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13:17: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共有16个汉字,这16个汉字课本上均配有与其相对应的事物,字义图,便于学生根据图认读汉字。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所以每个汉字均加上了红色的汉语拼音,以便于学生可以运用汉语拼音自学这16个汉字。其中部分是部首字或基本字。

  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两组———大说明了分是古代的作战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第二课完成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生字教学,它们都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水果和粮食。这样的安排是把学习拼音和学汉字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减轻学习拼音的负担,同时也把汉字和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事物连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字义理解为难点,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教学时,先将生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认识该物体,再将生字展示给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生自己拼读,读准翘舌音和三拼音音节,同时,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音、字义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其他物品进行类比,以便于同学们真正地理解与掌握。

  老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语境,在说话中巩固识字,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 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调动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语言,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认识8个汉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惜粮食的的思想品德。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前8个生字。

  (二)出示前八个字图片,激趣进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生仔细观察,说说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出示生字,请生试读,师纠正示范,注意读准字音看准音节。

  3、对生进行情感教育,要爱护小动物,爱惜粮食。

  (三)总结,拓展

  1、读八个生字,说说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不爱护小动物,不爱惜粮食的要怎么做?

说课稿 篇2

  功、功率是初中物理阶段的一个重点的内容,首先,功和功率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功的概念需要咬文嚼字并配合实际的例子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好,功是否掌握也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机械效率是否能够掌握好。其次,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这节课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杨老师敢于放手,物理概念都由学生自己在复习资料上找到并划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这节课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开始杨老师就建立了知识网络,并把部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而后面的内容让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复习使知识更加系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3、这节课杨老师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例如:杨老师在讲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时候,举出了生活中三个不做功的实例(①、有力无距、②、无力有距、③有力有距),这三个实例最容易出错,特别是第三个有力又有距。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复习了知识要点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或者构建了物理模型,最好是联系生活实际出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每个知识点复习后,巩固的题目最好是出现在投影或者黑板上,也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上,用口头出题然后学生口头回答可能照顾不到反应较慢的一部分学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由“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以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步伐,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所授课的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世界史较为陌生,时空观念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整体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分析并理解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

  我会进行情景创设: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会,从1851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到20xx年中国将要举办的世博会,它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也感叹着科技进步的神奇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也担此重任,举行一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吧。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由课下引入到课上,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纵观本课,知识较为琐碎,但整体来说逻辑较为清晰,主要包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各方面的成果及影响三大方面,因此我将以此,对本节课进行整合。

  (一)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界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有哪些?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我会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成果

  我将引导学生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将学生分为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以及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大组,观看之后请学生以历史导游的身份,进行成果汇报。

  1.电的应用

  首先我将引领学生走入“电力馆”,展示法拉第及爱迪生的相关资料,并提问:电力的理论依据何在?美国的发明大王及成果分别是什么?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怎样的时代?

  派第一组代表回答后我会总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池、电影摄影机等,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接着引领学生走进第二展馆“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二组代表得出后我会总结:主要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内燃机的发明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

  为了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我会展示汽车的图片,并提问: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果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19世界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最后我将引领学生走进第三个展馆“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观看影像资料并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后我会完整展示并总结:化学工业的成果有碱、硫酸、人造染料、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新材料有海厄特的塑料、夏尔多内的人造纤维等,并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影响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钟后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后我会总结从而得出:促进了生产力了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同时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后,我会补充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探究的意识,从而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他成就,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节课,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学习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1)知道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

  (2)学会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加强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能力

  (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求解动力学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

  三、三维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突破途径:通过“三案”导学、交流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

  五、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了“三案”导学法。即课前自主探究案、课堂互动导学案、课后应用提升案。

  下面谈一下“三案”的具体设计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自主探究案。课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主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受力分析,二是运动分析。由于学生对运动学公式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学过去较长时间,难免有所遗忘。所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回顾已学知识是必须的。

  2.课堂互动案。本案是这节课的核心,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

  在本案中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快乐,体会与同学互动学习、一起探究的成功喜悦。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是本案的主旋律。

  本案的核心内容是对两个例题的处理。

  授课过程中,我充分挖掘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例题进行多方面的拓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自己去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比如对例题1,我进行了两个拓展,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比如把“水平地面”改成“倾角是30°的斜面”,物块沿斜面可以上升,还可以下滑;可以用力拉着物体竖直上升,也可以竖直下降等等。这样一个例题就变成了多个题,实现了一题多变、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互动环节,时时不忘规范化解题的教学要求和思想渗透。

