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5 08:26: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雪》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雪》教学设计13篇

  《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雪》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雪》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冷、团、移、密、落、银、脚”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冷、团、移、密、落、银、脚”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CAI出示雪花图)

  你认识它吗?对了,这就是洁白的雪娃娃,今天,它和它的小伙伴们从寒冷的冬天走来,来和我们大家做游戏呢!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看到课题,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下雪时,是怎样一番美丽的场景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二、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看到了什么样子的雪?

  2、再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

  3、师出示特制的PowerPoint生字雪花图。

  师:和小伙伴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4、开火车读生字,师正音。

  重点指导:“冷”字是后鼻音,“银”是前鼻音。

  5、齐读。

  6、能不能把你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师重点指导:“冷”的右边是“令”不是“今”。“团”字的里边是“才”不是“木”。

  7、你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些字在田字格里写好吗?

  重点指导这些生字的间架结构:“冷”应写得左窄右宽,“脚”字是左中右结构,三个部分大小均等,右边部分起笔要低于左边。“落”字应写得上窄下宽。

  8、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

  三、再读课文

  雪娃娃真调皮,刚刚还在和我们做游戏,一下子就跑到了课文里,你能肯定能从那找到它们。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比赛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

  难点: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感悟美景

  下雪时

  雪是那样的调皮,它是怎样下起来的呢?

  1、(电子灯片出示第一段)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3、(CAI出示下雪的影像)你能配合画面,说说下雪时的美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时”“逐渐”“纷纷扬扬”“铺天盖地”“不一会儿”体会雪是越下越大。并通过对“一片片”“一团团”“像鹅毛”“如玉片”“洁白的银装”体会下雪时的美丽景色。

  4、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雪停后

  师:是啊,这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会把大地打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小朋友带来什么呢?

  1、读读后面的课文,你会看到更精彩的场景的。

  2、学生自由读文。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出示电子灯片)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耀眼的光芒”“挂满”“亮晶晶”“雪亮雪亮”“千姿百态”“水晶宫”等词语体会雪停了以后的.美景。

  5、(CAI出示雪停了以后的影像)瞧,雪停了,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水晶宫。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出示电子灯片)雪白的屋顶、雪白的大地,到处都是雪亮雪亮的。雪后的世界多美呀,你想和雪娃娃一起嬉戏玩耍吗?我想你一定能读好这一段的。

  8、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些什么呢?(指名说)

  9、(CAI出示配好音乐的小朋友玩雪的影像)好吧,让我们和雪娃娃痛痛快快地玩耍。怎么这么迫不及待?真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

  二、背诵全文

  1、下雪时很美,雪停了以后也很美,更美的大家玩雪的心情。玩得这么起劲,我相信这一篇课文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师引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下雪时和雪停后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

  二、我会说

  你能将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情景说给大家听吗?

  三、我会背

  同桌分段背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喜欢

  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将它抄下来好吗?

  五、我很棒

  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板书:

  下雪时 雪停后

  反思:

  在我们这儿越来越难得见到雪的踪影。孩子们对纷纷扬扬的大雪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说实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对能否带着孩子通过重点词句感知并体味雪的美感到极为担心。在积极准备教学资料时,我从颜港教学资源中心觅到了一个《第一场雪》的课件。课件中的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景象做得生动逼真,连我看了都不觉想起儿时的那几场大雪来。我在教学《雪》这一课时,适时地运用了该课件。学生被下雪时的动画吸引住了,本来显得很难讲清楚的“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变得那么的容易理解。学生不再局限于书上谈到的“树枝白了,屋顶白了,道路白了”而是肆意发挥自己的想象,讲到“田野白了,山坡白了,场院白了,操场白了”从而根据与生活的联系体味了“大地换上了洁白的银装”的含义。雪停了以后的那一幕更让我惊喜不已。当挂满松树的雪球、一根根亮晶晶的冰柱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学生禁不住“哇、哇”的大叫。“太美了!”“哇,像水晶。”“多漂亮呀,真想去拍张照片。”不绝于耳。当我让他们配合画面再来读读时,他们像是一个个诗人,读得是那么动情。有了前面美景的铺垫,当我出示孩子们玩雪的影像和有一点像迪斯科的欢快音乐时,学生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居然,离开座位和学习小伙伴们跳起了类似于打雪仗、堆雪人、滑冰的迪斯科舞蹈。我都被这意外的一幕惊呆了。原来,我们的语文课只要稍稍动一些脑筋,也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着迷,让他们激动。

