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01 10:54: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 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习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 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5、作业设计 作业1让各小组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业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或应用。作业3自学压强的计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和他们亲近的人。虽然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但那些人究竟给了他(她)怎样的爱?这些爱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去珍惜和回报这些爱?这些恐怕是一年级学生从来也没有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和细心体会过的问题。

  在描绘他们形象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表现生动的表情。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记忆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为今后的主题创作打下基础。对于人物表现这些课,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

  本课选自于浙美版第一册18课《画画亲近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相貌特征,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2.技能目标: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特征,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学着用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家人。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亲近的动作和表情。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形象感受,力求生动。

  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像成人或高年级学生那样边看,边分析,边表现。虽然有照片作为参照,但他们创作时仍以记忆为主。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观察物象及表现人物的特点,便于正确引导。

  二说学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人物的表现还属于第一课,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学生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于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也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画面。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把兴趣放在首位了。所以在学生画人物时,教师应更多关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情感的交流,对于人体的比例等要素则不必过分苛求。“精确不等于真实。”心灵的“表现”,在于尽善尽美地“表现他的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关心画进去。

  三说过程:

  1、课前谈话,帮助回忆;

  2、尝试表现,观察评述;谈谈“破原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表现人物脸型时,多半为圆型,所以今天我以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结合照片找到脸型的区别,从原生态的学生作品,然后借助照片放大,发现脸型的凹凸,再到寻找自己家人脸型的变化,这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从点”到面的基础。发现了许多脸型的变化,现在我们画的才是最爱你们的家人的脸型。

  3、欣赏作品,激发创意;

  4、学习技法,表现“亲人”;今天我与学生尝试的是一种新的材质卡美纸,他的特点为底色很漂亮,可以用橡皮擦出亮面,所以本课教学中对新材质的运用也是一个亮点。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6、课堂总结,研究拓展;

  课虽然是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思考并不能到此结束。一次公开课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后的反思、总结更能让自己更快得成长起来。希望大家对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感谢大家给予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感谢我们的朱特,冯校长,师傅阿朱对我这次上课的帮助。谢谢!

说课稿 篇3

  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课本第77页。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几的几倍。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同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但本节课又不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从教材的意图来看,本节课应该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5个3加3个3等于8个3的算理,充分体验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故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养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并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重点: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在解决问题情景中,计算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我以圣诞节引入,请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的?

  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情景,蕴含了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2、在自主探究算法中,充分体验理解算法的算理。

  所以在探究算法的时候,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中,我也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帮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示出来,但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或错误时,及时给予帮助或纠正。让学生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学生体会到算法多样化,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3、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三个类似的情景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3个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2个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4个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体验的机会,也在脑海中对解决这个简单的生活问题的数学模式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记。如果说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还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话,我接着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比较等式两边,什么不同,什么相同?通过板书整理,有意识的在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4、认知构建体现算法优化过程中。从刚几个情景问题中,学生能出不体会到算法多样化中存在的规律性,但这种规律有没有普遍性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3盘青苹果 每盘4个

  2盘红苹果 每盘3个

  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理解,当每份的个数相同时,才有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样的规律。

  5、在学生掌握了以上知识后,我又设计了书上题2这类的题目,从倍的关系上学生再一次体会乘法分配率的思想。

  6、练习巩固

  在练习中,我先设计了让学生直接计算结果,通过比较体会左右两边在计算过程的不同和结果的相同,体验到选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计算更

  快速。而接着两题的设计,便是今天所学内容的应用及拓展。探究感悟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经历从生活问题――数学模型建构过程构建认知,也让学生从知道――体验――理解,经历具体――抽象――构建的过程。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诗歌,诗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诗歌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授课,这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

  2、学会由远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图;

  3、体会江南风景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

  2、感受江南之美。

  教学难点:

  1、在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况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旧知导入法。温故而知新,运用旧知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2、情境陶冶法。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无法让其亲临江南的情况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的情景,让他们可从听觉、视觉感受江南的美。

  三、说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评价成为学生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此,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

  1、朗读感悟法。

  2、小组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知新

  一个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识记在心,是需要反复巩固练习的,因此,我选择了用开“小火车”的形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而这种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有效地避免了识字的枯燥,巩固了生字识记。

