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工业 》说课稿

《工业 》说课稿

时间:2024-01-20 08:12: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业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业 》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工业 》说课稿

《工业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新兴工业区》这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工业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案例教学,是前两节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更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地理分析思维的进一步训练。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的“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介绍了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发展的主要条件和老工业区比较的特点,并以意大利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为例阐述了其发展的独特模式和优势。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与传统轻工业的特点对比,以及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区位优势。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新兴工业的兴起和分布。

  2、 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

  3、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

  4、美国“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如“硅谷”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比我国乡镇企业特别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的发展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新兴工业区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2、由“硅谷”的崛起,让学生明确教育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2)“硅谷”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内部的网络关系。(2)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二、说教法

  读图分析讲授法:阅读图像资料及案例,讲授或指导学生分析新工业区发展条件和特点。比较分析美国“硅谷”、意大利东北部新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各自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合 作 探 究 法:指导学生阅读图像资料、研究案例,或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探究比较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与意大利东北部新工业区及美国“硅谷”在区位优势、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方面的异同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2、学生在前三节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工业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程度地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特别是传统工业区的学习,为本节课学习提供了范例。

  3、学生通过媒体或身边生活实际对新工业区特别是高技术工业有所了解。

  4、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将注重引导、加强对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内容,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传统工业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荣、衰落等阶段,学好传统工业开始衰落的同时,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一批新兴工业随即诞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兴工业区。

  (二) 教师活动出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形成条件”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说明新工业区的区位因素

  活动设计意图 读图能力培养理解各条件如何影响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三) 教师活动 出示“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范围” 图 ,引导学生分析说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的特点

  活动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四) 出示“意大利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图

  概括意大利工业小区的特点

  读图、归纳思维的培养

  (五)提供新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区的对比表

  阅读教材,总结填表

  阅读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六)引导学生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的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总结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异同点,针对温州乡镇企业发展暴露的问题提出建议。

  活动设计意图知识迁移能力

  转承

  上面我们学习了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了解了其特点及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相类似,因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更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以此为例,来指导我们家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兴工业区的另一类型,高技术工业,这类新兴工业区,以美国为代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通过幻灯片展示 提供传统轻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特点对比表

  阅读,对比,分析填表

  阅读、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高技术工业的认识

  (二)出示“美国的‘硅谷’”图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读图、归纳能力

  (三)教师小结并提出问题:世界高新技术工业区很多,其发展因素与美国“硅谷”崛起的因素有许多是相同的。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来发展也较快,尤以北京的“中关村”为代表。请大家参照美国“硅谷”崛起的因素来解释“中关村”发展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总结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美国“硅谷”发展的异同点,分析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实现知识迁移。

  六、说板书

  (略)

《工业 》说课稿2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作为必修3专题八的第一课,阐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倾向,它上承卢梭的浪漫之声,下启批判现实主义。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以及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理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过程与方法】

  充分使用历史联想法,学习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音乐、美术的相关内容。运用阅读法、文献法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者们的不幸遭遇或结局的思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追问,提升心灵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法。

  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内容,然后提问学生: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什么样的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能够比较快的帮助学生先感受浪漫主义,激发学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心灵的激荡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西风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学生诵读并提问:浪漫主义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作品有什么重大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内容反映现实,憧憬未来;强调情感,追寻理想,反对崇尚理性。歌颂本能感情,描绘自然美景,尊重自然。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一段《巴黎圣母院》中的文字,提问学生:《巴黎圣母院》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由此你认为浪漫主义文学还有哪些特点?雨果的作品有什么重大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创作上主要采用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作品有着想象丰富、情节跌宕、重情感心理描写的特点。雨果的作品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同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堕落。

  【设计意图】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增强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浪漫主义产生背景的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为何19世纪初会产生浪漫主义?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也迅速向欧洲各国延伸;各国政治生活中争权夺利现象严重;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对启蒙运动中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能力。

  (二)浪漫乐章

  我展示一段错误的材料,请同学伴着优美的《春之声圆舞曲》阅读课文,然后甄别,指出材料的失真之处:贝多芬的故乡应该在德国;音乐之都应为维也纳;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歌曲,他才是“歌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的作者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舒曼才是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的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找错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教材的效率,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炼教材信息。

