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5 15:0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

  3、(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动画)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呈现信息窗1)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1、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3、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5、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需要多少张票?……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9+9+9+9+5

  先算9×4=36(人)

  在算36+5=41(人)

  9×4+5

  5+9×4……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3、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

  (1) 4×3=12(元)

  50—12==38(元)

  (2)50—4×3=38(元)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在相互的质疑、解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是否能掌握乘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附:板书设计

  乘加(减)混合运算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雨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设计了两个活动:小水珠从哪里来和雨的形成。其中活动2是在完全理解活动1的基础上完成的,活动3人工降雨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主要内容是,在活动1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凝结,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本课需要3课时,三个活动各为一课时。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二、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而且学生们大都动手欲望强、动手能力也好,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雨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谈话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在实验观察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讨得出结论,获得新知。

  四、教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你都知道

  哪些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

  学生1:风、雨

  学生2:霜、雾、打雷

  学生3:雪、冰雹

  学生4:阴天、晴天、台风

  ……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有风、雨、雷、电、霜、雾等,在这些自然现象中,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锅盖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

  老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现象(学生:都有小水珠)

  出示课件问题(1、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形成这些小水珠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答:

  学生1 :我认为和温度有关。

  学生2: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

  学生3:我认为和冷热有关。

  (2)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先来看看书本上的实验,都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课件,分发实验材料。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我看到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学生2、学生3回答同上)

  老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小水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1:小水珠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气

  学生2:还需要遇冷的条件

  学生3:有水蒸气,遇冷就能形成小水珠

  教师板书: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水蒸气;

  2、遇冷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学生叙述凝结概念,并且反复默记,教师检查2个学生背概念情况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凝结就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那么谁能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锅里烧开水后,水蒸气碰上冷锅盖,水蒸气就凝结成小水珠。

  2、在浴室里洗澡时会有很多水蒸气,水蒸气碰到冷冷的玻璃就形了小水珠。

  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瓶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4绿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师:大家说得很棒,那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呢?

  生:冬天家里做饭的时候,玻璃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到屋内,镜片上会有小水珠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凝结现象

  出示课件(地膜、蔬菜大棚的小水珠、浴室镜子的小水珠)

  三、知识拓展,做好铺垫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凝结现象,那如果在凝结中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对,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依附在物体上就是露珠;悬浮在低空就是雾;悬浮在高空就是云,云就有无数的小水滴组成的,有云才有可能下雨。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于是怎样成的?试着设计实验。

  第二课时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能想到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吗?(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课题。)

  二、引导猜想

  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交流猜想。)

  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

  理。

  3、总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

  (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意图: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

  (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水蒸气又来自哪儿?

  (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

  (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1.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样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2.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3.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说课稿 篇3

  一、分析教材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幼儿新生多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上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前我将幼儿带到户外,让他们用眼看、手摸、鼻子闻、肌肤感知等方法寻找事物:如蓝天、白云、小河、草地等,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的归属关系,并在平时利用挂图、图书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二)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约需5—8分钟

  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以为迷路的小鸟、小鱼、小羊等找家为由,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探讨小鸟、小羊、小鱼等与树林、草地、小河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幼儿游戏时,我全面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

  游戏后,我发出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归属关系,理解家的含义,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三)理解学习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约需10分钟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卡片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接着概括性的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卡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之后,我发出邀请:“现在要请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小羊、糊蝶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现诗歌内容,使他们沉浸在表演的喜悦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四)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这一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约需10分钟

  中班上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只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

  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

  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比如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还可以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后添画。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这样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引导幼儿自由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

  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

  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自我评价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说课稿 篇4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教学准备: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

  (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3.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说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 文以入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认识3个生字理解“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课前,我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我借助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而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我采用学生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导入,让学生读读这首诗,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慈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用学生熟悉的关于母爱的一首诗导入,让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缓和紧张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让学生填写课文出现的重点新词,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概括主要内容,一举两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新课标强调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这个环节主要有三步:(1)围绕一个“酸”字,自己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读起来酸溜溜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教师巡回与学生个别交流,掌握学生自主解读情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2)交流学生自读,教师适时点拨我和学生一起抓住四个重点语段,分成四个版块,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默读、齐读、比较读、引读等形式的感情朗读中增进体验,升华情感,丰富了文本内涵,凸显情感体验阅读方法在此类课文教学中的无可替代功能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洋溢课堂,课堂成了学生、教师自主宣泄情感的场所(3)学生有感情读出其他让自己读起来酸溜溜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又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补白练笔,体验情深

  这个环节分两步:(1)创设情境,我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跑了出去(音乐起)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进行补白练习交流时,教师适当板书词语,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升华情感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后,自我感觉还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行不过,我觉得自己上课时,教学语言还可以进一步精炼第三环节的交流时,如果以适当的导语,引导学生自己读出探讨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效果会更好四个“立刻”如果采用换词体会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单调和枯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忙碌加深对母亲的艰辛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诗情;

