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22 19:07: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基本特征。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我合理地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借助基础探究口诀——熟练口诀灵活应用——总结全课适当延伸”等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数学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口诀活动的兴趣,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作用,利用“数松果”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数东西情景,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可能会用5个5个地加,也可能会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如果学生用加法计算,就用上一节课学的乘法意义,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乘法算式上来:如果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最后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结果来的?让学生领会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用加法是很麻烦的,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能算得又对又快,于是产生了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数松果》说课稿———5的乘法口诀相关内容:小熊开店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6的乘法口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统计》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苏教版二上《认识乘法》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长度单位复习课(课标版)二年级数学《看一看(一)》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归纳出乘法算式,从而产生了学习乘法口诀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一环节探究口诀做好了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基础探究口诀

  为了突出重点,也为了能轻易地突破难点,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景。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算式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可以怎么说?”学生可能会说:“2乘5等于10”。然后引导学生,这都是乘法,可以把“乘”字省略,如果把“等于”也省略,就形成了一句乘法口诀。那么5×2=10呢?因为这个算式的因数和积与前一算式一样,为了少记一些,我们就用同一句口诀“二五一十”来表示。有了“二五一十”这句口诀的基础,接着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编写三五、四五、五五这三句口诀。然后进行汇报,讲一讲怎么编,都可以算那些算式?最后问:“一个周上五天课,也能用乘法算式和口诀来表示吗?”引出“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因为“一五得五”这句口诀与其他几句不同,放在最后学习,便于学生理解。

  将这一过程写成板书: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乘法口诀,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编好口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口诀的含义,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桌听,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选择典型事例展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口诀的由来,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理解了乘法口诀后,为了更好地记住口诀,我先让学生观察这组口诀,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多5;5的乘法口诀的末尾是五和0,单的是五,双的是0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口诀的?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和来源,弄清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渗透乘法交换律的思想。

  (三)熟练口诀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基础训练: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

  2、综合性练习:3、运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条件。

  (四)总结全课适当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课后的收获,课外让学生去编其他的口诀,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以后将要学的知识中,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英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把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现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点: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区的学案导学模式,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学生使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回味,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 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 齐读课题,继续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 本文围绕老班长主要写了哪几件动人的事?这里直奔重点,长文短交。

  〈二〉 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 我设计了探究乐园:(1)用“——”勾你感受深刻的语句,批注你的感受;(2)带着你的体会读感受最深的句子;(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2、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在小组中碰出火花,体会真情实感。

  3、 全班汇报交流,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汇报“夜摸野菜苦钓鱼”这个环节时,我设计了一个感人的视频片断,想让学生一下子入情入景,体会老班长找吃的不容易,困难重重。在“奄奄一息让鱼汤”这个片段时,我设计了一段感人的音乐,再次通过学生的读,让感情得到升华,进一步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班长那崇高的品质和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感悟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五、说板书设计。

  紧皱眉头咽鱼骨

  金色的鱼钩 夜摸野菜苦钓鱼 忠于革命

  命令战士喝鱼汤 忠于党

  奄奄一息让鱼汤 舍己为人

  板书设计体现了主题“英雄”,四个环节紧扣重点,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对今后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

  登鹳雀楼

  看

  想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下册第7页的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进行除。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口算整十数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能整除,并认识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继续学习多位数除法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索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的计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在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以及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3、在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首位不能整除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方法: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让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出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原理,利用学生已有的除法基础,引导学生自形成正确的笔算计算程序和方法,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形成本节课除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具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学习活动让学生准操作小棒若干

  根椐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新情境,引入新课。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四全课小结加深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例题的场图

  谈话:体育老师在安排两个班级的体育活动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把图中的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级,怎样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列出算式:52÷2

  提出问题:那到底怎么分呢?先想一想,然后再用小棒分一分。

  (课程标准要求:为学提供现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生1:一个一个的分。

  生2:2个2个的分。

  生3:先每人十个的分,再每人5个,再每人一个。

  生4:我只用分两下就可以了。先每人十个,再把剩下平均分。40÷2=20,12÷2=6,20+6=26

  总结出学生最优的算法,突出: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拆开和2个合起来再分,每入又分得6个。这一方法,再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从而为学生理解相应的坚式计算过程提供支持。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除法基础知识,这里让学生摆一摆,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合作

  探索达到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的计算原理,突破教学的难点。)

  4、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在学生具备了笔算算理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52÷2这个算式我们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写出竖式的一半,并说明,50个羽毛球每班先最多平均分分得多个十?

