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21:52: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1、同学们,人的一生会得到很多不同的评价,它们会给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老师这儿有一首诗歌,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配乐朗诵)

  2、那么,作家巴迪舒尔伯格小时候得到的评价是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课题)这样的评价给巴迪的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

  【教学开始,用诗歌引入,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作家巴迪舒尔伯格的相关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即可)老师这儿有一些他的相关资料,谁来帮老师读一读?(出示课件,指名读)

  2、好,通过交流,你们认为巴迪现在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预习检查,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三、设置悬念,精读课文

  1、是啊,现在的巴迪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了不起的作家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的那一句话最能表明现在的巴迪是个出色的、了不起的作家?(指名说出,全班朗读)

  2、假如有一次巴迪的作品获得了一项国际大奖。当巴迪接过奖杯,主持人问他,此时他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你们猜,巴迪会感谢谁呢?(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3、如果主持人接着问,为什么要感谢这两个人,巴迪要怎么回答。你能帮助回答吗?别着急,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还得把巴迪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好好读读。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已经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和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交流。

  6、指名回答,师相机指导朗读。

  【在教学中不把重点放在死抠词句上,而给学生留下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对于文章的重点,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突出朗读感悟和领悟表达的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7、演课本剧,感受真情。

  【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题写一写:

  ①“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 ),母爱像( )。

  ②“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的( ),父爱像(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感悟真爱。

  1、师导:是啊,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的爱,父亲的“糟糕透了”是一种严格的爱,这两种不同的爱造就了巴迪的成功。那么,你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这两种不同的爱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2、播放课件,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3、好,谁先想到了,举手告诉老师。(学生自由发言)

  【拓展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群体资源将得到有效利用。】

  五、作业:

  以“感恩父母”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猴王出世》是根据我们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而成,作者用凝练的古白话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早已家喻户晓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石猴的形象,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大多是从影视或者图画书上看到的,所以本课不是通过解读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过解读文本,来实现头脑中原有形象与文字的融合。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经历。

  3、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品词析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下面我将教法、学法融合起来进行说课。

  在第一课时里,我和孩子们初读了课文,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难懂的字词。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础上,还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了两部分,理清了文章脉络。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课文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课文的整体回顾,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二、品读感悟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设计的中心话题是: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在课文中划出相关字、词、句,并做出批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的读一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金蝉脱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以及伟人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甚至为之献身的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进而培养出做事认真细致的习惯。

  《金蝉脱壳》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清晰细腻地为我们呈现出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对金蝉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三个不同时期金蝉的行为作了详细叙述,在对关键场面中动作的描写都各有特写,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作者对观察到金蝉脱壳过程的喜悦以及对大自然神奇的热爱与赞叹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积累一些生字词,了解到大自然中类似金蝉脱壳等现象的神奇,从中得到强烈的震撼,还能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只有观察得认真细致,才能写好文章。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的这种认识,结合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中的10个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精神。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并体会到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因此,结合此情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本课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金蝉脱壳的神奇过程以及在金蝉脱壳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观察事物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精神。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和教学上谈谈。

  第二、教法、学法

  本课作者观察金蝉脱壳过程认真细致,叙述详细生动,语言极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图片等教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真实再现金蝉脱壳过程的神奇变化,激发学生观察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进入对金蝉脱壳神奇过程的浓厚兴趣中,展开对本课的学习。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来进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并通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还原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都见到过金蝉,却很少有学生见到过金蝉脱壳的过程,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思考自己以前见过的金蝉是什么样子,在教师出示金蝉图片的时候,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观看教师播放的金蝉脱壳的视频,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自己观察事物的兴趣并培养认真细致的精神。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由于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因此我把这篇课文设置为一个课时。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借助多媒体等相关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导入新课:(2~3分钟)

  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新问题来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既概括和复习了旧知识,又通过问题引出新知识,从而展开本课题的学习。这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导语是这样的:我们之前对《火烧云》的学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也体会到只有认真细致才能看清楚自然界的神奇景象,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金蝉脱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金蝉吗?见过金蝉脱壳吗?金蝉脱壳的过程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金蝉脱壳》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为学生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大致理解生字词的写法和意思,把握课文大意。(5分钟)

