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20:01: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说课稿七篇

说课稿 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网络日记进行互动阅读,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共同生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教师主页:春天的日记及相册MTV幼儿主页:事先积累有关春天的感性经验。

  2、材料准备:动物卡纸、水粉颜料,图画纸,浆糊,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主页的滚动条)

  1、这是什么时候,去哪里照的呢(找春天的时候照的)

  2、春游的时候心情怎样?我们再来感受春游的快乐吧!

  3、(回忆春游时的发现)

  二、春姑娘的礼物真多,这些天我们小朋友一直在找春天,你们到哪些地方找春天呢?

  1、我在田野里找到了春天,我在公园里…

  2、老师把你们找到的春天保存在日记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小河里的春天

  B:田野里的春天

  C:山林里的春天看MTV

  D:幼儿园里的春天

  (1)看个人相片,介绍自己的发现。

  (2)互相交流,用儿歌的形式来表达。

  3、姑娘把大地妈妈打扮的漂漂亮亮地,象一座大花园,你能用哪些词来赞美春姑娘呢?

  4、配乐小结:春姑娘真能干,她来到花园里……

  三、春天真美,我们一起来歌唱春天吧。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四幅插图色彩艳丽,是一篇适合朗读且体现新课标合作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学会两种笔画,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四、说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贴图片:草芽、荷叶、 谷 穗、雪人)

  师:你们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才会有的吗?(学生回答后,相机在图片下面贴上词语:春天、夏天、 秋天、冬天。)

  师: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学生答后板题、生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儿歌。

  二、初读感知

  (一)看四季图画,听配音朗读,感知课文。过渡:这么动听的儿歌,同学们一定很想读一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三)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三、识记生字

  过渡:要想把儿歌读得动听,我们先要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出示生字卡片)

  (一)带拼音读(跟读、齐读、指名读)

  (二)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三)读词语(齐读)

  (四)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五)全班交流

  四、再读感悟

  过渡: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就能把儿歌读得通顺、流畅了。

  1、生再读课文。

  2、师:这首儿歌按照春夏秋冬分成了4个小节。

  春部分:什么是草芽?

  为什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

  A. 通过板画理解草芽是刚才地里长出来的,尖尖的,嫩嫩的。

  B. 通过读中感悟到草芽尖尖是春天。

  2 、夏部分:为什么说荷叶圆圆是夏天?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得出荷花是夏天开的,圆圆的荷叶只有夏天才有,所以荷叶圆圆是夏天。

  3 、秋部分:什么是谷穗?

  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

  为什么说谷穗弯弯是秋天?

  A. 从录像中观看农田里稻谷丰收的景象。

  B. 通过实物,观察谷穗的样子,知道谷子成熟了,把枝压弯了。

  C. 反复朗读,得出谷穗弯弯是秋天。

  4 、冬部分:

  1) 、通过每个学生的肢体语言“挺肚子”来理解“一挺”的含义,在读中感悟到雪人因为高兴而挺。

  2)、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顽皮”。

  五、 感情朗读( 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六、拓展训练:每个季节有许多东西,如桃花是在春天开的。我把它编成像课文里一样的儿歌。

  桃花红红,

  他对蜜蜂说:

  “我是春天。”

  你能像小作者一样也说编编儿歌吗?看谁编得多,编得好。

说课稿 篇3

  课文讲述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就是以两个两景来切割,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台*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由此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基本设计思路:

  一、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又如:结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句的理解,补充李博士当天的工作时间表,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的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二、注重语言感悟,引导个性化阅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专家说:小学语文归根到底还是姓“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感悟文本语言,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在余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同一样的文本,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感受到工作的紧张,有的同学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有的同学则油然而生对台*青年和李博士的敬佩之情……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感悟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教师不一刀切,不搞标准答案,不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立发挥,读出每个同学鲜明的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引导学生理解台*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台*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极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学生感动于青年博大的爱心,写道:爸爸妈妈,不是我不担心你们的安危,实在是我没有办法来看你们。如果我现在不给小钱捐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等做好手术,我一定马上回来,请你们保重!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课题是《老人和儿童》,选自苏教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七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作用:

  老人与儿童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演绎着多彩和生命。老人和儿童在生活中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孙子(女)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特别亲近,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非常熟悉,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我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比较来讨论老人与儿童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老人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体验绘画的快乐。

  在本册教材中,只有本课提醒学生用线描来表现作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过于专业的线描知识可以不作太深入地探讨,只要求他们能结合所学的〈〈感觉肌理〉〉和〈〈画触觉〉〉中运用不同线条、不同点的结合表达自己的感官感受,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运用凹凸不平、长短交替、流畅圆润、粗细不一的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充分表现出老人面部的粗糙感和儿童的细腻圆润感,更深入地学习线条质感的表现知识,也为以后学习专业线描画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人的认知规律,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运用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来表现出老人与儿童粗糙和细腻的不同外貌特征。

  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出熟悉的生活情景,创作出构图完整的绘画作品。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感知,观察,回忆,让学生感受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

  3、 教学重、难点:

  ①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创设老人与儿童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② 难点是运用线条所体现的不同质感表现出老人与儿童粗糙和细腻的不同外貌特征。

  4、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作

  学生准备:小记号笔、纸等

  二、说教法:

  细致入微的教材分析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又是关键所在。教学效果的体现,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所以,围绕以上的重点、难点,并且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认知现状,本课以营造良好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为主线,创设的几个不同的教学情景为线索,充分动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不断采用观察、比较、启发、欣赏、归纳、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图片的比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开发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认识,体验热情。在观察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外貌特征这一过程中,我采用比较观察法,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探究创作能力。

  三、说学法: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张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纯粹传授,而是要让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探究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生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一堂好课,教法的运用是必要的、学法的指导更是值得推敲。

  造型是视觉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包含许多专业系统的造型知识,抓住老人和小孩不同的外型特征。要想让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既理解知识又完成技能操作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用不同点、线表现肌理、触觉的知识,引导学生抓住已学和将学领域中既相互联系又有共性的地方,逐步深入的理解、掌握用不同的线来表现老人与儿童不同外貌的肌理感觉,并通过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情景,主动交流,激发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展开回忆,并采用低龄段小朋友特有的线描表现形式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感受到绘画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要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激情,导入新课

  二年级学生拥有着无尽的活力和激情,所以我改变单调、平淡的平铺直叙式导入揭题,而是和学生一起和着“健康歌”的节奏跳起了欢快的热身操,同学们脸上漾着兴奋的笑意,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而我自然地借由小萱萱和爷爷一起跳健康操的情形引导学生说说最喜欢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干什么,顺势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老人和儿童》。

  第二环节:比较欣赏,分析讨论

  在第二环节中,我提出“再过六十年,你将变成什么样子?”这样一个设想。并由学生上台模仿老人的行为、声音,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并带着这份兴趣欣赏一组由老人和班中学生的脸部照片特写,然后他们在比较观察中得出老人脸部多皱粗糙、小孩细腻光滑这样一个结论,并随之找到与两者脸部相对应的线条图。接着我让学生画一个老人脸部短时速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显得无从下笔,这时,我会抓住这些学生的想法指导他们在考虑的时候简单一些,并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对老人脸部的第一印象。在简单讲评中我肯定那些抓住了老人特征,比如表现出皱纹、胡须等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探求欲更强了,我乘机做一下简单的示范,学生在这一点拨的基础上会更放开手脚地去表现。

  在初步掌握用不同线条去表现老人和儿童的脸部特征后,我继续让学生欣赏一组儿童画的老人与儿童的完整作品,并通过讨论,分析让孩子们了解构图中画面要满,要有黑有白,有疏有密。水到渠成的提出作业要求。

  第三环节:交流想法,完成作业

  我让学生回忆并讨论和老人在一起时最深刻的趣事,在学生明晰了形象思维后,允许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方式进行作业实践,这样既可以张扬学生艺术个性,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辅导学生画面主题的突出,动作和神情的表现。

  第四环节:评价反馈,点画成“金”

