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10 08:12: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是学前班的一节语言课,它通过引导幼儿学会用连贯的语言谈论自己见过的鞋子,了解鞋子的种类及作用,同时通过设计一种与众不同的鞋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从动脑、动口、动手,最终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设定了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围绕“鞋”的话题,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各式各样的鞋子,将教学难点定为启发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积极想象,并能创造性讲述,从而训练幼儿流畅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制定了以下相应教学环节来进行:

  环节一:录像引题

  这个环节教师首先利用一端录像引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为以后的连贯讲述和创造性教学做铺垫。

  环节二:了解鞋子的种类,认识特殊鞋子,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本环节教师首先由浅入深引导幼儿从自己脚上的鞋子谈起,知道生活中不仅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鞋子,还有一些特殊的鞋子,并了解这些鞋子的作用,从而训练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多样性。

  环节三:绘画活动

  这个环节是幼儿动手过程的体现,教师首先请幼儿大胆连贯讲述自己奇特的想法:你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鞋子?穿上它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然后请幼儿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在画纸上表现出来。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奇妙的鞋子。

  环节四:讲评活动

  本环节动手、动脑、动口的设计,是对幼儿在整个师幼互动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总结。教师请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发明的奇妙的鞋子,使幼儿在相互倾听同伴奇特的想法中共同体验、共同分享创造的乐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这节课通过让幼儿从身边平常的鞋子谈起,了解鞋子的种类及作用,到动脑、动口、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愉快的创造过程中体验奇思妙想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2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1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目标

  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生字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播放朗读录音,加上适当的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记忆。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的主要内容,学生听故事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

  (二)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里讲一讲刚才听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补充,比比谁讲得完整又准确。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个别差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师要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搞清楚困难的原因,是没集中精力听故事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指导这部分学生。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时间,学生在反复读书的基础上达到通顺、流畅。

  (四)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树和喜鹊》。

  (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二)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三)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互帮互学生字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信的信心,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小组交流——全班师生交流

  (一)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在四个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疑难所在,以便具体指导。

  (四)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没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会孤独。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理解“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句话,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的主要内容。

  四、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一)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

  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识字、写字的机会,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帮互学,教师适时查缺补漏,指导方法,师生、生生达到共识。

  (二)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在兴趣极浓的情境表演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小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六、作业:扩展阅读

  学生在课下搜集“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的散文、诗歌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更喜欢怎么玩?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本课前五首诗中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蜀相》、李商隐的《锦瑟》,学生对律诗的特点也已经了解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诗歌鉴赏和默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大板块,所以再设计两个高考练习题。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4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5、难点:典故的运用。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抓手,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 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分别背诵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南宋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

  1、吟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学生改写完后用投影打出,供学生参考)

  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板书内容要点、作者感情线索)

  然后,自由背读,齐背。

  4、说读:思考探究阶段

  教师提问(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2) 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3)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说说。(对比、用典。)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解答。

  5、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四)高考仿真练习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知识积累:陆游的名句(用投影打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六)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注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那”“洲”“渡”“斑”。

  (七)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五、板书设计

  书 愤

  陆游

  首联:早年的雄心壮志; 愤——义

  颔联:恢复之志具体化; 愤——悲

  联: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愤——忧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 愤——忠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说课稿 篇5

  《角和直角》是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内容,教材分5个小题呈现这一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4、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开发教学的育人资源。因此,我分4个层次来落实这几个目标。

  第一层次猜图形。首先我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情况,他们对平面图形角是没有概念的,他们认识的所谓的角,就是生活中物体突出的部分,这与平面图形中的角差异是很大的。如何将生活中的角与平面图形角建构起来,形成角的概念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圆形。通过它们露在外面的角猜出这几个图形,从而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角。把图形中露在外面的角描下来,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进一步掌握角的特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最后用一组判断又一次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第三层次是认识直角和直角符号。采用猜图形中圆形,从一开始一致认为圆形身上找不到角,到让学生动手在圆形上面折出角,老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角的观察(也就是和三角尺的直角一样的角),这样来认识直角的。而后指导学生如何标直角符号和普通角的符号,以及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并会用这个直角进行验证。验证直角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完成。接着找一找小朋友身边是否有直角,这些对孩子们来说是有趣而且有成就感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感知体验,学生利用三角尺进行判断、检验,发现生活中的直角,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鼓励也许是一个眼神、鼓励也许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起了人们的勇气,更给了他人可贵的自信。文中老太太的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造就了一个学琴少年在音乐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文中讲述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开始学琴时不掌握要领拉得十分刺耳,心理不由得十分沮丧、自卑。我来到了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同时老太太的几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将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老太太的语句,走入人物的内心,凸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联系语境理解相关词语:沮丧、庄重,了解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4、学习作者学拉小提琴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2、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说教学设计:

  一、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默读全文,自行解决浅显的问题,并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来概括。

  二、朗读体会,没有听众的沮丧

  1、读文找一找当时我心情的语句(沮丧)因为父亲和妹妹是这样评价我的,出示开头几句话,练习朗读,抓住“简直一一个白痴、数次折磨、锯床腿”这几个词,读出我当时无比沮丧的心情。相互议议。体会亲人对我的轻视和失望,由此我的学琴之路更加迷茫。

  三、品读感悟,有了唯一的听众的自信和兴奋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转变。

  1、我通过引读第二小节,让学生感受我对学琴的热爱

  2、让学生找一找描写老妇人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抓住外貌、神态的特点是十分的慈祥而又静谧,请一名女生读读这几句话。

  3、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我估计学生只能浅显地说出老太太话里表面的意思,所以,我进行点拨和提升: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

  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兴奋交织、有些自信了。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板书:鼓励、赞美)

  5、与第一小节前后对照,自读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对比朗读,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8自然段,感受我的心理转变。

  四、补白想象,为唯一的听众而感动。

  1、先是语言引出妹妹的话,朗读指导读出妹妹的惊讶。

  2、让学生补白想象我听了妹妹说的真相我会怎样想呢?此刻出示一幅画面: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一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独享幽静。

  3、创设情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第二天早晨,我一如既往来到树林,老太太已早早等待着我,此刻,我有着千言万语感激的话想要对老太太说,可是话到嘴边,觉得滑了、涩了,太轻了。我只能把他融入了我琴声中,我比以往更忘情的演奏着,听——此刻播放《月光》曲,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我内心的心潮起伏。曲子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你从悠扬的乐曲中听出了什么?此刻我预设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对老太太的深深感激之情,其实他们已经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我作进一步的提升:琴声即心声,我还向音乐老前辈表达了自己会克服困难在学琴的路上一路走下去的决心。

  4、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读老太太的几次话语。深刻体会到她是那么的懂得去尊重、引导、鼓励这位青年人。真是一位教育艺术家。

  5、引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我每次演奏时都会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五、推敲课题,学习引号的用法

  1、教师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推敲课题,为什么以“唯一的听众”为题?

  2、找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引号,说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集合九篇

2.关于说课稿集合五篇

3.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4.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5.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6.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

7.关于分数的意义说课稿集合七篇

8.关于勾股定理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小学体育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