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8 11:15: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春天的词语,增强识字、学词的能力。

  2、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儿歌,积累评议,培养语感。

  3、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提高识字、学词的能力。

  2、培养说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漂亮可爱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她吗?

  2、课件出示春姑娘,画外音: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今天我特地起来和大家一起活动活动,相信我们一定会玩得开心。

  3、出示课题。

  (二)万花筒

  1、创设情境,引出词语。

  2、认读词语。

  (1)大家快试一试,借助拼音读读花儿上的词语吧。

  (2)指名读词语,大家评,正音,小组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3、自主发现:写春天的'词语。

  (1)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听春姑娘的评价吧。

  (2)春天来了,你有什么新发现呀,请你们像小鸟一样把自己发现的春天写在杯子上吧。

  (3)分组比赛汇报词语,写得好的鼓励。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儿歌

  1、小朋友们真会用心观察,有这么多的新发现,春姑娘又有话要对大家说呢。

  课件演示,出示儿歌《春天来啦》。

  2、读读背背儿歌。

  (1)春姑娘的礼物真特别,你们能读好儿歌吗?快试试吧,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轮流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

  (4)试背儿歌。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读对联,理解其意思,了解其手法,注意诵读的停顿位置,尝试背诵。

  3、自主学习古诗,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4、讲别人的童年故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由此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

  5、习作,要求作文能写通顺,形象生动,有细致具体的描写,并且能在习作中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的词语说话。

  2、顺畅地诵读对联,背诵。

  3、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能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做好词语卡片或者课件。

  2、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语文乐园“读对联”和“古诗诵读”部分。

  3、搜集“语文生活”部分要求的资料,做好开展班级故事会的'部署。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乐园六,这里是训练语文能力,巩固语文知识的地方,大家愿不愿意来这里锻炼锻炼?

  二、词语超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1、出示“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荆棘狗刨门槛枪栓劫难胸脯枪毙瓦砾中尉云杉呻吟

  2、先自己练习读一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词语。

  4、齐读词语。

  5、再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然后说哪些词语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6、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7、抄写词语。

  三、金钥匙

  我们再来看“金钥匙”部分。

  1、默读。是不是有同感?你还能从本组课文中找出同样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吗?

  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交流意见。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也要学习表达得生动、形象,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读对联

  1、自由读对子。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指名读句子,注意正确的停顿。

  3、让学生汇报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整合学生的意见,梳理字词、句子的意思。

  5、尝试背诵。

  五、古诗诵读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江雪》。

  1、学习要求:

  A、了解作者。

  B、诵读全诗,读通读准。

  C、了解全诗大意。

  D、感悟诗境。

  2、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引导。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B、指名朗读,纠正字音,齐读。

  C、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古诗大意,同学们集体整理后串讲句意:

  千山万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大道小路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坐着小舟在落雪的江流中垂钓。

  D、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冰雪世界一尘不染,万籁俱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介绍古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品析“绝”“灭”“孤”“独”这四个字。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绝”“灭”二字写出寂寥苍凉的背景,以衬托渔翁孤独的形象。“孤”“独”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寄托着诗人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品格。

  E、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作业

  按照“语文生活”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将开展一个“不一样的童年”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第二课时

  课前将学生按小组分开坐好,并且在黑板上写下美术字“不一样的童年”,安排一个小主持人。

  一、主持人出场

  开场白可以用书上的提示语或稍作修改:

  在《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等课文中,小英雄们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还有很多很多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童年都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二、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注意把一个人童年的“不一样”讲出来。讲故事要注意事情的先后。精彩的人物语言、动作可以模仿着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要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三、小主持人收集各小组讲故事的情况,有讲得好的,推选出来

  四、各小组推选讲得最好的代表,在班上讲故事

  评出讲得好的同学,授予“故事大王”奖。

  五、作业

  将自己的故事资料再进行修改整理。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展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会,这节课我们就把我们讲的故事写下来。

  先请同学们默读习作要求。习作要求说得很明确。谈谈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二、“根据资料和讲故事、听故事时受到的启发,丰富、完善你讲的故事”

  这句话怎么理解?

