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1 08:10: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荆山楚水》,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欣赏《荆山楚水》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述,体会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的表现方式。

  2 、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湖北山水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湖北山水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追求,对生命和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湖北省内的名山、名水、名景、名人等。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以合作交流,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湖北山水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

  四、说教材处理

  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教材与多媒体的结合,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通过图片欣赏,分析,动手操作,来增加学生的印象,培养能力。

  ⑶精心设计活动。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分析、评比的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初步学会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审美能力

  2.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说学法

  1.学会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3.以图为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动手绘图、开口说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七、说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

  二),新课导入

  1.师生互动。

  三).美术作品赏析。

  1.湖北省总介。

  出示湖北省地图,对湖北进行一个简介。

  2.黄鹤楼故乡。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山东蓬莱阁、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3.长江——当之无愧的湖北文化代表。

  4.三峡大坝——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

  5.神龙架景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

  6.阳新仙岛湖——荆楚第一奇湖之美誉

  7.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分析并得出结论:山美水美,湖美,荷塘美。

  播放《洪湖水浪打浪》歌曲视频,提高学生兴趣。

  8.看图介绍湖北名人。

  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学生形成互动。突出湖北人杰地灵。

  9.介绍湖北的魅力古都——襄阳,以及襄阳城从古至今的伟大变化。

  10.介绍我们黄梅的五祖寺及黄梅戏。(播放一段黄梅戏《天仙配》,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黄梅的文化特色。)

  四)课堂作业:

  争当出色小导游: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例举出武穴有名的山水景点,及文化特色。

  五)课堂小结。

  荆楚是鱼米之乡,荆楚有很多名胜古迹,荆楚人杰地灵,一句话,荆楚山美.水美,人更美。

  八.说板书设计(略)

  九.说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看、听、思、议、做的教学步骤,使学生通过湖北的山、水、名人、古迹的欣赏和分析,更深刻的了解湖北的文化特色,以及山美,水美,人杰地灵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这节课教学中的一点尝试,不到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1、内容: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

  2、教材分析:广东音乐又称粤曲,是广受人们喜欢的民间乐种之一。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己有百余年 的发展历史。它以人们熟知的粤曲小调为素材,内容多为生活中的情景,自然中的山川,河流、 其结构短小,曲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课欣赏的《赛龙夺锦》就取材于五月端午的赛龙舟。大家都知道在广东端午节的赛龙舟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特色性的活动,它紧张、激烈的竞赛场面常常令人激动不已历历在目。而在我们的家乡顺德不但民间龙舟赛开展得如火如荼,顺 德龙舟队还冲出了亚洲夺得了世界龙舟赛的冠军。成为了家乡人民的自豪与骄傲。《赛龙夺锦 》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广东音乐。全曲长4分51秒,描写了赛龙舟前的紧张准备——赛龙舟时的你追我赶,团结进取——胜利后的欢腾喜悦,形象的描绘出了五月端午广东民间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3、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感受乐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知道乐曲表现了五月端午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们的自豪感、成就感、及团队精神,感受广东音乐之美,增进对可爱家乡顺德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

  a、感受乐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b、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容情感,培养其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5、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6、教学方法:欣赏、倾听

  7、教学过程

  A:记忆共鸣导课

  演示龙的图片,问学生,每年端午节时有一个什么活动与龙有关。(赛龙舟)。再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以往看到的,听到的赛龙舟。从而引出主题——欣赏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一开始就使他们充当了主要角色,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利用他们熟悉的赛龙舟在心中引起强 烈的共鸣,挖掘他们的生活记忆,产生通感,并在七嘴八舌中说出:

  a. 赛龙舟时队员由大鼓来指挥。当队员听到有力的节奏,就用力划船,奋力前进。

  b. 赛龙舟用的是龙船,当时的场面热闹、欢腾。从而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场,引起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抓住了教学的本质。

  B:利用通感,指导学生聆听音乐教师告诉学生赛龙舟开始了你们听:(全曲欣赏一次)然后请学生自由说出听后的感觉:非常热闹,有很多人,鼓声振天,许多龙船在比赛??教师配以图片充分肯定学生的分析,听辨和想象。这一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感性体验,由所听引出所想, 充分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发散性思维,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个积极参与,踊跃表现的心理场,提高了继续欣赏音乐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C:分段欣赏,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⑴结合课件请学生听赏引子与第一段,先听引子然后问: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大鼓发出声音表示比赛就要开始了,鼓声响亮有力。并一起来模仿(学生一边模唱,一边做打鼓的动作)2 1 3 5|6- - -|2 6 4 3|5- - -|咚------||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引子和第一段,让学生说出:①这一段鼓声速度较慢,但很有节奏,就像平时踏步的口令:1、2、1,当龙舟队员听到有节奏的鼓声后就会有节奏的用力划船,然后请学生再感受一下在江面上飞驶的龙舟。大家一边唱一边模仿划龙舟和打鼓的动作0·3 5·3 5·3 5 6 2 3|5- - -|??。 这一步骤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曲调,形象理解了第一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了解了音乐元素的变化对音乐形象的直接影响,并形象的记忆了音乐,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情感,使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水到渠成。