  接下来你们能把这个算式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书上把竖式填写完整。

  再让学生说说这样写是怎么想的?(巩固学生对这种竖式书写格式的牢固掌握)

  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正确吗?你能进行验算一下吗?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验算的,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新课程推崇探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不适合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语言表述等充分体验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后,建立直观表象,再在教师扶的情况下,逐步抽象出笔算除法的模型,并进行解释说明,学生才能在理解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的基础上学会笔算除法的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更直接、更有效。)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形成一定的技能。

  1、“想想做做”第1题,是基本练习题,由扶到放的练习竖式计算的基本程序和书写方法,强化用竖式计算的基本程序和书写方法,帮助学生在进步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先用竖式进计算,再进行验算,在练习巩固方法,初步形成技能。

  3、“想想做做”第3题,提供四组对比练习。其中,前两组是两组是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对比;后两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没有余数的与有余数的对比,让学生运以前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正确计算方法。通过对比,进一步沟通相关式题计算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是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让学生感受所学计算的实际价值,进一步积累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认识。

  5、“想想做做”第5题,是一道开放题。题中给出几种商品的单价,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条件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6、“想想做做”第6题,是估计练习题,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方法的理解。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时,怎样处理?

  (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的内容,加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6-11)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十二-十三)写保罗与小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矛盾化解、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对话”教学法;基于文本,感悟课文;超越文本,实践语言;超越自我,提升精神。

  (四)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五)说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2)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说教学思路。

  重点谈第二课时教学。

  一、复习导入。

  一个小男孩看保罗的新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保罗十分惊讶。

  (复习为理解、感悟文本,提升品质奠基。)

  二、品读课文

  1、读文本,宝罗为什么要让小男孩坐他的车兜风?在组内阅读交流、大组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重视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的培养。)

  2、再读文本,填空。当小男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宝罗知道自己错了。

  (这一设计由解读全文的关键点切入,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解读奠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读写实践由此开始。这里需要注意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A、这里看重指导朗读这样一部分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保罗又错了。

  可以这样指导朗读,如:

  a、谁愿意读?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你们喜欢谁的朗读,谈谈你怎么想。

  b、你们谁有把握读好,为何这么自信?

  c、想听听老师读吗?

  d、你们认为这句话应怎样读,找个合作伙伴练练。

  你们认为哪种语气最符合当时情景,你是怎么理解的。

  分角色朗读。

  (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B、三读文本,小男孩请求_________________,保罗又错了。重点指导看那新车……那些好东西了。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放电影,读完后把自己的感受与伙伴交流。

  (引领学生研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

  (1)师、生、文本对话,小男孩第一次错在哪里?第二次错在哪里他为什么会一错再错?

  (这一创意拓展课文意蕴,是

  引发学生思考的新生长点,具有较高的价值。引领学生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兼得。)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联系生活,用上懂得这个词。

  [语文学习回归生活的本真,引发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让语文因生活而灿烂。]

  3、学习第三段

  回读文本,思考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3个人都是难忘的?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选择一个的想法写下来,再声情并茂地说出来。

  [批文入情到情动而辞发是完美阅读的完美过程。笔下流出的题文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引领人透过语言文学进行精神之旅。这里一定会因预设而有效,更因生成而精彩。

  情感在这里激荡,灵魂在这里碰撞,这里也应是本课的高潮,这里不仅鲜花更有花开的声音也是学生思想提升、生命拔节的声音。让语文因生命而精彩。)

  4、以幸福是什么的歌,升华人物情感。

  5、作业超市(选2题)

  (1)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事给朋友听。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给予是快乐的故事。

  (3)搜集给予是快乐的故事阅读。

  [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七)说板书

  此板书从文字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

  给予是快乐的

  小男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皮影》是湖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在教材上归属造型.表现领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由于皮影戏集绘、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看皮影》以欣赏评述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感受皮影艺术的绘画、演唱、动作之美。