  2、创设情景,激发想像

  在复习完生字词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坐火车出发去江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一起出发吧。”这样我们可以从语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发学生对江南进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好基础。

  3、配乐朗诵,渲染气氛

  本环节我将会采用以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读一读等来感受江南的美。

  (1)听一听

  在音乐中,我运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江南”之中。“哇!同学们看,小小的竹排顺水飘流,两岸都长满了绿绿的树木、禾苗,鸟儿在尽情欢唱,鱼儿欢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啊!”通过配乐来渲染气氛,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想像的情境。

  (2)看一看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他们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这里我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从远到近,从左到右地看图。看图后引导学生说感想,可以让学生有口语练习机会的同时,也让其对江南的感情加深。我是从两个问题引导的:

  ① 远处有什么?近一点呢?再近一点呢?……

  ② 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在这样美的风景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读一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此,我采用了学生朗读,老师解释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句。第一句指名朗读,再重点解释“顺水流”,通过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的方式,帮助其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第一句读给你的组员听,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把鸟儿、鱼儿的欢快之情表达出来。这可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文章第二句学习中,我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再次引导学生看图,图文对应。我是从两个问题来引导的:

  ① 两岸有什么?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② 树木的数量多还是少?禾苗是什么颜色?

  接着再解释什么是禾苗。

  学习第三句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江南是鱼米乡,以及为什么说竹排是在画中游。帮助学生释疑。

  4、课后练习,拓展知识

  课后作业:(1)把江南的美丽风景介绍给你的父母或朋友;

  (2)对江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有关江南的资料。

  设计两个层次的作业,可以有效地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

  小小竹排画中游

  江南 鱼米乡

  远: 房屋、树木

  近: 树木、鱼儿、鸟儿、小男孩、燕子、禾苗、竹排

  树木: 数量多 ——〉密

  禾苗: 颜色绿 ——〉绿油油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三袋麦子》。

  一、教材分析:

  《三袋麦子》在是一篇童话故事,一共有九个自然段,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充分的想象力,善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课文内容故事性强,线索比较清晰,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讲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会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并结合自己的领悟大方的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时,我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能正确的评价三个小动物,抒发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议、演等去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条理清晰。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简洁的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复习导入,通过对上一节课字词以及知识的回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二)、精读课文,分段理解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对于课文小动物的喜好,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喜爱的段落,进而引导学生着重阅读重点的自己,从而引导学生交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现就以土地爷爷拜访小猴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我展示土地爷爷到小猴家这一部分内容,并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让学生看后说说小猴家的麦囤里怎么会堆得满满的呀?同时指导学生读好小猴的话。接着让学生交流:看着小猴家丰收的情景,听着小猴自豪的话,你准备怎么来夸夸小猴呀?最后,老师扮演土地爷爷和学生一起表演这部分内容,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由组合表演。教学拜访小猪、小牛的思路与拜访小猴这部分基本相同,只是问题有所不同。通过学生的看、想、说、读、演,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对三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森林里还有很多的小动物他们有不同的声音你的做法又是什么呢?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做法呀?为什么呢?在此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感受快乐,得到收获,学会相互接纳,倾听、分享、互助,交流与合作的技能。

  (三)、拓展延伸,活跃思维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学完本课后此时学生脑中一定会想假如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我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复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句,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主要采用帖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简洁、概括,是文章结构的简缩,展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袋麦子

  图(小猪)——吃光——憨厚

  图(小牛)——保存——节俭

  图(小猴)——播种——聪明能干

  以上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在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提高!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知识教材具体体现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这一节教学内容地位重要,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首先,知识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前面所讲到的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人机关系等知识点在这节有具体的应用。并且这节知识也是后面几章知识的一个缩影,对整本教材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从本章开始学生接触到了实践操作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作用是开始让学生完成由理解到应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所以,本节与后面各章的关系属于“总——分”的关系。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B、过程与方法

  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备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曲折;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培养富于想象、善于判断、敢于表现个性、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3、教学重、难点及其确定

  重点: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

  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所以这两个环节,都要让学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难点:如何制定设计方案,体现出方案的创新性和多种不同的方案