  2.讲授新课:(25分钟)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并对课文又大致理解的基础上,出示金蝉脱壳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金蝉脱壳的情形。

  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大致归纳出课文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三个部分写金蝉脱壳。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选题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也就无法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学生所应达到阅读总量就有了基本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本文试着从调查了解当前我校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课文为平台,拓展课外阅读的策略,寻找提高农村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途径。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靠老师的培养。我们母语的特点,决不是几本教科书所能包涵的,许多民族精华的积淀,也都藏在课外书本之中。课外阅读的目标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喜欢读书,这样才可能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并行成良好的语感。并在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个性。也许,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所取得的成绩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但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从育人的高度来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前期研究:

  从三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如作者,写作背景,相关的故事,到了五年级,我们班健立了QQ群,我和管理员把相关的知识上传到共享里,让有条件的同学一起看,并做下笔记。

  三、四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以较快的速度默读、浏览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文章表达顺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并懂得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

  4、本课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励志类的文章,通过阅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学会在逆境中如何生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材分析: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无私奉献”,《艾滋病小斗士》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巩固运用的作用。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要求。

  五、教学设计(略)

  六、落实研讨课题《从课文引向课外阅读》,我们的设计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利用了超链接文本,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查找关于爱滋病的资料。结合相关的知识来读课文,学生就比较快地进放课文,为下文教学做铺垫。首先,学生必须有这些知识他们才能了解恩科西的不幸,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体现他生活中的艰辛,感受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产生对恩科思的同情,关心,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懂得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

  明白爱滋病的可怕,在记者采访那一环节中,为学生与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提供了材料,帮助我们打开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节课是否顺利上下去的关键。也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有效和高效。

  2、利用视频的超链接。老师还运用了视频的超链接,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点黄荣华做得很出色。

  3、介绍海伦凯勒与生命的不幸抗争的事迹,这一环节也利用了视频超接,这里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面对不幸的生活,她用自己生存方式,不埋怨,不放弃,笑对人生,让自己拥有坚强的生命力,战胜一切的苦难。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难得与珍贵,激发学生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欲望。

  4、让学生谈谈自己还知道那些相关的例子和书籍。这里是一个机动的环节,有足够的时间时,我们做老师的有义务帮学生唤醒他心中的巨人。让学生明白,生活让我们乘受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当我们无法改变命运转折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安然接受现实,要勇敢地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对主题的又一次升华。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傻二哥》是以童年往事为话题的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善良、聪明、热情、穷而有志的年轻人的形象。文章从傻二哥吆喝的内容;傻二哥的特点;傻二哥的衣着;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傻二哥有耐心,不怕麻烦五个方面把这样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生动活泼,细腻传神。

  教学本课我预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学习1-3自然段。第二课时, 走近傻二哥,感受他的傻灵傻灵,学习4-7自然段。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我确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一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三是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傻二哥的“傻灵傻灵”。教学难点是领悟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设计

  教有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想象交流,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

  五、说学法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抓重点词句,采用图文结合,读、想、议、说、演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体会“傻”的含义,而课文4至7自然段通过衣着、动作等从“傻样儿”和“傻事”两个方面来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所以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播放傻二哥卖糖的吆喝声,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旧时天津的小巷,来到傻二哥身边。

  (二)认识“傻样”,体会“傻灵傻灵”

  和孩子们一起回顾:同学们,你们听,这是谁在吆喝?对,是傻二哥在走街串巷卖药糖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至3自然段,知道作者新凤霞和大伙儿说傻二哥——傻灵傻灵。可是我们“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傻二哥到底是什么样儿?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傻灵傻灵”呢?请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傻二哥外表和装束的句子,说说他留给自己的印象。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傻二哥外表和装束上的特点,当学生说到“讲究”一词时,出示句子。瞧,“白布上衣”、“黑色裤子”傻二哥真是个朴实的年轻人;再看四个动词“穿着”、“挽着”、“留着”、“斜背着”用词不重复,都非常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傻二哥的样子;“偏分头”、“很讲究”说明傻二哥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句子,读出傻二哥外表和装束的“讲究”。

  傻二哥卖药糖还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服呢!他在家里穿得破破烂烂,去卖药糖时,就把这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换上了。这装束显得很正规,很正式,他想吸引人来买药糖。看来这傻二哥还真灵,聪明着呢!