  具体措施: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规范化解题的P大赛。A组推举一个代表,B组推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在下面书写,然后由两组同学给对方点评,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规范解答的标准。

  3.应用提升案。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落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该案中我精心编拟了6道针对性练习题和一个开放性作业。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开放性问题是要求学生自编两道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的题目,并要求学生交换解答,出题的同学给做题的同学写出评语。最后由小组长选出物理情景创设丰富、构思巧妙的试题在后面的黑板报上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三五”模式)

  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约10分钟)

  根据对自主探究案的批阅情况,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

  具体实施:投影学生的自主探究案,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环节: ( 约30分钟)

  新课学习:在“课堂互动案”的导学提纲引领下,完成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具体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

  第三环节: (约5分钟)

  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为学生总结的模式,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作业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85,1、2、3、4。

  (2)完成“应用提升案”。

  七、板书设计

  由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因此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必要参与还需要借助黑板来帮助。我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中突出了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牢牢把握建构主义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在具体实施中采用“三案”导学模式,使老师在整个课堂中仅仅处于一个学习环境创设者和学习组织者的地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学生在讨论、活动和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较好地把握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理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体会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以前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阶段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作者是如何莲花之形言君子之志,把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尤其是文言散文,学生初次学习有一定难度,更需要在熟读基础上,疏通文意,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重点实词,熟读成诵,欣赏“莲”美丽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将莲人格化,通过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赞美了莲的高尚品质,通过正衬反衬的手法,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这是学生认识上的“死区”。因此,难点确定为: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其理想的,了解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正衬、反衬在文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从学情出发,本课教学思路如下: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贯彻“学本论”的方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整理答案

  3、点拨法:通过点拨,拓展思路

  五、说学法

  好的教法对应好的学法,我认为做一百道题不如掌握一个方法。对于学习,掌握学法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1、讨论法: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课时安排:一个课时(40分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让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板书)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作者简介(2分钟)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作品《爱莲说》具有重要文化意义。

  2、解读标题(2分钟)

  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此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获得有关作者的信息,了解创作背景。

  3、诵读课文(6分钟)

  依据大纲对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5步诵读训练,来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a、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弄清字音字义。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不可亵玩焉()不蔓不枝()

  b、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品味作者感情。

  c、学生跟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d、学生齐读课文,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富有感情。

  E、请代表范读,老师进行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6分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初步感知课文。)

  (三)精读课文(23分钟)

  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在必行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据此我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请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点拨。)

  1、找出爱莲花原因的语句,用笔划出。所划部分分别描述了莲花哪一方面特点?(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2、疏通文意,将所划分部用白话文连贯翻译一下。

  3、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之情,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高度概括莲花品质的一句。

  4、作者把莲比作什么?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5、作者还写了菊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逐步理解莲的美、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逐步理解本文的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即借莲花之形言君子之志。)

  6、模仿例句,引用原文句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造句:我爱莲花,因为它“”,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设计了仿写的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四)小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设计了以下的总结语:

  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他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像莲那样纯洁正直的人这些话会让学生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当堂背诵。

  (五)拓展延伸(4分钟)

  谈谈你对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看法。(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分钟)

  写一篇关于花的散文,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高洁之莲——慕君子之德

  托物言志

说课稿 篇6

  本节内容《有用的数学:生活中的概率》,是紧扣初中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知识,由学校独立研究,自主编写的校本课程。《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校本课程担当重要责任,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校本课程,大都以每章节知识为基础和出发点,以学生能接触到的课程资源为素材,因地制宜加以整合、编制,体现了学校数学教学智慧,并力争凸显如下的数学教学特点:

  1:让学生想学,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这一现象,我们设计挖掘了很多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蕴含有丰富数学思考价值和德育功能的生活实例,这些教材本身就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由此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亲近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2:让学生善思,针对中考应用性试题的逐年增强,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注重暴露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思考方法,进而掌握生活问题数学化思路,使学生由数学现象进而能思考数学本质。