  第二课时《画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学习皮影的绘画表现方法,用观察、讨论法,探究皮影的造型特点和绘画表现方法,探究式和自主教学法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皮影戏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

  第三课时《做皮影》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学会利用先分解在组合的方法来制作影偶,教师示范制作步骤要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制作工艺流程,尝试用透明胶片或是纸板设计新颖的皮影作品。

  第四课时《玩皮影》以综合.探究为主,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制的影偶,自编自演。主要由学生游戏、表演,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

  三、说学法

  儿童具有好玩、好表现的天性,将皮影戏看作是儿童游戏的一种方式,就如小孩喜欢木偶、玩娃娃、看木偶戏一样,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无疑是满足儿童自我表现的有效方式之一。

  a、 自主体验

  b、 激发情感

  c、 和谐合作

  四、说过程

  上课一开始,我请同学帮忙把我们经常在动画片中看到的人物用皮影的方式表演给同学们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我播放了多媒体关于皮影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能让学生制作出简单的皮影,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完以后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制作,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以演员的身份上台表演皮影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皮影戏舞台,有布、有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皮影戏表演的快乐。

说课稿 篇7

  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图形图像的加工》第五课时,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一个综合实例——制作电影海报,让学生掌握Photoshop图层蒙版、图层属性、文字属性、抽出图像、合成图像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如何对图像的版面进行设计,使之美观。可以说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使用图层蒙版使画面协调。2、掌握图层属性的设置。3、掌握抽出图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结合案例学习,掌握对数字化图像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字化图像进行艺术加工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图层蒙版的使用。

  2、图层属性的设置

  教学难点:合理设计图像版面。

  四、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例——制作电影海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合成图像的方法。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应用了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学法: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实践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Photoshop的构图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这节课我们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作电影海报。下面我们先完成课前导学。

  生:完成课前导学第1题,了解Photoshop构图原理

  师:配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生:完成课前导学第2题,掌握图层蒙版的使用。

  师:配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生:完成课前导学第3题,掌握抠取图像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师:展示本节课实例

  生:(讨论)图像是由几个图层叠加构成的?

  师:归纳总结

  生:(讨论)“男女主角”的图层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师:演示制作方法

  生:(讨论)“男主角”的图层应该怎么处理?

  师:演示制作方法

  (三)实践探究

  师:使用素材,参照导学案操作提示,完成电影海报的制作

  生:,参照导学案操作提示,完成电影海报的制作

  生:演示抽取图像的方法

  师:归纳总结

  生:演示添加文字的方法

  师:归纳总结

  师:课堂小结

  生:按照要求提交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导学案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习题,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课堂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探究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只讲部分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并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江苏苏教版出版社思想品德教育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成长不烦恼》。《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是《成长不烦恼》中的第二小块,它在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长大的感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长大后会遇到的烦恼的方法,并且对后面的课文《多彩的情绪》和《与快乐相伴》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也是顺承第17课第一课时,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重点讲述如何让成长不烦恼。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坚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石,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观正确的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懂得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注意克服闭锁心理,愉快的度过人生的美好青春时光,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

  1、知道青春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了解青春期产生烦恼是正常现象。

  2、正确的对待和消除青春期的烦恼。

  能力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与别人沟通的正确方法,做到成长不烦恼

  3、培养开朗的性格,提高应对烦恼、保持乐观开朗心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敞开心扉,学会沟通,清春闭锁现象是血多青春期孩子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克服闭锁,敞开心扉,有助于青春期良好人格的形成。

  教学难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克服闭锁心理,掌握沟通技巧,培养乐观性格

  (四)说教情与学情

  教情: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因此,本课中我善于运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发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思维。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掌握。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资源。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的增强,渴望得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多情况下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会产生很多青春期出现的烦恼和困惑,他们厌倦父母的说教,认为父母的说教式多余的,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本课中涉及到许多青春期学生面临的敏感问题,在课堂上能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针对教情学情,我决定注重引导学生活动,预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民主亲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诉说烦恼的同时,通过同龄人的对话及师生对话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使用恰当的多媒体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冲突中认识青春、感悟青春、生化青春。

