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6 19:43: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教学设计15篇

精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课时安排】

  2课时(一、二、三/四、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学生容易找到以下两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嘲讽)圈出笑一词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可能要通过提示,学生方能获得。)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创读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现)

  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互相评价

  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五、背读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凡______,当________之于_____。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

  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精品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一、导入: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检查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河东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生词。

  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并积累词语。

  1、小组交流,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并积累以下的字、词、句:

  (1) 古今异义:

  去: 古义( ) 今义( )怡然: 古义( ) 今义( )

  小生: 古义( ) 今义( )

  (2) 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②为坻,为屿,( ) ③以其境过清(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以其境过清(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 翻译 :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当堂检测: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六:补充 :除课下注解为还要掌握以下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以为:作为 以其境:因为 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 皆若:都好象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去:离开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七、作业:1.读,背课文。2、翻译课文。

  教学及学习反思:

  高要市第二中学初二级语文科第 周星期 导学案

  主备人:梁伟成 审核人:覃 丹

  学习人姓名: 班级:

  课题:26. 《 小石潭记》第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和重点词句掌握情况。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 ___ —— __ —— ____ ——交代同游者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比一比谁找的又快又准确,并说出理由。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________ 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_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______ _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 _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

  2、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 ),后写“形”( ),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 ),后写“远望”( ),最后概写 ,引发 。

  3、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第一段,先声夺人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如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四、拓展延伸 欣赏——《钴鉧潭记》

  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城西五里。[2]钴鉧:烫斗。因潭形似烫斗,故名钴鉧潭。[3]浚:深。鱼梁:阻水的坝,中间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鱼的竹篓。[4]偃蹇(jiǎn简):曲折起伏的样子。[5]嵚(qīn钦)然:山石耸立的样子。[6]羆(pí皮):熊的一种,体形比熊大,俗称人熊。

  五、当堂练习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六、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七、作业:完成练习册同步习题.

  教学及学习反思:

精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和玩具交朋友,学习利用玩具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发展想象力。

  2、选择一个或几个玩具编写一个故事,做到语句通顺,有创新。

  教学准备:学生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 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小乌龟”的玩具,并用“小乌龟”的语气说:“同学们,我今天来到三(4)班做客,你们欢迎我吗?喜欢我吗?我就是那只敢和兔子比赛跑步的乌龟,今天我再给同学们讲一讲我当年和兔子赛跑的故事,你们爱听吗?”

  (师有声有色地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编写故事的记忆,为下文的编写故事做好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编写故事的兴趣。)

  二、展示玩具 揭示课题

  师(用热情的语调)说:“同学们,你们带来什么玩具?把它们请出来,在全体同学面前亮一亮相吧!”“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指名展示玩具,并说出玩具的名字。)

  师(鼓励的语气):同学们,这么多可爱的玩具,它们的身上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选择几个玩具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让这些可爱的人物、动物都活起来。来吧,插上你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吧!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玩具的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最好听,最能打动读者的心。

  板书课题《玩具的故事》

  (精巧可爱的玩具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三、 放飞想象 自由练说

  1、自主编故事。

  学生独自根据所选择的玩具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想清楚故事里的人或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想象合理,富有创造性,不要背看过的童话故事,不要人云亦云。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给予指导,发现有创新的想象给予表扬和鼓励。

  2、小组内交流。

  以四人为一小组,每人轮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编的童话故事。其他同学对所编的故事若有疑问,可以提出问题,组内的同学互相补充,共同改进,编好组内的每一个故事。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发现,去感受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思维受阻不能深入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点拨。

  3、组际交流。

  每一组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内汇报自己编的故事。其他同学可以质疑、评议,然后师生共同修改、补充,达到较好的水平。

  (这一环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让他们在探究中进行丰富多样的实践,

精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中蕴含的美,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礼物之珍贵,从而感受大音乐家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谈话导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展示导纲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勾画关键词句,写下你的体会。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3、勾划描写达格妮心理活动的语句,想一想达格妮收到礼物时情绪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

  二、合作互动

  小组交流: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个成员围绕三个习题逐一交流汇报,认真听取同伴发言,并补充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展示评价,全班交流

  A 、小组展示:葛林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追问

  1、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引读句子,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想象说话: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妮如痴如醉,她还听到了(……)(树叶的低语,蟋蟀的弹奏,青蛙的歌唱,海浪的敲打)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让我们跟随着达格妮的思绪回到十年前。