  《雪》教学设计 篇4

  [教材把握]

  一、文本内容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其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朔方的雪景。写江南雪景,作者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多用暖色调的形容词,笔致绵密、舒缓,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而蜜蜂的纷飞喧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渲染出田园牧歌式的恬淡气氛。写朔方的雪,则重在动态的表现。朔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独、寂寞,然而其“决不粘连”,已经暗含动感和趋向,运笔大刀阔斧,粗犷、急促,这就造成了似玉龙腾空般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这两个审美形态虽然在构成因素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决非对立,在其根本归属中倒是同一的,都是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作者写江南雪的优美,正是为了衬托出朔雪的壮美。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互动与对话,来体会文本精粹的文字所传达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精神。

  (二)目标确立的依据

  1、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江南雪的优美是为了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表达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这是文本的灵魂之所在,这种个性和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

  2、现代教育观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设想

  (一)整体设计: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因此在首先用歌曲、影像导入激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根据音乐自行配乐朗读——师生与文本对话,从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其整体了解文本内容;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找出最能展现两幅画面不同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填写读书卡,理解两种雪景的不同特点。如果在分析中出现了难题,可让学生通过利用信息资料来解决问题。老师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感悟人生。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课间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教者的话:利用课间,创设氛围,让学生能更快进入情境。)

  二、导入:亲情对话,走进襄樊

  师:“暗淡了刀光剑影,忘却了鼓角铮鸣”,但历史的烟云却抚不去我们对襄樊这一古城的倾慕与向往。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画面。

  (播放课件:《三顾茅庐》片断)

  师: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吗?

  生:《三顾茅庐》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隆中,我们襄樊。

  师:对,隆中是我们襄樊的骄傲,是历史不能忘却的地方,这个故事使我们看到,一场大雪曾让刘备、诸葛亮在茅庐之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伟业——雪是多情的、雪是有灵感的精灵。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此折腰,1924年,北京岁未,鲁迅先生傲立雪中,激情满怀,也写下了一篇独抒性灵的抒情散文——《雪》。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先生去赏雪景、悟雪性、抒雪情。

  设计策略:这次课在襄樊上,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能尽快与学生心灵相通,这就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所以我以隆中为切入口,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隆中是襄樊的名胜古迹,是襄樊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当学生们看完《三顾茅庐》的片断后,能很快兴奋起来,找到与老师对话的话题,消出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尽快融入课堂。

  三、解读文本,把握内容:

  (一)初读课文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结合音乐,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自我确定本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并在书中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好读书笔记。)

  设计策略:这部分的课件主要是在图片和音乐上下功夫。前半部分雪的图片以暖色调为主,配以舒缓、平和的音乐,来突出江南雪的优美;后半部分雪的图片以冷色调为主,配以铿锵有力、富有变化的音乐,来突出朔方雪的壮美。在这种氛围的感悟下,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文章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并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教者的话:把读书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习惯。)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几幅画面?

  生:两幅

  师:哪两幅?

  生: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播放课件: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设计策略:这部分的课件选择了两幅最具江南雪、朔方雪特点的图片,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明白两个区域雪的不同特点。

  师:那这两幅画面在朗读时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1:不一样。

  生2:江南的雪应该读得轻柔、舒缓。朔方的雪读时应该铿锵有力。

  生3:富有变化。

  师:大家分析得不错,那谁来试试,把你划线的句子按屏幕上的句式有感情地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好。

  (播放课件:小活动:“我读得最好”。 以“我喜欢 的雪,你看 ”的句式,有感情的读这些句子。)

  生1:我喜欢江南的雪,你看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

  设计策略:小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更多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边读,也就边找出了文中能表现雪的特点的关键句子,既熟悉了课文,又为下文的分析作了铺垫。

  (教者的话: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的好的要给予鼓励,不足之处可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二)品读课文

  师:这些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全班来试试。今天,我们采用一种层进式朗读的方法,女同学读全文,后三段,每读一段,加入一个组的男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就是?

  生(齐答):全班齐读。

  (播放课件,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策略:女孩子的声音柔和、甜美,读前三段,能突出江南雪的特点。后三段,男同学逐段加入,那粗犷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所朔方雪的刚劲有力、富有变化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教者的话:用新的读书方式,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层层加深,达到朗读高潮。)

  师(鼓掌):大家对这两幅画面的感情把握的不错。面对如此美景,大家想把它们拍摄下来吗?

