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08:12: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E-mail的使用》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节收发电子邮件。《E-mail的使用》是在学生熟知了www中的常见术语,IE的基本设置以及熟练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第1课时的教学。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完成对特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巩固上一节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与他人进行分享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的初步知识,了解申请与使用电子信箱的方法;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用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收发

  难点:为电子信箱设置帐号

  二、说教法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法中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更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6分钟)

  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幻灯片来对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提问。紧接着就创设一个情景:为欢庆北京申奥成功,学校决定举办一个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展览但因为人手有限,现要求全体师生能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将相关资料发电子邮件给校长的电子信箱(xiaozhang@ralx.com)。(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纯粹地教学生下载的方法显得比较机械而带有程序性,创设情景之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潜力)

  问:对于奥运会,大家了解多少呢?——引出上网查找资料和资料的保存整理。

  (二)新课(10-12分钟)

  1、用展示几封准备好的信封,上面有收信人地址和发信人的地址,电子邮件同理。介绍电子邮件地址的规则

  2、具体使用Outlook Express及收发邮件

  (1)设置帐号

  (2)新邮件:收件人地址,主题、信件内容、附件。

  (3)收邮件。

  (4)回复邮件。

  *教师演示动手配置自己的信箱,理解SMTP和POP3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

  3、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收发、回复邮件

  要求:(1)、收邮件;

  (2)、给老师回复邮件。

  主题:班级+学号+小组序号

  内容:1、“有关奥运会知识”小报的主题

  2、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评价及要求

  (3)、同学之间相互发信问候

  4、总结:公布收到邮件的数量、质量,归纳收发邮件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等。

  5、思考:信箱里有这么多邮件一定要加强管理,我们该如何利用OE对其进行管理以及基于WEB页收发邮件和利用OE收发邮件的不同。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文明的链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说教材,第二学情分析,第三说教法、学法,最后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首先我们先来看课程地位。本课选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课,用时两个课时,文明的链接是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是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此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起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它上承资本主义的萌芽,下起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首先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其次,了解开辟的经过和航线;最后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将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通过地图动态演示、情境表演、表格归纳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和航线;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扩张惟利是图的本质;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该过程及其结果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4、本节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开始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是高一文科班的学生

  2、优势: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3、不足: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历史。即使学过的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而高中历史学习更注重思维能力,理解运用是关键。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1、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教法如下:提供知识的支架,通过资料、图片、地图等补充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归纳总结;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通过讨论法、空间思维角度变化等让学生得到理论的升华;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2、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情景表演、读图识图、讨论辩论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这一教法学法的设计既适合了教材内容又适合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文稿具有直观、形象、容量大的优点;同时辅以板书,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1、首先我将使用图片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给学生展示以下两幅地图,第一幅是15世纪葡萄牙航海地图,第二图是当今世界地图,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的差别发现15世纪的地图是非常不准确不完整的,而当今世界地图则非常清晰准确——此时设问人们从什么时候起对世界有了完整的认识呢?从而导入新课——文明的链接。

  2、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将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方法是我给学生建立的支架。我将从经济、社会、商业、宗教、思想五方面给学生建立支架。首先,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一非常简洁通俗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商业原因,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然后,我将向学生展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一幅图片以及当时有关哥伦布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即追求黄金。其他的就不一一说明了。进一步的辅导学生,师生共同合作,可以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如下所示,包括经济、社会、商业、宗教、思想五个方面。此时,让学生用刚才建构知识的方法,结合教材和我补充的图片自己去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也是先从知识、科技和政治方面建立支架。将向学生展示这幅图,用象限仪测地平线,让学生分析出当时知识的进步的影响,以及地球仪、罗盘、多桅帆船和当时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概括出当时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即科技的发展。那么学生使用刚才所学的构建知识的方法,结合补充的材料可以归纳开辟的条件如下:即知识进步,科技发展和政治原因。

  在新航路的经过这一模块,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船队。第一组同学可以作为迪亚士的船队,来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第二组同学作为达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南端;第三组同学作为哥伦布船队,来到美洲;第四组同学作为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样,自设情境,把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行为主体,那么学生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归纳出如下表格——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经过。

