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05 11:16: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难点:

  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我们称她——母亲。

  有人说,母亲是一首深情的颂歌,古往今来,永唱不衰;也有人说,母亲是一只临行前的行囊,受用一生,取之不竭;更有人说,母亲是一双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生命,也推动了世界。而老舍提到母亲,是这样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老舍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母爱!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的母亲》老舍。(板书课题、作者)

  二、重点研习第13节的细节描写(26分钟)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13段中细节描写的运用,看看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

  (1)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朗读这一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生读后回答,师总结(主要是写母亲对子女深挚的爱/母亲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3)那么,在这一段里面,母亲对子女的这种爱是从哪几件事中体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答案: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4)指名回答

  (5)现在我们主要来分析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6)请大家看大屏幕,在这一段文字中,哪些是细节描写?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

  (7)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来朗读这一小节。其他同学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

  (8)指名朗读,生评价,师评价。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了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三、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一、教材依据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二、设计思想:

  《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且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该篇文章语言朴素,情感浓烈,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职高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3、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

  4、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

  2、感受作者的博大志远,学习作者的感恩亲情,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上课前,准备好二首歌曲,一是阎维文的《母亲》,二是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首钢琴曲《给母亲的信》。一首诗孟郊的《游子吟》。课件由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个环节,按照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层层展开。

  七、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的倾听母亲和课堂上的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构成。本文在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写作线索、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阅读及语言品味。

  (一)音乐欣赏:倾听母亲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它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正在享受着无私的母爱,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目前特有的家庭地位,使很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欣赏震撼心灵的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升华母亲形象。

  (二)导读启示:走近母亲

  带着课前欣赏音乐的那份感动,教师顺势激情导入: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如春风化雨般细密,如海纳百川般博大,如蜡炬成灰般无私。我们曾经了解过朱德的母亲,那是一位勤劳善良且富有远见的女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老舍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位女性。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的母亲。由此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一目了然本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关键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发现和提出那些有思考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讨。

  (三)赏析探究:认识母亲

  本步骤要针对某一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品味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经过用心体会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知识的自然过渡,在认识母亲之前,先展示上节课板书设计,让学生根据板书设计及课文内容以“母亲是……。的人”为格式造句,整体感知母亲形象;这一问题的设计有利于了解学生阅读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也是认识老舍母亲的关键所在,为重点阅读、语言赏析打下基础。

  2、重点阅读

  母亲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体现在文章字里行间,尤其是课文的第13段,是最令人感动的,也是最精彩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13段,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事?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为什么?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采取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回答的方法,在学生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我可用师生对话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品味所展示的感人细节。并板书“母爱无边”

  3、品味语言

  在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出本文语言的第一大特色: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讲完此问,我再配乐钢琴《给母亲的信》朗读此段,带学生再来品味简朴的语言下蕴含的伟大母爱。朗读完毕,我由第13段的语言特色拓展开来,再次激疑追问:本文语言在其它方面还有哪些特色!

  “白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色时,可先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把诗的前四句与第13段的感人细节比较,引出白描,后指出: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什么是白描?我主要联系美术中的白描画法,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白描”手法,并以孟郊的《游子吟》的前四句讲析,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白描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辨识纠正,并重点赏析以下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3、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以上语言品味是站在作者对母亲描写的角度上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对第三点语言特色: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我变换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这样设疑:母爱是伟大的,作者的语言却是质朴无华的,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感激、怀念之情是靠哪些语言得以表现的?学生通过阅读大多都会将目光集中在这样的句子上。并板书“儿女有报”。

  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2、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些语言看似大白话,但蕴含着浓烈的感情,读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因此在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四)、评价归纳:升华母亲

  本步骤要让学生比较评价,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学生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此由老师简单概述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并由学生从写作方法和表达主题两方面自由发言,谈本文的学习收获。老师适当评价。

  (五)、训练迁移:歌颂母亲

  本步骤要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思维训练题,使学生的“思考”迁移成为一种“创新能力”。

