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9-16 08:11: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4-65页综合实践的内容《分扣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和比较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简单统计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在情境中明确任务”“议一议”“做

  一做”“想一想”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给纽扣分类,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教学难点:探索并发现“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一结论。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本节课的导课以一个谜语导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通过三个分扣子的活动,让本节课高潮迭起,处处有趣。

  2.动手操作法。

  本节课,我以“做数学”贯穿始终。第一次操作,让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第二次操作,让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相同,顺序不同,结果相同;第三次操作,用刚才得到的结

  论进行验证。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操作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会做,更让他们将思维外化,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深层次的东西,明白更多的道理,发现更多的规律。

  3.演示法。

  每一次学生独立操作之后,都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规律。

  学习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讨论法

  每一次分类之前,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让学生把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促进学生将思维外化。

  2.操作法

  在三次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分类的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中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尝试学习法

  每一次的结论,孩子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方法的梳理从不完善到完善,规律的总结从不全面到全面,从而理解分类的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首先,猜谜导入,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又通过让孩子观察这些扣子,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2. 小组合作,亲历分类过程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第一次活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带来的分类结果的不同。第二次活动,学生在讨论、自己尝试之后,体会按

  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3.加深体验,灵活运用

  第三次活动,学生尝试分更多的扣子。从颜色、形状、扣眼个数三个标准去分类,但是按照不同的顺序,通过对分类过程的回顾梳理、分析比较,展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分类结果的观察,进

  一步巩固理解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的数学思想,直观感悟分类所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发现信息以及根据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很好的渗透了统计意识。

  4. 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比一比,分类前、分类后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要用到分类?通过回顾环节,让学生全面地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反思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说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我采用了老师板书分类方法和学生上黑板分类贴图相结合的方式,层次清晰,将一节课串成了一条线。

  本节课上,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按同一标准不同顺序分类的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处于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的《合作!竞争!》。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1、思想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要通过回归生活方式来实现,这个生活指的是社会生活,要做到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讲解疑难问题,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等方面。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地教师决不代办,要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说教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是对第一框《竞争?合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第八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主要阐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与要求。本课对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做人等具有重要作用。

  2、本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合作中竞争”,二是“在竞争中合作”。

  3、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特征,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内涵与要求;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合作等实践能力。

  能力目标: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通过活动促成学生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合作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享受竞争;尝试在竞争中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并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教学难点: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三、说学情:

  本册课本的主要内容是讲交往与沟通,一到六课主要讲了家庭交往、学校交往、文化交往、网络交往,七至十课主要讲述交往的品质,所以,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在交往与沟通中能积极竞争,善于合作。

  四、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案例、创设教学情景,实现直观教学、兴趣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领悟知识,感悟道理,升华境界。

  (2)、启发式教学法:以案例呈现问题,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主动思维。

  2、说学法:

  (1)、阅读教学法: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教材中某些好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出结论。

  (2)、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五、 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导入→自学→合作→解疑→演练

  2、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金融危机下的中美关系是敌友关系”片段。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与思考中感悟道理,从而引出课题)

  3、自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知识脉络,勾画知识要点。多媒体展示自学目标:

  ①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②在合作中竞争内涵及重要性

  ③如何在合作中竞争

  ④如何在竞争中合作

  (设计意图: 新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学,学生可以以主人翁姿态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4、合作:

  【合作分析知识点①、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合作中竞争内涵及重要性。

  强调各小组通过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实例,联系自己实践进行分析。

  (活动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自己身边熟悉的实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解疑:

  【分析知识点③】如何在合作中竞争

  1、出示阅读材料《如此竞争?》:

  小明和小李是同班同学,两人关系一般,成绩上每次小李都比小明好一点。新学期开始了,老师找到小明,对他说:“考虑到你和小李成绩差不多,我想让你和他在学习上结成一对竞争对手,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希望你能超越自我,战胜自己懒惰的坏习惯,在竞争中获胜。”小明表态说:“好的!从今天起小李就是我的竞争对手!我会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以此来激励自己在竞争中战胜他。”

  2、小组讨论

  ①、你觉得小明的说法对吗?老师的用意是什么?