  在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模块我将采用空间维度思维教学策略。由于学生进行了航海,成为历史事件的行为主体,可以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我将向学生设问,你们来到这些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做了什么,你们的所作所为对当地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各个地区生活生产方式的一些变化,如亚洲、非洲等地,让学生试从西欧、美洲、非洲、亚洲、世界五个角度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从空间维度启发引导学生,也是教会学生一种历史分类思维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这一事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此时,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雏形开始形成,世界真正的连为一个整体。(这是对难点的一种突破。)

  3、在对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我将用讨论、辩论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目的、影响和结果三方面去考虑,得出以下结论。

  4、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用板书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本节课从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方面对新航路进行了分析。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经济、社会、商业、宗教和思想;知识、科技和政治。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四位航海家进行了远洋航线,对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

  5、作业设计上继续对难点进行突破,拓展思路。有人对新航路开辟持否定态度,也有人持肯定态度。结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化,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听-疑-绘-悟-越-实这六个环节。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

  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

  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

  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也可能为一个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

  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

  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

  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让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

  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

  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

  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

  这两个问题一问,同学们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个个都会到书本上云找答案。这时我就说了:“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

  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实,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说明: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

  1。 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 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说课稿 篇4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囊(náng) 像口袋的东西。

  濒临(bīnlín)紧接,临近。

  孵化(fūhuà)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

  神通广大:原是指佛教其法力的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相安无事: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永无止境: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匍匐:爬,手足并行。

  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地进入另一种事物或势力(多用于抽象事物)。

  2.作家作品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10多篇。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3.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揭示了“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克隆的奥秘,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二、文章脉络

  文章已用数字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克隆。

  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

  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三、写作方法

  1.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如联系《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超现实描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克隆的设想,联系植物“插条”介绍无性繁殖并从而说明什么是克隆,联系骡不能繁殖后代和大熊猎濒临绝种的事实说明克隆技术对于“扩大繁殖”和保护“濒临绝种”的意义等等,都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

  2.由虚而实,再由实而虚,线索清晰。全文四个部分,先从理论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到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使读者明确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无论是文章客体还是读者所形成的认识,都显得明白清晰,井然有序。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能写得这样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表现了高度的驾驭和组织丰富材料、有机结合全文的能力。

  3.语言准确、朴实而又不乏文采。文章既大量使用科学语汇,如“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无性系”“卵细胞核”“囊胚细胞核”“促性腺素”“乳腺细胞”“换核卵”等,显得科学、严谨、准确;又大量使用通俗朴实的语汇,如“来自一个祖先”“猴毛变猴”“活蹦乱跳的爪蟾”“自由游泳的蝌蚪”“母马配公驴”等,显得自如、活泼、生动。有的地方还有一定的文采,如文章开头关于一系列植物无性繁殖现象的排比就是这样。

  四、问题探究

  1. 阅读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说说这部分写了哪几层意思。

  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节):介绍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并从词源上加以解释。

  第二层(第2节):介绍动植物繁殖的两种方法。

  第三层(第3节):以小说描写内容作结。

  2. 简要概括后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主要介绍和说明鲫鱼的实验过程;“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口算(含估算)的综合实践课,适合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学生或九义版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发现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二、教学目标

  1、创设“逛超市”这一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口算正确的基础上,明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并养成自觉观察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口算的能力。

  3、在学生能精确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只需要估算价钱,不必精算,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并进行估算方法的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1、口算(含估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本课以“逛超市”这一现实生活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时,不可能把纸笔或计算器都带在身上,因此算价钱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口算的形式,而对数据稍微大的就可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价钱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重要。学生感受到学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这真正把口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了,实现口算教学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优化

  学生在用口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学困生可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准确。而优生可能会去发现数据和符号的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速度快准确率较高。为此,我们不能为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句话,而让学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点上,因此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方法。

  3、独立思考与合作流交相辉映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从而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口算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当口算题出来以后,要让全体学生都独立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以后,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困生在同桌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解决。

  4、把学生的差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5、自评、互评与点评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外,还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算的方法是否最优,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比不可少的,在评价他人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应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被评的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应该点出来,让学生能来评。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学生对计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一:出示“店长推荐”图片,练习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称

  单价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钢笔

  7.50元

  圆珠笔

  4.40元

  书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问题1:买1个文具盒、1个橡皮擦和1支钢笔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法的运用,简便算式为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结合律。

  问题2:买书包可以打八折,如果买1个书包要付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乘法的运用,算式为40×8/10=32(元),简便算法体现在先约分在计算。

  问题3:买圆珠笔采取买1赠1活动,相当于1支圆珠笔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除法的运用,算式为4.40÷2=2.2(元)