  (三)向着自由前进

  我会在大屏幕展示《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提问学生,这幅画作最吸引我们的人物是谁?画作的题材、色彩、构图应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色彩比较阴沉,题材反映了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构图上突破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布局。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浪漫主义画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回去后寻找一幅浪漫主义画作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工业 》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工业区位因素》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资料和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为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已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选择变化的基础,具备了分析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但工业生产活动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身边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判断不同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的分析,感受地理分析的思维,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的主导类型。

  【难点】

  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案例法、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法进行导入,先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工厂,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厂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拉近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工业及工业的生产过程

  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工业生产活动的操作流程图并询问学生:什么是工业生产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结合课本找出找出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工厂的一般工作过程,我会用图示法,画出工厂工作流程图,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图片喜迎学生注意力,并从图中让学生了解工业及工业的生产过程,为后面的工业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2.工业的区位因素

  展示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代表性工厂图片结合课本图4.2,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市场、劳动力、资源等的影响等角度出发。之后请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内容,并加以评价。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工业的主导类型

  我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企业家”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并让学生以炼铝业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我会引导学生从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炼铝业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识别主导区位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导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我会让学生根据以上思路分组讨论水蜜桃罐头厂、啤酒厂、服装厂、炼铝厂、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区位选择,思考:它们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工业特点是什么?工业布局主导因素是什么?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

  经过前面的引导和案例分析,学生基本能够完成表格的内容。这时我会在幻灯片展示表格,帮助学生更好把握知识点。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头脑中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学生讨论和自己总结,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将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与本节课所讲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对比学习,自制两幅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知识的对比学习,既达到对之前知识的巩固学习,又能通过对比得出两种不同主体的区别,便于区分、加深记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课程最后,我会带领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从本节课中所学的内容提出新的疑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工业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几个。那么不同工厂到底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现在哪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更加重要?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作业:收集资料,选择家乡的一个工厂,并分析其主导区位因素。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工业 》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章四第三节《工业》。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工业》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编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长工业的含义及对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工业生产的含义;掌握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2.熟知我国的工业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工业的重要性清楚工业与生活的关系,增添爱国主义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性,难点是我国的工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分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播放视频《中国制造公益广告》,通过视频最直观的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工业部门的发展态势,使学生对于我国工业产生初步认识。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工业的含义

  由于工业的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所以在系统学习工业的.重要性之前我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张不同工业部门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三张图片所显示的工业部门分别是在做什么工作。借助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及其工业之间的联系。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解答。最后师生总结: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取这种图片展示自主探究的方法,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增强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工业的重要性

  了解工业的重要性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因此我会采取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工业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思考工业与哪些方面都息息相关?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以下三点:

  (1)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

  (2)现代化的城乡建设离不开工业;

  (3)现代化的交通离不开工业(板书)。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难点,掌握工业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突破本节难点,我会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3分钟时间讨论: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讨论的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新中国建立前,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种类齐全。21世纪以来,努力打造国产品牌,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地理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课后让学生思考举例说明我国工业的作用。

  设计意图: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工业 》说课稿5

  一、教学背景:

  (一)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可以说本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度大,历史资料相对缺乏,多为理性分析,学生感性认识较少,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通过课堂出示大量信息,由学生总结提炼,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也能达到极佳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五)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六)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学法。通过有目的地引入问题或创设情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图及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学法指导

  1、由张謇纱厂的兴衰至民族工业的发展二目的内在联系分析,使学生掌握由特殊至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

  2、通过讲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使学生具备会简单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

  出示课件:

  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

  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探讨、回答。

  (1)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

  (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

  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学习新课

  出示课件: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解释课题: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看“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①张謇是清末状元,江苏南通人。

  ②针对《马关条约》后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威胁,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开始创办企业。

  ③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④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教师提问: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俱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教师提问: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什么时期发展最快?

  学生回答:一战期间。

  教师提问: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提问:那么后来情况如何呢?

  学生回答: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教师引导:从张謇的大生纱厂的结局能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是注定悲惨的

  教师引导:由此可知,要想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健康发展,首先要求什么?

