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6-26 19:06: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为“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竭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本课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二年级儿童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堂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识字,注重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中以学生积累的知识入手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同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理解字义,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来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同时边读边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围绕《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神,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朝”“重”“还”的读音;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其中,教学重点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教学难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课标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网上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

  五、说课前准备:

  1、收集李白资料、诗歌。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社会等资源查找有关李白生平简介、诗歌等资料,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情感的投入;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网络课件。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语言自然朴实。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画画他们并不陌生,而且都很喜欢,但是,对于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的风“这样一种抽象概念,我估计他们还不大能明确地、理性地理解和接受。对于画风更是茫然。他们所缺乏的是了解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懂得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事物。所以,我认为课堂上我所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明白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理解这一抽象的客观存在,从而懂得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遇事勤于动脑。

  对于本堂课,基本的设想如下:

  一、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展开教学。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中提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都存在着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主攻方向,没有重点的教学是低效的。要求我们把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篇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浅显易懂,不宜采用过多的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教学时,我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怎么画风"来穿全文。从一开始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到每个小朋友他们各自是怎么画风的,再到你是怎么画风的,把整一堂课的过程串连起来。同时通过大量的读让学生理解、体验。

  二、“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只有读,才能唤起孩子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节课我确定了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书,力求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阅读平台,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通过读书,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中我也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如在让学生通过默读,划出三个小朋友是怎么来画风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再次对三个小朋友各自画风的方法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对赵小艺他们的画学习以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做动作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读的层次来说,有开始的初读理解读到后来的有感情读,品读等,随着学习的深入,也相应的由浅入深。各种各样酣畅淋漓的“读”,相信孩子们不仅能把课文读通顺,也能在感受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自主中求个性,在合作中求共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以学生潜心读书为本,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只有这样,阅读课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在学习了赵小艺的二张画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4、5、8三小节,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描写赵小艺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从眨眨眼睛,想一想可以看出赵小艺是动了脑筋的,他是先想了才画的。从他说的我能中,可以看出赵小艺是很自信等。在对第九小节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小节,并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读,对于好像都动了,还有一张张画更美了,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我们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在划画风的句子后,让同桌相互交流、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答案。保证划句子的正确。在分角色的朗读中让前后的四个同学进行自主分配角色读一读2-8小节。又如在说画风的这个环节中,我先安排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再让二个学生来说。在写字环节中,也先让学生说一说写字时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更多的体现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同学间的合作,共同探究,一起提高的学习方式。

  四、让课堂更符合低段的语文教学。

  1、重视生字的巩固与写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识字与写字习惯。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一开始是对上节课所学生字的巩固,我采用了一方面是读生字卡片,另一方面是把生字放到相应的语境中让学生来进行认读。以及写字时的认读,都为了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同时也把无意识识字放入了教学中,在进行分角色读时,在小朋友的头饰上,我特意加上了三个小朋友的名字,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来复现生字,本课里的生字就是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在对写字的指导上。我先是让学生读一读所要写的生字,一是再回想一下,同时也是照顾到一些困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试想一下你在写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要注意的,然后提醒全班的同学。再则是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老师有针对的进行写字指导。二年级的生字较多,不可能做到都写,我也不是自己来确定一个,而是让学生看一下,以他们的眼光与认知来确定难写的字,体现了写字教学的指导以学生为本的特点。

  2、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根据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与学生年龄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在教学中我没计了让学生按照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进行仿说练习。又如对呼呼地转动,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了理解。

  3、重视说与写的训练。课文中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画出了风。其实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早已跃跃欲试。文中的学习小伙伴提出了你想怎么画风。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于是在这里我安排了说话训练,先让学生同桌互说我想怎么画风,然后再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先给了学生自我练习的时间,再请好的同学为大家作好示范。接下来,我安排了让学生把想的内容写下来。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熟练,语句不那么生动,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条理化,同时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写话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堂课中,我教学的落实上可能还与设想存在着一些差距。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三、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四、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盛产、茂密、凉棚、五光十色、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边朗读,边理解。