  2.说说达格妮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上“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作为开头说。指导朗读。注意表情和语气。 (一次不经意的相遇,达格妮得到了一个和气的陌生人的承诺)

  3.课文中写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说明礼物由来的原因,连接上下文,起到铺垫作用。恰当的运用插叙,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展示:这是的礼物,是比华美的衣服、比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品读感受心灵的美)追问:为什么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这是音乐家送给达格妮18岁时的生日礼物。它不是一般的礼物。衣服项链会破旧、会损坏,而优美的交响乐会流传千古。世俗礼物只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享用,而这件礼物能使成千上万的人得到美的享受,收到艺术熏陶,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B、勾划描写达格妮心理活动的语句,想一想达格妮收到礼物时情绪有什么变化?(感受美好的祝福)预设:文中句子达格妮的情绪

  1、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惊讶:达格妮惊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给我的吗?这是怎么回事?这么伟大的音乐家怎么会将一支乐曲献给我呢?

  疑惑: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达格妮疑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手里。她从音乐的旋律里听到了音乐家对他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激动:找出动作的词语,想想达格妮为什么如此激动?(因为她从音乐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对她的关福陪伴着你。爱,感受到信守诺言的美好,对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希望,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到

  四、拓展训练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十年后,送给________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_________,这份礼物来源于_________。

  2、小练笔:音乐在空中流淌,达格妮仿佛又看到了她的森林,她的高山。她仿佛听到了百合花在风中摇动着愉快的小铃铛,还有孩子们游戏时的欢笑……热爱生活的你,想一想达格妮仿佛又看到了。她仿佛听到了联系你的童年生活写一写。

  3、交流评价:(重点点拨学生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描绘,激励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

  板书设计: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插叙惊讶

  爱德华-葛林格:十年前许诺达格妮

  怀疑十年后送曲激动幸福信守诺言热爱生活

精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难点: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花篮,各色卡纸。学生:纸棒、藤条、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播放歌曲《编花篮》,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2、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出示一个自编的装饰精美的花篮。伴着音乐,手拎小花篮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是老师自己动手编的。

  3、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具特色的漂亮的小花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到这些精美的花篮,你想说些什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编花篮?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制花篮,享受劳动的乐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此处激趣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行为冲动,让其呈现出行为欲望。

  二、观察,讨论,探索新知

  1、师把自制的花篮每组分发一个,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然后动手拆花篮。要求学生自己认真观察:

  (1)、花篮由几部分组成。

  (2)、各部分怎么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拆开)

  2、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

  3、学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4、老师在学生汇报的在基础上小结,用课件播放编花篮的过程:花篮是由1/3篮提手、篮沿、篮身、篮底、装饰物几部分组成,量、剪、粘、编、卷、贴的制作过程。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讨花篮的制作方法,并从观察中总结出编制过程,体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测量篮沿、篮身、篮底、篮提手各部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劳动课中,体现学科间整合。

  三、合作享受制作快乐(放轻音乐)

  1、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班分五个小组进行评比。(分设五个展示台)制作时比一比哪个组分工合理,进展顺利。

  制作后比一比哪个组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有创意)

  (2)、注意使用刀具安全性,保证室内卫生。

  2、制作:

  (1)、小组同学分工制作花篮的各部分。

  (2)、各部分完成后,小组合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花篮。

  (3)、师巡视,帮助困难生,随时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评价学生的制作行为,鼓励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给同学们提供装饰物,让花篮更完美。

  3、活动预设:

  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可能:

  (1)、小组分工不合理,致使制作进度慢,师及时给予指点。

  (2)、在纸编小辫的过程中,可能出现:A一人牵绳一人编;B一人牵绳两人编;C两人相对同对编。师在巡视过程中,评价表扬C种方法,鼓励学生提高效率。

  (3)、学生在制作小辫时可能不用手编,而是用手搓小绳,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有创意,师应给予鼓励。

  (4)、学生在盘绕粘小辫时,可能出现:A固定花篮转动小辫;B手持小辫转动花篮。师鼓励生用B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盘绕速度快些。

  【设计意图】制作过程有分工有合作,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设置五个小组激发学生劳动情趣,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的参与体现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四、成果展示

  1、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小花篮的最亮丽的一面,介绍制作过程。

  2、学生评价:说说你最喜爱的作品,要说出原因。

  3、同学们评选优秀作品,并请编织能手谈体会,说说劳动后的感受以及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