  三、“把别人感兴趣的地方写细致,写具体。”

  怎么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感兴趣的呢?怎么才能写得细致、具体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把故事再讲一遍给别人听,要别人提出意见,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最感兴趣的了。)

  四、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

  五、誊写作文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了解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能对相声感兴趣。

  3.体会相声里的`人说话罗嗦的特点,认识到说话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懂得说话不仅要抓住要点,还要做到简明、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会有精彩的相声节目。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相声《疯狂的股民》、《学跳水》就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欢笑。

  你看过相声表演吗?你有什么感受?(副板书:幽默、搞笑……)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确定搜集相声的小组向大家介绍几个相声节目。

  2、我们国家有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老师先向你们介绍一位相声界的老前辈。(幻灯片)最后定格在马季与郭启儒。 3、揭题: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两位著名相声演员合说的相声《打电话》(板题)

  二、模拟表演,为对比语言作铺垫

  1、大家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那么打电话时说话要注意什么呢?(板书:省时、简明、得体)

  2、如果你要给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七点在北仑影剧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计时表演。板书----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如果有人为这么一点儿事而打了两三个小时电话,你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1、学生自学。

  2、幻灯片,抽读词句。

  3、交流思考题。

  这个相声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四、精读感悟,指导表演。

  1、这个相声是几人表演的?你认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呢?

  幻灯片,简介相声种类。

  2、故事中演年轻人的是这个相声的主角,他名叫啰嗦,你认为给他取这个名字怎么样?

  3、相声是笑的艺术,《打电话》这个相声中什么地方最令你发笑?济览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例:

  (1)“喂……喂……,怎么不说话,哎呀,拿倒了!……”

  ①说体会:这人慢吞吞拨号,又不紧不慢“喂”了半天,见对方没问答,又放下电话盯着看,才发现是电话拿倒了,太可笑了!

  ②师指导表演,你能学学他说话的语气、动作,来表演这句话吗?

  (语气:不紧不慢 动作:先慢吞吞拨号,再放下电话盯着话筒,忽然一拍脑袋,大声、惊讶“拿倒了!”)

  (2)“……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

  唱山歌来------……”

  ①说体会:公用电话旁有很多人等着打电话,啰嗦还要学唱歌剧给未婚妻听,叫人家再等一会儿,太不道德,太可笑了!

  ②指导表演:说“你们几位再等一会儿”时,身体转向另一边,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山歌调子试唱文中的歌剧段子。

  (3)“还没吃饭吧?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

  ①说体会:真不愧是啰嗦!准备晚餐买几块饼干,吃掉几块留几块都要在电话里报帐,太好笑了!这不浪费电话费吗?

  ②指导表演:极尽啰嗦的事,索性扳着手指一块块数饼干“一块、两块、三块……十二块”。(四块、八块照样数)

  4、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想法?

  5、如果你是旁边等着打电话的人,你会怎样?

  (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6、师小结:打电话啰嗦真是害人害已。看来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和金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五、课堂表演。

  1、同桌练习表演相声。(将文中相声节选两段,第一段:P58——60;第二段:P60——61)

  2、推荐两组上台表演。教师板书:____小时

  3、评价表演。(副板书的标准)

  4、了解相声,出示幻灯片介绍,齐读。

  六、作业超市。

  1、演演说说

  根据相声材料《一吐不快》进行表演,再说说哪些语句令你捧腹或欣赏。

  2、熟读《打电话》,用叙述的语言写下这个故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甲没有太高文化水平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己有知识,因“海马”一词,出人意料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有两上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俩又吹上啦!

  (3)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用机智妙语帮自己摆脱困境。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 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 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平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设计8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句,背诵诗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助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字。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同样的方法学习“南”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自由介绍。

  2、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3、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组织游戏。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3、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③(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④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②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③学生大胆想象。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④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⑤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意图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其中五个板块旨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通过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积累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

  (二)教材解读

  本册《语文园地一》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板块:“识字加油站”是一首谜语诗,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巧妙地镶嵌在谜语诗中。“一”“二”“三”“四”“五”在第一单元识字课中已学过,“六”“七”“八”“九”“十”是借助谜语诗需要识记的五个汉字,其中“八、十”是需要书写的汉字。

  第二板块:“字词句运用”安排了3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笔画,建立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概念,多一笔、少一笔就会成为不同的汉字,让学生在去分中巩固。

  第三板块:“书写提示”一是提示写字时的书写姿势,二是提示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园地里的“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都与数字相关,教学时,可做整合处理。如,读数字诗学写数字“十”时,可以与“书写提示”整合;也可通过“一”和“十”的.比较,“二”和“三”的书写,联结与“字词句运用”中的形近字比较学习。

  第四板块:“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咏鹅》,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文,不要求完全理解古诗,会背诵即可。

  第五板块:“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是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小兔子乖乖》,让学生在有趣的听唱活动中和大人一起读儿歌,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小兔子乖乖》音乐。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识字加油站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预设:喜欢。)现在老师说一个谜语你们来猜,如果你知道答案就举手。谜语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谜底:雪花)

  (2)你们很快就猜出了答案,谁能说说你这么猜的理由?