  问题4、淘气买1把尺子和1个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减法的运用,简便的算法为50—(12.60+2.40)=35(元)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计算。老师巡视:一是发现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看学生用的什么方法,哪些学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学生是采取笔算或脱式计算。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如果同桌两个同学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很优秀还要让我的同桌跟我一样的优秀,老师看看哪一桌的学生都很优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荣辱的意识。等全班同学都举手后,老师请开始做错后来经过同学帮助又改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并友情提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1、创设逛超市购物的情境,问题里涉及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较全面。2、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养成自觉优化算法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规的方法笔算,优生可能是用简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师安排同桌学生独立做完后进行相互交流。平时学生喜欢对答案,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答案,并相互交流算法,进行相互评讲。最后全班点评,老师把展示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二:出示日常购物单,学会估算。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肠

  13.00

  蔬菜

  8.00

  洗发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问题: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写在本子上,想出一种办法的同学再想别的办法。老师巡视。学生都有一种办法后,老师再请学生小组交流,看看哪组的办法最多。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注意比较各种办法的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去独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的方法比较有限或者没有办法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学习别人的方法。

  2、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

  最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79页,阅读教材看看书上有哪些估算的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刚才想到的,哪些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

  (1)淘气估算的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对吗?

  说明:淘气是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称为“去尾法”。

  (2) 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够吗?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说明:这个方法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是“进一法”。

  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可以估算出结果的范围。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学生向书本学习,因此安排阅读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说明:这种“四舍五入”的办法,学生容易想到,这种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时,学生汇报后就可以及时总结。

  (4)妈妈是这样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说明:以上两种估算的策略是凑整(包含凑五或凑十),学生也容易想到,这个估算的结果也比较接近精确值。

  2、方法小结,比较异同。

  小结:这些策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1、学生利用口算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种策略适应的问题情境;3、这些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运用口算方法与估算策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对吗?

  说明: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上衣每件55元,现八折出售,爸爸带了50元,够吗?

  说明: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服装价格进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后是48元,因此原价55元的服装八折后不到50元,爸爸带的钱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说明: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策略的交流。可采用“去尾法”,两袋米超过70元,牛肉和蔬菜超过20元,鱼超过10元,加起来超过100元,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各种估算策略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同时巩固口算的方法。

  五、教学预评

  本节课创设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提供“店长推荐”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和技巧进行口算价钱,并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帮助改进。第二,提供“淘气一家的购物单”,让学生运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进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比较和运用中,让学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非常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与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体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开花是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也是绿色开花植物的重要生理活动。识别花的结构,获得这个基本事实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传种接代所必需的,是学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础,也是识别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

  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花的结构的完整认识,让学生明白花的各部分的生理作用,进而理解花的功能,植物开花的意义。同时,在活动中了解厦门当地常见花卉的花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常识。通过两项学生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几节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殖生长的知识,也与后面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还为第八章校园绿化设计提供依据。因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因而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完成“花的结构”,第二课时完成“开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花的基本结构,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举例说出当地常见花卉的花期。

  2、能力目标:正确解剖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并绘图;讨论并编制当地常见花卉的“花历”表,设计校园美化方案及花期的调控,逐步培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能力;发展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我国及当地常见花卉的有关知识,爱护花草树木,热爱自然,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的重难点及关键点:

  1、重点:识别花的基本结构,说出花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举例说出当地常见花卉的花期,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

  2、难点:认真完成花的结构的“观察活动”并正确完成表格,正确说出花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讨论并编制当地常见花卉的“花历”表,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

  3、关键点:准备充足的适宜观察活动的花,两项学生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活动的教学评价及正确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说学法(分析学情)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与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乐学、原学、想学、会学。

  初一学生因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心理特征的原因,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争胜,富有想象力,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理论知识不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等等。因而,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学情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采用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各项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法:观察花的外部形态,识别花的结构,进而留心观察身边的大自然。

  2、动手操作实验法:通过对花的解剖、绘图、编制“花历”表及设计校园美化方案等,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技能。

  3、评价法:学生对填表及编制“花历”表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以上活动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5、收集、处理、利用信息材料法:收集有关厦门常见的花卉资料,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以“花”为主题的手抄报,编制当地常见花卉的“花历”表及设计校园美化方案。

  6、此外,花期调控及在实践生产中的运用可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法,开花一段安排学生自学、设计问题、学生解答,可以培养自学、质疑、答疑的学习方法。

