环节的旧知复习很到位,旧知对新知的牵引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呈现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445+298。

  2.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究算法。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笔算。

  方法二利用凑整的方法简算。

  445+298

  =445+300-2

  =745-2

  =743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然后回答问题:①为什么可以用凑整的方法简算?②笔算过程中,你发现这道题和前面我们学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

  ①这道加法算式中的298接近300,所以可以用凑整的方法进行简算。

  ②笔算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仅个位要向十位进1,十位也要向百位进1,以前我们学过的题中只有一次进位。

  (4)揭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发现这道题与以前学过的题的不同之处是:个位要向十位进1,十位也要向百位进1。这样的加法,我们叫做连续进位加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5)组织学生讨论: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生:计算连续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6)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讨论、比较和总结,我们学会了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学会了可以根据算式中数的特殊性选择其他的计算方法。

  3.加法的验算。

  (1)课件出示:方方学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以后,做了下面两道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做得对吗?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259+68=939597+373=960

  (2)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生1:方方把259+68这道题做错了,因为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方方列竖式时,把百位和十位对齐了,把十位和个位对齐了,所以做错了。

  生2:方方的第二道题也做错了,这是一道连续进位的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计算9+7时,应该把进位的1加上,方方没有加上进位的1,所以做错了。

  (3)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方方做错的。

加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180个

  第二周34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

  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元,妈妈月收入()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加法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

  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

  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

  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从而达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从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问导入,探究应用中教师精问、巧问,生成追问等方面来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内容】

  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

  在黑板上的板书、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答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xx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答。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答

  师板书:-=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

  生成问题: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 -=

  -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

  +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 +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情景导入二:

  (1)师: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2)师: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能够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新授铺垫

  1、小黑板出示: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共多少钱?

  2、根据生回答板书:8元1角5分

  3、提问你是怎样算到的?

  4、把这三个数据化成用“元”作单位分别是多少?(板书:元 元 元)

  5、根据这三个数据,你可以得出哪些数学算式?

  板书:+=(元)=(元)=(元)

  6、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三、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吗?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列竖式。两名学生板演。

  你是怎样列的?在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板书: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探索减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刚才通过自己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蒜,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列列这道题,看看怎样列结果才能等于。

  学生尝试列竖式。一名学生板演。

  你是如何列的?有没有不同的列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化简的探索

  =这道直接请学生起来说怎样列,老师板演。

  提问:列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我们算的对吗?为什么?

  那你觉得在横式上写哪个比较简便?

  小结:所以有时我们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4、比较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小数加法和减法,你现在能说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

  四、巩固练习

  1、48页练一练第1题

  运用刚才学的,四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大组做的又对又快。四人板演。

  全体校对。2、48页练一练第2题

  看谁的眼睛亮,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能化简的要化简。

  3、练习八1-3题

  4、归纳总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有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

  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

  3、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

  (3)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

  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6。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

  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6算出6-3=3。

  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

  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2、6-4、7-2、7-5的得数吗?

  学生:可以。

  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

  4、学习写算式。

  (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

  (2)学生练习写算式。

  (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边算。

  2。 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习写法)。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3、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加法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加法。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对小数加法和加法运算定律的巩固和加深。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渗透转化思想以及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5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个体差异很大。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很好的掌握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并能灵活应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学对于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还不能灵活应用,而且计算时也比较容易出错;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前面三分之一的同学,可以做到一点即通,而主要障碍点来自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同学,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差,需要反复的教,反复的练,甚至要一个个的手把手的教,点对点的练。所以在本节课应该采用集中学习,分组辅导,点对点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运算律: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3.导入本课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分数,是否也适用于小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以旧引新,说明过去学的都是整数的运算定律,今天开始学习小数的运算定律 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这里要求什么?怎样形式?为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得出:

  一共用了多少钱,就是把买文具所用的钱相加。

  8.9+3.6+6.4+1.1=_____(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出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3.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联系整数计算以方法想一想,怎么计算?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有没有简便一点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学合作、交流。学生完成探究后,每组代表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种?哪种算法好?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种算法更好,用到了加法结合律,更简便。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整数加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包括两层意思: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这里让学生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学生会按运算顺序依次相加,也会有学生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顺序。各种算法的最后得数相同,说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整数加法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运算律使算法更简便。