  (3)那你们想不想学习这个谜语呀?学会了你们不仅能考考家长,还能认识新的生字宝宝呢。

  2.多种形式读谜语

  (1)教师带读谜语

  (2)男女生一人读一句。

  (3)教师示范边做手势边读

  3.闪卡巩固

  认读字一闪而过,学生大声读出这个字,并用铅笔把这个字圈画在书上。

  4.连连看,巩固识字

  板书1—10的阿拉伯数字,请同学们在数字下面贴上对应的生字卡片。

  提示:“两”就是“二”的意思。

  5.拓展含有数字的成语

  七上八下十全十美九死一生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书写提示

  过渡:刚才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谜语中的认读字,相信你们回到家可以用这个谜语考住爸爸妈妈,特别了不起。那你们想不想继续学学里面的生字宝宝呀?

  1.我说你做

  模仿本单元《口语交际》的游戏形式,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巩固书写习惯。同学们请注意倾听,老师现在发出指令,看谁听的清、做的准。

  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执笔。(同桌间互相检查)

  2.学写“八”

  (1)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撇起笔左上半格,收笔出尖;捺在撇上起笔,收笔出脚。撇捺写舒展。

  (2)学生描红,师根据正确、端正、整洁进行评价。

  3.学习笔顺规则

  (1)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二”和“三”的写法,现在老师写这两个字,同学们举起手和我书空,谁发现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这两个字笔顺规则都是从上到下的)

  (2)“十”、“禾”的教学方法如上,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观察笔顺规则,强调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3)现在大家记住这两种笔顺规则了吗?我们学过的哪个字也是这样的笔顺规则呢?(预设:“云”是从上到下,“田”里的十是先横后竖)

  (4)学生描红书写。

  (5)同桌间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评并互评。

  评价标准:

  字词句运用

  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不仅学会了笔顺规则,书写得也非常整洁、美观。老师想奖励你们几粒带有魔力的种子。种下这些种子,就会长出我们学过的字宝宝,神奇不神奇?猜猜看,上面会长出哪个我们学过的字?

  1.好多同学都猜对了,现在咱们一起揭秘,看看到底长出了哪些字?出声读一读。

  2.你们读得真准确,一朵花上长出了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长得——(预设:很像)那它们有 什么不同呢?(预设:后面的字比前边的字多几笔)。

  是呀,我们看,人加上两笔就变成了天,口加上两笔就变成了田,日加上一笔就变成了目。可见,书写汉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然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就会构成不同的汉字了。

  3.现在两人一组给这些字宝宝找找朋友吧,看谁能组更多的词。

  日积月累

  过渡:神奇的魔法让种子开了花,还吸引来了可爱的小动物,它就是——鹅。你知道吗,唐代的诗人骆宾王还为它写过一首诗呢。想不想一起学一学?

  1.教师带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

  2.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检查,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同学们,这首诗描写了可爱的大白鹅,它是有一定描写顺序的,你们看,曲项就是它弯弯的脖子,然后描写了它雪白的毛,最后写了拨水的红色脚掌(手指着图片,帮助学生直观领会)

  现在我们一起根据图片,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4.以前有很多同学学过这首诗,没学过这首诗的同学也没关系,给你们一点时间,两人一组背诵这首诗吧。

  和大人一起读

  过渡:我们今天在语文园地中大有收获,学了不少知识,现在请你们放松一下,听老师讲个故事。

  1.学生观察插图,听教师讲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课件出现课文插图)。

  2.交流故事,分享感受

  (1)故事讲完了,谁记得故事中出现的动物有谁?

  生:老山羊、小灰兔和小白兔。

  (2)老山羊送给小灰兔的是?(一车白菜),小白兔要的却是?(一些菜籽)。

  (3)你喜欢小灰兔还是小白兔,为什么?

