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0 13:59:09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案8篇(精品)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数学教案8篇(精品)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时间。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形时钟一个,没有指针的'纸制大钟面一个,1—12整点电子钟卡片。

  2、学具准备:实物钟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游戏:钟之歌。幼儿和教师一起跟随音乐唱“钟之歌”,边唱歌边做动作。唱完后教师提示:“这是一首谜语歌,请大家猜猜谜底是什么?”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刚才小朋友们猜的谜底是钟,我们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时钟。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时钟朋友。

  1、教师出示圆形时钟,请幼儿观察钟面,了解钟的表面结构。

  2、通过拨钟,认识分针和时针。

  教师慢慢拨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3、通过拨钟,人是整点钟。

  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调节钟背面的调时钮,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个小时。

  4、自由拨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实物钟面,请幼儿轮流拨钟,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个数字。

  教师小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钟。出示写有整点钟的电子钟卡片,与幼儿一起拨整点中。边拨边与幼儿一起说:“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面重合(即12点整)。

  三、分组活动。

  教师:时钟想和小朋友分组玩游戏。

  第一组:游戏“时间超人”,一名幼儿站在大钟前,背对着大家。另一名幼儿报时“X点整”。听到报时后,大钟前的幼儿就用手臂来摆出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游戏可反复进行。

  第二组:按要求拨钟。两名幼儿一组,一幼儿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幼儿用学具播出相应的时间。

  第三组:时间时间对对碰。做《操作册》第六册第七页的活动“剪一剪、贴一贴”。

  四、游戏活动。

  教师:老狼也学会了认识时间,我们去考考它。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手拿1—12点钟的电子钟面卡片12张,走到前面扮演老狼。幼儿跟在“老狼”的后面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举起1点钟的卡片边回答:“1点钟”。幼儿继续问老狼,当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其他幼儿必须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最后一个回到座位上的幼儿就被“老狼”吃掉,游戏反复进行。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引导幼儿将操作材料收拾好。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掌握1到10的顺数和倒数的顺序,知道顺数时逐一增加,倒数时逐一减少。

  2.能快速按照正逆的顺序进行接数。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建议

  1.玩游戏开火车,复习五以内的顺数和倒数。

  2.创设情景,小狗过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顺数与倒数的规律:是数十数字,一个比一个大,倒数十数字一个比一个小。

  观察桥的特点,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上桥和下桥时分别走了几级台阶?数字有什么变化?

  小狗上桥时是从一数到五,数字一个比一个大,这叫顺数。下桥时是从五数到一数字,一个比一个小,这叫倒数。

  3.玩游戏练习,接着数。

  小狗拿到气球,可是她的气球飘到了城堡里。他来到城堡前。

  你们看城堡前有几级台阶?他是按照什么顺序走过去的?

  城堡的门开了,里面有好多扇门。城堡的主人告诉他,他的气球,藏在其中一个门里,让他按照顺序来找一找。

  4接着游戏,通过练习巩固10以内的顺数和倒数。

  小狗拿到气球要回家了,在路上路遇到了很多障碍。我们来帮一帮他看怎样才能越过这些障碍物。

  (引导幼儿按顺序进行数数)

  活动反思

  《数高楼》是一首叙事性歌曲,歌词富有情境性,描述了我教小弟弟数高楼的有趣情景。歌曲本身特点鲜明,表现为歌词简单,多重复,富有动作性。歌曲有唱和念白两部分,歌曲中蕴含的象声词“哩哩哩、恰恰恰”节奏鲜明、跳跃,变化丰富,增添了歌曲演唱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一层楼、二层楼……层层叠叠是高楼) ,的念白节奏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整首歌曲说唱结合极富感染力,激发了幼儿的演唱兴趣,并为幼儿创编适宜的动作表现“哩哩哩、恰恰恰”、两人合作用手势表现“搭高楼”以及开展快速反应游戏提供了创造和表现的空间。更是吸引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歌词中有个别词组句子幼儿不太容易理解,如:“白云来回走”“全在云里头”“答数没法求”,为此在学唱歌曲时,我采用了图片法,使幼儿很容易的记住歌词;采用节奏卡,使幼儿更轻松地掌握节奏;采用手势法,使幼儿能分清唱“哟”。因为有几句后面加了个 “哟”字,小朋友初步会唱的时候,每句后面都加了个“哟”字,我通过语言提醒幼儿好几次,都没有效果,当时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要是唱的时间长了,就更难改过来了,所以我必须马上纠正过来。我想用语言不行,就用手势提醒法试试看,我和小朋友说好了,唱过去这一句后面有“哟”字的时候,我就提前用手臂交叉在胸前,要是没有,我就不做动作。一试之后,效果真不错,就这样在多次用手势的提醒下,幼儿终于正确的演唱歌曲了。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整个活动我注重强调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通过团体的情感互动,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