  2、合作探究法。引导同学通过预习和分工,确定课堂活动主题,教师在其中发挥学习方法引导、指导的作用。

  学法:

  1、合作学习。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我探究法。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依旧贯彻以学生为主的路线,让学生来演绎课堂,让老师来引导课堂。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小敏的烦恼

  “小敏不善于交际,与别人的交往多建立在若即若离之间,不太热情也不太冷淡。如果不是出了一件令她伤心的事,她可能永远会这样下去。那天,同宿舍的人都去看电影了,小敏一人在宿舍看书。室友们回来后,突然有人说自己的几十元钱不见了,几个人都一齐盯着小敏看,看得小敏心里不安:你们无缘无故地怀疑我干什么?

  结果她与室友们吵了起来,几天后小敏干脆搬出了宿舍。后来,她听说原室友的钱是记错了存放的地方,已经找到了,但室友却没有对自己道歉。 小敏从那以后性情大变,极其敏感多疑,处处设防,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有些同学曾关心过她,但她的冷漠终于使他们失望而去。她非但没有检讨自己的行为,却认定别人都虚伪可疑、不怀好意。在极度孤独苦闷之中,她仿佛老了许多,让人不敢相认。”

  问题:1、如果你是小敏,面对室友怀疑,你会怎么办?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2、小敏从一个仅不善交际的女孩,到后来性情大变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该情境设置贴切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分析评论情境中人物行为的同时诉说出自己的烦恼,贴切的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感受青春的烦恼,目的是引出本次教学主题,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

  (一) 师生互动,课堂小调查,引出青春期的普遍现象——闭锁心理

  你的变化

  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对父母讲

  家中来了客人

  和小学相比,对老师的提问

  和小学相比,对学校的活动

  对别人的误解

  对别人翻看自己的东西

  有心里话更倾向于

  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调查采访的形式,体现师生的互动性,拉近心灵距离,也正是契合本堂课主题:敞开心扉、学会沟通。同时通过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变化的”引出青春期闭锁心理的现象,为接下来探究“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原因、危害、克服方法”三大问题埋下伏笔。

  (二) 生活在线:以小见大——探究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原因、危害

  设计意图:结合漫画,让学生产生共鸣,保持继续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剖析漫画中的行为的产生原因得出结论:

  1、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对待身边发生的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能自主地决定、处理问题,不再人云亦云,表现出成熟的一面。

  2、但由于心智不是很成熟,担心自己的想法引起别人的轻视或耻笑,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将内心许多想法藏起来,不与人诉说、交流,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

  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提出讨论话题:大家讨论这种现象会有何后果?

  通过教师概括总结:“青春是美好的,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心理闭锁”现象,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得出青春期闭锁心里的危害。引起大家的重视,为接下来继续探究该现象的解决途径做感情上的铺垫。

  (三)再现教材案例,探究克服方法

  小玲过生日,同学们纷纷送上贺礼,小娟也送去了花一晚上精心制作的贺卡。没想到,她在班里遭受了“白眼”……小娟不明白,到底是不是自己错了?一位原来很活泼的女孩子在班里沉默了许多……

  1、讨论:如何帮小玲解决心理问题?

  2、你能总结克服闭锁心理的途径吗?

  v 1、学会在交往中分享友谊,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v 2、积极与同学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

  v 3、有想不通的问题应大胆向别人倾诉,

  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

  v 4、多参加集体文娱活动,放松心情;

  v 5、也可以写日记来倾吐、宣泄等。

  v 6、加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为美好人生迈出坚实一步。

  设计意图:将教材和学案结合起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出克服青春期闭锁心里的有效途径,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情景模拟、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1、分析两封信——苦恼的女儿、烦心的父母让大家思考双方的障碍是什么

  2、案例分析

  小美晚上有重要的事情想和爸爸商量,造成出门时叮嘱爸爸早点回来。晚上6点爸爸准时到家,小美却抱怨爸爸回来得太晚,而爸爸认为他已经回来得够早了。

  1、为什么爸爸认为回来得够早了而小美却嫌爸爸回来得太晚了呢?

