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0-09-30 00:02: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1、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这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忙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潜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这天的户外活动资料,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过程,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由于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变化,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叙述、书写、感知、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态度,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兴趣,一是给予学生发现、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予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索交流、纠正、学习。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整节课下来有遗憾也有收获,预设让课堂有序,生成让课堂精彩。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未来还需潜心学习、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由于孩子们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的需要,让孩子们学习了小蝌蚪与小动物的对话。根据故事内容,共同讨论出四句对话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妈妈吗?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妈妈XXX(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近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平时多读书学习,在磨练中成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孩子们比较熟悉,旋律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大班时就已经学过,所以很多孩子都会唱了,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3.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4.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5.《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找骆驼》教学反思

8.《找规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