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

时间:2021-02-26 18:15: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稀缺》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稀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1

  “阶级固化”这个词第一次在大脑中挥之不去是从大二时看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开始,当时就一直在想这个社会莫非真如其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个阶级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维度空间,而生活于高维度空间的人永远掌控着低维度空间的人的生存命运,除非敢于打破固化的阶级屏障一步步向更高的阶级爬升,否则只能固守自身所处阶级,而甘当他人获取财富与自由的垫脚石。每每思之,总觉得残酷至极!心想我辈命运自当由自己掌控,岂能由他人操纵,虽满腔义愤,但随着对社会的体会加深,又往往生出许多无力之感。终究身处其中,且如今自身的能力尚且超脱不了自己的野心,思想仍未能摆脱所处环境的束缚,又怎么不静下心来细思解决之道呢?

  “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乏。”

  开篇的这一句话直击我的心窝,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常常说自己很穷很忙碌,或许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心智的匮乏呢?

  由于“稀缺心态”的作怪,我们一方面对于当前所要完成的事情格外的关注,这给我们带来了“专注红利”;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太过于专注,我们容易陷入“管窥”,即关注一件事的同时又容易忽略其他事,这降低了我们的“带宽”,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因此变得低下,智商也随之拉低。

  (这里对于认知能力要简单说一下,其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一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提高,所以我们不能自我设限。要认识到思想水平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的,也即IQ是可以提高的,并非完全由基因所决定,因此我们要敢于打破“宿命论”。)

  因为“稀缺”,我们做事谨慎,不断的权衡利弊,用“权衡式思维”精打细算的生活。我们错误的以为自己精明能干,能将所具有的每一分资源用的恰到好处,殊不知却陷入了“短视”和“杂耍”的管窥心态中不能自拔。我们不停的“借用”,拆东墙以补西墙,没有长远的战略意识和眼光,总以未来的利益为牺牲代价,不断的透支着未来。我们忙碌而又幸苦的像一条狗,常常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却又收获甚少,也因此我们总愤世嫉俗,不断的埋怨社会不公!而对于“短视”背后的原因,我们又是否认真地去思考过呢?

  “余闲”是和“稀缺”相对立的一个词,也是摆脱稀缺心理的唯一解决之道,只有拥有余闲,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忍我们犯错和周转,才不至于被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压倒。至于如何拥有余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生活的资本,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可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学会投资和理财,给自己购买保险,通过投资实现财产的增值。

  余闲(slack) 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书中对于穷人为什么穷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我们身处其中渴望摆脱贫穷的困扰但又难以寻求解脱之道,我们以为只要自己不断的辛勤劳作也许就能摆脱其对我们的束缚,为此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也许我们都该好好的问问自己是否深受“稀缺心态”的毒害?又是什么造成我们产生这样的心态的呢?我们又如何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呢?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稀缺》读后感2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

  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稀缺俘获大脑产生的积极效果——“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机、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么……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凭一己之力完成很难做的事情。

  这不是很好吗?回答是不一定哦。专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也叫隧道视野)”。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事情,不会通过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这本书与俄国有关。——伍迪˙艾伦”

  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战争与和平》虽然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只是知道了和俄国有关。如果用普通读书方法20分钟,至少是可以读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绍或目录,甚至第一章也读完了。记住的远远要超过速读所获得的东西(至少会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吧,本人也没看过纯粹猜的)。

  引用书中的原话;“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故事:一位最重要的大客户通知你,他要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公司去。你请求他最后听一次你的推介,他答应了但只有第二天有时间。于是,你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暂缓了其他工作。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推介的准备上,但有一件事没有办法推掉:女儿当天晚上要参加城市冠军杯垒球赛。不去看比赛的念头划过脑海,但一番挣扎后,“好爸爸”的一面还是战胜了这个念头:对于女儿来说,她的这场比赛就像第二天的推介会一样重要。在赶往比赛的路上,女儿突然想起自己的幸运符落在家里了。还没掉头回家取幸运符,你就开始冲女儿大发雷霆。等你的情绪稳定下来时,已经太晚了。女儿对当天晚上的比赛感到惴惴不安,现在你的脾气让她更害怕了。本来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现在却让你们之间充满了紧张气氛。看比赛时,你一点也不享受。脑子里一直想着第二天要做的PPT。你也知道,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做PPT,可就是不能集中精神观看比赛——你很是心不在焉。女儿在比赛间歇偷瞄了你一眼,她看出了你的心不在焉。但你很走运,女儿的球队获得了胜利,庆祝的欢乐掩盖了你犯下的错误。但不可否认,当晚得你,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稀缺会减少带宽——减少其当下用得上的容量。就像故事中说的,你总想着做PPT这件事,它占用了你大脑思考的带宽,你的愤怒、心不在焉把整个晚上的都搞糟了。

  稀缺的本质——没有余闲。试想一下,如果是下星期做推介的话还会发生这些事情吗?

  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宽裕阶段所犯下的错误。要控制好余闲不能太多,多了会产生拖延和分心;少了会管窥和带宽不够。通过外力将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窥”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应稀缺,要在富足和宽裕时开始行动。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追着事情做比被事情追着做要好很多)。

  书里还说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还有大量有趣的心理学案例和作者做的心理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稀缺》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

2.伤逝读后感

3.干法读后感

4.《成吉思汗》读后感

5.《母亲》读后感

6.《登高》读后感

7.《长城》读后感

8.《推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