  3:让学生会学,为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尽量做到在现状下,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的操作、探究、思考,并注重课堂学生的生成新内容,留给课下讨论并予以解答,实现课堂内外的融合,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概率的初步知识是新课程新增内容,之前学生以学习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便于理解本课知识,而知识为今后高中学习排列组合、概率起来很好的铺垫,因此在初中数学中虽不是难点,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校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在解决经常碰到的生活实例这一过程中,继续巩固列举法和树状图求概率方法,体会他们的异同,并随着问题进一步复杂,体会这些方法的缺陷,渗透递推归纳思想。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求出“全做对选择题”和“买福利彩票中奖”的概率,让学生认识相信科学,扎实学习,踏实做人重要性,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考虑到学生对概率知识掌握较好,对生活中的语言、生活中的游戏、生活中的考试、生活中的投资这四个问题耳熟能详,却没能深入思考其数学本质,我确立了渗透递推归纳思想,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现象,捕捉数学本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和难点,通过让学生亲手实践多次重复画树状图,体验旧方法的繁琐,进而思考新方法来突出这一重点,通过计算机直观演示来突破这一难点。

  在教法和学法选择上,我仍沿用我们校本课程独有的:模拟演示生活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计算机形象展示方法进行教学,基本以学生的活动、思考、探索为主线推进学生的学习,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向“自主、合作、探究”方向改变。这样做,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和自我建构学习理论,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生活中的语言:由蕴含丰富的概率知识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学。请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并说出这些话中包含的事件它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公鸡下蛋母鸡长牙。

  把概率知识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生活语言中,与平淡中利用了学生的以有的生活经验,既易于同化和理解当前新知识,又把知识迁移到陌生的情境中,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生活中的游戏:在刚结束的张北物资交流大会上,经常看到一群人围得水泄不通,在进行转盘游戏,游戏是:如图,你只有出一元钱就可以随意的转到转盘,转盘停止是时针落在那个区域,你就按照这个区域所示的数字相应的顺时针跳过几格,然后按照下图所示的说明确定你的奖金是多少。例如,当指针指向“2”时,你就向前跳过俩个格到“5” ,按奖金说明,“5”所示的奖金为0.2元,你就可得0.2元。

  “1”0.1元 “2”0.3元 “3”0.1元

  “4”10元 “5”0.2元 “6”5元

  请问这个游戏公平吗?能否用你所学的知识揭示其中的秘密?

  1是让学生转动转盘模拟游戏过程;

  2是让学生表示游戏所以可能性;

  3是求出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把数学知识用于学生亲自参与的游戏中,这样自然显示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在巩固列表法、树状图求概率的知识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本质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思维能力。

  3. 生活中的投资: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正在张北热卖3D福利彩票。3D全国统一发行统一开奖

  每注彩票2元,有单选(也叫直选):按出球顺序,比如开奖号码是:123。你买的是:123。恭喜中奖。你买的是:213,位置不对无奖。奖金:1000元。

  有组三:不按顺序,有两个号码是相同的,比如开奖号码是:121。你买的不论是:121 112 211恭喜都中奖,奖金:320元。

  有组六:不论顺序,三个不同的号码,比如开奖号码是:123。你买的不论是

  123 132 213 231 321 312恭喜都中奖,奖金:160元。

  有包选三:开奖号码:121。如果你买的是:121。中奖。奖金:660元。如果你买的顺序不对:112或211也中奖但奖金是:160元。

  有包选六 ;开奖号码是:123。如果你买的是:123。中奖。奖金:580元。如果你买的顺序不对:132 213 231 321 312也中奖。奖金:80元。

  三个号码相同的叫豹子,比如开奖号码是:111 444 666 999都是豹子。

  复式组三:4码24元。 5码40元。 6码60元。 7码84元。

  复式组六:4码8元。 5码20元。 6码40元。 7码70元。

  复式单选:3码12元。 4码48元。5码120元。 6码240元。

  还有很多:单选全复式,单选双复式,还有买点的。买跨度的。买胆拖的。总之买3D方式多种多样。

  你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下我们单选(也叫直选)获奖的概率? 这样的投资合理吗?

  1计算机直观展示3D彩票和开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2分析每次出号可能出现的结果,能否用所需知识表示可能的结果;

  3让学生尝试三步试验树状图解答,体会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培养追求新知的迫切性。

  买3D是最近张北比较流行的事情,学生热情很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认识、分析出事情的本质,充分体会数学价值所在,学生通过经历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体会知识的不断优化、创新发展进程,而对结果认识能使学生树立踏实的人生观。

  4.生活中的运气:以考试为例,有的同学没考好,认为自己运气差,点背,数学的中考试卷中共有12道单选题,那计算一下我们全部蒙对的概率有多大?

