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18:35: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第二课《降落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伞面,绳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胶、剪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如果一个鸡蛋直接从三楼掉下来,鸡蛋会怎样?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不坏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3、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动手实践。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2、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3、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比一比,从同样的高度下降,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

  三、观察与实验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2:谈话: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3、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四、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师生小结: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降落伞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伞面的大小

  伞绳的长短

  重物的轻重

  反思: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制作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制作和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许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还呈现的一个孩子的特点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比较慢,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以后的课中教师指导和调整孩子们的记录,使观察更有效。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第四单元的最后第二节,是本单元前三课的深化,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很重要。根据学生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在学生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基础上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常见形态及产生的环境条件。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最后,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数据,确定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培养证据意识。

  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展示图片、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我的引导和观看资料帮助学生回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所学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每种形态又分为哪些。为进一步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和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为了更好地突破: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能力,用“水的三态变化”的原理做出解释这一教学重点,并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使他们对三态变化又更深的`认知。

  我在本课导入阶段出示了一组图片,展现了水的三种状态,学生直观的看到了水固态、液态、气态,克服了环境温度的限制。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模式,为下一阶段的深入打下基础。学生分析水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知道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地球上的水》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是在前面认识了解“水的各种性质”之后,来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现状。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优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感受到水体的美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而且通过课件,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并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上水资源虽丰富但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利用课件、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在教学中以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动手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内化。

  不足:

  1、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净化水的实验,比较简单,可以尝试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节约用水的措施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谈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业、农业方面没有涉及。如果涉及,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一、 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二、 强化技能体现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空气的存在》本身承载着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能够证明空气存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今天在班上课。主要包括以下教学环节:认识各种温度计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让学生认识到不规范的操作会引起的测量结果的误差。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考虑到安全,我只安排测量前三种水温。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学生的猜测为:冷水:5——6摄氏度;温水:30摄氏度左右;烫手的热水50——60摄氏度左右。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从孩子的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认真与严谨。在汇报测量数据是,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

  例如:冷水的温度(共八组,四组为17摄氏度,四组为16摄氏度,测试16摄氏度的小组均靠窗)温水的温度:(四组测量为33摄氏度,两组为34摄氏度,一组为31摄氏度)

  烫手的热水(四组为48摄氏度,两组为47摄氏度,一组为51摄氏度)。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

  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在预想之中,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的表现让我觉得课前我花那么多时间准备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我今天的温水温度调高了),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材料》中的起始课。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不管是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当我叫他们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时,他们很顺利地说了出来。

  在学生观察到物体后,我再和他们一起来讨论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对材料这个知识的前概念是多少?对于他们的老的任课教师来说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但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可能就只能找些学生进行询问来了解了。其实材料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在上课的时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去说哪些可能是材料,这样有可能到这节课结束学生对什么是材料还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开始不是直接抛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种由单一的常见的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原来这就是材料,然后再引出材料的概念,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采用的就是先认识几种单一材料的物体,再来引出材料的概念,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寻找共同特征”是科学课主要的课型之一,关于这类课型怎么教,一直是广大科学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这类课型究竟怎么教?也一直困扰着我,最近听了汪老师执教的《兔与猫》一课,感受颇深,从而也引发了我对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反思。

  《兔与猫》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特点、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归纳,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哺育动物。《兔与猫》一课属于典型的“寻找共同特征”课型,汪老师在教学《兔与猫》时,先后进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兔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再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猫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猫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育动物的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

  第二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分组观察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并填写观察记录表,再以组交流观察结果,形成共识。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特点,归纳兔和猫的共同特征,揭示哺育动物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一种模式整过过程十分完整,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也顺利的找到了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看起来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第二种模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甚至有点“乱”,学生在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也没有第一种模式那么顺利,看起来也没有第一堂课那么成功。

  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时,应该怎么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汪老师执教的《兔和猫》两种模式里,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毫无疑问是第二种教学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过程虽然完整,学生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整过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手脚被老师羁绊起来了,学生只有顺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走,这样教学,看起来无可挑剔,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也不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而第二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在自主探究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看起来好像有点“乱”,也没有像第一种教学模式那样十分顺利的寻找到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但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完成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从《兔和猫》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以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位,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在上这节课前,特意到山上去抓了些大蚂蚁,让学生更好的观察。但出乎意外的是:蚂蚁显然并不适应我准备的“家”。过了一天,就死了一大批,到上课的时候总共只剩下8只活的蚂蚁,12个小组都不能分配好,只能用几只死蚂蚁代替(死蚂蚁身体会缩成一块,特别是胸部这块很难观察到)。四人观察一只蚂蚁,即使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学生观察得不到位。在画蚂蚁身体结构时,难点是蚂蚁的六条腿都长在胸部,学生会观察得不够仔细。我指导的还不够到位。或者说学生在观察前的'讨论的并不充分。关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学生应该是有较丰富的前概念,但学生都羞于表达。在通过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习性时,学生看到了表面的关于蚂蚁的信息,却不够深入。这里主要是我挖掘得不够,如蚂蚁是团体动物,在搬运食物时是靠大家团结努力的,本应该以此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课是比较失败的。学生这节课对于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这与上蜗牛时相差是较大的。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刚刚从教科学学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科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学科,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因为科学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学的自然,我认为我能让我的学生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如雨是怎么形成的,在夏天吃冰棍的时候冒出的白气是什么等等,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能想到这和我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相关,我想我们这一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次期末的考试成绩我自认为不是很理想,下面对此次考试的分析如下。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主要有以下题型:我会填空、我会选择、我会判断、我会填空。基本上都是每空2分,分值分布合理,所出题型涵盖了本学期所学内容,但是试题仅注重了第三四单元的考查,一二单元的题目基本上没有,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中,范围广泛,重视基础知识和科学常识的考查。