  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竞争对手?

  ③、如何在合作中竞争?

  ④、如何在合作中竞争?

  (设计意图:在前面几个环节活动铺垫之后,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在锤炼竞争本领的同时,更需要“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在与他人竞争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以实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结果。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有利于学生“懂”且“信”,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分析知识点④】如何在竞争中合作

  课堂实验:

  桌上放着两个容器,每个容器里放着几个假人,假人用细线拴着,容器的口很细,每次只能通过一个假人。每组选出两位代表,分别组成两个临时小组,每组的每个人手持细线。 实验开始后就往容器里注水,10秒钟会注满。在这段时间内能把假人全部拉出即“逃生”成功。

  2、设计“逃生”方案:指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逃生”方案。

  3、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4、现场采访:

  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逃生”方案?

  ②.在临时小组内谁是真正的“赢家”?

  ③.临时小组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对你有什么启发?

  总结、1、应体现“双赢”或“多赢”原则;

  2、需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欣赏别人;

  3、需要形成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实验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6、演练:

  1、讨论:假如遇到以下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①、你有一本很好的数学参考复习用书,同学向你借这本书。

  ②、期中考试前,学习非常紧张,有同学经常让你给他解答问题。

  ③、班级要选出1名学生参加市里的数学竞赛,你和你的好朋友是参加这次竞赛的最佳人选。你特别想参加,可名额只有一个,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7、课堂小结

  现代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它更需要有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更需要“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要走上社会,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共享,以适应未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归纳,形成由实践到理论再得出结论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合作!竞争!是什么 在合作中竞争内涵

  为什么 在合作中竞争重要性

  怎么办 怎样在合作中竞争?怎样在竞争中合作?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

  但教学中应注意:

  1、材料的运用和实验让学生的兴趣很大,但要注意课堂的驾驭;

  2、教学设计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3、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很多东西不能事先预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现场产生的资源,及时开发,进行教学。

  这就是我对本框教学中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象》第二节第一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函数及其图象”,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础知识,以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这两个基本函数的性质和简单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飞跃,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把两个相依变化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用图形非常形象地表示出来,,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成了研究两个变量的有利工具和重要方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体现。所以说“平面直角坐系”是本章从函数过渡到图象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横、纵坐标、原点、坐标等概念;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弄清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能在指定的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坐标,根据坐标描出相应的点;初步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笛卡儿直角坐标创立的背景,激励学生树立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建模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是学习本章的基础,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的位置能写出坐标,会根据坐标描出相应的点是教学的重点。在平面内点的坐标中隐含了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认为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关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思原理。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探讨式教学法:

  四、 教学方法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问题提出②数学建模③概念讲解④知识拓展⑤知识小结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数轴的概念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积累了一定的由数轴坐标描出数轴上点及由数轴上的点写出数轴上坐标的经验,同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对平面上的点由一个有序数对表示,有了一定的认识。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而如何从一维数轴点与实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过渡到二维坐标平面中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关系,限于初中的学习范围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不理解有序实数对,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一对应,不能正确认识横、纵坐标的意义,有的只限于机械地记忆,这样会影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同时本节内容中概念较多,比较琐碎,如何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数轴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点,学会表示数轴上的点的坐标)

  1、数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数轴上的点与______是一一对应。

  3、写出数轴上各点的坐标

  4、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A点的坐标是—2,B点的坐标是0,C点的坐标是4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巩固以前学习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弥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遗忘,为引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这节课我从电影院的`引例和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从最近出现的一个问题(学生家长会,家长找座位)开始,抽象出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描述平面上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与现实结合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努力使“冰冷而美丽”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这样提出问显得自然而有现实意义,达到了教学内容的“心理化”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数学建模,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军训中的“队列”训练,进一步体会:“用数轴直观形象地描述同一行或同一列上点的位置关系”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在课件中模拟一张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刘明和张军所在的位置。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用几个量就能准确地描述出平面上点的位置?提问:能否也象前面一样用“数轴”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自然会类比、联想“数轴”的建模思想。而且知道:既能体现“行”又能体现“列”建一条数轴是不行的。这时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阐述自已的想法。之后插入“笛卡儿”创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背景,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体会和著名数家比美的成功喜悦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概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提出以及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学会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并加以练习巩固)