  二、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在导入新课中走近葡萄沟

  1、教师首先板书"葡萄"一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这个轻声词后,完整课题板书"沟",葡萄是一种水果,葡萄沟呢?聪明的学生理解葡萄沟是一个地名,因为课题中的"沟",我们常说"山沟沟""水沟"就表示地名。

  2、葡萄沟在哪里呢?出示语句: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学生一:葡萄沟在新疆。学生二:葡萄沟在吐鲁番。学生三: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说的都没错,哪位同学说的让大家听了更明白?是呀,第三位同学讲的更明白,中国有个省份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个地方叫——吐鲁番,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3、教师乘机设疑: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是什么值得一写呢?

  二、在初读课文中走进葡萄沟

  1、快把书打开,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认认真真读课文吧。(学生带着"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是什么值得一写呢?"这个问题走进文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又通过检查生字新词、选自己想读的小节朗读,读准字音,学生从一开始的"走近葡萄沟"到了"走进了葡萄沟")

  2、大家读过课文了,谁能告诉大家,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为什么值得一写呢?

  3、过渡:是呀,那里的葡萄太棒了,那里的人们太好客了,现在你们最想读哪一节?(第二节)

  三、在细读课文中欣赏葡萄园

  1、你知道这个小节有几句话吗?有哪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哪几句是写夏天的?哪几句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呢?(夏天和秋天、这时候)这时候指什么时候啊?自己读一读。(秋季)

  2、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理解"山坡、梯田"。(梯田是沿着山坡开辟的一级一级的农田)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茂密、一个个"

  (1)怎么样才算茂密呢?看文,层层叠叠向四面展开的样子就是茂密,理解"茂密"。

  (2)看到了许许许多的绿叶,像凉棚,看到了多少凉棚,一个两个还是看到了几个凉棚?(一个个)老师查过资料,夏天那里天气太热,最高温度达到了49度。闷热的夏天,想象新疆的小朋友可在"凉棚"下干什么?老人们呢?

  (3)朗读指导。闭上眼睛,让我们大家赶快钻进凉棚去

  (4)、到了秋季,葡萄丰收了!哎呀,有几种颜色啊?这么多颜色的葡萄你都见过吗?认识哪种颜色的葡萄?让孩子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读)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一连4个顿号的作用。

  (5)这么多颜色,可以同什么词来形容呢?"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可以换吗?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往下读,你还能读懂什么?(老乡的热情)哪里看出老乡的热情呀?(准:一定;最甜;吃个够)

  5、朗读

  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六、说效果

  本课应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师爱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在本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通过师生互动来解决。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特点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第五单元教材就是围绕着“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其中第21课《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且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猫头鹰、袋鼠、小猴子接替狮子轮流做“万兽之王”,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十分尊重动物们的个性,它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最后成为“万兽之王”。故事告诉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

  二、理论指导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倡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确实,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这些故事,就会焕发起对“美”的向往。低年级的孩子,心灵那么纯洁、美好,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美好保持下去,发展起来。

  三、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好课文,读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并从中积累语言,我定下了三个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2、指导书写生字“直、期”。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要和别人和谐相处。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学习难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四、教学流程。

  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针对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 激发谈话,复习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一直认为在上课后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成功。导入的巧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亢奋状态,如果只是平平淡淡的进入,就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堂课的进程。原本我就只是很简单“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1课《从现在开始》……”然后就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一直感觉这太没情趣了,也没有新意,学生的兴趣一定激发不起来。于是,我就想到把课文内容融入我的谈话,从而使导入时能够童趣一点。

  第二步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确实,学生年龄小,很难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老师也不可能帮助学生来对人物进行分析,那么,如何使学生投入角色,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呢?于是在整堂课的预设中我很强调朗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等等,并结合老师及时的点评反馈,让学生渐渐入情入境,让他们逐渐的读出猫头鹰的狂妄,袋鼠的无知,小动物的无奈和最后大家为小猴子的热烈欢呼。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学会感悟课文内容,学会在读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在读中逐渐领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他人。

