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时间:2020-07-08 12:01: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外洞

  见闻 孔 隙 : 窄小

  感受 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习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习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平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习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习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3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景物(重点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宽敞窄、小黑、奇、大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范文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范文

5.《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6.《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7.《囚绿记》教学设计

8.《观舞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