  学生回答: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教师过渡:同学们,从大生纱厂的结局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整个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101页内容,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看书:……

  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完成表格:(课件展示)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萌芽;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3、一战后到解放前民族工业再次受挫、凋谢、萎缩。

  教师引导分析:重点分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据此回答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生回答: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教师引导:为什么说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同学们,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14年到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呈较快的增长趋势。由于洋面粉输入减少,欧洲需求增加,中国面粉大量出口,1911年全国面粉厂约有四十家,到1919年增加至一百二十余家。一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现请同学们考虑: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学生回答: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教师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彼起此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

  教师引导:如何认识“黄金时代”?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师总结:

  1、“黄金时代”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最快。

  2、“黄金时代”的出现在客观上是由于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观上确实是因为中国的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而带来的。这种民族的自觉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黄金时代”既然是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的,也会受外界的影响而消失。所以,“黄金时代”是不长久的。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战后到解放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概括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概括: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有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总之,一战后民族工业的状况是日益萎缩。

  教师引导:从课本上哪些内容能看到这一点?

  学生回答:从荣氏兄弟创办的企业的命运能看到。

  教师过渡:同学们,荣氏企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正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叙述和课件的资料,讨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课件显示:

  师提出问题: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出示多媒体展示图表数字材料分析其特点;(从行业上,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2、出示多媒体展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3、出示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提问思考:假如你是民族资本家,你所创办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阻力?(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进而得出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发展。

  师引深提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最后根据以上资料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2)发展短暂且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发展。

  (3)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三)、归纳总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重在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1)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2)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盛衰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一战后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2)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3)整体水平落后

  (五)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练习,检测课堂效果。

  2、设置问题,延伸课堂内容。

  出谋划策: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物品冲斥着我国的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四、教学反思

  优点:

  1、从设计理念来看:设计的起点好,主要针对八年级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了解得比较少,而对现实中国工业了解比较多的特点,以此来进行切入,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昂他们振兴中华的精神。

  2、从教学过程看:

  (1)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做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从史料和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缺点:

  由于本节课主要利用课件和历史资料、图表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好全面;同时,课堂进程过快,学生反思的时间比较少。今后需要改进。

《工业 》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由“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以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步伐,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所授课的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世界史较为陌生,时空观念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整体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分析并理解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

  我会进行情景创设: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会,从1851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到20xx年中国将要举办的世博会,它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也感叹着科技进步的神奇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也担此重任,举行一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吧。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由课下引入到课上,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纵观本课,知识较为琐碎,但整体来说逻辑较为清晰,主要包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各方面的成果及影响三大方面,因此我将以此,对本节课进行整合。

  (一)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界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有哪些?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我会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成果

  我将引导学生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将学生分为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以及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大组,观看之后请学生以历史导游的身份,进行成果汇报。

  1.电的应用

  首先我将引领学生走入“电力馆”,展示法拉第及爱迪生的相关资料,并提问:电力的理论依据何在?美国的.发明大王及成果分别是什么?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怎样的时代?

  派第一组代表回答后我会总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池、电影摄影机等,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接着引领学生走进第二展馆“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二组代表得出后我会总结:主要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内燃机的发明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

  为了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我会展示汽车的图片,并提问: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果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19世界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最后我将引领学生走进第三个展馆“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观看影像资料并填写表格。

  学生回答后我会完整展示并总结:化学工业的成果有碱、硫酸、人造染料、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新材料有海厄特的塑料、夏尔多内的人造纤维等,并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影响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钟后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后我会总结从而得出:促进了生产力了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同时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后,我会补充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探究的意识,从而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他成就,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

  七、说板书设计

《工业 》说课稿7

  一、 说课标:

  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1、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

  2、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三) 教学重点

  1、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四)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等概念多,联系紧密,容易混淆三、说学情和学法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从学习能力看,学生的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较差,应加强此方面培养;从心理特点看,该年级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新型自主互动学习能力较差,应多举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的自信与独立。

  1案例分析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调查研究,提出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说教法多媒体教学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体验,总结规律。创设情境、拓展延伸: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除了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多媒体辅助手段外,同时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工具手段来弥补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不足。

  五、 说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过程与方法 设计依据 及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情境展示:“泉州市经济开发区新貌” (PPT) 结合乡土地理,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学生观察,讨论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一、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

  (一) 工业 联系 情境展示: 泉州市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PPT) 泉州市经济开发区平面图(PPT) 教师提问:我们学校就位于开发区内,你还能举出开发区的一些著名企业吗? 这些企业为什么集聚在一起?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认真读图得出 结论:企业间存在联系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观察,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课题:

  一、工业联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工业间有哪些生产上的联系。

  板书:

  1、生产上的联系 产品与原料上的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问题。 归纳概括 巩固:展示两幅PPT图片,判断各企业间的联系 “与钢铁厂有关的原料和产品”(PPT)。 “纺织—印染—服装厂间的联系”(PPT) 学生读图思考后回答 实例展示, 加深理解 提问: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之间并没有这种生产上的联系,如泉州神州电子有限公司、九牧王(福建)服饰发展有限公司、泉州安记食品有限公司、泉州美加美仿瓷餐具有限公司等。但它们共同布局在泉州经济开发区内,为什么呢?