  以上学习方法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地学习。

  三、说教法(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学生虽然已有一些花的故有知识,但较片面,缺乏客观性、系统性。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情、学生学习方法的分析,本节主要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并结合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导演、配合作用,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展开讨论,教师配合学生的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地常见花卉的有关资料,完成手抄报。采集充足的典型两性花,鼓励学生自带花卉(强调爱护花木)。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解剖观察实验用具。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观察活动,按从外到内顺序正确解剖,认识结构并绘图、填表、讨论、交流以及进行教学评价。

  根据提供的参考资料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组讨论并编制“花历”表,设计美化校园方案,进行交流及评价。以及采用自学、质疑、答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电脑课件的运用及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精选练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引申,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要。欣赏中国“十大名花”,提高审美水平。学生活动时设置陶冶情操的背景音乐。

  3、教学评价:本节教学内容充分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在学生“花的结构”填表及“花历”表编制后,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直接评价,以及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的评价等,充分发挥这些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注意调控: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激励机制;花的附属结构;温室花卉与自然界花卉花期有差异;不常见的花等。事先有所准备,并安排适量的弹性时间。)

说课稿 篇8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是为我们正在开展的语言课题<利用语言游戏,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而进行的一次研讨活动,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对重复的简短句式比较容易掌握,为使动态的教学过程更加有效,我们设计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创设了游戏环境,因此:本次活动的关键词就是语言游戏和人机互动。鉴于以上认识,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如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式"我是xxxxx"来创编动物的特征或本领。

  2、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倾听别人的话。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达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在游戏情境中,运用句式"我是XX怎么样"来介绍小动物的本领或特征,并能运用一些修饰性的词汇。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思考从哪些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概括的作介绍。

  【教学准备】:

  1、 课件

  2、头饰若干(动物:蝴蝶、乌龟、青蛙、蜗牛、兔子、小鸟等)

  3、雨伞实物或头饰三个(红、黄、绿)地面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T:今天天气真好,绿绿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小动物们也出来做游戏了,瞧!谁来了?(小鸟)小鸟是怎么来的?一起学一学(依次模仿兔子和乌龟)

  (评议: 教师通过和幼儿互相介绍这样一个互动环节,不但一下子拉近和平行班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巧妙地渗透"介绍"这个词的含义,让小朋友对"介绍"这个词有了初步的概念,为后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二、游戏:躲雨

  1、T: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呀!突然,发生了什么事?(雷声)可能要下雨了,怎么办呢?

  2、谁会来帮助他们呢?这是一把什么颜色的小伞呢?小结:这是一把小红伞

  3、听一听,小红伞是怎么说的?

  (我是小红伞,会飞的朋友你们好!向我介绍你自己,你就可以飞进来。)

  4、小红伞请怎样的朋友来躲雨呢?会飞的朋友是谁呀?小鸟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

  (我是小鸟会唱歌)

  小朋友一起听一听、学一学

  小红伞听了小鸟的介绍会让小鸟来躲雨吗?按一下按纽,听一听小红伞是怎么说的?(你还能介绍自己的本领呢,真不错!请你飞进来躲雨吧!)

  5、 小鸟已经找到地方躲雨了,可还有小动物没找到小伞朋友呢!又有谁来帮助他们呢?(小绿伞和小黄伞)猜一猜:小绿伞会请谁进雨伞呢?听听小绿伞是怎么说的?

  (我是小绿伞,会爬的朋友你们好!向我介绍你自己,你就可以爬进来。)

  3、 提问:小绿伞刚才邀请了谁? 会爬的朋友是谁呀?那乌龟会怎样介绍自己呢?请小朋友先猜一猜

  听一听乌龟到底是怎样说的。小朋友学一学

  乌龟的介绍怎么样?谁来按一下按纽打开雨伞,听一听小绿伞是怎么说的?

  (你真棒!你还能介绍自己长得特别的地方呢,真不错!请你爬进来躲雨吧!)

  小乌龟小绿伞介绍了自己长的特别的地方,那小乌龟还可以怎样介绍自己呢?

  4、教师:还有青蛙没有躲进雨伞呢,听一听小黄伞是怎么说的?

