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7 10:30: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优]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优]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大家一起动手养蝌蚪,爱护蝌蚪。了解蝌蚪怎样变成青蛙。

  2.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能够和动物做朋友。

  二,活动准备

  鱼缸一个,自制捕鱼网,水桶,蝌蚪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昨夜下这么大的雨,好些小生命蹦到走廊上,来我们学校做客啦。这是什么呀,原来是小青蛙呀。他们在找妈妈呀。我们一起来做妈妈,玩个蝌蚪变变变的游戏吧。

  2.老师带领幼儿到小池塘边捞若干蝌蚪回学园,把它们养在鱼缸里。幼儿扮演妈妈的角色,由老师分配,设置自然角,每位幼儿轮流照看小蝌蚪。

  (二)蝌蚪宝宝变变变

  1.每天早晨让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变化。

  从卵——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没有了的过程。

  2.教师小结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让我们的'青蛙宝宝去找妈妈

  1.老师讲解青蛙的功能,他是我们的好朋友,帮助我们吃田里的害虫。

  2.幼儿享受放生的喜悦,教师和幼儿一起把青蛙放生到水里,大家和青蛙说再见。

  3.教师表扬尽心尽责照顾蝌蚪的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 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电话非常感兴趣,经常看到小朋友在玩打电话的游戏,而且在生活中家家都有电话,但是幼儿对电话的种类还不十分了解,因此设计此课。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电话展览会,使幼儿认识更多种类的电话以及电话的用途。

  2、通过制作自己喜欢的未来电话,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善于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更多种类的电话及电话用途。

  难点:能够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未来电话。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电话、电话图片、橡皮泥、卡纸、胶棒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把收集到的电话图片和实物电话摆放出来,布置一个电话展览会。

  2、引导幼儿参观电话展览会,教师详细介绍每钟电话的用法、功能以及使用范围等,同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熟悉的电话的情况。

  3、谈话:(1)说一说在这些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想象一下未来的手机是什么样的?

  4、指导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未来的电话,教者巡视指导。

  5、把幼儿制作的电话展示出来,教师一一给予评价。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目标:通过小实验使幼儿感知水瓶的沉浮与水量的多少有关,并通过记录进行简单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通过小组操作记录,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矿泉水瓶、水杯、烧杯、装满水的容器

  过程:

  一、观察图片

  1、猜猜这是什么?由图片引出船。

  2、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船?

  3、请幼儿观看常见的船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船都是浮在“水面上”的

  提问:水下有船吗?

  引导幼儿说出水下有潜水艇

  二、动动小脑筋

  1、观察潜水艇,提问:

  潜水艇只能在水下航行吗?

  它是怎样浮出水面的'?

  2、观看潜水艇沉浮Flash

  说一说潜水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

  小结: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储水箱,潜艇下沉时就把水箱内装满了水,水的重力带动潜艇沉到水底;潜艇上浮时就把水箱中的水放出去,潜艇就浮到了水面上。

  3、提问:假如矿泉水瓶是一个潜水艇,你能不能让他沉到水底或者浮出水面?

  三、动手试一试

  1、观察记录表 测量水瓶中盛有多少水才能使“潜艇”下沉

  2、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3、分享实验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正处在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认识事物上缺乏对其本质的了解:但是这个时期到幼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动手动脑获取新知识与经验,乐意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探索活动。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还牵动着我们幼儿园所有孩子的心。近日来,孩子们常常谈论着自己从电视中看到的地震信息。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我在建构区听到了几个男孩子的协商,他们在研究要盖一座防地震不倒的`房子。看着孩子那认真的神情,我突然产生灵感,何不开展一次《不倒的房子》的科学建构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

  a 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

  b 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

  四、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

  (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

  (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5、拓展活动。

  观看《自救小常识》的课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玻璃杯倒扣入水而手绢不湿的方法,感知空气存在并占据着空间。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第一次探究材料:小手绢、可封口塑料袋、不封口塑料袋、有盖的盒子、没盖的盒子、有盖的瓶子、没盖的瓶子、塑料包装 纸、皮筋、剪刀、透明胶带、清水一盆、干抹布若干。

  第二次探究材料:玻璃杯人手一只,小手绢、干抹布若干、装满水的水盆每组两个。

  其他材料:可乐瓶、小纸球、透明水盆、彩色乒乓球,玻璃杯。

  2.幼儿经验准备:

  了解水的特性及有关空气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只用小手绢叠成的小老鼠)“小手绢可以折出小朋友喜欢的许多物品,小手绢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手绢不怕水的游戏。

  二、第一次探究活动:使用封闭的、半封闭的材料,探索让小手绢到水里也不会湿的办法,感知和发现“密封”能使小手绢不湿。

  1.熟悉材料,寻找探究的方向: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想想看,怎样做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而手绢不湿。

  2. 幼儿分组尝试,教师交代实验要求:试完一种方法,可以再试一种。但必须用抹布把材料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有谁没有成功的,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第一次递进,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手绢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小朋友明白了用密封的办法能让小手绢不湿。

  三、第二次探究活动,加深难度,解决“用一只玻璃杯让小手绢不湿”的问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1.设置新问题:“只用一只玻璃杯,能不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也不湿呢?幼儿自由尝试。

  2.教师适时提示:“将玻璃杯杯口朝下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提出水面,试试看,杯子里的手绢会怎么样?”

  3.教师指导并请个别幼儿讲述成功的方法: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4.幼儿集中讨论:“刚才我们把手绢严严实实密封起来才不会湿,而玻璃杯口这么大,手绢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思考: (1)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绢还有别的东西吗?(2)这种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吗?(3)在杯口斜着浸入水中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泡泡的?

  5.第二次递进,小结:玻璃杯里装满了空气,是空气把杯子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水流不进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

  四、第三次探究活动,体验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一个彩色乒乓球,一个玻璃杯,一盆水,想想怎样能使乒乓球“沉”到水底呢?一个小纸球、一个可乐瓶,想想不用手扔,不用脚踢,怎样让纸球飞上天?

  2. 第三次递进,小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而且空气是要占据空间的。

  五、拓展延伸:

  空气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要多动手、多思考,努力去发现它们。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2

【荐】科学活动教案03-27

【精】科学活动教案03-27

科学活动教案【荐】03-25

科学活动教案【精】03-25

科学活动教案【热】03-26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3-26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