  预设:我喜欢小白兔,它很聪明,也很勤劳。

  3.布置家庭任务

  (1)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2)和大人分角色演一演。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法与学法:1、师:质疑引导。

  2、生:合作探究、读议结合法、体验法。

  教具准备:小鸟、青蛙图、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出示图片),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2、可是,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准,我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不认识了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3、认读字词:

  (1)沿信际沿着相信边际

  (2)读一读:井沿回答口渴喝水别说

  弄错无边无际坐井观天

  4、指导书写“信、沿、际”3字。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出示有关图片)

  3、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了,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呢?

  4、小鸟的观点呢?它眼中的.天又是怎样的?(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并练习说话)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四人小组讨论)

  6、哪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给大家听?

  7、小结: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8、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什么?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啊!

  四、指导朗读

  1、课文中小鸟和青蛙总共对话几次?

  2、你认为小鸟是什么语气?青蛙呢?(小组讨论并练习对话)

  3、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自评。

  五、拓展延伸,提示寓意

  1、请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向小鸟那样站得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沿、际”两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青蛙、小鸟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前板画)师: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一只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天,这就叫——坐井观天(师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谁来给同学们读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指生读)

  师:青蛙坐在井里,小鸟在哪里?(生答)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生字卡片“沿”,带拼音读。

  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答)就请你来,让小鸟落到井沿上吧!(生到黑板放小鸟)

  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床的边应该叫什么呢?碗呢?桌子呢?(出示图片)

  2、师:我们知道了“沿”的读音和用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出示田字格),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生说,师范写、生写四个)

  3、同学们字写的很棒,相信课文读的更好,我们打开书,继续走到青蛙和小鸟身边吧!谁来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生读。

  4、师:一百多里,那就是飞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啊,这个时候,小鸟会感到很累,很渴,谁再来读小鸟的话?(师读青蛙的话,指生读小鸟的话,两名同学读后全班读小鸟,突出“一百多里”体会小鸟的累、渴)

  5、同学们读的多好啊,就这样,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自己读一读他们的另外两次对话。

  指生读,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有多大?)

  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师:什么是大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

  师:那小鸟呢?(指读)(出示卡片无边无际)

  师:这个词啊,就是形容非常非常大,都看不到边际。(出示沙漠、大海的图片)学生练习说话。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

  6、师:现在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呢,同意小鸟说的请举手,那你们读小鸟的话一定很棒。同意青蛙说的请举手。青蛙也是这个故事当中很重要的角色,缺了它,故事就不完整。谁认为自己能读好青蛙说的话,你也勇敢地举起手来。

  7、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认真的进行练习,一会儿我们还要评出最佳青蛙和最佳小鸟,开始练习吧!(指生对读、男女声对读)

  8、师:看来我们一致同意小鸟的看法,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卷好的'纸筒,也请同学们用井底之蛙的眼光来看看这个世界吧!(指生看纸筒,说感受)

  师: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就少,见识也少。想想我们还学过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生汇报词,齐读)

  出示古诗《登鹳雀楼》,齐读。

  师:可是青蛙不懂得这个道理啊,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6、7段。(生齐读)(师出示“信”生拼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生答)

  师:单人旁加个语言的言,中国人崇尚信义,意思是做人应该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成为言而有信的人。谁能用信来扩词?

  9、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师:看哪位同学的本领大,能把小青蛙劝出来。

  师:老师相信这只井底的小青蛙听了同学们的劝告,一定会急着跳出来,看看这无边无际的天空,这景色优美的大自然。

  三、课后扩展:

  1、读儿歌。

  2、太阳、月亮、地球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语文教学设计12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语文教学设计13

  一、导入

  1、欣赏《黄果树瀑布》(课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形容你对瀑布的感受。

  小结:可是有这样一条瀑布,它没有振聋发聩的轰鸣,没有雪浪飞溅的翻腾,它不是从岩壁上倾泻而下的一匹白练,而是从空中垂下的紫色的大条幅,它就是紫藤萝瀑布。(课题幻灯)

  2、这条花瀑使作者宗璞“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于是我们班上等同学就纳闷: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幻灯)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请同学用自我的话来说说

  (预设:喜爱藤萝,赞美藤萝,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板书:盛)

  二、赏花之盛

  1、赏

  请同学们勾画描述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简明的旁批你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理由能够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现出什么等方面研究。(幻灯出示旁批要求)学生交流

  2、读

  (1)经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紫藤花真的好美呀,如果同学们能把自我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那就更美了。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我们一齐看这个语句,同学们觉得哪些词能更好的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

  幻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预设:盛和辉煌,有赞叹之意;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能够适当注重重音;深深浅浅,叠词反复咏叹,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读时注意语速。(幻灯:改变字色)将这些词读时加重音,改变语速、重要的是投入自我的感情。)