  生(齐答):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个摄影比赛。

  (播放课件:小活动:创意设想——“小小摄影师”)

  设计策略:如何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在游戏中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是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之所在。“读书卡”我把它设计成一片片雪花(当然,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好的),不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能帮助他们通过填写卡片更快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精美生动的语言。

  师:大家自由组成探究学习小组,根据你前面在书上所划的最能表现雪的特点的句子作为文本根据,确定拍摄镜头,并按照屏幕上的提示填写出读书卡。说个题外话,同学们喜欢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吗?

  生:喜欢

  师:如果在答题时遇到困难‥‥‥

  生:有三条求助方式。

  师:我今天也给大家三条求助方式。第一条:链接资料。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从文中勾画关键性语句,掌握为我所用的相关信息。第二条:请大家看屏幕。我给大家找了一些相关图片,看对你分析课文有没有帮助。第三条:还有困难,请拔打电话,举手,我同你们一起来解决困难。好,摄影开始!

  (学生组成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概括典型画面。)

  (播放课件:①读书卡示例:

  江南的雪之

  名 称

  青春的活力

  文本根据

  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理 由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充满青春。

  ②链接资料:A、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

  B、雪的图片

  设计策略:三条求助方式,让学生觉得轻松好玩,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参与范围。同时,这三种求助方式,也是教给学生读书的三种方法。阅读课后附录,是教给学生善于分析、处理、运用资料,以更好的解读文本。雪的图片,是为了增强直观感受,帮助学生体味文本情境。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求得帮助,是我教给学生的第三种读书方法。在这个环节上,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足学生分析、交流的时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巡视,作指导。)

  师:大家的镜头拍好了吗?谁第一个亮出来?

  生1:我们这个小组拍摄的是江南的雪,我们定名为“美艳篇”。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把江南的雪置身于“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各种颜色之中,显得五彩缤纷,美艳之至。

  生2:我们这个小组拍摄的是朔方的雪,我们定名为“独立篇”。在第4段中,作者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粉、沙写出了雪的质地和形态,表现了朔方雪的独立。

  生3:江南的雪是快乐的,我们拍的是“快乐的雪”。塑雪罗汉一段,作者写得充满乐趣。

  生4:我们的拍得是“张扬篇”。作者写朔方的雪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旋转、升腾。“奋飞、旋转、升腾”,写出了雪的动态之美,似有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张扬豪迈。

  生5:我们这一小组拍得是“遗憾篇”。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之至。但它的美不能持久,“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生6:我们把镜头定名为“挑战者”。朔方的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依然在“闪闪地旋转升腾”,并没有妥协,它是个顽强的斗士。

  生7:我们的镜头名为“想象篇”。江南的雪让人“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好像不是在写冬,而是在写春,让人联想无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

  (在学生展示交流读书卡片时,可把读书卡贴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兴趣。)

  (教者的话:注意探索和把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秩序的构建。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激活和最大的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

  师:同学们真是合格的摄影师,这些镜头拍得真不错。那作者写这些景的目的是为了?

  生:抒情。

  师:那鲁迅先生借江南雪和朔方雪是为了抒什么情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如果有困难,还是可以再查阅一下手中的资料。

  (学生再看课后附录)

  生1:我知道。鲁迅先生在江南的雪得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表现了一番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美好的图景,寄寓了先生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生2:朔方的雪其实就是先生自己的写照。在凛冽的严冬决不妥协,依然在旋转飞腾,这独立张扬的个性就是先生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的写照。

  (师生鼓掌)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真棒,看样子这篇文章大家是读懂了,那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

  (播放课件:小活动:创意设想——“过把瘾<咱也当回小老师>”)

  学生1板书: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追求美好理想

  学生2板书:朔方的雪 独立张扬 反抗冷酷现实

  设计策略:板书一向被教师所包揽,课文总结也是老师的权利。一堂课即将结束,学生们应该学有所得,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对本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最好的反馈。

  (教者的话:在同学们交流读书卡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总结归纳江南雪、朔方雪的特点,了解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板书代替了教师的板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师:雪花飘飘撒撒,宛如天使,传递着每个人的情思。鲁迅先生借雪花寄托了他的情思,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雪花,老师抛砖引玉,先谈谈我心中的雪。

  配乐朗读:

  冬天有雪。雪是冬天的最精彩表现。北风呼啸时,雪花就开始在高空孕育、绽放。她不愿一花独放地在高空招展,而愿千朵万朵地飘落大地开放。它的飘荡是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其生命的起点就是生命的制高点。雪花的飘落不看方向,不择地势,入山则突出山的高大,入水则成就水的阔远。正是由于雪花有了千朵万朵的活力,有了前赴后继的精神,它才覆盖了高山,覆盖了大地,覆盖了森林,覆盖了草原。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雪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雪晶莹透明,洁白无暇,我心中的雪是纯洁的。

  生2:我心中的雪是宽容的。正如老师你所说的它能覆盖高山,覆盖大地,覆盖森林,覆盖草原。

  生3: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我心中的雪代表着丰收,代表着成功的希望。

  ‥‥‥

  师: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希望,让我们为心中的那一片雪高歌吧!

  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师生齐唱。

  (教者的话:学要有所悟。师生互相敞开心扉,平等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歌声中结束本课,让人回味无穷。)

  《雪》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初步掌握“又唱又跳”这一类结构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雪受热要融化的道理。

  3、感受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生字,读顺课文,走进故事情境。

  2、初步感受雪孩子的精神美。

  〖教学环节〗

  一、导入情境

  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播放课件)兔子一家没吃的了,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雪孩子和小白兔是怎么玩的呢?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19课《雪孩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留出来,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读课文,识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齐读课文,通过同桌的帮助,已认识、已理解的地方用橡皮擦去记号。

  2、教师范写课文生字,注意听清生字读音。

  3、学生看课件朗读课文,课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注意读好生字,读通课文。

  4、识记生字:

  ⑴ 这些生字中,哪些你已经认识并记住了?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的?请推荐给同学们;还有哪些字没记住,谁能帮助别人记住?

  ⑵ 个别生字需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分析的情况若不全面,教师随机强化:

  ① 出示句子:

  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起玩。

  这一句中有4个生字,让学生用比赛的方法练读句子。

  提醒学生注意:一起的“起”字右边是个“己”,自己的己。

  ② “往”字是“彳”旁,只比“住”多了一撇。

  ③ “觉”是多音字,读“jiào”,本课不读“jué”。

  ④ “烧”字形很难记,用火烧,所以是“火”字旁,右边上面部分不要加点。

  ⑤ “化”字义需点拨,组词:融化、化成。

  延伸:什么化成了什么?(冰化成了水;水化成了水蒸气;雪化成了水。)

  三、再读课文,感受情境

  1、教师指导读好易读破的句子,如: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顺课文,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

  3、朗读能手上台朗读,请学生当评委打分,评选最佳选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生字,读顺了课文,喜欢上了雪孩子。

  五、作业

  抄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理解课文意思,懂得雪遇热要融化的道理。

  2、感受雪孩子的舍己救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开火车的形式接读生字。

  2、生字组词,一字开花。

  3、上节课,小朋友都爱上了雪孩子。看,他又向我们走来了。

  (教师播放课件: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

  二、说图意,读课文,感悟情感美

  1、教师播放课件,显示书上的8幅图,说图意:

  ⑴ 教师播放的8幅图,不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请小朋友重新整理排列,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⑵ 每生轻声说说8幅图的意思,你的故事讲得美吗?

  2、教师点击画面,出现相应文字,学生读对应的内容,理解课文:

  ⑴ 第一幅画除了课文的描写外,你还能用其他的语言来描绘吗?

  (如:下了一天的.大雪,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⑵ 第二幅画面重点理解“一起”,要两个人以上同时参与,才能用“一起”。

  ⑶ 第三幅画面重点理解“又唱又跳”:

  ① 师强调:小白兔和雪孩子又唱又跳,唱、跳是同时进行的。

  ② “又唱又跳”这一类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 又……又……又……又……

  ⑷ 第四幅画面让学生说说小白兔做了哪几件事情,这些事跟后面着火有关吗?

  ⑸ 第五幅画面指导把句子读通读顺:

  “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一句不能读错。

  ⑹ 第六幅画面想象:

  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么想?雪孩子是怎样跑的?

