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9-19 09:44: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窗外几束阳光从窗帘的细缝里射进来,在夕阳的照射下,书柜仿佛镶上了一层金边,格外吸引人。我悄悄地打开书柜,挑出了《呼兰河传》,在阳光的沐浴下心无旁骛地读起来了。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惨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萧红。正因为她那寂寞独特的童年生活才给了她灵感,她创造了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顽强的冯歪嘴子,可怜的团圆媳妇,慈祥善良的祖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带着呼兰河的乡土气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一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骂她。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团圆媳妇“治病”,烧柴架锅,让她脱光了衣服,在锅里“煮”,她最后痛苦地死去。我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真想冲进去跟他们说明真相,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无知。我对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同情、怜惜,为她叫屈。同时我体会到了旧社会愚昧、无知的.恐怖,真是吃人的社会呀!作为女孩子,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生活幸福,人人平等。

  我读这本书不像读其他书那样轻松愉悦,心情非常沉重,我见证了人物悲惨的命运,也感受到了萧红童年的寂寞、呆板。“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萧红如是说。可见,《呼兰河传》是她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和灵魂的安生之处。

  合上这本书,我回忆着,我感受到了萧红浓浓的悲情愁绪……这种愁绪像有魔力,它抓着我的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就是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可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完美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当牢记这些童年的完美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欢乐。在春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能够在树下欢乐地乘凉;在秋天,我能够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能够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欢乐。可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此刻,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和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相差不多,都是围绕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或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揭示了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态与社会风貌。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顽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十二岁,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健康,大方,爱笑,这些在当今社会都是优点,但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在广大妇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为这样,安然媳妇被婆婆殴打,婆婆嘴上说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却不分昼夜的打,凡是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也会找她出气。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种迷信的方法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进开水中洗澡,说是可以驱邪。但,凡是个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团圆媳妇也是一样。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来来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团圆媳妇浑身像火炭那般热。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团圆媳妇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粗暴无知的,看客和江湖术士的骗局,亲手把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送进了坟墓。

  在社会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大神的眷顾可贵。他们迷信,明明去看看医生就能解决的事,却因为他们的无知,把好好的人推向无底深渊。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在我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样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而旧社会时期,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不念情义。在现在看来,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舍己为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出自萧红笔下。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本书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是萧红的成名作。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呼兰县去看看“小萧红”吧!

  本书共有七章,叙述了风俗人情、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作者用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了儿时的记忆。其中这里有描写景色的让我深有感触,如:“天空是灰色的”,“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等,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严冬的天气。我最喜欢第三章,写得是“我·祖父·后园”,其中一段还上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哩!萧红在这一段中总说“在后院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这让我产生了疑惑:难道在呼兰县天天不都是自由的吗?当我看到她的标题“我·祖父·后园”时,才发现在萧红的心中,祖父带给她了快乐、自由和幸福。祖父很爱孩子,天天都会逗她们笑,多么慈祥的老人啊!虽然他早已过世,那快乐的记忆一直在萧红的心中。祖父过世后,萧红倍感孤独与失望。没关系,萧红,坚强起来!

  如果你深入故事情节,又可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讽刺,愚昧,麻木……有一段说了人们病了就请巫婆跳大神,突出了人们的迷信。“大神穿着奇怪的衣裳,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人们对大神就像员工对领导似的,让人感到遗憾。

  作者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叙述起了她的童年往事,也充当起了呼兰县的“小日记”。虽然人生艰难坎坷,但是不能忘记的却是那一个个幸福的笑脸,把伤心抛到脑后,你也不知,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加油,做最好的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这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就是这些平淡的生活被萧红汇聚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

  这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

  看到作者写的祖父的园子后,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姥爷的小菜园。姥爷没事的时候就去他的菜园忙乎,我有时间也跟着他去。在小菜园里姥爷干什么我就学他干什么,总跟着他后面转,我总喊着我帮您干。其实我和年少时的萧红一样,经常给姥爷添乱,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把韭菜当野草连根拔,不小心踩到刚刚发芽的小菜苗……但姥爷从来也不批评我不埋怨我,还总是夸我干的好。这个小菜园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一样伴随着我长大。

  萧红生活在一个灰暗的时代,唯一一缕快乐的阳光,就是祖父给她的。而我的童年,如同海滩上五彩缤纷的贝壳,闪烁着,美丽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了自己童年所看到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一些事。

  我读书,有时有这样一个习惯,大致地翻看一下本书内容,然后先读自己喜欢看的,读《呼兰河传》,我就是先读的团圆媳妇这一章节。读完后的感受,用两个字形容:痛心!对封建社会人们的麻木不仁感到可恨!可悲呀!一个活生生的正处于花季中的少女(在现在,可能还在妈妈跟前撒娇),却被封建迷信、被无知的人,被愚昧的人,被她的亲婆婆活活虐待死了!把她扔进缸里,往她身上浇热水,却说是驱赶病魔,然后醒后再泼。