  板书归纳: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2、空间上的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渡 小结: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自然过渡,转入下一个问题

  (二)、工业的集聚 情境展示: 播放 “陈埭鞋业”(PPT) 专业生产的集聚 “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 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学生读取案例,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各自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阐述,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工业地域集聚现象及集聚的优势 实例展现, 直观易懂 提问:以上工业集聚现象有哪些有利之处呢? 联系实际,分析归纳 教师补充:泉州经济开发区积聚效益(PPT) 学生阅读 运用身边案例,加强理解 指导阅读案例2,回答63页活动题: 师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加强自主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 承转: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如陈埭鞋业和泉州经济开发区,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三)、工业地域 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工业地域的`两种分类

  2、指导学生归纳完成工业地域类型的知识框架 板书:

  (三)、工业地域

  1、按形成: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2、按发育程度: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1、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问题

  2、举例说明各种工业地域的类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承转 具有工业联系的企业是不是都要集聚在一起呢?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4.8 “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提问:

  (1)、为什么福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零部件合作伙伴?

  (2)、许多汽车零部件厂相距较远,保证这种分散布局、全球范围生产协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教师归纳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后回答 通过实例,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拓展延伸:工业分散的类型 举例说明:(“美国传统工业的分散”PPT)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读案例回答问题 补充案例, 拓展 课堂小结 小结: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形成,根据工业地域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二种地域类型,工业在集聚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也形成工业的分散。 对比展示:工业集聚与分散 (以上表格,可让同学先自行填写,然后给出答案) 原因 表现形式 结果 工业集聚 获得规模效益 ①专业生产的集聚 ②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工业分散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②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建构知识系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反馈 课堂练习 读图,回答1—4题。 1.甲图中①至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系属于( ) A信息联系 B 地域联系 C投入—产出关系D 技术联系 2.从乙图所示的工业联系看,属于这种联系的工厂可能是( ) A 防治厂 B食品厂C 木材厂D 汽车厂 3.乙图表示( ) A 工业的分散B工业的集聚C 工业的地域联系 D工业的信息联系 4.乙图所示工厂的元器件生产的全球化,最终目的是( ) A 寻找最优区位,保护环境 B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C 减轻污染 D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知识点加强,并让学生收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作业 收集本地相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概念较多、且其之间逻辑性较强,因此板书采取框架式罗列,简单明了、逻辑性突出。具体设计如下:

  七、说设计意图本节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方式上,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主要亮点: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工业 》说课稿8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3、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充分利用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运用讲述法、提问法、文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2、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新课:以图片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学生给图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五、本课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 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手段,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工业 》说课稿9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生活中扎根》,说课内容是《生活离不开工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生活离不开工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个子话题。

  教材第70页呈现了4幅图,通过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巧克力派、运动服、电视机和汽车生产来呈现工业的方方面面,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很多日用品,都是工业生产的。

  教材第71页也有四幅图,内容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竹床蒲扇乘凉与空调降温的对比。第二组是木盆手洗衣服与洗衣机洗衣的对比。两组图片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先进的工业产品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美好!