  ⑺ 第七幅画面:

  ① 想象:

  雪孩子是怎么救小白兔的?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② 雪孩子化了,先让学生自由说雪孩子变成什么了?再用“什么遇热化成什么”句式说话。

  ③ 讨论: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⑻ 第八幅画面:

  ① 指导感情朗读,“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要读得轻而舒缓。

  ② 打擂台朗读,评选擂主。

  三、总结课文

  1、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2、齐读全文。

  四、作业

  把《雪孩子》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听。

  【本案亮点评价】

  本案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读中识字

  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桌互助,认识理解了用橡皮擦去记号。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

  二、读中观图

  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八幅插图,打乱顺序,重新排列,并联系图画理解重点词语。

  三、读中说话

  讲图画中的故事,根据画面说大意。

  四、读中想象

  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么想?雪孩子是怎样救小白兔的?这些内容课文中没有,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

  五、读中悟情

  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牺牲”了自己,学生通过充分地读书、想象,完全能感受到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

  《雪》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

  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

  方面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形成性评价试题: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课后记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雪》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2 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 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所描绘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刚刚经历了20xx年的第一场雪,下雪了,你都干了点什么?

  看来雪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有一个人,他和大家做的事一点儿也不一样,他呀,顶风冒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他是谁呢?他是一首诗的主人公,这首诗叫《江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一说学一首古诗都要学些什么?

  2、目标呈现:

  (1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2 ) 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 ) 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预期效果: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完成这些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任务呈现: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民主学习:学生自由读诗。

  展示交流:

  1、 指名分句读诗,适时纠正。

  2、 指名领读整首诗。

  3、 同桌互读检查。

  任务二、想象画面,适时理解重点字词和诗意。

  任务呈现:

  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把《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交流:

  1、指名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说清这样想的理由。适时指导理解:千山、万径、绝、灭、蓑笠翁。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说完,你来说说他哪些地方说得好。不好的地方,你来说得更好一些。

  2、听了画面描述,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板书:寒冷凄凉。

  任务三、体会诗人的感情。

  任务呈现: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民主学习:学生轻声朗读、思考以上问题。

  展示交流

  1、(这个老翁很孤独。

  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

  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板书:孤独寂寞,学习生字“孤”。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难道他不怕冷吗? )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1、捕鱼为生)

  (2、独享清静)

  (3、排解忧伤)

  (4、喜爱钓鱼)

  (5、心中孤单)

  3、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想解开这个谜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资料一:柳宗元生平简介。“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那么,面对寒冷,他畏惧了吗?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退缩了吗?看资料二。

  从他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

  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练习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练习背诵。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插图,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这首诗。

  三、检测导结

  1。请你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

  2。《江雪》的作者是( )朝诗人( )。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

  ),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 )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

  、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 )的人格化身。

  3、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读读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相信大家会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孤独寂寞

  精神——顽强不屈

  《雪》教学设计 篇8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诗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书:柳宗元)

  2、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写的《江雪》,它是唐诗中的一首精品。

  二、感受诗境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师配古琴曲朗诵)

  2、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师边听边画:首先是被大雪覆盖的群山万岭,条条小路已被大雪覆盖。寒冷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垂钓。

  这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你听到声音了吗?(学生交流画面寂静无声)

  3、如果说“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添加上一个“绝”和“灭”之后呢?

  你看,添上一个字,境界大不同,这就是古诗语言的魅力!

  4、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说雪,诗中哪里写到雪了?除了诗题和诗的最后一个字,在其他诗句里,你能找到雪吗?

  5、小结:诗中没有具体写到雪,却让我们感到处处都有雪影,处处都有雪迹,这就是诗人高明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人鸟无踪、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意境,给你什么感觉?

  三、体味心境

  1、其实,诗境也是诗人的心境。这首绝句,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一幅江乡雪景图,还蕴藏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而要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须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出示资料,配乐介绍):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做官以后,关心百姓,大胆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面对当权者的打击报复、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的杳无音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想一想,从热闹繁华的京城长安,到千里之外荒凉偏远的永州,自己的才干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亲人,诗人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呢?

  3、这样的孤独和寂寞恐怕我们常人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把每行诗开头的字连起来读,是什么?(红色显示:千、万、孤、独)顺着读是“千万孤独”,倒过来读是“独孤万千”,变个顺序读是“万千孤独”,不管怎样去看,诗人要表露的都是“十分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失落呀!座座苍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吗?条条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吗?那片孤舟能承载他的希望吗?陪伴他的只有“千万孤独”了。请大家把这种孤独读出来!

  4、同学们,这个渔翁,他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独钓于众人不钓之处,任凭天寒地冻,他坚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翁?(体会诗人的孤傲、坚毅)

  5、是呀,我们看不清渔翁脸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一定是坚定、刚毅的!这就是当时的柳宗元,孤独而又孤傲。再读,读出诗人的孤傲!

  6、同学们,表现孤独和孤傲可以有多种方式,柳宗元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方式呢?

