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桥》的教学设计

《桥》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0-07-29 19:53:07 教学范文 我要投稿

《桥》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环境描写。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人物刻画。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当洪水来临之时,他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他此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更是村民心目中的靠山;“盯”“揪出”“吼”等动作描写刻画了老支书的威信与担当;最为突出的是老汉下命令时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短短几句话却将当时环境的紧急、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在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语言,刻画出了老支书镇定果敢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短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会关注到;对于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的理解会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注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的信念和舍己为人的伟大品质。

  2.关注环境描写,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一篇小说《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微型小说,(师板书:微型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放声朗读课文。(生自由读)

  二、交流预习,检测字词

  1.学生交流

  2.重点强调字音:“势不可当”“蹿上来”(“势不可挡”与“势不可挡”意思相近,但读音不同,“当”的读音不要读错;“蹿”读第一声。)

  3.指导书写:“呻吟”“祭奠”。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养成习惯。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了生字词,再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和促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支书,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预设:组织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被洪水吞没。

  2.根据我们梳理出来的情节,再加上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预设:黎明时,洪水肆虐,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他揪出儿子,等村民过桥后又推儿子过桥,结果父子俩都被洪水冲走了。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并借助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概括中习得方法,为下一步深入研读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四、品味言行,解读人物形象

  (一)畅谈印象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预设: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勇敢……

  2.在作者的眼中,老支书像什么?(像一座山)

  (二)自读感悟

  为什么他像一座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三)学生汇报交流

  1.句子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仔细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三个感叹号,感受到老支书着急的心情,指导朗读。

  语言特别简练,因为当时情况特别紧急,只能简短地发布命令。

  (2)这三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

  预设:不可以,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话告诉大家怎么做,第三句话提出要求,他们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换。

  (3)指导朗读,读出坚定有力的情绪。

  (4)教师小结: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老支书判断准确,思路清晰,命令简洁,这才是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老共产党员啊!(板书:沉稳如山)

  2.句子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这一揪对于小伙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预设:将站在最后,很有可能无法逃生。

  (2)这一吼你看到了老支书怎样的态度?

  预设:没有犹豫,非常果断。

  (3)这一揪一吼让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

  预设: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公正如山。(板书:公正如山)

  (4)指导朗读。

  3.句子三: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一吼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爱如山、父子情深)(板书:父爱如山)

  (2)他们是什么情况下推让的?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3)指导朗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动作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尽管深深地爱着儿子,但在紧要关头却公正无私的老支书形象,这形象不正是如山一般高大吗?

  (四)关注题目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读到这里,你觉得这个桥指的是什么?

  预设:表面是指的是村民逃生的木桥,更是指老支书为村民们搭建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借助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的言行,深入感知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特定环境下特定的语言,初步感受小说“源于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聚焦环境描写

  (一)回顾情节和人物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老支书面对肆虐的洪水,做了哪些事情?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情节:组织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被洪水吞没。

  人物形象:沉稳如山,公正如山,父爱如山。

  (二)聚焦环境描写

  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抓住老支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感受到了老支书如山一般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之一。但是人物的言行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这节课,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看看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回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研读环境描写做好铺垫。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一)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二)订正批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研读句子,选择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句,说说你的感受

  1.句子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像泼。像倒。”这两个简短的句子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写出了雨下得很大很大的样子。

  (2)为什么用两句话?

  预设:短促的语气传递紧张的情绪,渲染出当时危急的氛围。

  (3)指导朗读。

  2.句子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咆哮一般指什么?

  预设:人暴怒喊叫。

  (2)这里什么在咆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3)把山洪的这种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句子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这舞给你的感觉?

  预设:洪水在跳舞,这舞让人感到可怕。

  (2)是啊,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这是死亡之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当时可怕的场面,读出感觉来。

  4.句子四: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1)联系起来读这三句话,发现了什么?

  预设:写出了洪水的变化,洪水越来越大。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变化和可怕,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洪水的可怕。

  5.整体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再次感受当时危急的境况。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词?

  预设:凶猛、狂、可怕等。

  (2)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是啊,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是魔鬼啊!通过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吧!

  6.小结: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着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抓词、抓句、抓修辞、抓表达,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笔下洪水的可怕,从而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渲染、烘托作用。

  (四)比较阅读,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1.如果把环境描写都删去,好不好?(出示删除环境描写后的文章)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这特定的环境之下,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深刻感受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

  三、关注小说结尾,体会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一)交流“意外”

  1.出示结尾,指名读书。

  2.当你第一次读课文时,哪一句话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预设:最后一句,老支书和年轻人居然是父子。

  3.比较阅读。

  (1)感受设置悬念的表达特色。

  ①课文一开始就表明他们的父子关系可以吗?与结尾揭示关系有什么不同?

  预设:结尾揭示关系,更能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②小结: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简短的文字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2)感知短句子的表达特色。

  ①出示两个不同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②仔细读读这两个语段,你有什么发现?

  ③两个语段,字数相同,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读起来停顿不一样,节奏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④小结:短句短段,段与段之间把语言的节奏拉得更长、更慢,能更好地表达缓慢、忧伤的情绪,体现老太太内心巨大的悲痛。

  ⑤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现在你明白这篇微型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吗?

  预设:情节有悬念,人物形象感人,环境描写,短句描写独特。

  2.推荐阅读:

  (1)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感受结尾的不同寻常。

  (2)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感受短句短段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逐层比较,使学生充分感受设置悬疑的表达特点,感受短句短段形成的强烈情感冲击,再次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通过前后对照阅读、比较阅读、推荐阅读等方式,学生初步领略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桥

  沉稳如山

  公正如山

  父爱如山

【《桥》的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桥》教学设计范文

2.家乡的桥教学设计

3.《桥之思》教学设计

4.《桥之美》教学设计

5.《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

6.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

7.《春》的教学设计范文

8.《手指》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