  确定依据: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力求以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便携式小凳的设计,作为师生间讨论的课堂主线,始终贯穿设计过程的讲述中。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携式小凳的设计过程作为时间线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获得既形象又具体的认识,生动地展示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在教学中,要启发、鼓励学生设计思路的发散性、构思方案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知识迁移法。

  2、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采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分小组来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同学们刚买的小凳--塑胶小方凳。

  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了开学典礼,都购买了塑胶小方凳。你们对这凳子是否满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多功能的便携小凳子?到时候可以把凳子批量生产出来,提供给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使用。”

  以任务驱动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有的凳子存在的问题。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小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设计。

  (二)问题生成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哪些?制定设计方案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如果是你来设计小凳,你会怎么设计呢?

  这些问题涵盖了本节知识的重难点,用问题凸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采用问题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主动探究

  根据提出的以上问题,以任务驱动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每个知识点,老师要做引导,同时又对同学们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利用启发式教学,以设计便携式小凳案例为主要形式展开,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发现与明确问题

  解决问题是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我们买的小凳存在什么问题?(根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明确问题)

  对小凳提出了哪些设计要求?(启发式)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从生活中找问题,要强调从技术的高度对问题进行考虑)

  2、制定设计方案

  要明确两点:

  (1)运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任何方案都有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不会仅有一个

  (用讲述法,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步骤)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① 收集信息。收集哪方面的信息?收集途径?

  (引导学生开放性参与,不束缚学生的思考)

  ② 设计分析。挖掘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条件之间的相互矛盾,如何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通过对设计要求的解析,让学生归纳出材料、结构和便于携带等主要问题)

  ③ 方案构思。(难点)

  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提出多个设想力求做到:

  与众不同——创新

  百花齐放——多样

  (鼓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挖掘创造潜力)

  给出一些关于小凳设计的相关资料。

  ④ 方案呈现。

  ⑤ 方案筛选。

  对于④⑤两个步骤由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去完成,一堂课的时间也有限。对于这两个步骤来说让学生知道,下一课时再进行详细讲解。

  (四)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描述出他们所了解的整个设计过程,解说一下他们目前所针对小凳设计构思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就其描述和讲解过程提出不同的见解。

  体现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按科学的顺序进行,它保证了设计的方向性和设计的质量。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的几个环节不完全是一种线性的关系,有时是不断循环和反复的过程。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学习了该节课后应该有什么收获。

  (六)知识迁移

  布置课外作业:每个小组去发现身边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设计要求,构思设计方案。用知识迁移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从小凳迁移到别的问题然后制作设计方案来解决。

  1、对于课程内容本身来说,内容稍多。后面还要对这节知识不断的复习,让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来体会“设计的一般过程”。

  2、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不积极的参与的同学。在后面的环节可以对不积极的同学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

  设计的一般过程

  ⒈发现与明确问题

  调查-分析-发现-明确-设计项目-设计要求

  ⒉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信息-分析、归纳信息-提出设想-制定方案-筛选方案

  ⒊制作模型与原型

  绘制图样-制作模型(原型)

  ⒋测试、评估与优化

  测试:结构性能、技术性能

  评估

  优化

说课稿 篇7

  一路颠簸,一路迷雾,车至新坝中心学校,顿觉亲切:鼓乐阵阵是同学们热忱的心,问好声声是学生们尊师的情。四节文化之餐,如秋阳拨去路途之迷雾。回味这四节课,我感触颇深,现在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首先谈谈语文课,两节语文课各有秋千,是两盘不同风味的佳肴。檀艳萍老师所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开头就以声光电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唤醒了学生的情感积淀。在她涓涓如细流的诱导下,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整节课情在流淌,爱在升华。尽管在这节课中檀老师有些教学设计没有完成,但并不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留白”吗?