  我们在问题3,3步树状图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首先从3道题全部蒙对的概率?四道?------通过层层递进,进而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这既是中考的热点,又渗透高中乘法法则,由于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计划引导学生化繁为简、从易到难去思考,层层推进得到结果。

  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能否求出概率?

  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谈谈对“蒙”“运气”的认识。

  板书设计和时间安排:

  教学特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想学、善思、会学。从课程的内容上,选取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从解决问题过程中,也是围绕学生发展展开,先借助直观图片等让学生理解题意,而后围绕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掌握知识、渗透方法等,并且不仅仅满足于解决问题,得到结果,而是让学生探讨结果与自己预期差别,渗透德育教育如扎实学习、踏实做人等。

  总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巩固课本知识、掌握数学方法、锻炼思维品质、陶冶生活情操,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价值,唤醒学生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关于艺术启蒙教育的散文,本文是一篇意蕴清新、淡雅,字里行间充满灵动之美的散文。

  儿童的生活、心态是丰子恺的漫画题材,也是他的文章取材之源。正如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所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的广大。”本文就是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却传递了一个大道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文中优美的自然景物、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文章,不禁让人追忆一段似水年华;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唤醒一缕童真之思。

  二、说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作为第一个目标。对于初一的学生,夯实基础是很重要的。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三个孩子在庭院的种种游戏,引出父亲与孩子们对中国画的讨论。此文用笔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3.品读课文生动的描写,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

  充满童趣、生动的描写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用生动细致的刻画、巧妙地比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月夜的景、物、人刻画的生动传神、富有情趣。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4.理解课文,体会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

  文章并没有单纯写孩子们的游戏,而是不惜大量的笔墨,写父亲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画。父亲传神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结尾,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华明的依依不舍,和“我”再欣赏挂在中堂吴昌硕的墨竹的感受,都说明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很好地揭示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这一主旨。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引导、理解、体悟”等词语,彰显了我的教学理念。我采用朗读教学法、美点寻踪法、引导感悟法教学。引导学生从初读、品读、体悟〔初读——理清课文思路(看天看月看人影——描竹影——谈中国画);品读——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体悟——探究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自由品评法和朗读、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语:“月下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宁静的柔美的月光下,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约在一起,走到院子里来,做起来各种有趣的游戏,正是这些游戏,让他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丰子恺的散文《竹影》。

  【设计意图】: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用音乐来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一段往事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这是理解课文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下一个板块,深入学习。

  三、感受童年之趣

  1.大家认为是“有趣”的,那么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充满童趣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前后排同学可以讨论。(课件)

  2.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答到以下一些方面:华明来时的影子像青蛙跳;华明的不请自来,无让而坐;小伙伴们对弟弟所提问题的探讨;大家对水门汀上竹影的赞美、描绘;我们十分自得地将自己的作品比作名家的大作??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调皮、可爱、爱刨根问底、注意了容易转移等天性,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一份童趣、童真。有些语句应让学生读读,读出那份童趣。

  3.在同学们的眼 ,这群孩子是这么的有趣,那么在他们的父亲眼中是否有趣呢?请画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这一部分的寻找和感受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会勾起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这将为后面的环节打下一个基础。

  四、品味物外之美

  1.美美地找: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找出你觉得美的语句,用“我觉得__________很美,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品读收获。(课件)

  2.美美地品: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有可能会答到:傍晚时光的美、月光的美、月光下竹影的美等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同时可采用“置换法”、“删除法”等方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课文语言的精美、传神、意蕴丰富。

  3.美美地读:教师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读一读,读出那种韵味,读出那份情思。

  4.小结:大家谈的都不错,老师小结了一下,同学们从这几方面来品味语句的:①用词的传神 ②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③语句中某些词语的表现力 (课件)

  今后大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赏析语句。

  【设计意图】:本板块设计意图有二:①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是散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所以本板块是本节可的重点之一。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过渡:孩子们玩的忘乎所以,以至于“我”的父亲走近也毫不知晓,但恰恰是父亲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的收获。

  五、悟物外之思

  文末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味呢?(课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适当加以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儿时与伙伴们天真烂漫的描竹影游戏活动及父亲把孩子们带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的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包含着艺术和美。”方面来理解。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同时,个体的片面认识趋于完善。也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升华到理性的感悟。

  过渡:这些孩子乐在其中,不禁也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么我们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六、迁移——由文本到自我

  那么你们是否和作者一样,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收获的呢?能不能讲一讲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个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艺术和美,加强语文与生活得联系。

  七、 结语:刚才同学们讲自己的经历说得真好。在不经意之间,你们就得到了不少的收获。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你们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游戏还是学习,你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

  (课件)赠给同学们一句话——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将会发现艺术和美无处不在!