  教材在图片之外,还有两个泡泡语和一个小资料。

  第一个泡泡语:“说说你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它是针对70页的四幅图展开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视野由四幅图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日用品都是工业生产的,工业无处不在。

  第二个泡泡语是一个小调查:“回去向爸爸妈妈了解,近几年家里添置了哪些新出现的生活用品,他们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和改善。”这个小调查是对71页教材两组图片的补充。学生的调查方向就是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实实在在地体会工业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善。

  小资料的内容是“按照产品的用途不同,工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品制造工业等;重工业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这些分类,要求学生对工业产品与工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说一说学生情况。

  (出示ppt)这是一段教师用书上可以看得到的学情分析。其中“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大多数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与工业生产没有直接接触,对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对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具有普遍性。

  我在教学中发现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学生不仅不了解工业生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工业,看到很多日用品都不敢确认是不是工业产品。

  2.学生受年龄等因素制约,只能关注当下。让学生从自己家里的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中感受工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不容易。

  3.学生对小资料中的工业分类缺乏背景知识来支撑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这几点,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确定了“生活离不开工业”子话题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爱工业产品,有探究工业生产的兴趣。

  知识: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离不开工业。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能力。

  其中,“探究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是教学重点,“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是教学难度。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认知。怎么联系生活呢?不是简单的几张图片或者视频就叫做生活,真正的生活必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在常青实验小学上这节课的时候,与学生彼此不熟悉,我就把我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编织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互相认识,在生活中深入学习。

  本节课最重要的学法是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有效的调查,发言则是无效的。在上课前和学生见面时,我就指导学生完成课前调查。(出示调查表)这份调查表只有一个问题:问一问父母长辈,家里最近这几年添置或更新了哪些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走进家庭以后,家里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细心的老师们应该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材71页的小调查。为了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调查重点是这种生活用品进入家庭前后生活的对比。因为父母对这种对比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建议学生采访父母并记录,提高调查质量。

  五、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工业,揭示课题

  (出示ppt)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由商品到工业产品,再到工业和工业分类,通过知识的普及来导入新课。对于四年级而言,导入环节要迅速有效。我用自己周末逛街看到的商品来导入,目的在于和学生增进了解,起到一个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看到这张照片,会不自觉地想:“啊,这就是陈老师逛街的地方!”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情感上也会和老师亲近起来。

  活动二、生活离不开工业

  (出示ppt)第二个环节是“生活离不开工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怎么解读?是不是出了家门就算是社会生活?我觉得不能这样定义。家庭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学校是学生社会生活的.模拟,社区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学生只有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完成从家庭、到学校、到社区的认知和实践,才能踏入未知的社会领域。因此,我选取了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场景来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离不开工业”。

  家庭生活,选用的是我家的照片,很杂乱,但具有生活气息。学生也会想,哦,这是老师家的厨房、卫生间、客厅。当学生仔细去观察,发现那些生活用品大都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同时,他们还会发现,其实老师家里这些生活用品他们自己家里也有。这样,学生一边了解老师的生活,一边学习知识,还一边将生活的外延扩大到自己的家庭。如果我从网上找几张图片,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学校生活,我选用的照片则是学生自己的。这样具有强烈场景意味的照片,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他们的教室中,寻找教室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工业产品,也就容易得多。

  第三张照片是学生生活的小区——常青花园小区门前的一条大马路。通过这条路,学生的生活将抵达社会的各个角落。我用箭头指引学生把思考朝向看不见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样,学生的视野就拓宽了。

  三组图片的观察和发现,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工业。这里教师就可以相机小结,得出教材70页的结论: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大到一辆汽车、一间房子,都是工业工业生产出来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

  活动三、工业改变生活

  (出示ppt)活动三,工业改变生活,是通过课前调查的交流展示来落实的。这里的调查录音是班上一个小女生发给我的。她采访的是她妈妈。当她的声音出现在教室里时,学生都感到吃惊,那眼神仿佛在说:“还可以这样调查?”那个小女生呢,格外骄傲。这种把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采访的资料作为拓展教材的方式,不仅为学生的调查、展示做了示范,还鼓励了所有学生认真参与调查,一举两得。

  (出示ppt)在交流调查结果的环节中,我也平等地参与汇报。这个视频是我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的方式。视频选用的是教材71页的图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黑白照到彩色照片的生活是感受至深的。因此,我以讲述自己生活的方式把教材制作成微视频,引领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齐全,先进的工业产品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美好。由此可见,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四、拓展:家乡的工业

  (出示ppt)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家乡的工业。课堂上,我说:“孩子们,当我们享受着工业产品的便捷和舒适时,你是否想过,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在哪里?其实,我们武汉就是一座重工业城市。”(逐一播放照片)但是,对常青花园的学生来说,这些重工业生产基地仍然不可触及。我又向学生介绍:“咱们常青花园附近有一个“江汉区经济开发区”,那里驻扎了很多工厂企业。”(播放照片)这样的展示,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对工业生产的心理距离。