  第三步想象说话。

  当我研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发现这篇课文有很多的空白点,例如大家听了猫头鹰的话后都议论纷纷起来,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一个星期下来,大家都叫苦连天,哪些动物会叫苦连天?他们会怎么叫?“小猴子话音刚落,大家都欢呼起来。”大家会欢呼些什么?这些空白点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说话,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第四步正确指导书写。

  崔峦老师曾说过:年级的语文课,每节课都应该让孩子写写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写写词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那么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看看字形,说一说这两个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同学的提醒下,学生的警惕性会更强,学生自己也记得该呢感牢一些;然后老师认真板书示范,向学生讲明书写的要求,使学生了解书写规范的重要性;接着再让学生自己描一描写一写;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评价学生认真书写的生字,在这个环节,我没有一定要先拿上来,而是征求了学生的意见,“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的请你拿上来”,我想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自己的字被人数落得一文不值,那是何等的尴尬。今天,陆斌伟有几个写得是有点不好,同学们一提出来,我发现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我的那句“在同学们的提醒下,你一定能写得更棒的。”就是在为他挽回点面子,在批改他的书写时他已经改好了,写得那么认真。这样,学生在练习写字时,就能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五、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总觉得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很难,在课堂上所生成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总有那么多和自己预设的差了好多好多,而自己的水平真的好有限,总不能将生成的东西变得精彩。

  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说到了袋鼠,因为做课件时没有考虑周全,所以只能把他说的晾在一边了,虽然我知道这样做是非常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是对于出现和自己的预设不相吻合的情况时,我总是那么紧张,所以更谈不上教育机智了。

  2、应该说本课的想象说话训练是最大的亮点,但是却成我最失败的.一笔,学生的想象真的非常一般,但是在平常的课堂中,学生应该行的。也许是我太高估了这些学生了,也许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但是想想看还是自己想得不够周到,应该在备课时想到学生这个方面的,然后想好对付的法子。因此说自己在引导方面做得得非常不够,如果自己能继续引导下去的话也许还会好一点。那时我一直在想时间要来不及了,赶快赶快吧!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经验不足造成的,总离不开自己的预设。

  3、整堂课中朗读的还是挺多的,可是朗读却还没有真正到位,例如在读猫头鹰那一段时,学生的“神气”还没读到位,此时最需要的应该是老师的范读,但是说实在话,我自己也没有这个自信将它读好,说到底老师还没有放开,所以学生也就放不开了,像大家欢呼起来那里一样,学生也根本没有放开,说到那儿,老师如果先欢呼一下,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4、自己真的很粗心,整个课件中做错了那么多地方,原本是为教学服务的,却变得那么不和谐。

  总之,课上下来,真的有很多很多的遗憾,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课内容:

  《爱迪生救妈妈》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编排的,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本组的生字多而偏难,但是,仔细读读本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可以把生字的学习融入理解课文之中,我们自己也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识字、写字、朗读、感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情趣。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三、课时、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本课要认的生字较难,识字量较大,文章语句读起来较拗口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立了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两课时,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并积累词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难点:通过自由泛读大致了解爱迪生借镜子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解,我本着“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宗旨,以新理念为指导,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组织学习《爱迪生救妈妈》。

  四、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救妈妈》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课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应创设一个教与学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坚持创新学习的技术性原则和需要原则,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

  1、自主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形、声、光、色、景、情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打动心灵,陶冶情操。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讨论,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读为本的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内容,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三大环节: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三)、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读字、词,会写"油、检查、团、斥责"几个字。对爱迪生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和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我采用游戏--"幸运52"的方式,配以诙谐的提问方式激趣导入。