  4、师生评价。

  (1)、评价最佳作品。

  (2)、对其它作品抓住优点给予肯定。(每一个花篮的制作都有它最闪亮的一点,老师要善于发现给予肯定)

  (3)、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介绍制作过程和谈劳动后的感受,实际上就是在关注劳动过程,感悟劳动情趣,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切入点。生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充分利用了评价功能,从而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对学生的热情也是一种鼓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编织有趣吗?母亲节快到了,你想为你的妈妈做点什么吗?动手编织一个小礼物送给她吧!大胆选择编制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编制物件,你亲手的杰作,她一定会喜欢!课外举办一个“送给我最亲爱的妈妈”编织展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的机会,从而养成劳动习惯。

精品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一、课文内容: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 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 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 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二、表达特点: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感情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深入理解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对生活场景、人物言行的观察习惯与描写能力。

  【教法】

  1、本课生字较多,且部分词意在阅读理解内容上有着重要意义,我采用结合上下文和想象理解词义及课文的教学方法。

  2、穿插学习省略号的用法,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人物心理活动。

  3、读中悟,悟中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合理想象。我设计了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从中穿插感情描述,有感情朗读课文。

  3、教学教过程以教学重点难点为锲入点,在环境描写中体会“穷”,在对人物心理、言行描写中感悟“爱”,。

  4、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点滴真情或回忆生活场景,观察想象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初步训练品味生活的能力和习惯。使文本内涵能包得住,展得开。

  5、教学过程中处处着力在本单元教学目标上,能够渗透完成课后前三个题目,又根据本单元(后三篇课文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总体阅读教学和习作要求,摒弃了课后小练笔环节,设计了看图拓展,让学习更贴近生活,为整个单元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学法】

  前半部分学习以教师引导学习为主,后半部分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小组讨论重点问题。发挥想象,有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课前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穷”用蓝笔写,“人”用红笔写,学生解题。回顾曾经学过的《跳水》,交流作者情况。视学生回答情况有意识串连已有知识和对比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 在环境描写中体会“穷”

  1、 以问题导入,文题是穷人,可老师怎么也没找到一个带“穷”字的词语,你们是从哪感悟出主人公穷得可怜,穷得悲惨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以感情朗读的形式自由汇报 。渗透体会人物在环境描写中作用(“搁板、填饱、抱怨、掀起、唉”等词语理解串联其中)

  接入西蒙病死环境场面:“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两个孩子睡得那么香甜,你想起了什么?反复指导朗读,想后读,边想边读,在西蒙濒临死亡痛苦不忘关爱孩子及年幼无知孩子的香甜睡姿对比理解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穷人生活的悲惨!

  三、在人物言行、心理活动中感悟“爱”

  1、当你就是桑娜,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什么?读第8自然段(裹住)

  2、当你出自善良作出这个决定付之于实际行动后你又会想到什么?在心理描写时,作者连用了几个省略号,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发挥你的想象,每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 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理解忐忑不安,在字形上揣摩词义,内心在不停作斗争”师生合作表演对读。一生读课文内容,师生共同充当桑娜内心斗争的想法,一次又一次补白省略内容追问桑娜。体会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心神不定,热爱自己的家人,同情孤儿,宁愿自己吃苦去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四、师生共同小结桑娜的勤劳、美好善良的品质。(桑娜的勤劳善良体现在对丈夫的——;对家庭的——;对——的——;对——的——)

  桑娜在寒风呼啸,惊涛拍岸的深夜抱回两个可怜的孤儿,忐忑不安地等待生死未卜的丈夫的归来。

  五、自读自悟渔夫的美好品质

  1、默读这一部分,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勾划写简单笔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笔记后分角色读。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理解。(魁梧、湿淋淋、倒霉、忧虑)

  4、表演读,教师指导朗读,再次注意到文中省略号的使用方法,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5、师生交流疑问,小结渔夫的美好品质

  六、整合全文,升华主题

  丈夫与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一起来用我们刚学到的生字词回顾我的故事,思考用词语串连概括。回忆全文,总结板书。

  这就是“穷人”,他们贫困艰辛,而又有着世间美好的心灵。

  七、拓展延伸

  作者已离我们近百年,其实他笔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依然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生活中。

  出示图片: (利用一分钟时间)

  有一种工作叫自食其力:两个残疾人在风雨中的马路上为人修车.