说课稿 篇8

  设计理念: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四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动手能力,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已初步养成。在设计《水果拼盘》这一课时就是以这一理念进行的,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设计制作,明白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意识到美要靠双手去创造。

  教材分析:

  《水果拼盘》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年级下册的第五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了学习这节课的目的:水果含有各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水果拼盘是一门简单易学、富有创意的实用技艺。制作水果拼盘时,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将水果切成各种形状,拼摆成色彩鲜艳,口味多样,造型美观的果盘。第二部分是利用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份草莓拼盘,第三部分是设计制作一个主题水果拼盘。整篇教材包括百宝箱、金点子、巧手站、聪明泉和小看台五个板块。这篇教材它通过学生动手设计并制作自己喜爱的水果拼盘,培养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想象,通过多方的构思,创作出自己喜爱的作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初步学习基本的水果切割技能,并根据主题设计和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水果拼盘;

  2、在尝试中体验劳动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设计制作中增强自主、合作意识,通过赏析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初步学习基本的水果切割技能,并根据主题设计和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水果拼盘;

  教学难点:

  使用一定的刀法技巧,拼摆成造型优美的作品,并有一定的主题和和想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盘子、水果刀、各种洗净的水果、一次性手套、牙签,香菜等

  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首先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通过赏析水果拼盘课件,让学生在赏析中激起兴趣。

  [此环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通过课件出示四幅水果拼盘图,直观、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更能调动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时间:2~3分钟)]

  (二)再通过实物展示,探究制作方法

  1、由展示教师事先做好的一个水果拼盘,并用课件显示步骤,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水果有不同的切法。(课件出示教师事先做好的水果拼盘照片)

  2、来研究水果的切法

  (1)有分块切:如一个苹果,可以分成若干块。要求均匀、形状好,便于食用。

  (2)有连接切:如一个草莓,将其对切,使根部相连,形成另一种形状。

  (3)也可以让学生介绍还有什么好的切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如何利用水果的形状进行切、削、剥等技法并注意安全。同时说明,所用的工具都已消毒,要讲究卫生,不能用手去摸。(课件出示水果的切法)

  3、说明要求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刀法

  学生领取:一二种水果

  (1)可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进行各种方法的切割,创造出各种更美的形状。

  (2)也可小组合作,把切割的水果拼成简单的作品。

  4、展示作品,评价优点

  练习后,选择性地请一二小组进行交流评价优点。

  [这一环节以实物引入,通过范作的展示导入授课内容,既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起学生的动手欲望,又能树立榜样形象,使学生“爱屋及乌”,对劳动与技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在课件上出示方法,让学生在练习刀法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分组制作时能合理分工,迅速投入制作,在制作中掌握方法,为下一个设计做好铺垫。选择性地进行评价优缺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品。(时间:10~12分钟)]

  (三)通过刚才简单的练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

  根据老师给你们很多水果,你们能设计一个丰富的、有主题的、造型美观的水果拼盘吗?(教师出示各种色彩的水果)

  1、再次展示课件,看看别人设计和制作的水果拼盘,对你有启发吗?让学生观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如何设计一个有主题的方案。(课件出示水果拼盘图)

  2、那么请你也来设计一个主题的“水果拼盘”方案吧!(课件出示方案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设计指导:a、确定主题;b、制作步骤;c、设计草图;

  “水果拼盘”的设计

  作品主题: 作者(合作者):

  所需水果: 工具:

  设计方案(制作步骤或草图):

  4、介绍一个优秀方案,共同评议优缺点(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的方案表)

  5、根据评议,小组修改设计方案,

  6、领取材料,小组制作“水果拼盘”

  [设计一个有主题的水果拼盘,是本课的难点。设计水果拼盘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载体,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运用多种能力,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正确处理小组整体目标达成和个人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同时,教师主动转变角色,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知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时间:17~20分钟)]

  (四)作品展示,集体评价

  完成作品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谈创作过程,各组进行互评,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谈创作的过程,体现的评价是对活动过程而非纯粹活动结果的评价,这样,是为了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反馈以促使学生改进学习,劳动成果的评比应重在表扬鼓励,不管做的怎样,也要让学生感到成功,激发他们再次创作的兴趣,在整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文的评价情境,为学生今后大胆创造的提供一个动力。(时间:5~6分钟)]