  1、游戏"幸运

  52" --"在我的描述中说出他谁"--教师描述:"他是美国人,文化程度不高,却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除了在留声机、电话、电影、电灯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外,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随着教师的描述学生抢答)学生说出答案后,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聪明的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爱迪生救妈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否在新课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将关系到他们能否及时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因此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幸运52"--"在我的描述中说出他是谁"这个游戏。

  学生大都喜欢看央视李咏主持的"幸运52",对这一游戏并不陌生,现在拿到课堂上来玩,肯定特别兴奋。同时,由于课前学生都经过预习或查阅资料,他们对爱迪生也不陌生,估计不用我说完,他们就能猜出答案。那样,也可以顺势让学生说说对爱迪生还了解些什么。

  这个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还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爱迪生的生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学课文,认识生字:赶快读一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个部分是讲这件事的?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字宝宝,请你选择最方便的办法把它学会,感觉有困难的待会儿提出来。

  2、交流反馈:

  (1)提出疑难生字,师生共同正音、记形。

  (2)指名说说课文哪部分讲了"爱迪生救妈妈"这件事(2-5段)。

  (3)读了课文,你最想对爱迪生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读了题目后总想尽早地知道故事的内容,所以,我的第一个自学要求就是找出哪部分课文是讲这件事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凸显文章重点。另外,本课11个生字除了"阑"字字形较难外,其余的字相对简单好记,同时,针对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的实际,在生字教学中,不必逐字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是重点解决疑难字,提高识字效率。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完成生字的初步自学任务。)

  (三)、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斥责、夸奖")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词语、除了"斥"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在书写时,你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吗?教师随机范写。(提醒:"斥"当心忘了加点;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的大小比例)

  3、学生练习写生字。

  4、同桌交流,展示。

  (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实际,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多范写,重视展示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可以看出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由于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对于本文我安排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做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字,学写其中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指导读好“姑娘”中的轻声,二类字中的“卵”不要读成“软”“裳”是轻声。

  3、在教学生字词时,可以用上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学习生字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预设: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蚕的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相似的、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一、复习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目标,出示课文后的一组词语正好可以复习词语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

  衣裳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暖洋洋又黄又瘦 又白又胖

  二、自学探疑

  因为是科普性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样的文章,应该有意地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和提问的意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后筛选,选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

  2、是怎样进行变化的?

  3、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

  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读读、想想、划划、写写,在文中寻找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问题都由孩子们自己来解答,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只是听众,必要时做补充或者提示,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阅读,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在对课文理解后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三、拓宽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蚕的资料,正好是养蚕的时节,可以让孩子自己养几天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四、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暖洋洋)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习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画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这篇课文生字少,句子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不难读懂,但是人物多,对话多,文本极具示范性和启发性。只要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教材利用适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读,乐听,乐说,乐想,乐做,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说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这篇课文内容特点以及编写意图,我确定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

  1、会认7个生字,学会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划出人物对话的内容并指导角色朗读课文,找准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并把创意转化为对事物的认识,又把认识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划划,想想说说,轻松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

  【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的设计立足直观探究理解,重点放在识字、听说和阅读理解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说教学过程】

  教学必须努力实现预设学习目标,教学要为目标服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一定教学理念。要捕捉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说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悬念揭题。(这个环节我准备五个步骤)

  1、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好吗?——————我想请咱们班的“画家”—帮我上黑板画几样东西,可以吗?——————

  指名板画:房子、小树、太阳、乌云等,构成一幅画。——————

  2、猜谜语:“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味道”是什么?(风)。

  3、我想把风也画进去,谁能帮我画呢?——————

  4、揭题板书:《画风》。

  (这样导入揭题,不仅新鲜有趣味,初步认识风的性质,过渡自然,又为下面理解“画风”埋下伏笔)

  (二)认识生字、巩固识字。

  1、媒体或图片出示三个小朋友人头像,试着让学生给三个小朋友命名,激发情趣。

  2、让学生跳读课文,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姓名(即生字),相机出示。

  3、指导读写生字。[包括拼读生字,识记生字两个步骤,主要采用观察、联想、比较、替换等方法]