  有一种感动叫分享:两个工人在分享一杯水

  有一种真情叫关爱:年迈的老人在喂幼儿饭

  有一种爱叫父爱: 风雪中父亲双臂拢着两个儿女

  有一种微笑叫坚强:在四川地震的废墟下一张女孩美丽的笑容

  一张照片,足让你感动:一位在车祸中爱伤的母亲在还有生命危险时在为女儿哺乳。

  这种感觉你能懂吗:只有一条腿的老人在雪地里扶一个女孩学骑自行车

  ……

  字幕:人身处逆境时更要拥有一颗火热的心

  2、就让我们一起寻找生活中的你所经历的美好一瞬,观察他们所处的环境,想象他们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用相机拍下来或动笔写下来一起在学习单元末交流平台展示。

  【板书设计】

  搁板 填饱 抱怨 掀起 唉 裹住 忐忑不安 魁梧 湿淋淋 撕破 倒霉 忧虑

  穷(环境) 人(内心)

  西蒙 穷 悲惨 伟大的母爱

  桑娜 穷 艰辛 勤劳 善良关心家人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渔夫 穷 勤劳 善良关心家人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精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键。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能力目标: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元素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但相同原子形成不同分子时,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则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初步知识。

  [板书]第四节 化学键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子的形成和破坏,因此,研究分子结构,对于了解不知所措垢结构和性能十分重要。

  人们已发现了和合成了一千多万种物质,为什么这100多种元素能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原子是怎样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呢?

  实验表明:水加热分解需10000C以上,破坏O—H需463KJ/mol。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0000C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破坏H—H需436KJ/mol

  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板书]一、化学键:相邻人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化学键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我们先学习离子键。

  [板书]二、离子键

  [实验]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了离子化合物氯化钠,试用已经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讨论

  1.离子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

  示意图

  通过什么途径

  达到稳定结构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Na

  Cl

  2.离子键: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化学教案《化学键》。

  注意:此静电作用不要理解成吸引作用.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例如: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注意:电荷数; 离子符号; 阴离子要加括号; 不写”=”; 不合写.

  练习: 请同学们用电子式表示KBr Na2O的形成过程

  5.离子键的影响因素: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键越强。

  作业:复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第二课时

  复习:离子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共价键广泛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里。

  [板书]三、共价键

  讨论:请同学们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氢分子的?

  [板书]1。共价键的形成

  [讲解]在形成氢分子时,电子不是从一个氢原子转移到另一个氢原子中,而是在两个氢原子间共用,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两个氢原子都达到了稳定结构,形成氢分子。

  [板书]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练习]请同学们用电子式表示CO2的形成过程。

  [介绍]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比如:H—H、H—Cl、Cl—Cl。

  (建议补充共价键的参数)

  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里,它有三个参数:

  [板书]3。共价键的参数

  ① 键长:两个成键原子的核间距离,一般来说,键越短,键就越强,越牢固。

  共价键较强,断开共价键需要吸收能量。如:拆开1molH—H需要吸收436KJ能量。②键能:拆开1mol共价键需吸收的能量。一般来说,键能越高,键越强,越牢固。

  1。已知HCl、HF的稳定性,请分析H—Cl、H—F的键长和键能的大小。

  2.已知HA的键能比HB的键能高,请分析HA和HB的稳定性强弱。

  讨论

  ③键角:分子中键和键的夹角。

  O H 1800

  104.50 109028’ H O C O

  H H C

  H H

  作业:P116 、一、二、三

  化学键

精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读、思、议中明白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现在,大家看到的图片美吗?知道它是哪儿吗?

  它就是迪斯尼乐园,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迪斯尼乐园有关。

  板书:最佳路径

  二、直奔中心。

  演示: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引导:路径指的是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谁设计的?

  三、走近“大师”。

  1、思考:“大师”是什么意思?

  2、对比: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

  世界建筑师格罗培斯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细读一二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格罗培斯确实称得上“大师”?

  4、研读: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格罗培斯不愧是大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追求完美。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让格罗培斯大伤脑筋的路径设计却最终荣获最佳设计奖,你知道他是受了谁的启发设计出来的吗?

  四、了解“大师”。

  1、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填空。

  怎么卖 结果

  其他园主

  老太太

  2、交流: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充分信任别人、大家可以自由选择、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葡萄更新鲜……

  引导: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渗透习惯教育:要学会用醒目的符号标注文中的重点。

  3、深入理解:

  从“……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4、交流:你从这些内容中发现了格罗培斯的哪些品质?