  (1、请学生自我先读一读2、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全班齐读,)

  (2)、幻灯:赏读美句佳段方法:

  1、感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2、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做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

  3、投入自我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我的心声。

  请大家结合朗读技巧,再次美读自我喜欢的语句,再请两个同学来读。

  小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细赏和美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从未见过的这一树紫藤萝花的“盛”,盛在它的花开繁茂,盛在它的活泼热闹,盛在它的气势壮美,盛在它的生机盎然,(板书),就如山涧的瀑布一样有力量,有气势,有动态,难怪作者给此文取名为紫藤萝瀑布。

  这一条流动的花瀑,让宗璞心旌摇荡,这一朵朵紫色的精灵,让宗璞心醉神迷。紫藤萝瀑布中的每朵花都装满了神秘的仙露琼浆,让宗璞情不自禁的想摘一朵,最终她摘了吗?

  (幻灯)(可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所以又有同学等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没有摘花的疑问,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宗璞是惜花、爱花、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对生命充满热爱和尊重的宗璞。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宗璞却没有摘花,更不会折枝,她期望花盛开在枝头,凋零飘落于尘土,然后化作春泥,回归自然。她对生命是热爱的,更是尊重的,她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所以她没有摘花的习惯。

  三、探花之“不盛”

  作者惜花,爱花,尊重生命,可有人虐花,摧花,伤害生命。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正是危难,(1966到1976年),文章中哪一段讲了十多年前的故事?

  1、此段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藤萝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试探这个词赏析,试探什么?试探外面是否安全,试探那个环境适不适合开花?试探结果,不安全,不能开花。(之后连花串也没有了,园中的紫藤花架也拆掉了,改种果树了。)这是一株花势衰颓的藤萝,是一株不容于世的.藤萝,是一株活的战战兢兢的藤萝,是一株孤独无奈的藤萝。(板书)

  3、那为什么紫藤萝会被毁掉,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原因?

  幻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班上大多数同学在预习时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引导:我们此刻认为爱花的人是怎样的人?(善良完美,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可是那时的说法,这个那时指何时?

  (危难的时候,这是个特殊的时代,那时的主流思想:人们认为赏花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谁赏花,那就是生活腐化和精神的堕落。(幻灯)

  四、研人之不幸

  1、这个背景此刻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可那时就是这么荒谬,在那样一个时代,花尚且难逃劫难,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哲学泰斗的宗璞以及她的家人能幸免于难吗?文中哪里透漏了信息?(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

  幻灯:出示宗璞简介

  2、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遭遇,她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呢?这是怎样的一个谜,这是怎样的一份情?

  先请同学回答,然后出示资料:

  (1)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焦虑悲痛”“一向压在”作者的心上。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可是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十分悲痛。

  (2)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

  (3)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英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小结:十多年前的藤萝受到摧残,不能盛开如瀑布,十年危难中的那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宗璞说:“我哭我们这迟开早谢的一代人。”(幻灯)

  五、品花之神

  1、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并且开的这样盛,这样密。虽说新悲旧痛让宗璞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悲痛,可是当她看到一条闪光的辉煌的紫藤萝瀑布时,她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宁静,喜悦)

  那么作者到底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找出作者从花中得到生命感悟的语句。

  幻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齐读此段。分析作者的感悟

  作者感悟到:(引导:“我”认识到什么?“我”获得了什么力量?)

  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比个人利益大的还有团体,国家,民族,整个人类。

  我好奇藤萝为何开的如此茂盛美丽,于是我抚摸了花舱,原先是生命的酒酿。我获得了生命的力量。人亦如花,只要加快步伐,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也会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河坚持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不能让悲痛压在心中,应当应对新生活,振奋精神,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2、有了这样的生命感悟,作者不觉的加快了脚步。那么从这样的感悟中,我们还发现宗璞除了是一个爱花,惜花,尊重生命的人外,他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自我砥砺,奋发自强,有信念,爱家爱国之人。

  3、作者把这种信念和生命力量借紫藤萝瀑布传达给我们,于是她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在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感情色彩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爱花之语

  作者托这一树紫色的瀑布,言一曲生命的赞歌!

  最终我给同学们带来宗璞的另外两篇生命赞歌,同学们能够在树荫下,在池塘边细细品读这些美丽的生命。《好一朵木槿花》《花的话》。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习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15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