  学生完成作业后,把作品呈现在展物台上,然后组织群体学生参与评价交流,教师在学生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引导,尽可能让学生说,如果可能可以立即修改。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欣赏评价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生动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情感传递,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健康的审美品质。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一组由多种表现手法,如水粉、雕塑、废旧材料、油画等表现出的老人与儿童造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在总结中教师强调要关心、爱护老人和儿童,让世界处处充满爱,使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第六环节:教学探讨与反思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感情的表达。《老人和儿童》这一课既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亲情,又要让学生尝试用线条的形式表达生活中最熟悉的老人和儿童形象,所以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才有学生对艺术的真正理解。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师把这种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下有效学习,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 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

  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总结:

  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 “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认识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内容,固体和液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学生对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的事物,并且不是单纯的认识固体和液体的常见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共有六课,《认识船》是第六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认识固体和液体性质基础上的实践运用课,从了解船的发展、船的种类及船的用途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船,并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船,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了解科学的本质。教材中直观图片较多,文字内容非常少,这种图文并茂的安排,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将通过网络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提高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准备提前一周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和课后时间上网收集有关船的资料。结合小组合作,大组讨论,分析探究,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和它们的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并能够发挥想象,设计理想中的船。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过程,通过以学生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程序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本着这一思想,根据教材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等,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

  学生虽然经常见到船只,但对船的了解相当肤浅,而且知识是零碎的,因此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初步感知船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从网络中了解到一些在教材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无法欣赏到的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上课后,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船的资料信息,因为是有准备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上的气氛一定非常活跃,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同时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对船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各样的船,并配上轻音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美的享受,再让学生根据我这里出示的几幅图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各种船的大致用途及其动力和制造材料,然后小组合作,选择四到五种船研究它们的有关知识,并填好报告单。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而且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相互借鉴各自不同的判断依据与技巧,丰富各自的知识,让他们学习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这就是合作探究的第一个活动。

  合作探究的第二个活动,是在教学船的发展史这一环节,我将同样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图片中船的区别,然后请各小组同学经过讨论,给书上的船按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尽量找出排序依据,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推理与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还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如有困难,我将冷静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师生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出示最终的排列顺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观看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软件中关于“船的发展简史”的介绍,让同学们前面的判断依据由模糊变清晰、变感性为理性,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将会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同时,我会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比教科书多得多的、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面的图片上同学们也看到了船的发展,这时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将来船的功能及形状。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叙说,课堂也掀起了一个高潮。如果有时间,再把他们自己设计的船画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也非常的高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与知识的组合能力。

  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到教室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科学、用科学。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给学生安排了如下课后活动与作业:课上没有画好的同学课后可继续完成,或者是做一艘船的模型,就更好,但要注意安全。二是让同学们根据本次课的学习,把船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同时,这个整理过程,也是同学们的一个再次分析、思考、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简单工具和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知道倾听和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质疑,并能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结论,能够尊重事实,尊重他们,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船的种类、发展史、功能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以及量角、画角的共同点,也就是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已初步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画角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角的不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的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六)教学工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 本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法。我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量角和画角之间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并通过具体操作,从量角过程中探究画角的具体步骤。另外,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课件,直观清楚地显示了画角的详细过程,巧妙地架起了学生通向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我还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度量出三角板各角的度数。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本环节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又为新知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知识上的迁移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首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65的角。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为他们的自主思考、自主操作、自主发现提供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中获取画角的感性认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调整操作策略,初步获得画角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所画的65角是否准确,并在检查中查找不准确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前获得初步的画角方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画角的方法,在交流中选择最优画法,初步形成画角方法的共同认识。

  2、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接下来我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自己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演示画角的正确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画角的基本步骤。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然后我课件出示画角的基本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本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态演示中明晰步骤,在师生交流中体验学习方法,在模仿巩固中掌握重点,在检查反馈中培养习惯,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画角的技能,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要求学生用量角器画出70、95、135这三个角,要求学生边说边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操作热情的同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基本练习来巩固知识,让他们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四)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我启发学生如果不用量角器画75、105、 120、135、150的角,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画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办法利用一副三角板两角组合拼成一个新的角的思维与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及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扩充知识面又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来画一画。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体会到画角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我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会灵活运用特殊的方法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我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1、必做题

  2、选做题

【【精华】说课稿七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模板七篇

2.【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4.【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5.【精华】小学音乐说课稿集合七篇

6.【精华】化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7.【精华】说课稿4篇

8.【精华】说课稿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