  过渡:那么,格罗培斯究竟设计出了什么样的路径呢?

  五、感悟“大师”。

  1、大声读,找出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踩出小道,按痕迹铺设。

  2、交流:这样铺设的道路有什么特点?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

  路是游人自己走出来的,舒适方便。正如文中所说“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3、对比:

  老太太卖葡萄 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 最先卖完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格罗培斯设计路径 让游人自己踩出小道 获得最佳设计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六、评价“大师”。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一名评委,你想为格罗培斯写出什么样的颁奖词?

  (示范):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艺谋奥运团队的颁奖词: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七、延伸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如:超市购物、吃自助餐、商场门口的投币电动玩具车、自选商店……

  八、作业超市。

  1、收集一些迪斯尼乐园的图片。

  2、查找更多的关于格罗培斯的资料。

  3、把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背下来。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温馨提示: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完成即可。

  板书设计:

  最佳路径

  路径设计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获得最佳

精品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zǎi(一年半载 ) 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

  2、“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

  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3、(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5、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景美,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6、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8、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1、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

  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2、徐志摩的艺术风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

  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注:括号内容为评说。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精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3.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

  1.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2.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遇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出示重点字词:缩成 努力 茎 手推车 吱吱嘎嘎 拆了 旧木料

  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到底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讨论交流。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鲜空气。——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体现种子一定要站起来的决心?(一定)指导把句子读的响亮坚定。

  C.交流: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情节2:它是大树时。

  A.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很很好)

  B.体会心情,指出向往的语气。

  C.交流: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

  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交流: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力”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一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力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想躺下——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读出吃力的感受。

  情节5:它是木地板时。

  A.交流:哪些词语能表现它的感受?“满意”、“舒展”。(很好极了)。

  B.讨论:为什么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它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C.指导朗读。体会它满意的心情,并读出来。

  2.: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每一个历程它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每一个历程也都为它带来了快乐。

  四、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前面我们学习了《去年的树》,同样是写树木,从体裁和内容上看,这两文章在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五、围绕主题,练讲故事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粒种子在历程中给人类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感到了快乐。如果你是这粒小小的种子,你能把你的奇遇讲给别人听吗?

  2.布置作业:给家长或他人讲《那一定很很好》的故事。

精品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以我校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外部刺激”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当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当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精品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

  (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从图上可以看到是由(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2就是带分数。

  (2)观察2,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整数部分分数部分

  (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

  ①2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

  153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一第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8、9题。

精品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这一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首先必须把握的是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设计思路】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3、朗读。

  4、内容研讨。

  5、语言运用。

  6、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增加理解。

  7、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课时】

  二课时。

  【教具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逆境中成长》。

  【备课卡片】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精品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新笔画,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正确朗读韵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观察到今天上课的地方和我们教室有什么不同?(电脑、老师……)

  在这个最好设备的教室里学习,我们更应该拿出一(3)班最好的精神状态,上好这节课。

  老师要求大家:坐要端正,站要直,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也是最好的学习。上好这节课,同学们有信心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你们愿意去吗?

  那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开始快乐的旅程吧!(出示幻灯片,放音乐《郊游》)

  (二)看图练说,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第三、四行词串

  (1)过渡:我们的目的地已经到了,小朋友,进了公园,你最想去玩的是什么呀?

  (2)学生自由说,相机出示词语:转椅、火车、山洞、滑梯、荡船、木马。小朋友说出一个,出示一张带词语的卡片。

  你会读它们吗?自己赶紧试一试,难读的地方可以找同桌小伙伴一起多读几遍。

  (3)出示两行词串

  这些字中哪些你已经认识了?在哪儿认识的?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都会读书认字了,可老师不知道小朋友读的准不准,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读一读,帮你的小伙伴认真听一听,把字音读正确。(学生自由读六个词语)注意三拼音、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5)指名读词串。小老师领读。

  (6)这么多好玩的,让我们一块读一读它们的名字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读,更可以带动作读)

  (7)小朋友们读得多热闹呀!合作的真开心!哪个小朋友能把这些词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谁也想来读好这些词语?(指名)谁能读得更好?(指名)

  (8)小朋友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读给在座的老师听,好吗?