  (出示ppt)最后,我布置了调查任务“回去请选一种你感兴趣的生活用品,了解它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如何落实这项调查任务?刚才的江汉经济开发区,是提示学生调查地点。现在出示的图片,则是调查思路的发散,也是调查方法的指导。

  事实上,我在前面交流调查结果时也做过学法的指导。比如学生调查结果的示范,我制作的微视频,都是在教学生怎样完成社会小调查。有了这些清楚明白的指导,调查才可能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节课因为重视联系生活,课堂教学是轻松而活跃的,因为调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目标也得以落到实处。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聆听!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教师批评指正!

《工业 》说课稿10

  一、教材的地位

  《工业地域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新郑工业资料,说出工业联系的形成类型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的优势。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3)结合案例,说出工业分散的原因与优势,并分析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难点: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引言:新郑不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几年来依托大郑州,工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和六大工业园区的工业基本格局。

  展示图片(新郑产业园区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新郑六大产业园区形成的原因,以此导出本节课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

  (说明:运用图片形象直观,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工业取得的成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工业园区是怎样形成的,很自然引出本节课内容。)

  五、阅读课本,自学释疑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的形成类型

  2、工业集聚的形成和作用

  3、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部门

  2、工业地域的联系方式及意义

  六、展示案例,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一)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以下案例

  1、新郑香烟的生产过程

  2、新郑城北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

  (二)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合材料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探究:

  1、生产香烟的这些工厂(烤烟厂、发酵厂、切丝厂、卷烟厂、包装厂)之间是否有联系?这些工厂之间有什么联系?生产香烟的工厂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集聚?

  2、新郑城北工业园区的服装厂、医药企业、饲料厂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企业为什么要集聚在这个产业园区?

  3、.烟厂工业区和新郑城北工业园区,(许多工业集聚)也叫什么?烟厂工业区和新郑城北工业园区的形成条件有何不同?

  4、结合以上案例你能说出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吗?

  要求:分4个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后分组展示

  七、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情境一:展现图片(鞍钢集团及钢铁生产过程)

  思考:中国大陆有许多“钢城”,“汽车城”,但从未出现过“糖果城”,“糕点城”,为什么?

  情境二:出示图片和材料(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思考:1、福特汽车工业的生产协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什么特点?

  2、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与总部有没有联系?现代跨国企业之间靠什么联系?

  3、这些企业有联系,为什么不集聚在一起,而却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八、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要点,教师板书。

  九、课堂练习

  读“工业地域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左列的工业部门存在xxxxxxxxx的联系,右列中的工业部门之间是

  xxxxxxxxxxxxxx的联系。

  (2)左列和右列的工业都分布在一个地区,这反映了工业的xxxx现象,其优点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参考答案.(1)工序上空间利用上(2)集聚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协作,降低运费、能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区位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十、拓展延伸

  20xx年9月20日,郑州日产正式宣布,郑州日产第二工厂于今天正式全面竣工投产,标志着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产跨国公司选址郑州的原因?

《工业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2.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5.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说教法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

  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

  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习,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师生小结]

  (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其他影响条件如政策、环境、劳动力等。

  (结合教材112页活动第3、4题并联系汾湖开发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解决问题,体验进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关于《合理分布工业》的处理,我主要是利用课本112页活动题第4题来完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好处》(──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能使分布工业更加均衡;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再结合汾湖开发区。

  第三块“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结合课件和教材图片“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回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填写下表: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五、谈个人特色: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工业 》说课稿12

  一、课程所属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

  课程名称:《素描》;所属专业:美术特色;毕业方向:高考升学。这一切决定了该班的课程计划及培养目标等都要紧紧围绕美术高考进行。

  二、课程的地位

  《素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美术高考课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绘画能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明暗调子去刻画、塑造物体的绘画技巧。

  《素描》课程安排在六个学期,每周6课时。

  三、课程的背景

  1、《素描》课程主要采用适用于美术高考升学的教材与教辅资料(包括画册、光碟等)。

  2、选定的理由:适应高考。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确定及理由

  《素描》课程教学基本分四个模块,即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石膏头像写生、真人头像半身像写生,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教师示范画法,学生模仿学习,通过观看优秀的素描作品提高鉴赏力及审美的素养。学生通过向老师的学习学到准确的观察方法及绘画方法,避免走弯路。