  二、基本情况

  本年级四个班,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具体情况分析:

  (1)填空题

  本题学生得分率不算太高,第一题我觉得出题的目的肯定是考察学生都是用哪种材料做的,但校服我们这里的学生大都答成了是用布做的,答用纤维做的比较少,文具盒我想正确的答案应当是金属,大多数同学都答成了“铁”,其实这也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文具盒是用什么做的存在争议的,因为学生的试卷上有的写是用“布”做的,还有写塑料的,确实学生的文具盒也有用布或者塑料做的。第二小题每个班将近有少一半的学生失分,这本属于历史知识,虽没有在课本中出现,其实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扩充,所以有很多学生都答成了“蔡伦”。教师的拓展面不足,通过“我会填空”以后应当重视基础,并做适当的扩充。

  (2)选择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不错,该题出现错误较少,问题大多数出现在第5小题和12小题。第5小题“饮料罐的成型,充分利用了金属铝的()”,正确答案为C,有许多同学都答错了,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金属的五种特性掌握不牢,特别是延展性的理解不到位,延展性是金属五种特性中最难理解、最抽象的性质,不光要给学生做演示实验,还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多做讲解。第12小题是考查实验器材量筒的认识,关于量筒的题填空第4小题和判断第6题都有出现,学生大都选了视线要与(B)水平,此题在于没有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由于我校的实验器材有限,仅是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看看,自然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看来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自身经历很重要。个别学生在第四小题出现错误,属基础知识不扎实。

  (3)判断题

  此题出现问题最多的是第10小题,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错误率大约在50%,此题考察的是资料库中的内容,资料库里的内容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只是让学生看了看,资料库里的内容确实应当得到重视,增进学生的科学视野。

  (4)我会举例

  第二题和第三题非常简单,错误很少,第一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学生的思维空间,虽说是对材料的考察,但学生往往不能完整答出五种,有些同学写“墙、纸、稻草等等”,这些到底算不算建筑材料呢?建筑材料的范围很大,所以我们在看这题是对于学生的答案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加强直观教学。

  科学课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力求知识点科学准确,并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优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强方法指导。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策略。

  经过这次考试,通过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扬长避短,严格要求学生,争取在下学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弹簧里的学问》这一课,开门见山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弹簧里有啥学问啊?”“弹簧里的学问干什么用啊?”“怎么才能知道弹簧里的学问啊?”学生的这三个问题非常好,于是我马上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思路。

  接下来孩子们玩弹簧,我的要求是“要用心玩,边玩边体会,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二小组开始说感受的时候,说的是弹簧的区别,形状等等。我没做评价。接着三、四、五组汇报。有两个小组说到“吃力”和“费劲”,还有一个小组说到“弹簧和我对着干,力量越大拉的.越长。”这个时候我发现第一组的汇报员迫不及待地举手,她的回答非常好,她说在玩弹簧的时候有了力。我接着问她:“刚才汇报的时候怎么没说,现在怎么想起来了?”她说;“是因为听了第五组的汇报想起来的。一个同学说用力越大拉的越长,我就想起来了。”“你真的很棒!善于从别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说明你刚才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了,为她鼓掌!”我带头给她鼓掌。这时候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她,她非常得意地闪了闪大眼睛。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说了很多。比如、沙发、席梦思、自行车垫子、起跳杆、弹弓等等。

  其实上课不是很难,当我们理解了教材内容,只要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学定教,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课堂一定会精彩 。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倾听声音》这节课我上完了,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比,觉得学生几乎达到了自己设想的结果。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三年级的学生互动得很好,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声音这部分的积极性。因为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在不断地寻找声音并积极回答,感受体会到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美妙。同样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听录音回答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反复听了三遍,浪费了课上的时间也没达到很好的效果。二、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这方面需要我注意引导,如果课堂气氛太活跃的话就是混乱了,学生就会学不好知识。三、课上时间我没有把握很好,以致最后下课了过了一会才讲完,时间很紧张。我课上的声音很洪亮,但不会以抑扬顿挫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嗓子也很累,这方面我需要及时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认真学好科学知识。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科学这门课,学好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孩子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孩子们忘是没有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带贪玩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