  接着还是抓住“讲究”这个词,让学生浏览课文除了衣着装束讲究还有什么讲究?学生再体会玻璃瓶细节设计上的讲究。

  衣着讲究,发型讲究,连卖药糖用的玻璃瓶也很讲究,傻二哥可真是动了一番脑筋啊!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傻二哥的“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体会文章人物形象。

  (三)、了解“傻事”,体会“傻灵傻灵”

  第五、六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默读,找出傻二哥在卖药糖时吸引人的地方,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上批注。

  重点品读傻二哥吆喝前准备的句子。一开始,我范读。再让学生自主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表现动作的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多样性及重叠词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表演读,谁来试着吆喝一下?他们一边读一边模仿,身临其境,一起感受这段描写的栩栩如生。

  吆喝就吆喝,干嘛还这么卖力地做准备工作呢?原来,他是想吸引大家,就像戏剧开幕时会敲锣打鼓一番。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傻二哥可真是傻灵傻灵啊!

  最后,我再创设情境:请大家看看这幅图,如果当时你就站在傻二哥身边,看到这样认真的一招一势,这样专注的一举一动,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对待卖药糖这份不起眼的工作,傻二哥却用尽了心思,干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让学生透过文字和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他卖药糖的时候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呢?于是,带着学生们再去品品他那五颜六色的药糖。同桌讨论,悟出作者从颜色味道来写出药糖吸引孩子的原因。

  然后再自读第六自然段,感受因糖的颜色多,换来换去,傻二哥是怎样不怕麻烦。再一次回扣“傻灵傻灵”。他热心的傻劲中无处不透着“灵”,傻而聪明不正是“傻灵傻灵”吗?这时,我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诵4至6自然段,表达对傻二哥深深的敬意。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通过4至6自然段的重点学习,从多个角度使学生理解了这“傻”的真正含义,使傻二哥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生动起来,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知道吗?他的傻劲还不止课文中说的这些,他的家是怎样的呢?(看一段补充资料)看完补充资料再次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他们会说,傻二哥就是靠卖一块、两块药糖来养家糊口,多不容易啊!他做事认真不取巧,对人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真是“穷而有志”!同时也明白:结合课外资料来理解课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学生们知道:傻二哥就是靠着这般傻灵傻灵在母亲去世后带大了三个弟弟,正是靠着这般傻灵傻灵解放后在糖厂工作,还当上了业余演员。

  回看课题,我问:“傻”字带有贬义,指“头脑糊涂,不明事理”、“死心眼,不知变通”,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傻二哥”为题呢?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后总结:课题中的“傻”是贬义褒用,傻二哥就是这样一个“傻”与“灵”合为一体的人物,我们也应该学习傻二哥的热心和聪明,拥有他这样的傻劲,做个像他这样的傻人。

  最后,我会指导学生整体回顾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作者对傻二哥形象的塑造力透纸背,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音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的态度都细细写来,而且善于围绕中心选取材料,使人物形象完整而丰满。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说作业设计

  我布置的作业一是让学生学习本课刻画人物的方法,仿写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二是读读作家新凤霞的作品《我的舞台》。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该是教材重要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构思巧妙画出的图形。这节课,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14傻二哥

  “傻灵傻灵”

  热心 聪明

  以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形象。同时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高段语文教学要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要求,我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掌握写作方法,让人文内涵在语言的品味与表达中自然渗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欣赏与古诗主题相关的歌曲,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交流资料,感受古诗。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语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送别》和反映故事内容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交流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

  4.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5.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阅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2.【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3.【精品】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4.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5.【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6.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五篇

7.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8.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9.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