  1、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______来确定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在平面上画两条原点______、互相______且具有___________的数轴,这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称作笛卡儿直角坐标系)。通常把其中水平的一条数轴叫做______,取为___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______,取为___正方向;两数轴的交点O叫做______。在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的四个区域,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以图片闪烁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接受新知识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取一点P,过点P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和N,这时,点M在X轴上对应的数为m,称为点P的______,点N在Y轴上对应的数为n,称为点P的______,依次写出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一对有序实数,这个有序实数对叫做点P的坐标。记作P(m,n)

  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已知点求坐标和已知坐标描点的技能,领悟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加深巩固,并为后续坐标的特征探究奠定基础

  四、探究1试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E,O各点的坐标,描出点F(0,3)G(4, )、H(3, 2),I(2,0)J(—1,0)K(0,—4)。

  思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各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有何特征?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点有何特征?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对有序实数可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反之,任意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即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

  五、 探究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A(2,—3):

  (1)描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

  (2)描出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

  (3)描出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写出各点的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点与数的对应关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巩固新知根据坐标描点,同时引出坐标轴中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六、知识检测

  1、根据点所在位置,用“+”“—”或“0”填表:

  点的位置横坐标符号纵坐标符号

  在第一象限 + +

  在第二象限

  在第三象限

  在第四象限

  在x轴的正半轴上

  在x轴的负半轴上

  在y轴的正半轴上

  在y轴的负半轴上

  原 点

  2、判断:

  (1)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一点,都有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与它对应、( )

  (2)在直角坐标系内,原点的坐标是0、( )

  (3)点A(4 ,0 )在第二象限、 (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4,6),则点P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4、已知P点坐标为(2a+1,b—3)

  ①点P在x轴上,则b= ;

  ②点P在y轴上,则a= ;

  ③点P既在x轴上也在y轴上,则a= b= 、

  5、若点P(x,y)在第四象限,|x|=5,|y|=4,则P点的坐标为 、

  设计意图:为反馈教学效果,此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分别叫上、中、下等学生进行口答,其他同学点评的方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先知识练习,理解概念,在层层递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知识小结

  学生总结,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适当作引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重点小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模思想,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八、作业布置:

  九、设计说明

  这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习函数图象的重要基础,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1、课题引入自然: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抽象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这时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而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去交流。把学生的思想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当时的思法进行自然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方法运用灵活: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独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活动的,和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能力培养到位:设计上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领悟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化”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4、信息反馈全面:本课采用了“学习单”的形式, 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能比较全面地、及时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老师及时发现问,及时调整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十、板书设计

  18、2、1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由点写坐标:

  横(X)轴、纵(Y)轴、坐标原点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

  象限:一、二、三、四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3、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关系。

  二、点的坐标:P(X,Y) 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1、由坐标描点:

  点的坐标是:一对有序实数对

  点的对称关系: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分析

  《纸的立体制作――摇偶》是一堂工艺制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图画纸、白卡纸、各种色纸制作摇偶并进行装饰。它要求学生用纸作为面材去塑造立体形象。

  纸塑是一种新颖、活泼的手工制作形式,我认为四年级学生学习纸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纸塑的方法制作摇偶,而是要通过纸塑这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本课将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一目标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摇偶的制作方法是通过学生观察探索总结出来的。制作设计形象这一环节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老师展示了几个摇偶形象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做出样子完全不同,但更美,更有趣,更逗人喜爱的摇偶来。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见解,它是开放和无限的,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与众不同。落实到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突破这个难点,还应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就是:通过折叠让纸站起来,就会从视觉上产生立体感(学生自由探索纸站起来的秘密)。

  2.通过本课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摇偶的基本方法。这一目标也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人。在制作前,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倒翁玩具的特点。学生利用身边的纸怎样制作。引导学生总结我所用到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感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和自我途径获得的满足感。