  ⑵教师问比赛开始后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a.龙舟在开始时行驶速度如何?

  b.它们距离怎样?

  c.音乐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听音乐)听后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引导学生说出:a.有一只龙舟队员很团结,划到前面了,后面的龙舟不甘落后用力往前追。b.如果队员不团结龙舟就不能行驶,所以大家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第一。

  同时感受到这段音乐节奏与原来的相比给我们带来了流畅,明快的感觉,表现出竞赛者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精神,并让学生复听一次且边唱边做动作:1 2 3 5 3 5 1 2 |1 2 1 2 3 5 3 5??感受音乐元素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气氛越来越紧张,

  7 6 4 3 |5— — — |唱到这表示有一队胜利了,比赛告一段落。 这一环节的设计,先从感观上充分刺激了学生,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凸现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让学生在自然理解音乐的同时通过再造想象表现音乐,在感受乐曲的 同时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思赏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才能胜利”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⑶请学生设想一下获胜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情景如何,让学生听赏思考第三段,体会音乐元素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胜利了,大家高兴极了节奏更明快,流畅。曲调也热情、高涨,并请学生设计一个胜利的动作随音乐边唱边动。这一环节更加深入贯彻了本课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通感,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

  D:听辨音乐,记忆广东音乐的独特风韵。

  教师引语:我看了刚才的赛龙舟想到了我们顺德的龙舟队,他不但飞驰江河,还美名远播,并且获得世界龙舟赛的冠军。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接着听赏4首乐曲片段。

  8、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优美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其实我们广东还有许多优秀的曲目,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巧妙地记忆了广东音乐优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深刻记忆了《赛龙夺锦》的主旋律、在动、 静结合中引起了学生继续学习,欣赏广东音乐的强烈兴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0页—51页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知道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计算容积。

  2.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3.感受毫升、升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四、说教学难点。

  感受升、毫升的概念。

  五、说设计意图。

  一般情况下,学生要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

  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联系生活,一开始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能容纳东西,有些物体则不能,从而感知容积。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做实验,直观地发现只有装满沙子的体积才是容器的容积。 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含义,从而形成概念,理解容积。

  在让学生感受容积和体积的联系时,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观察—思索—讨论—验证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从容器的里边测量长、宽、高,计算出实物的容积,这样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充分放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明确在计量容积的时候,一般都用体积单位。但要强调这是一般情况,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各种装液体的瓶子,如矿泉水瓶、墨水瓶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发现装有这些饮料的瓶子商标上净含量的单位都是升或毫升,学生就会发现液体的体积一般都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让学生感受一升和一毫升的概念是个难点,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下了功夫,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通过对一升水的看一看、掂一掂,初步有一个比较重、比较多的印象;对于一毫升的概念,我把一毫升的水装在了滴管里,从而很自然的感受出它的少。然后我把滴管里的水滴出,让学生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全部的水都滴出来的时候,发现正好接近一个小瓶盖,使学生很快的产生一个可以横向类比的标准。我再盛出一小勺的水让学生进行估算,这样有层次地操作,可以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

  在学生感知一升和一毫升后,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在设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这部分时,我让学生把一立方分米的水倒入容积是一升的容器中,学生通过实验,很快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我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知道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后,我告诉学生一个生活小常识,那就是在不冷不热的季节,一个人除了正常的进食以外,平均每天应喝1400mL左右的水,也就是相当于2瓶半矿泉水那么多。本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下节课预热。这样课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尝试、去探索,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给予学生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要说的课题是《质数和合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第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59~60页;是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每生两张学习资料和课件

  第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第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我们把教室里面的人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男生和女生老师和学生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等)引出分类标准很关键;又如:我们学习过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再次强调分类标准的重要;自然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还有一种有价值的分法。出示课题:质数和合数。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呢?(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很快找出1~12各个数的约数,铺垫探底。然后要求找一个标准给这些数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找到以约数个数的多少分为: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约数的三类。教师及时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约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约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首先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巴赫猜想之一: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或素数)之和。并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得最好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可惜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离开了人世。听完后谈感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观整堂课:自然流畅、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敬礼)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从马哲理论体系来看,联系的观点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这一点,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第二,从教材结构安排看,本框内容既是从唯物论向辩证法转变的思维节点,也是辩证法各部分的枢纽,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密切关系来看,能否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关系到全书教学的效果。在下册人生观部分,许多内容都是以这些基本观点为指导去展开分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3)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

  2、能力目标:

  (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仅懂得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到认识事物外部联系中学会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

  3、觉悟目标:

  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通过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事例归纳法,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说课稿汇总5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总五篇

2.说课稿汇总8篇

3.【精选】说课稿汇总10篇

4.【精华】说课稿汇总7篇

5.精选说课稿汇总6篇

6.【精品】说课稿汇总10篇

7.【精品】说课稿汇总6篇

8.关于说课稿汇总九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小学美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