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不可计数’的读音”教学反思

“‘不可计数’的读音”教学反思

时间:2020-10-11 17:49: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不可计数’的读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可计数’的读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可计数’的读音”教学反思

  我们刚刚考过的四年级的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在试卷的第一题中就出现了一道“用‘对号’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读音”的题目。想不到,这再普通不过的题目,却引发了语文老师的不同看法。对于这个字的读音原来也曾有过争议,因为原来的教参中没有这个字的读音。现在不同,有了注音,却不曾想争议更激烈了。

  “不可计数”这个词语来自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课,引用了其中的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一句。考题即要求给“不可计数”的“数”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改卷过程中,我提到对于这个词该怎么读,现在好办了,教参中有明确的读音了,同办公室的老师们却有着各自的看法。而他们的不同看法又都有着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请看:

  一位老师说:应该读成“不可计数(shǔ)”,在这里,把“计数”当成由两个动词语素构成的联合词组,“不可计数(shǔ)”的意思是“不可计算,不可数数。”

  另一位老师却说:应该读成“不可计数(shù)”,在这里,把“计数”当成由一个动宾词组,“不可计数(shù)”的意思是“不能计算它的'数量。原来我们也讨论过这个字的读音,就定的是(shù)”。

  我听着老师们的议论,不禁自己也陷入了沉思。如果从字面上来看,这两种理解确实都有些合理的地方。但是作为一次测试,如何解决才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字的正确读法,让他们能在文中自己感悟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虽说这一题才0。5分,但持有两种说法的老师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并且都提出了应该为学生负责,扣分需慎重的观点。

  老师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在这时,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曾执教过《鸟的天堂》一课的公开课过来说话了:“我当时在执教这一课时,曾查找到这一课有关的录象资料,课文的配乐朗诵磁带上对这个词语读成‘不可计数(shǔ)’。”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叫起来了:“应该读‘不可计数(shǔ)’,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特别对这个词注音说明了。”老师们迅速打开了四年级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书的P15页,赫然写着这样一段文字:

  “不可计数”,“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点清、无法计算”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由此看来,读“不可计数(shǔ)”已经成定论了,《教师教学用书》都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但持读成“不可计数(shù)”的老师还是不服气。一位老师说:“录音磁带的读法一定就是正确的吗?为这一课朗读的是播音员,并不是第一线的教师啊,怎么保证这种读法就一定正确?”另一位老师也开口了:“《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应该对这一读音有过研究,但只说了读‘不可计数(shǔ)’的合理性,但读‘不可计数(shù)’合理性是否也考虑了呢?”显然,这两处的理由依据并不是十分充分的,对 “不可计数” 这一词的读法再一次让大家质疑了。

  所有的老师再次沉默了。这风波由我而起,我于是静下心来,再细心研读着课文中的这句话,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有关内容。突然,我猛然注意到课文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中“数目”一词,内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于是,我开口了:“老师们,这里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不可计数(shǔ)’,原句中出现了‘数目’一词,很显然是说‘枝干的数目不可计算,数也数不过来’;如果读成‘不可计数(shù)’,该词中的‘数’与原文中的‘数目’一词语义重复,这个句子就是一个病句了。”老师们连忙又翻开书读起来,频频点头。这下,所有的老师都没有任何的异议了。

  看来我们当老师的,以后还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课文文本,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啊。

  我又静下心来继续批改着测试题。看着老师们各个忙碌的身影,我真心感叹:虽然这只是一个字读音的争论,但却折射出老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对学生无比负责的精神。心中不由赞叹,老师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合格的人民教师。

【“‘不可计数’的读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认识计数单位数级与数位》教学设计范文

2.《学会反思》教学反思

3.《挑山工》的教学反思

4.《蒲公英》的教学反思

5.《长城》的教学反思

6.体育的教学反思

7.反思“英语教学反思”

8.《观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