  五、课程实施的条件

  1、授课老师应具备的条件: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具备娴熟的绘画技能技巧并擅长于表达,有自己的绘画风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勤于指导,教学经验丰富。

  2、课程实践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教学光碟、绘画用具、画架、木制的静物台、聚光灯、几何体、静物、石膏五官、石膏头像、真人模特等。

  六、学生分析

  1、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现状:09-8班有23名学生,有绘画基础的只有三四个,大部分学生在训练了近一年的时间,基本养成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良好的卫生、清洁习惯,遵守纪律、绘画用品有序摆放、爱护公物。

  2、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能力情况:目前学生基本具备有一套观察、表现物体的方法,能够基本评价出一幅作品的好坏,善于学习他人所长。

  七、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授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章节的知识联系:本节课所授内容《日用工业品的结构造型素描》课程在教材中有着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对后面的课程有着铺垫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观察、分析、表现、概括事物的能力。掌握造型的法则与规律。结构的定义结构与形体,结构与造型。

  (2)能力目标:获得直观的感受,学会结构造型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用线去表现物体的结构、形体。

  (3)德育目标:

  (A)通过教师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服务态度。

  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线条的轻重、虚实表现;结构的分析与表现。

  八、教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本人采用的是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绘画示范,边讲边画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获得绘画方法及步骤,明白绘画的技巧及要领。

  2、应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学生应灵活使用、活学活用,结合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表现绘画。

  3、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教师先讲解什么是结构造型、结构造型的方法及要领,注重“观察、分析、表现、”三大环节,在讲解结构造型是如何用线去表现形体的'结构的,结构造型的目的是什么,教师通过示范写生,让学生看到结构造型的全过程,之后让学生用此法进行写生练习,教师当堂小结点评作业。

  九、学法

  从老师进行绘画示范,边讲边画中,学生直观地获得了绘画方法及步骤,并通过课堂反复练习,举一反三,提高绘画的技巧,掌握绘画的要领,达到学习的目的。

  十、教学过程

  教师先讲解什么是结构造型,结构造型的方法及要领,注重“观察、分析、表现、”三大环节,在讲解结构造型是如何用线去表现形体的结构的,结构造型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教师示范写生,让学生看到结构造型的全过程,之后让学生用此法进行写生练习,教师当堂小结点评作业。使学生明确作业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教学程序这样安排是遵循传统教学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的,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各个环节大致时间安排什么是结构造型需5分钟,讲解结构造型是如何用线去表现形体的结构的需10分钟,结构造型的目的需3分钟,教师示范写生需7分钟,学生课堂练习需10分钟,学生分析需2分钟,教师当堂小需3分钟,结点评作业,回顾课堂重点知识、布置作业需5分钟。

《工业 》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 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以上5分钟。)

  3.新授:

  一.位置、范围:

  广义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义

  (以上3分钟)

  三.分组探究: (看书讨论8分钟,展示成果共12分钟。)

  第一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如何?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珠三角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张家界市城市发展分组讨论:12分钟

  第一组:张家界市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二组:张家界市城市发展中哪个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张家界市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5.课后作业:

  如何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就下面三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观点二: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观点三: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工业 》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但对各种社会变化间的内在关联认识不足,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因此,我将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角度的史料,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增强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基于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和大众教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知道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能说出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国社会史》等史料和小组讨论,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难点】

  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更好的进行学习。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设疑导入法。

  我会出示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篇的话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并带领学生一同赏析,之后提出疑问:狄更斯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变化?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可以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首先我会展示欧洲17、18世纪人口增长的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三个问题: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明确工业革命推动医疗卫生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变化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接着我会展示“1841年、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图”、19世纪美国工厂的照片和美国的街头广告,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照片和广告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妇女也成为工业劳动者。紧接着我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并制作法、德两国普及大众教育的时间轴,学生展示后我会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讲解大众教育普及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历史分析能力。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城市化

  我会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分析“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并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通过之前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长。我会再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两篇19世纪中期的描写城市景象的诗作——《巴黎景象》和《曼纳哈塔》,进而归纳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出现了缺乏统一规划、卫生和居住状况很差等问题。最后为学生补充介绍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增强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先展示“机器时代的'‘享受’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产生的影响。其次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马克思主义诞生》,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归纳马克思所提到的工业化过程中工厂出现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我会对他们回答的内容进行完善,帮助学生明确工业化的发展会加剧贫富差距。