  【设计意图:总结,加深印象】

  三.练习

  1.完成“练一习”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学生练习后,提问: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里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54页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a+b=b+a

  (a+b)+c=a+(b+c)

  ①35+26=26+35 ②(27+38)+62=27+(38+62)

  8.9+3.6+6.4+1.1=_____(元)

  (1)8.9+3.6+6.4+1.1

  =12.5+6.4+1.1

  =18.9+1.1

  =20(元)

  (2)8.9+3.6+6.4+1.1

  =(8.9+1.1)+(3.6+6.4)

  =10+10

  =20(元)

  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已经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本课的教学是对原有的知识的一种迁移,所以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先让学生复习整数运算律的运用,为新知的探究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运算律在小数中的运用作出探索,先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经过比较得出的两种算法中选择最简便的,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中运用的运算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这样安排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学得更主动,掌握得更牢。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竖式计算:

  4

  +7

  53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6

  +417

  93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多种算法来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2教学例4

  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小棒来算,也可以竖式算,还可以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8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

  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

  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再思考: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汇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考再三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实例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加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八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38+91=329659+306=965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笔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1、探究连续进位加法;2、学会验算。

  预期效果:生活要有目标有方向,学习也一样,要有目标。

  你们有信心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老师也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最出色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探究计算方法

  任务呈现: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自主学习:

  1、估算结果并交流

  展示:

  (1)445最接近450,298最接近300,因此,445+298≈750也就是说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大约共有750种。

  (2)把445看成400,把298看成300,所以445+298≈700。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大约共有700种

  自主学习: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方法:

  (1)列竖式计算。

  445

  +298

  733

  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5+8=13,在个位上写3,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4+9+1=14,在十位上写4,并向进位进1,;百位上4+2+1=7,在百位上写7。

  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2)简便运算的方法。

  445+298

  =445+300-2

  =745-2

  =743

  学生说想法: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因为看作300多加了2,所以后面要再减2。

  任务二:探究验算方法

  任务呈现: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么?

  自主学习:交流方法。

  展示交流:

  (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学生集体在练习本上算,指名板演。

  298

  +445

  733

  (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教师归纳计算方法: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1)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2)反馈交流。

  重点讲评第3题,提问:百位上的数相加也满十了,怎么办?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啄木鸟治病(教科书第39页第5题)

  (2)找朋友(教科书第39页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后,请学生说一说,在寻找两个数相加得1000时,有什么好办法?

  2、结果反馈: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3、反思交流:同学们,你的收获大吗?把你的收获让大家分享一下吧。

加法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加法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组织了一些户外活动。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加法问题。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完成等式。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3)用等号连接。

  2、观察发现。说说两道算式中发现的规律。

  3、举例验证。

  4、得出结论。

  5、教师小结。

  6、初步练习:

  (1)填空: 96+35=35+□ 204+□=57+204

  □+27=□+ 68 147+□=a+□

  (2)357+218 用加法验算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2、补充算式,计算得到等式。

  课件出示: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填上符号)

  4、观察发现。

  出示要求:

  (1)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

  (2)你还能找到什么不同点?

  (3)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并试着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尝试叙说规律)

  5、全班交流。

  让学生自由说说发现的规律再自主举例,教师板书有关算式。

  6、概括规律。

  7、小结。

  8、填空练习:(45+36)+64=45+(□+□) 560+(140+70)=(560+□)+□

  18+(24+□)=(18+□)+32 (18+□)+b=18+(a+□)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2、请做的快的同学介绍介绍经验,从而发现可以选择算括号里加起来等于整百数的那道算式,那样比较简便。

  3、选择结果是100的两个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基础:

  1、补充习题

  2、拓展题

加法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258+( ) =340+()

  a+268=268+( )

  35+42+65=35+()+(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3(8)—7=

  24—(8)=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加法》教学反思06-27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教师教学设计11-20

《夏》教学设计11-19

《阳光》教学设计11-18

《咕咚》教学设计11-18

《咏柳》教学设计11-14

《绝句》的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