  (五)教师倡议,享受成果

  1、倡议回家后为父母献上自己设计的一份水果拼盘

  2、享受成果:尽情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吧!(品尝味道)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课堂上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应是终点,而应该是认识的开始,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将活动延伸至课外。课堂应是愉悦的,快乐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作品后,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那心中是十分快乐的。从此,他们会对这一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间:1~2分钟)

说课稿 篇9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是人类最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反映。今天,我就以一节《儿童团放哨歌》与各位老师探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首先我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爷爷故事多》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旨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通过音乐活动了解革命歌曲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革命战争年代音乐风格的感知和认识,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本单元可以分为四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1、歌曲《儿童团放哨歌》2、音乐游戏3、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歌曲《儿童团放哨歌》是一首进行曲,歌曲节奏鲜明、格调明朗,形象生动。歌曲以“X.XXX”的节奏型贯穿其中,造成一往无前的气势,表现了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以及向红军学习的决心。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中年级的学生在培养其音乐兴趣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要求,并能积极参与音乐表现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其次是强调课程目标的整合,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依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目的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以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唱《儿童团放哨歌》,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能用自然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了解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2、通过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了解儿童团与少先队的关系,进行思想与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

  3、在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节奏感得到强化,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歌曲的学习,学生能用坚定有力、富有弹性和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因为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很重要的艺术实践。教学中只有通过成功的艺术实践,才能产生美好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于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正确把握以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唱法。歌曲开头的八分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

  教育学家梅贝尔·詹姆斯说过:“学生是通过音乐方案来学习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听、唱、动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各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为此,我把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四大模块。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了影片导入法,直接把学生带入影片的情境中去,再设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你知道什么‘鸡毛信’吗?”“那时侯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联络的,你能来模仿一下吗?”等等,为歌曲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境铺垫。

  第二模块:游戏体验,巧析难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以后,采用了游戏体验的方式来解决歌曲教学难点。我以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扮演红军大队长,以发展儿童团员为目的,把学生分别分成“暗号”和“刺杀”两队,分别给他们分配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歌曲中的一些难点节奏,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游戏的同时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为下一环节歌曲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教学效果也十分有效。

  第三模块:听觉感知,综合实践

  马克思曾把具有音乐感知能力的耳朵称之为是“音乐的耳朵”。根据课标要求音乐课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此我在歌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去感受,首先我让学生在完整聆听的同时,以踏步的方式来感知歌曲的情绪,从而渗透进行曲的概念;接着我让学生在复听的同时寻找前面游戏中出现的熟悉的暗号节奏以及操练口号,用不同的色块表示出来后进行旋律的模唱以及填词唱,这样一来,整首歌曲的教唱变得简单而有效。在歌曲处理中,我巧妙地把八分音符作为好朋友的身份请来帮忙,并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唱法,这样既有童趣又能让学生一下子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最后,我还为歌曲增加了衬词和二声部,使歌曲更加丰富而具有立体感。这种逐渐加深的教学方式既有效地解决了歌曲重难点,同时也始终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以及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符合了我们教学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第四模块:拓展延伸,激发热情

  在这一模块中,我仍利用“时空隧道”一词让学生的角色从“儿童团员”转变回来,在多媒体的配合下,用配乐朗诵的方式介绍了由“儿童团”——“少先队”的发展历程,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革命传统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当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时,我以激昂高亢的声音呼唤同学们全体起立,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为整堂课划下圆满的句号。

  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具有深度、广度与厚度。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启示:

  由于三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同时歌曲题材比较传统,因此,我在课堂结合两者特点,采用生动的语言启发诱导,形象的演示点拨指导,多彩的内容巩固运用,从而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慧心。我相信,身后每一个脚步都代表了我每一次的成长!在此,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 郭薇娇

  引入:

  (播放录像)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的教师郭薇娇。您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xx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 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校本教材内容的讲授刻意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 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

  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

  三、 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

  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

  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说课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锦集九篇

2.说课稿锦集8篇

3.说课稿锦集9篇

4.说课稿锦集五篇

5.关于说课稿锦集5篇

6.【精华】说课稿锦集六篇

7.【热门】说课稿锦集10篇

8.【精选】说课稿锦集8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