  (2)诗歌意象较多,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勒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针对相应的内容,可以提出三两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并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用一句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好的爱情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的诗句”,然后让学生回忆三、五句关于爱情的诗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爱情诗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②投影作者简介和“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为文本的学习作铺垫,也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2、感知意象

  (1)朗读欣赏,初步了解课文。

  多媒体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2)学生自己品读,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

  ②诗歌分几个层次?找出表示层次的句子。(两处:13、32句)

  学生读完并简单思考后,提问并订正、明确。

  3、学生分组讨论,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看书、圈出关键词,并和前后左右同学讨论;然后提问并订正、明确(能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鸟儿各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攀援、炫耀)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痴情、为……重复)

  (3)木棉和橡树,两棵树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抓住关键词:送来、慰藉)

  (4)橡树与木棉是怎样的关系?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概括。

  ①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致橡树什么内容?

  ②14-15句:平等、独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关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独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离

  (5)32-36句总结:爱,就爱对方的一切。

  4、课堂小结

  (1)本文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提出理想的爱情观。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爱情观的缘由。

  本诗写于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女诗人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在爱情上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状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爱情独立宣言。

  五、说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恋传统爱情观否定

  泉源奉献

  险峰

  日光、春雨

  致

  橡木棉平等、独立新型爱情观提倡

  树相互依存

  关心、理解

  各自独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另一首朦胧诗代表作《双桅船》。

  韦首建

说课稿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的活动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弯道跑》是水平四的教学内容,属于田径教学范畴。本课内容是学生已在初步学习耐久跑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田径中各类跑的教材作基础。根据对本课教材的认真分析和钻研,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模仿,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多人或集体参与的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与他人合作方面有一定基础,虽然体质还是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还是存在。本节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使学生能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体会直道跑和弯道跑的区别。

  2、技能目标:使8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不怕艰苦,拼搏奋进的精神,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自我健体的能力。

  4、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身体内倾,摆臂正确。两脚用力正确。

  2、难点:克服离心力、提高速度

  六、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用教师讲解示范来主导,采用了游戏法、示范法、对比法、展示法等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充分突出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分组学习法、游戏激励法。

  七、教学程序

  (一)开始部分

  1、场地器材:田径场一片、哨子、红领巾若干个、1个篮球。

  2、组织学生四列横队集合,点名(询问及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器材。宣布本次课的任务、目的及要求。安排见习生活动。 (5分)

  3、热身慢跑,徒手操。 (5分)

  (二)学习与实践部分。(30分)

  1、将学生分成两列横队,教师在队伍中间讲解示范

  2、通过两个游戏和一个练习来辅助教学。第一个游戏—捉尾巴,把男、女生各分成两组,男生跟男生比,女士跟女生比,两列横队前后一对一进行追逐,被追组把红领巾夹在裤腰后面当尾巴,捉到红领巾多的组为胜。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复习直道跑。第二个游戏—听数抱团,全班绕着圆圈逆时针跑动,学生听教师的口令进行组合,找不到伴的同学做两个纵跳,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尝试弯道跑。在两个游戏中让同学们体会直道跑和弯道跑的区别。

  在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体会弯道跑的动作。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观察、纠正、表扬,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推荐动作较好的学生展示,最后由师生互评。

  3、巩固提高: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十字接力来巩固与提高弯道跑的技术,使学生了解弯道跑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结束与放松部分 (5分)

  1、放松活动。

  2、集合,选出优秀同学再示范,老师讲评。

  3、交代回家作业,预告下次上课内容,收点器材。

  4、下课,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方程的应用》。我将从“学习内容定位、学习目标认定、重难点确立、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一、学习内容定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应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课时内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与最终归宿,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运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它将为研究数学问题提供研究思想与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作用重要,意义重大。

  二、学习目标认定: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学会从题中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运用所学数学方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发展能力,强化方程思想应用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审题、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学习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审题设元、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一时,学生就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明白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决,但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能力、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依然影响学生学习。上一节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会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义,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为继续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

  1、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关系,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辨析、在辨析中统一认识,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

  2、学法分析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预习学案先进行自我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与疑难问题,在质疑辨析、互动交流中归纳总结,纠错矫枉,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动法:整节课始终围绕“分式方程的应用”这条主线,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式方程,体验解题过程,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2)点拨指导法:在学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点、易混点、疑难点以及学习中应注意事项、方法规律、适时点拨,进而达到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讨论交流推向高潮、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门面房出租信息,引出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情调查、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纠错矫枉,感悟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点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如何寻找等量关系进行点评,强调易错易混之处,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5)达标检测、这既是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方程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内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合集8篇

2.【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3.【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4.【精华】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5.【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6篇

6.【精华】说课稿4篇

7.【精华】说课稿6篇

8.【精华】说课稿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