  2、小美该怎样对爸爸说才能避免误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经常碰到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困难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引导大家去解决问题——如何与父母朋友进行沟通,即,总结沟通的技巧主动交流、 认真倾听、 主动道歉 、控制情绪、善于体谅

  3、学以致用

  1.有一天,女儿有事回家迟了,母亲十分恼火:“你就是不守信,只想到自己!”女儿:“我怎么没守信了,我今天有事!”母亲:“有什么事,我不想听你讲。”女儿:“我本来也不想讲。”

  女儿可以这样对母亲说: ______________

  2.张华与刘铭打篮球,一不小心把刘铭的眼镜打了下来,摔坏了,刘铭喊到:“喂,小子,你赔我眼镜!” “是你先踩我,我手才碰到你的。”“你想甩赖!”“谁让你先踩我的!”两人闹的不可开交。

  张华与刘鸣可以这样做: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青春寄语

  青春是多姿多彩的,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加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为拥有美好人生迈好坚实的一步。

  四、板书设计

  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

  1、 青春闭锁心理

  含义

  原因

  危害

  克服方法

  2、 学会沟通

  如何与父母、朋友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设计意图: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纲目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认知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着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比较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基本能达到教学的预设,基本能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足之处在于教学的逻辑上不太严密,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__,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_

  从图形中易得,s≥s’,即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

  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

  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

  设计意图

  (1)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2、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如果 a>0,b>0 ,

  用 和 分别代替a,b.可以得到

  也可写成

  (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正")(演绎推理)

  问题4: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吗?

  要证 ①

  只要证 ②

  要证② ,只要证 ③

  要证③ ,只要证 ④

  显然, ④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

  (强调基本不等式取等的条件"等")

  设计意图

  (1)证明过程课本上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课改精神;

  (2)证明过程印证了不等式的正确性,并能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3)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一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如图,AB是圆的直径,C是AB上任一点,AC=a,CB=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AD,BD,则CD= ,半径为

  问题5: 你能用这个图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例1.证明

  (学生自己证明)

  设计意图

  (1)这道例题很简单,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能够练习"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

  (2)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a和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它们可以是a、b,也可以是x、y,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此例不是课本例题,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

  例2:(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

  (1)此题目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包含正用,逆用,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强调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练习 :(1)若a,b同号,则

  (2)P113 练习1.2

  设计意图

  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学会应用。

  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业: 必做题:P 113 A组3、4

  选做题:

  设计意图

  (1)必做题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公式应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

  (2)选做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时间安排:引入约5分钟

  证明基本不等式约10分钟

  几何意义约10分钟

  知识应用约15分钟

  小结约5分钟

  五、板书设计

  分析法证明

  几何解释

  例题讲解

  小结

  作业

  例2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10

  各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4号选手姜达。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灰椋鸟》。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一说这一篇教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2-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作者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燃起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说目标

  我教学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文本特点、课时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4~6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句子中,感受热烈和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我主要教学课文的4——6自然段。我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下面我就详细来阐述一下。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词,学习了课文1-3小节,并且了解到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屑,到好奇、期盼,最后竟情不自禁的欢呼。 (多媒体出示)

  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翘首遥望——欢呼

  (不屑) (好奇) (期盼) (赞叹)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就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等候灰椋鸟的归来。有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里置疑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一)壮观场面

  1、 首先播放灰椋鸟归林的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场”之中,通过观看视频,增强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用语言表达。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再让学生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幕情景的?

  2、 学生交流后,投影出示这一段话: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3、出示文字后,让学生自由读读,用一个词儿说说自己读了文字后的感觉。板书:壮观

  4、学生交流后,再来探讨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令人震撼的壮观景象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紧扣“排空而至”、“浩浩荡荡”、“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 “数百米”、“巨大”、“一批一批”等语句感受鸟的数量多。

  (二)温馨场面

  1、作者用细致的目光,生动地描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万鸟飞行的壮观。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归林的鸟儿,轻声读读这几句话,你的感受与前面一样吗?