  我读到了一个爱她的祖父,也感受到了她在祖父园子里的快活,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祖母对她的.不喜欢,作者在这本书里只字未提到她的母亲和父亲,通篇每次都提到祖父带他去什么什么,多写到关于她和祖父的对话。我为萧红能拥有这样一位爱她的祖父而感到幸福和欣慰,如果没有祖父对她的爱,她的童年该是多么的孤独和冷清。好伟大的祖父!好值得尊敬的祖父!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一个人送到人间,并不是把所有的苦难都强压在这一个人身上,萧红是苦难的,但她拥有了这样一位慈爱、可亲可敬的祖父,这说明上帝又是善待她的。这使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与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萧红的人生,苦难多于快乐,想起祖父,我想,她在属于自己的沉静时刻,也会认为,这一生喜大于悲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本书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这里的村落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乌云密布,除了灰暗别的毫无色彩。这里的村民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地活着,然后淡淡地离开,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天意到底是什么?他们却无从知晓。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封建,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这是多么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她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地被卖给了胡家做童养媳。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打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这样抽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帮她治病的婆婆的“好心”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错。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下,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轻轻地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不自觉的悲从中来。我真为这里面的人感到悲哀,他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从来没有任何变化,生活中也没有色彩和花样。周围的人又是那么冷漠和遥远,每个人之间仿佛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这样压抑的环境怎么能生活下去呢?这样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和呐喊,似乎想唤醒那些麻木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这个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则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的同时也怀念自己的童年。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同时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一个不怎么繁华的呼兰河小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地走。

  故事发生在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大地中,乌云蔽日,看不见半点阳光,没有一丝温暖。

  到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又可爱的小姑娘,她才12岁,花一样的年纪,本该属于正享受阳光温暖的时候,但她却早早的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命运迫使她过早的承受着风吹雨打。在家中,动不动就要被婆婆打骂,正常人走路时,步子迈大一点有错吗?可在婆婆的眼中是粗鲁的,小女孩难免又要受婆婆的折磨了。

  邻居们听罢此事,也无一人阻止,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次无非是为了让小女孩更加听话懂事而已。越读我越替小女孩感到不平与气愤,真想让自己进入书中,让那个可恶的婆婆尝尝被打的滋味。

  带着愤怒,我继续读着……

  小女孩最终匆匆的离开了人世,这让她的家人很是辛酸。我本以为他们还算是有人情味的,终于知道自己错了。其实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为了她用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大的劲。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赔本买卖。对此,我很是无语。

  合起书本,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衰落的村庄里处处残留些灰色的白影子——灰色的天空下有着灰色的小城;灰色的人生行走在灰色的腐败旧社会中…

  请让我们珍惜这如画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这几天,我连续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这本书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卑琐,落后的生活和愚昧的精神。

  本书作者是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在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钱买来的童养媳。初进家门是一个"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后来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断折磨,摧残,最终离开了人世。

  多好的一个姑娘啊!那健康,活泼,天真可爱的女孩去哪儿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对,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话,亲手一步一步地将这姑娘送上黄泉之路,使12岁的.女孩子永永远远地合上了眼。看到这,我多么想冲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怜的团圆媳妇,让她不在饱受痛苦。可是——我,不能!为什么人们只顾看,他们怎么这么没人性呢?这便是他们的愚昧!

  还有冯歪嘴子,他是生活中的强者,不合理社会的抗争者。在封建思想意识浓重的小城中,他勇敢地和王大姑娘恋爱。他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他爱着自己的孩子,体贴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死后,他没有绝望,仍然坚强地活着。他身上闪耀着鲁迅先生所赞颂过得战斗的韧性精神。

  《呼兰河传》告示我们:不能愚昧的迷信和自私的心理。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时,我读了这本书觉得它只是在很直接地描述着萧红她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有时还会有些琐碎,而等我再认真地读时,才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跟随萧红的身影,我仿佛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小城--呼兰河。那里的街道是黑色的,那里的人生也是黑色的,整个小城都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

  那里的节日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也是可笑,居然从来没有人要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数下,人们自以为做出了很多的“善事”,其实事实上是极其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十二岁的她本来应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而她却过早地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了,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接受惨不忍睹的`折磨,最终惨死……难道这一切就只是因为她的婆婆的愚昧吗?这其实是整个呼兰河的问题。我想,扼杀了她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和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顺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这就是作者萧红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2-19

呼兰河传读后感05-0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4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读后感 [精选]07-03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28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8-01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21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