  5、教师: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 提示幼儿可以介绍青蛙的本领、它特别的叫声或长的很特别的地方)

  6、教师:打开小黄伞,听听小黄伞是怎么说的。(你说的真棒,跳进来吧!真不错,跳进来躲雨吧!好的,快快跳进来。)

  三、幼儿与教师开展游戏

  1、教师:小朋友,现在所有的小动物都找到雨伞躲雨了,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躲雨"的游戏呢?请四位小朋友找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一看,你是谁?想一想,雨伞请谁来躲雨,可以怎样介绍自己。

  2、四位教师扮伞,一半幼儿表演动物躲雨。

  (表演游戏,提升推进:表演游戏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让一部分小朋友听清楚别人的要求然后再自我介绍,同时也是起一个示范的作用,第二次则是让另一部分小朋友看清楚标记主动的向他人介绍。让小朋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拓展思维,大胆创编,个性化的表达,再次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四、延伸活动

  教师:小动物们玩得开心么?外面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我们和小伞朋友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好吗?

  【活动反思】:

  一、活动中的"同中求异"

  其实大家都能发现,活动的主要环节也就是三个小动物与三把雨伞的对话,如果依次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也许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孩子们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们也是喜欢变化的,因此我觉得在活动设计中,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第一环节:小鸟与小红伞的对话是教师给出的范例,第二环节在乌龟自我介绍前先让小朋友猜一猜小乌龟会怎样介绍自己呢?最后让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三个相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提问形式,在"同中求异"中提升推进。

  二、不断地否定自我

  首先,要借此机会感谢我们小班年级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庄洁老师,尤其是我们幼儿园的课件专家郁老师,不厌其烦地将课件修改了无数次,最后,还要感谢我们的园务领导,在给我机会的同时也让我有了许多收获。

  通过多次试教,我们认为要设身处地的从幼儿的角度考虑,认可现场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捕捉问题背后的原因,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原先的目标定位在固定的句式中准确的运用相关的动词,如"我是小鸟飞进来,我是乌龟爬进来"等,通过试教发现:这样目标定位太低,达不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于是,再次调整,将目标定位在运用固定的句式,创编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所以,为幼儿实现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否定自我,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当然,我们的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雨中让小朋友要介绍一下才能去躲雨,这不符合幼儿的第一情感需要,虽然有所调整,但还是比较牵强。其次,吴老师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宝贵意见,例如将目标定位在一些重叠词的掌握和运用上,大家也认真进行了讨论,觉得把这一目标放在小班上学期是否更合适?另外整个活动目标定位是否偏向于科学而忽略了语言的元素,由于时间和课件修改等层面的因素,使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没能深入探讨和领悟,但是吴老师的引领无疑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小班年级组的老师一向坚持一种理念:那就是允许教研课的失败,但是不允许其中没有创新。所以,我们今天展示的绝不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但如果能给大家带来思考的空间,促成有质量的研讨焦点,那就是我们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请大家多替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大量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小黑板。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是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进渡到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小黑板出示﹚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

  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

  你们发现了什么?(1)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

  (2)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因数随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另一个因数反而缩小(扩大),并且所有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3、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详见教材)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40×3=120,80×1.5=120?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详见教材)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 ﹙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一定),情境1、情境2所讲的数量关系可以概括成怎样的式子?

  学生回答后板书:XY=K(一定)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这两种相关联量的积是不是一定的,同时,还要看这两个量变化规律。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小黑板出示﹚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教学难点是: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术创设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实现新旧知识、能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六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创设呈现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1(1),通过读题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动力。

  (二)引导实践探索认知加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路线线段图和列式:814+1142=?并独自计算解决问题;

  2.教师可设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两个加数分别叫什么?”等,引导小结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把两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三)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展示或阅读例1(2),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已知什么与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 .学生自主探索,独自完成例1(3)

  3.设问引导,对比观察思考讨论:“与例1(1)相比,例1(2)、例1(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样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引导学生认知:例1(1)题是已知西宁至拉萨的两段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的长,求全长,用加法;例1(2)、例1(3)题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铁路长,求另一段铁路长,都用减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结果数叫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或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四)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1(1)、例1(2)、例1(3)题算式数量关系,思考:“如何求和?”、“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差、减数、被减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五)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连一连”、“说一说”、“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变式,拓展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精品】说课稿10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五篇

2.【精品】说课稿5篇

3.【精品】说课稿六篇

4.【精品】说课稿8篇

5.【精品】说课稿4篇

6.【精品】说课稿三篇

7.【精品】说课稿四篇

8.【精品】说课稿3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