  7、人们不禁要问:“蓑笠翁”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垂钓呢?他能钓到什么呢?(让学生自主创设多元答案)

  8、同学们听说过姜太公钓鱼吗?昔日姜太公钓鱼,鱼钩是直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那不是钓鱼,为的是钓取功名;而今天,柳宗元的垂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的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钓什么已无关紧要了。“寒江独钓”本身就已经表明一种态度了,那就是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9、其实,人生难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一身铮铮傲骨!

  10、请带上诗人的这种心境和情感,再来读这首诗。

  四、吟唱诗文

  1、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诗,已经不足以表达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就来吟唱吧。(放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请同学们仔细听听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么唱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放曲子)

  2、同学们发现没有,这首曲子实际上也是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谱曲的,这样的唱也可以说成是“吟”,吟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吟唱《江雪》。

  《雪》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雪》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雪》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江雪》出自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此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江上雪景。它是通过雪景来赞美渔翁“独钓寒江”的精神;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老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立足于此,我认为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是难点。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感悟诗情较难理解,我根据学习的情况及时出示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人坚强不屈的精神,让课外的学习资料有机地和古诗融为一体,并为学生学习古诗服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想像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本课的需要在多媒体教室和学生一起学习,主要运用演示文稿在学习的过程中补充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环境——寒冷凄凉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板书题目是“江雪”什么意思?(江上的雪景)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过渡: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一)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交流从“孤”、“独”——孤独

  2、朗读诗句,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的孤独寂寞,就是诗人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渔翁就是柳宗元的形象代言人,再读古诗,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4、孤独的渔翁成了诗人孤独心情的写照,再读读诗句,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补充,体会柳宗元“千万孤独”、“绝灭孤独”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敬亭山。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山也默默地聆听着诗人的心声。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李青莲)。”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读古诗《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侦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伦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而是“独钓一江秋”,有歌有酒,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读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归读古诗《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诗人的内心是一般的孤独寂寞吗?请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 “绝灭孤独”。

  三、精神——顽强不屈

  (一)读诗,引导学生质疑。

  1、同学们,古诗学到这儿,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

  (二)资料补充,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要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拓展《渔翁》,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后来他又以“渔翁”为题目,写下了古诗《渔翁》,让我们读一读,去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 翁

  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文解释】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板书设计

  江 雪

  唐 柳宗元

  环境——寒冷凄凉 绝 千

  钓?

  心情——孤独寂寞 灭 万

  孤

  《雪》教学设计 篇12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雪》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品析香雪的形象,感受香雪身上的美;

  2、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自我心灵觉醒;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三、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进取和保留。

  四、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千变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读音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请同学们读小说标题《哦,香雪》,品出感情韵味。

  哦,读三声,表惊讶;哦,读四声,表赞美。

  (二)美的叩问 香雪之美

  1、阅读《哦,香雪》品析香雪人物形象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第37段)

  善良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第46段)

  纯真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47段)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

  “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跨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第64段,65段)

  坚毅,执着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第69段)

  自爱

  明确:香雪是一个充满淳朴之美、自尊之美、青涩之美、执着之美的女孩

  (三)美的历程 迂回曲折

  1、香雪是否有自卑、虚荣的一面?

  2、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它可能会经历虚荣自卑,美的历程本就是迂回曲折的。

  (四)比较阅读 寻找共性

  作品人物事件人物特点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窃读记》“我”

  《哦,香雪》香雪

  (五)主题阐释 心灵觉醒

  生活在遥远的小山村,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没有被大山所掩埋,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迫切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主动向外探求,求新求变,积极向上,实现人生价值,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难能可贵。这便是属于孙少平、“我”“香雪”独特的自我心灵觉醒。

  (六)现实意义 人生启迪

  相比较北上广,有的地方就是远在偏远山区,那里封闭、落后之地,那么当山外的现代文明之风吹进这样尘封的地方,人们会不会像香雪一样抓住机会,改变自己,如何抓住机遇?

  (七)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我们又该以什么姿态去接触现代文明,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需要保留的又是什么?

  (八)小结

  香雪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香雪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

【《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雪》教学设计05-04

江雪教学设计10-05

《雪孩子》教学设计08-24

《雪猴》教学设计12-25

《看雪》教学设计02-06

《江雪》教学设计02-22

《哦,香雪》教学设计04-25

《看雪》教学设计(15篇)04-25

《雪孩子》教学设计15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