  出示文字: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让学生初读后交流,看到这样场景的感受。板书:温馨,在学生交流后,继续追问,哪些词儿让你感受到这种温馨和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地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在爱鸟人的眼中,鸟儿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灵性。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呼唤,它们互相应和,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2、 接着教师以“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 “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等语言描

  述,进行多次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鸟儿的温馨画面。通过朗读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

  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先回来的——(一二两大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三四两大组)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引读: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规律的揭示。引导学生再次审视第四小节,万鸟归林的景象是多么的盛大,而作者在描写这盛大的场面时,表达有序值得我们学习,进行写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交流,注意表达顺序:

  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按归林的时间顺序写

  先回来的——后回来的 入林的先后顺序

  空中——林中 方位的变化顺序

  4、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朗读这一小节,感受鸟儿们释放出的无限的生命张力。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1、首先过渡描述,作者边听边看边想,我们边读边品边悟,跟随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是意犹未尽。

  (切换画面,播放音乐)

  此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让我们走进这片被晚霞染红的林子,置身这鸟的天堂。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2、在初步感悟文字后,提出问题:如果此时你的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言说,随机出示文字。运用“镜头转换”的情境帮助学生转换观察角度,以抓拍画面为任务引导学生细品文本。这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这拍的是近景——

  ■出示文字: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 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让学生观察镜头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画面。

  此时对比体会:【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怎么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让学生思考,体会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所以灰椋鸟在她的眼中成了翩翩起舞的少女,真如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么。接着再指导朗读,读出灰椋鸟的美丽,作者对它的喜爱。

  4、这拍的是全景镜头——

  ■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也让学生观察镜头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不是一只,不是两三只,是百鸟争鸣。教师引读:

  听,它们在干什么?——呼朋引伴;听,它们在怎样鸣叫?——叽叽啾啾;这么多鸟儿的鸣叫,似——;这么多鸟儿的鸣叫,如——

  再来和学生交流,此时的灰椋鸟成了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提炼生活,丰富想象,丰富语言,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时板书:归林时 喧闹热烈

  这里写百鸟争鸣的声音连续用了两个比喻“似?? 如??”,让学生能用这两个比喻词来说段话吗?点击:

  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似 ,如 ,

  似 ,如

  由扶到放,注重语言的训练。

  紧接着教师语言描绘再次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用朗读营造气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感受鸟儿的热烈,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读)夕阳如同天然的舞美灯,发射着炫目的光芒,此时此刻——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里有曼妙的舞者,快乐的歌者,娴熟的演奏家——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来到这里,置身其间,仿佛享受着一场视听觉的盛宴——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反复品读的过程,是触摸文字的过程,是感受作者的过程,是走近情境的过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来演绎课文,一股纯厚的语文味便在课堂上荡漾开来。此时此刻,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交流后,再来引读: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激情澎湃,不由得心潮起伏——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5、最后进行总结,我们置身在鸟的王国,享受着鸟儿带来的无限情趣,让学生把这喜悦带进朗读之中,在音乐声中再读第五小节。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1、此时抛出课前的问题:课文学到这儿,你找到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了吗?

  2、紧接着追问是什么让灰不溜秋的灰椋鸟如此的自由、欢快,焕发出一切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再次浏览课文,找找原因。

  3、学生交流后总结,人类为鸟儿营造了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鸟儿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因此它们也成了许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对鸟的一段精彩描写。出示《鸟的天堂》里的一段文字:

  先让学生轻声读读,再来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总结:巴金先生和《灰椋鸟》的作者一样,都是爱鸟的人,所以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夕阳西下,还是晨光曦微,鸟儿们都是那样快乐欢畅,活力四射!

  4、此时教师深情介绍作者,并播放《与鹤共舞的亲情》视频。

  徐秀娟,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

  5、在了解作者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一只鸟儿,生活得如此自由快乐、安宁幸福,你最想感谢谁?把你心中最想表达的感谢写下了吧!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正如古人所云:“情动而辞发”。在这里教师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影片的介绍,都在调动学生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此时的表达也是顺理成章得了。

  再来总结:是啊,如果没有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

  (出示齐读)树林是鸟的乐园 鸟是人类的朋友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4.【精品】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5.【推荐】说课稿锦集10篇

6.【精华】说课稿锦集十篇

7.【推荐】借款合同模板锦集十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