  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英国社会史》中的片段史料并安排学生用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探讨交流: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各小组代表回答并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之后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应理性、辩证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缓解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和其他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的方式进行小结,以便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校和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工业 》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本课内容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单元当中一课,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下,许多国家进行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也正是在这样背景之下,工业革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可见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2、特征内容新:增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分析。分析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资本条件和科技条件。

  视角新:立足于垄断资本,分析垄断资本对经济影响,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成为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老教材立足于垄断组织,更侧重分析垄断组织对政治的影响。

  观点新:科学与技术关系,以往突出科学与技术在这一时期开始紧密结合,而在这里不仅体现这点,更突出科学理论直接引领着技术发明和应用。对大企业、垄断资本理解,大企业、垄断资本实质是社会化程度提高。自由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情、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分析有关这节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 何况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再加上前面刚学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探源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方法,学了第十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对现代工厂制度、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的理解,这一切为这一课学习提供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资源。但是关于垄断资本,很抽象,概念性、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洛克菲勒家族企业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垄断,变抽象为具体。尽量做到即有理论上把握,又要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懂。

  三、教学目标设定

  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核心内容以及重要成就。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及特点;理解垄断资本形成的原因、实质和影响。绘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进一步学会从政治、经济、科技等视角分析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原因的方法。通过对垄断资本影响的辩论,树立全面、客观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和意识。

  3.了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关系,感受科学理论直接引领着技术发明,从而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感悟电的利用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条件和特点难点:垄断出现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在19世纪50、60年代美国、德国、俄国、日本发生重大事件。并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革命和改革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发生,产生影响使资本主义开始形成一个世界体系,由此导入。起到巩固学过的知识,宏观把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为后面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作好铺垫。

  探源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进一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巩固学习经验,并为后面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作点准备。探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利用书中的小字知道电机的发明应用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之上,再结合课后探索与争鸣[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话,理解此时科学理论引领技术创新和应用。

  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通过设计一组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广了什么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什么新材料风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新型动力机叫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哪些新工业部门?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看书。从而快速掌握工业革命重要成就。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进行分组讨论并用表格形式整理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并组织进行交流。

  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回顾20xx年雪灾给灾区人们和生活在上海我们带来的影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身体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感悟电力时代的含义,并意识到电的利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留给我们最具特质的东西。对于第二目内容分三个教学环节。

  探讨大企业、垄断资本出现原因,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洛克菲勒家族企业的发展。一起探讨垄断出现的必然性。

  探究垄断资本实质,垄断资本是生产组织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理解这点需利用学生前面第10课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物,现代工厂制度,股份制,贸易体制的理解。现代工厂制度使生产组织和管理社会化,生产力社会化的表现,大企业在此基础上社会化程度提高。股份制使资本社会化,是生产关系社会化的表现,垄断资本在股份制基础上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组织出现则是反映了贸易体制变化,从自由贸易到为瓜分市场而出现的垄断组织反思垄断影响,垄断出现是为了减少竞争带来的损失而出现,但是垄断形成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怎样理解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可以在事先准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冲击中全面、客观看待垄断影响。

  课堂小结与升华再一次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垄断形成,同时让学生理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解决动力技术问题,大企业是关于劳动力问题,垄断资本解决使一个资金问题,垄断组织解决一个市场问题。而技术、劳动力、资金、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四大条件,有了这四大条件,生产力就飞速发展。让学生把全课内容从纵向和横向串起来,形成宏观知识框架,更加深对工业革命和垄断理解。

  课后练习设计:1、如果你是1900年法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哪些产品,在这次展览中,什么展品会最吸引眼球?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政局稳定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核心内容:电机发明运用 重要成就:新能源 新材料 新动力机 新工业部门

  政局稳定 资本积累 突破技术创新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实质:社会化程度提高 影响:推动生产力发展 经济危机发生原因

【《工业 》说课稿】相关文章:

工业实习报告01-29

工业销售合同03-15

工业工程实习总结模板经典12-20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报告01-25

关于工业工程实习报告11-18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03-03

工业买卖合同03-04

工业工程专业求职信03-18

船舶工业个人实习总结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