  如果说檀老师的课是涓涓细流的话,那么李群老师所执教的《开国大典》则是激情澎湃。上课伊始,李老师就直奔主题,这种导入既经济又实惠,为正文的学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李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与学生“共舞”,舞出的是课堂的精彩,舞出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舞出的是那一颗颗为新中国成了而自豪的心。纵观这两节课,我觉得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词句的品读,特别是关键词句的品读,如檀艳萍老师对文中“再”字的品读,学生品出的是父亲那份执着与爱,品出的是对文本的深层体认,可谓“一字激起千层浪,浪花催出文本情。”还有李群老师和学生们对句的品读,莫不是师情、学情、文情的共振与升华。借用郑燮的一句诗,我想檀李二位老师风格之精华在于:“咬定词句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这是我获益之处,也是我钦佩之点。

  如果说两节语文课是“爱”、“激动”、“自豪”的主题流淌的话,那么吴应兵老师所执教的《鸡兔同笼》的数学课,更是以严谨而动静结合的课堂让我们大开眼界。对于这节课,我不想谈别的,我只是想说一个教学细节,那就是吴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忘了给单位加括号,吴老师认真地指出并教育学生们要养成数学学习的习惯。这是多么细心而认真的态度啊!在吴老师的这节课中,既有思维静静流泻的静,也有学生发言时积极的动,动静和谐构成了这节课美丽的风景。

  谈到英语课,我最大的感触是这节课充满了“英语味”,且不说檀老师那纯正的口语与恰当而得体的肢体语言,单就学生的表现足以窥见这节课的成功,这是一节师生共同Painting的beautiful picture.

  语言的贫乏描不出我诸多的感触与收获,我唯有以与时俱进的心态以及一颗热爱教育之心去面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执着且幸福着。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至此,作者称赞道,是两种勇气打败了敌人,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和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了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一位空军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论及课文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生字词;

  2、能力目标:

  (1)了解文中情节,主要是掌握两个出其不意的情节安排;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勇气的内涵,体味幸福的深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作为小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据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小说的出奇制胜的情节,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法国妇女的形象。

  2、说教学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把握难点,能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结,我个人认为这一节的难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文中是如何刻画法国妇女的形象的;

  二是如何理解文末将军的话。

  二、说学情

  在说学情方面,我分两方面来谈:一是教学情况分析。本单元是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是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前面已学了两篇文章,分别是《空城计》和《美猴王》(注:《心声》一课没学),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小说有总体上有点感性认识,已初步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虽有点模糊,所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本篇小说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抓住这一点,相信学生较容易进入角色,能较好理解课文。

  二是学生情况分析。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是重要一环,但也不能忘记备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接触,我觉得我所任教的七(6)班有如下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功底相对较差,如生字会念不会拼,常写错别字,不敢大胆发言,但他们求学心切,而且有一两个同学较为积极发言,因此,在课堂中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让这一两位同学带动全班。但有时可能会为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有淡忘差生的现象。

  三、说教法

  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整体感知法

  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这节课中,学生要进一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因此,在这节课里面,我也采取了整体感知法。

  2、问题导读法。我在这篇文章采用了问题导读法,所设计的两个问题,都是为了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讨论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落实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想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虽然它也有弊端,也还有其它方法,但为激活学生的思想和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在必要时候我还会采用讨论法。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步学会圈点勾画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分析上。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颀长(qi)熹微(xi)寥寥可数liao呜咽(ye)

  2.解释下面的生词。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2)颀长:身量高。

  (3)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4)熹微:目光微明。

  (5)悉意:全心全意。(6)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

  二、导入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三、正课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l。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说教学过程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的口语交际课《观察中的发现》。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和奥妙,并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乐于说出来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

  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把观察过程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做到互动交流,学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质疑。

  四、教具准备:

  象形字、五人头画;实验器材:鸡蛋、透明小杯、盐、水

  五、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倾听、质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小组互动、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力求体现《新大纲》中指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反思所得。

  通过学生复述已学过的本组课文15、16课课文内容,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以此为凭借,引出话题: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二)、仔细观察游戏和实验,善于发现其中奥妙,练习说话,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采用了游戏法、实验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字、找人头图相和小组亲自实验、观察鸡蛋在淡水中和在盐水中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倾听、质疑、交流,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从而达到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的目的。

【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2.关于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3.关于生物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4.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5.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6.关于说课稿模板6篇

7.关于说课稿合集8篇

8.关于说课稿合集7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