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2 13:24: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总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汇总4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 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 、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 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 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 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 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 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 ,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 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 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 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糖到哪里去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做水的溶解性实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品,比如糖和高锰酸钾等,从而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探究如何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难点在于加快物体溶解有哪些方法,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溶解现象作出解释。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特点,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让学生分组亲手做实验,通过自己观察溶解过程来理解“溶解现象”。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拟分两个部分进行,即研究什么是“溶解现象”和研究如何加快溶解。

  1、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①观察白色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②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进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看不见了。学生在观察砂糖的溶解时,会使用各种感官。因此及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③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糖到哪里去了?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有几种说法)

  ①化了;②到水里去了;③变得很小,到水里去了;④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课前教师准备好有颜色的物体(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醒学生用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不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说出:颗粒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用木筷搅一下,扩散加快,最后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

  总结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它的颗粒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它到哪里去了?

  引导学生说出:它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6)运用知识

  将事先准备好的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味精、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并在表中记录实验观察判断的结果。

  2、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尽快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能尽快溶解。

  ①用热水;②先研碎,再放入水中;③搅拌;④同时使用上述三种方法等。

  (2)交流实验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3)课外拓展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评价五个部分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对艺术的品味与赞美。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理感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 品味和赞美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和热爱生活。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1)“山路对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

  (2)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优美自然的语言特色。

  2、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合作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曲子引入课题。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爱慕之情,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板书)

  2.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板书关键词)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三 )主题探讨,突破难点(15分钟)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对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和“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进而理解主题。

  1.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当地人物、特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我首先让学生精读“山路对歌”这个片断中对歌女子的外貌描写:“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自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她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

  这是一种静态地外貌描写。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分析:三丈来长(想一想,用数学知识来折算成米,有十多米长了,相当于我们的三层教学楼。)这说明对歌女子活力四射,胆子够大,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云南人民的尊重和赞美。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吧。

  2.我再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两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的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 四)巩固扩展 (5分钟)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即兴演唱,体会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人及生活的热爱。

  ( 五)归纳小结 (1分钟)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学习本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作业: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节日,对家乡的某一民俗活动进行描写,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七)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体现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人及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考虑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另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其实,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所以,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我的说课就此结束。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语句:

  She’s a driver. He’s a policeman.

  单词:doctor、driver、policeman、nurse、farmer.

  2)能口头运用He’s a doctor. 这类语句说明职业。

  3)能在图片提示下整体识别单词doctor、teacher、policeman、nurse.

  2、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识别和区分不同职业的特点,在生活中介绍他人的职业,把英语运用到生活当中。

  3、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He’s a doctor.She’s a driver.

  2)难点:She/He的区分。

  4、教材的特点,问题分析:

  这部分内容不仅要识别有关职业单词,还要了解他们的职业特征,根据其特征,判断出She/He is a …….

  教学设计及依据:

  课前准备:CID课件,语文(数学)老师的照片,小贴画,录音机及磁带,红布条。

  一、Warm up

  1、展示Smart家的图片,让学生分辨。

  2、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给大家介绍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课文导入

  1、用CID课件引出生词:doctor、driver、policeman、nurse、farmer、teacher用多样化教学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用集形、声色、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多方位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听其声、能辨其职业,把生活带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

  2、出示本班语文或教学老师的照片,提问:“Who is he/she?”学生答:He/She is …….老师问:What is he/she?学生答:He/She is a teacher.老师说:Miss Zhang is a teacher. I’m a teacher too. What’s your father?学生答:He’s a…….

  (设计意图:以老师的照片为切入点,用启发式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句型He’s a…….导入新课)。

  3、出示版书

  ·He’s a ……

  ·She’s a……

  小插曲:人称歌

  我是I、你是You、男他He、女她She、我们我们We,We,We、你们你们You,You,You、他们,他们They,They,They、It It动物它。

  抽5—7位学生,回答练习句型She/He’s a…….并给回答上的同学发小贴画给予鼓励。

  无处不在的精品-

  无处不在的精品-

  (设计意图:版书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辅助学生掌握重点,人称歌是为了让学生区分不同的人称而设计的,用儿歌的形式解决抽象的语法,其妙不可言。)

  三、课文教学

  1、听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遍:学生带着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What are they?听第2遍→抽生回答问题.

  第三遍:学生看书,逐句跟读,画出生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的听录音,提高听的效果和能力)。

  2、复习生词:用他们的职业特征,让学生猜出“职业”,用英语回答:He/She’s a…….

  3、学生模仿跟读录音→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依靠录音到独立的方式读课文,把知识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

  四、任务完成

  1、游戏活动:让一生上台,蒙上眼睛,再请两位学生一远一近地站到该学生旁,尽可能改变声音给该生打招呼,让该生猜“This is …….可以判断其性别或姓名,再让这两位学生模仿职业特征,例如:policeman 的声音,可以模仿警笛声,doctor的声音可以说say Ah等,让该生猜出:He’s a ……./She’s a…….

  (设计意图:用这个游戏既检测了学生对职业名称及特征的了解情况,又运用了句型He’s a doctor.)

  2、韵律诗

  跟读录音三遍→击掌读→六人一组读(每人扮演熊猫家族的一员)

  (设计意图:这部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如果不行的话,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学)

  五、课后作业

  1、听录音,读课文。

  2、给父母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并介绍其职业。

  3、搜集不同职业的亲戚朋友的照片,介绍其职业。

【【热门】说课稿汇总4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汇总6篇

2.【热门】说课稿汇总八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7.【热门】说课稿九篇

8.【热门】说课稿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