  紧承上一环节的评价,教师有感情阐述:是啊,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同学们,尽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为游子的你,永远走不出母爱的风筝线,因为线的那头永远握在母亲的手中,老舍的母亲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的母亲呢?请让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伴着你,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学生考虑五分钟,小组选代表口头作文,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六)、师生寄语:体恤母亲

  学生自由发言,对母亲说一句话。

  寄语:同学们,孝敬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正如歌中唱到: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进行德育教育的灌输。

  (七)、训练延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由学生选做相关题目。

  A: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请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必做)

  B:比较阅读老舍与胡适《我的母亲》在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方面的异同(选做)

  (八)、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板书清洁、清楚、明了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并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思考,我采用母子两心相吸相牵的形状,这不仅体现了母亲抚育一颗生命的不易,更蕴含着母亲在儿女生命发展中的影响。从面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善待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

  八、教学反思: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字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阎维文《母亲》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作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丈夫死,鬼子来,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她已入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请同学们先初读一遍课文

  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

  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词。

  荒芜(wú) 宿(sù)命 剥(bō)蚀 淡褪(tuì) 玉砌(qì) 亘(ɡèn)古 撅(juē) 杈(chà) 捋(luō) 蝉蜕(tuì) 窸(xī)窸窣(sū)窣

  嘈(cáo)杂 雕琢(zhuó) 熨(yù)帖 猝(cù)然 余暇(xiá)

  羡(xiàn)慕 隽(juàn)永 恪(kè)守 坍圮(tān p?) 步履(lǚ) 狼藉(jí)

  2.落实字词。

  ⑴肥美:意指肥沃丰美

  ⑵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

  ⑶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

  ⑷出阁:地方语,出嫁

  ⑸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⑹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⑺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

  ⑻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⑼撑持:支撑维持之意

  四、请同学再次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悲伤难过

  3.课文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敬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式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与余光中《乡愁》中对失去母亲的刻骨之痛具有着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六、学后小结:

  以诗歌《母亲的爱》作结,我们永远也无法回报母亲的爱,就让我们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人。

  母亲的爱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七、布置作业:

  1、《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第一课练习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一、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二、 从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三、从塑造人物性格看

  四、从表现母子情感看

  五、重点段落分析:(第13段)

  教学后记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主体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据此,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挖掘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母亲形象。

  通过对文章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在布置作业方面,让学生将喜欢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去图书馆找有关母亲的散文进行阅读。这将极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强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6

  预习作业:

  (1)浏览本单元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记下来。

  (4)搜集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先生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先生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品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般的温馨。

  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先生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

  2. 学情分析

  对于老舍先生,孩子们已经通过学习他的作品《猫》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应该说老舍先生对于孩子们不算是陌生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了解得就更少了,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先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先生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先生,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先生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先生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先生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板书: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第二课时

  一、深情导入,创设情境,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师: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先生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先生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先生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回顾全文,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一起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请大家回顾一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板书。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在书上。

  1、全班交流。

  2、感悟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在体味这句时,先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母亲的手会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谈一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个关键词:从不敷衍清清爽爽残破的铜活发着光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从这些关键词中既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又要让孩子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与歉疚之情。另外,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感悟母亲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的性格。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从本段中找出作者这样描写母亲的理由——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由此作者由衷的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教育?由此,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将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关键词:心横起来不慌不哭生命的教育

  4、感悟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重点体会“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孩子们静心默读本段,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三、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对身边亲人的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课文,母亲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此时让孩子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升华。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幸的消息。”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受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次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那份浓浓的深情。

  设计意图:

  以中心话题引领孩子感悟文本,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他们,渗透学法,培养习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赞颂母亲,向课外扩展。

  师: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追忆了“我的母亲”,不觉间,让人涌起一种酸楚。关于母亲,总是有抒不完的情,写不尽的爱。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搜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作品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播放轻柔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我们自母亲与亲人。你的亲人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请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将写作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老舍的猫教学设计02-17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2-08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11-29

老舍的《猫》教学反思02-24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11-12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04-01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4-11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3-17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08-12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