  同时,我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向学生展示教具(几个漂亮的摇偶)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课的审美教育体现在让学生相互分析、评论他们自已或他人的作品。通过此法,提高审美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与活动的整个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实验总结出纸的立体造型方法,通过剪、贴、画等方法制作摇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童年的朋友》说课分以下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鉴于本单元已有前两篇小说(《社戏》和《分马》)作范例,但本文又在某些方面较前两篇有所延伸:(1)是自传体小说节选;(2)展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因此,学习本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是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朋友疼爱“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外貌描写和景物烘托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时两个朋友给予“我”的不同形式的爱心

  二、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选择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节课,(一)采用竞赛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分析两个朋友对“我”施予爱心的不同方式,达成目标(2);(二)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达成目标(1)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竞赛,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分析讨论中学会运用,使读写听说能力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两组画面:(1)歌曲《童年》的音乐声中,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2)两幅图片: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B、家境惨淡,拾废旧度日;配以话外音,介绍高尔基苦难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对比中激发学生兴趣,切入正题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同时屏幕显示易错字词(音、形)

  2、讨论交流:

  (1)“我”童年时的两位朋友分别是谁?

  (2)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找出相应语段

  (三)精读课文,引导达标

  1、总体设疑,高屋建瓴

  (1)这两个朋友对“我”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2)各人的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

  2、讨论质疑,攻破难点

  (1)分A、B两大组细读课文,开展竞赛,边读边议

  A组读第一部分后讨论:

  ①课文怎样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②课文怎样细致刻画外祖母的神态?

  a、微笑时给人什么感受?

  b、牙齿、面孔、鼻孔各是怎样的?

  c、衣服什么颜色?眼光透出什么心情?

  d、整个身体举动又怎样?

  ③怎样反映外祖母对我疼爱有加?

  (第③点要求学生举文中语句,理由简练而又充足)

  B组读第二部分后讨论:

  ①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人什么印象?

  ②为什么“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赏自然风光?

  ③他从哪些方面关心“我”的成长?

  (第③点仍让学生举例说明,阐述理由)

  (2)A、B两组推举代表分析课文,阐发理由

  (3)教者适时指导点评,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赏析佳句,突破重点

  1、(屏幕)显示两组画面,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1)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

  (2)(俄罗斯大地)秋季傍晚时分的景象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第7节和第二部分1—3节,比较分析课文是怎

  样描写人物神态和景色的

  3、讨论赏析,体会外貌描写和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这些描写是“我”对外祖母什么品质的赞美的体现?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间产生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感受效果

  (五)读写结合,深化目标

  1、(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明确观察要求

  (1)儿童欢快、嬉戏的活动情景,重点观察景物

  (2)两个学生为一条证明题争论不休的镜头,重点观察人物神态

  2、仿写一段外貌描写或景物描写(150—200字)

  3、现场交流点评,赏析佳句

  (六)回放目标,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写写

  “我”

  和关人长

  蔼爱做成

  可有我我

  亲加教助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教材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章内容《色彩基础知识》。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解色彩,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和色调,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生活的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色彩与人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理解何为色彩,能够辩识各类色彩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能力目标:通过讲解、示图、作用辅导,使学生体验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共同启示与情感,体会到不同色彩组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学生在色彩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学生从色彩知识运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美的创造愿望,增强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色彩的联想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并会运用色彩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表达事物及情感的能力。

  四、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色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并通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以及直观的绘画作品、图片等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达,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因此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学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动 老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五、学法分析

  学生只“学会”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愿学”,指导学生“会学”。 要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我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一)自主探究: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先讨论色彩的不同特征与对应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讨论学习法:学生在要论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出于学生的兴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三)尝试操作法:增强互动性,掌握色彩的实际运用。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题:为什么会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因为眼睛的呈像原理

  [设计思路]:在本环节中,强调光的重要性。以及物体色彩的原理

  问题:天为什么呈现蓝色或红色

  问题:为什么红绿灯红是停绿是行

  问题:这两段音乐带给大家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呢?