  2、学习第一、二行词串

  (1)今天我们去的这个公园是不但好玩,而且还很美丽,那就让我们一起边走边欣赏吧!(多媒体演示公园风景)

  (2)在公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呀?

  (3)学生自由说,相机出示词语:公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小朋友说出一个,出示一张带词语的卡片。

  你会读它们吗?自己赶紧试一试,难读的地方可以找同桌一起多读几遍。

  (4)出示两行词串

  请小朋友自己再拼一拼,读一读,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读,就多读几遍,你喜欢的词语也可读多几遍。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

  注意三拼音、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5)指名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第一行词串)

  (6)公园里绿树成阴,红花遍地,清澈的小河,弯弯的小桥,高耸的宝塔,各种有趣的儿童娱乐设施,还有张开笑脸的小朋友,玩得多么开心呀!

  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读的时候你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宝塔bǎo tǎ两个三声连读,第一个三声变调,变成类似二声。示范读,学生跟读。(对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读的内容就像在脑海里过电影一样,就能把书读好了。)

  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自由读。

  (7)练习朗读(指名读。)

  (大家读得真准,声音也响亮,真是太棒了!还想读的小朋友站起来,咱们一起读。)

  (9)用上这里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描绘公园的景色。

  (10)美美地读好两行词串。

  (三)反复认读,在游戏中巩固

  1、把四行词语连起来读也能读准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2、你们喜欢小青蛙吗?你们瞧,它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多媒体动画演示:小青蛙和小朋友打招呼)今天动物老师让小青蛙来检查小朋友有没有掌握这些词语了,如果你们读得好,小青蛙就会为你喝彩。

  (1)指名读,多媒体相机演示。

  (2)去拼音读。(不看拼音你们能读好吗?)

  3、揭示课题:这些词语都是我们语文书上识字3的内容。(板书:识字3)

  4、检查要求认识的字。(卡片)

  (四)学习生字

  1、今天有两个生字宝宝到我们教室,它们很想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你们愿意与他们交朋友吗?

  2、出示今天的要学的字:水、火、马

  (1)读准字音。

  (2)找朋友(口头组词)。

  (3)认识笔画名“横撇(フ)”。小朋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呀?

  (4)多媒体演示分解笔顺。学生跟着书空。

  3、教师指导书写,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

  4、小朋友,写字有“两个宝”。一是用眼睛看,你的字是不是和范字差不多:二是用小手认认真真地写。接下来我们开始描红写字比赛,看谁的字写得好。

  6、练写姿。三个一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

  7、学生描红。

  8、反馈。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游玩了公园,学了词语,还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高兴吗?小青蛙在表扬你们呢!

  其实,我们学习汉字的途径很多,不只是在课堂上,还可以在课外的很多地方,比如说在路上,在商店里,在电视、电影上,在广告牌上……还有很多。老师希望大家做个识字的有心人,争当识字小博士。

  这课的其它生字我们下节课接着写。

精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今天我们就随作者陈淼一起去游览这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桂林山水“美”

  1、课件出示:(1)快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巡视读书情况。(照顾全体,尤其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同学,并予以朗读指导。)

  4、生汇报读完课文后,对桂林山水的第一印象。

  5、小结:读着作者优美的文字,感受着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让我们觉得就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那峭拔的群山,那迂回的绿水,那清幽的景色,引我们无限遐想。那就让我们再去细细游赏漓江的水,细细品味桂林的山吧!

  三、再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美”。

  1、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2、练读,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生汇报,师板书:静、清、绿

  4、课件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指读,去掉“静得……清得……绿得……”再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适时点拨,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渲染了漓江水的特点,这样写让我们感觉水更“静”、更“清”、更“绿”了。

  (2)师范读,体会“啊”的变调。

  (3)荡舟漓江,既像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又像聆听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一起用诗一般的朗读,再次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音乐起,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的内容)

  (4)齐读后,音乐不停,欣赏漓江水的风光图片。

  5、水的轻柔,水的灵动,水的温情,带给我们无限感动与遐想,桂林山的峭拔、秀丽,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我们一起走进,去欣赏,去感受,去想象……

  品读第三自然段,教学方法同第二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回味桂林山水“美”

  1、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中回味桂林山水“美”。(课件展现桂林风光图片,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小练笔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文中的例段。

【精品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1-1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倒数教学设计01-03

草的教学设计01-02

《过秦论》教学设计12-31

教学设计与反思12-30

策略教学设计12-27

篮球的教学设计12-27

太阳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