  4、出示12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读巩固识字。

  5、选择指导书写。[要求认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个环节旨在完成教学目标1,完成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三维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纵深阅读、感悟理解

  1、范读课文,纠正读音,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合作讨论:找、划出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内容。(略)

  3、指导角色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4、细读课文,思考:他们能把风画出来吗?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合作交流,找准句子(A、赵小艺在房前画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B、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C、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上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D、赵小艺又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并品读句子,领悟其中创意。

  5、空间质疑:同学们,你对三个小朋友这样画风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完全“以人为本”和“以读为本”,教学目标和过程、理念和环节紧紧联在一起。既有学生的自主,又有学生的合作,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后质疑。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2,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源于文本、超越文本。

  这个环节我采用课堂的前后照应过度引入,分别从改、想、说、画、议几个方面进行。

  1、我想,同学们现在可以帮老师把风画进黑板画了吧!指名修改板画并说明理由。并预设思考:为什么宋涛先把太阳擦掉,才画上几片乌云?(意在照应开头,激发学生思考,弄明事物之间、风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2、三个小朋友通过自己思考把风画出来,想一想你们也能画风吗?说说你准备怎样画?动手画画看。(意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巡视抽样评议。(意在从学生创意中转化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认识变成知识。)

  (这个环节不仅完成预设目标3,也完成本单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现了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说板书设计】

  这课板书设计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剪贴画板书,设计简单、直观、有趣,也体现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合乎学生的认识理解。

  15、画风

  赵小艺

  1、在房子前面画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2、又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上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一、二两句写人们做的准备,三、四两句写泼水地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

  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这些孩子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我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走入情境,全面热情参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与傣族的泼水节来一次亲密接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主要是师生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共同领悟、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

  四、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这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具体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A.播放欢快的象脚鼓点声,让学生 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趣”,来引发学生读书、探知的欲望。

  B.紧接着我再次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接着让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互相泼水,尽情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

  D.观看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实况录像,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E.最后,通过男、女生赛读来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让学生充分表达。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D.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俞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城各个地方的夜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夜晚的北京,它是如此地明亮,如此地辉煌,激发了学生对首都北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因此,我以新课程为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了学习目标如下:

  1、会认"幕"等15个生字,会写"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更多地了解北京,从而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重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难点是感受北京的美丽夜景,激发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也不是被动地录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由此我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课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同时,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的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己感悟。

  三、说教学流程

  1、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走近北京,还记得那一课吗?(学生能说就说,老师概括描述《北京》一课的内容。)师:对,这是白天的北京,那么,夜晚的北京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瞧--(揭示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通过联系旧知,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牵出学生对北京的原有印象,又引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感知课文,快乐识字

  (1)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新课程指出,无论是阅读富有情节变化的童话、故事,还是诵读古诗、诗歌,注重的是对本文整体的把握。通过自由读课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可以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准的生字词语。还可以把自己认字的好办法与大家分享。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联系生活,联系经验来学习。同时,谁都可以当老师,以师生角色的互换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3、合作探究,感悟课文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先自己感悟,想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要通过交流,板书出各个地方的灯,理清文章的脉络;二要适时、适当地点拨,结合具体的语境,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感受文本。

  新课程又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合作探究更有效,在小组内,我实行了分工合作,组长负责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讲,有时可听。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新课程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读,比赛读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积累,从读中体验,最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尝试背诵,达到课后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之目的。

  5、运用积累,拓展延伸

  本课课后罗列了很多四字的词语,新课程指出,要重视积累。这些课后词语的积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帮助的。新课程还指出,语文要积极拓宽其他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后的习题,一方面锻炼学生已有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问:你对北京还有哪些了解?

【【推荐】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二年级语文《泉水》说课稿

2.【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4.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5.有关语文说课稿汇总7篇

6.有关语文说课稿汇总六篇

7.【推荐】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

8.【推荐】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