  生:1、欢快的、充满活力的、热情地、奔放的-----有明亮的感觉

  2、寒冷的、悲伤的、凄凉的------有灰暗的感觉

  问题:哪些颜色可以表现出这两段音乐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

  (二)新授:

  Ppt图片分别展示蓝天和红绿灯

  问题:天为什么呈现蓝色或红色

  问题:为什么红绿灯红是停绿是行

  [设计思路]:把光波的波长用提问的方式给大家解释出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我们绘画用到不同的颜色。

  问题1:三原色是哪几种颜色?

  问题2:什么叫色相、色彩的纯度、色彩的明度?

  [设计思路]:这些都是学生在初中色彩知识中的学习内容,提出这些问题,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二是为接下来的调色游戏做好准备。

  3、出示不同的色卡,让学生自己感受以下几种色彩的共同体验。

  (1)色彩的冷暖感; (2)色彩的轻重感;

  (3)色彩的软硬感; (4)色彩的兴奋与肃静感;

  (5)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6)色彩的华丽与质朴;

  (7)色彩的远近感; (8)色彩的扩张与收缩感。

  学生有了这些感受以后,对接下来用色彩表达情感有了一定的表达依据。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为了巩固旧知识,延续本课第二个环节的内容,使学生对色彩的意义有更丰富很深刻的感受,为学生下面参与活动做铺垫;

  (三)学生操练

  1、色彩的情感表现

  分组用圆圈涂上颜色代表自己的现在的心情,并加以说明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能增强学生感受力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游戏与涂色练习,解决难点——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素描靠功夫,色彩靠天赋”,色彩是靠感悟出来的,光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欣赏部分分类引导学生一起感受了一把同类色与对比色的不同色彩魅力,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色彩感悟

  出示两张绘画作品——梵高的《向日葵》、蒙克的《呐喊》。

  问题:你能通过画面的色彩,理解此画所要表达的情感吗?

  [设计思路]:学生尝试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熟悉同学的性格特征,体会色彩的特殊表现,让学生感受抽象性的绘画作品时,能使他们很自然地体会到色彩作为

  一种绘画语言,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并在今后学习中尝试通过色彩来分析、理解绘画作品。

  (四)知识延伸,体验创作的快乐。

  1、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搭配色彩。

  2、再出示两份色彩搭配的设计图案,供学生欣赏。

  3、提出作业要求:以正方形做水平、垂直的疏密分割,在相应的空格中做色彩搭配训练。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绘画练习的。在作业设计上打破了常规的划分区域练习,而是选择了简单图形的色彩设计,这样的图形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色彩搭配上,为了色调的统一,选择同类色的层次变化不仅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画面层次分明效果显而易见。

  (六)课后练习

  观察身边不同事物给我们的感受,下次上课并加以解释。

  [设计思路]:设计此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的运用美术。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3苏州园林(方案A)。

  理清总说、分说的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

  准确性。

  0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自己和家

  人的照片。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就依照课前布置所做的准备,向大家作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

  的景色所陶醉的。下面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一下照片,并加以介绍。(学

  生的介绍大致是支离破碎的、局部的。)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跟随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一同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世界。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风光片,配上古筝曲,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7 .

  b.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3苏州园林(方案A)》。

  学生听读思考后,讨论明确: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园”“如在画图中”是本文的总纲。其总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讲究”上。

  b·全文共10个段落。各段段意:◆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介绍建筑物的布局;◆介绍假山池沼的艺术;◆介绍花草树木的画意;◆介绍花墙廊子的层次;◆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介绍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介绍屋室的色彩装饰;◆结束语。

  教师小结:

  如此来读文章,就把长文章读“短”了,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简单了。我们来看看

  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衅生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第2段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因为这一段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以下段落都是

  围绕这一特征展开逐一进行说明的。第2段与第3~9段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

  顺序。

  教师小结:

  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

  然有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重点研读,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

  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务必使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对!仔细阅读课文,看全文从此处开始,共有几次提到“图画”“画图”“画”,用圈点法圈出这些句子。

  ■重点研读

  学生圈画出九处。总结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2.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3.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4.精选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5.精选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6.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8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10篇

9.精选说课稿模板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