  小百科:高楼即高层建筑,按传统来说,一般9层以上,带电梯的楼宇即可以被称为高楼。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让幼儿初步体验并能区分平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1个,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木1块。

  学具幼儿人手一个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特征。

  “你们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请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让球离开桌面,你发现了什么?”

  (4)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样子的?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你见过的东西中有哪些象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积木。

  “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片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象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请小朋友在盒子里找一找,哪些积木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圆柱体变成一个。”

  (4)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你找到的圆柱体能不能变成一个长的圆柱体?为什么?”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变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你见过的东西中还有哪些象圆柱体?”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球体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圆柱体是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相同大小的圆柱体可以接成一个长圆柱体。”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1)感知许多物体(或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理解二等分的含义;(2)尝试运用等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3)喜欢等分物体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重点:学习二等分并能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难点: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会玩“切西瓜”的游戏;幼儿使用过刀具,能安全使用刀具。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各一。2、学具准备: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人手一份;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边三角形纸片人手一份;剪刀、小刀、小碟子、笔若干;豆腐干、萝卜片若干;海带丝、面条若干;红枣、花生仁若干;“分数圆片与数字连线”的作业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游戏“切西瓜”,初步感知二等分(7分钟以内)

  1、引题:“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客人老师吃西瓜,好不好?”

  2、玩法:幼儿站成圆圈,手牵手。教师扮演切西瓜的人,从圆圈的正中间穿过,一边走一边说:“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一切俩。”走到一对幼儿面前,教师用手当刀,轻轻切开幼儿牵着的手。然后教师一边沿圈走,一边挨个摸幼儿的头。当摸到一半的时候,教师说:“我把这一半西瓜送给客人老师吃。”被摸了头的幼儿蹲下。

  3、游戏反复进行2-3次。

  二、集体活动——学习二等分,理解二等分的含义(15分钟左右)

  1、感知二等分

  (1)教师出示教具“红、绿圆片”,把两个圆片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并得出结论“两个圆片一样大”。

  (2)教师将红色圆片沿中线分开,并与幼儿一起比较分成的两份的大小。得出结论:一个圆片可以分成同样大的两个部分,这种方法叫做二等分。”

  (3)幼儿操作学具“红、绿圆片”感知二等分,将其中一个圆片进行二等分。

  2、了解整体大于部分

  (1)请幼儿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红色圆片和绿色圆片进行比较,区别大小。告诉幼儿没有分的绿色圆片是整体,等分后的每一份红色圆片是部分。

  (2)小结:整体比等分后的每一份大,反过来,等分后的每一份比整体小,而且正好是原来那一份的一半,我们把这一半叫做整体的二分之一。(教师出示二分之一的数卡)

  3、图形二等分

  (1)提要求:请小朋友想办法把这些图形二等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二等分。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可以相互轻声讨论。

  (3)请幼儿将二等分后的图形贴在展示板上。

  (4)和幼儿一起检查、反馈幼儿操作结果。

  4、生活中等分的.运用

  师:“除了这些图形能等分外,平时我们生活中用过等分吗?”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三、分组活动——运用二等分,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3分钟左右)

  1、提出分食物的要求。

  师:“为了招待客人老师,今天食堂里准备了好多菜,请大家帮忙把食物二等分,可以尝试用不同方法二等分,分好后放在各组的盘子里,并在盘子边沿贴上自己的学号,送到‘厨房’让厨师检查一下是否合格。”每个小朋友每样食物都要分过去,而且每种食物都只分一次。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操作活动。

  第一组:切豆腐干、萝卜片,进一步感知物体的二等分现象。

  第二组:把海带、面条剪成一样长的2段,感受长度的二等分。

  第三组:把红枣、花生仁分成数量一样多的两份,感受数量的二等分。

  3、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找找家里的什么东西是二等分的,什么东西可以二等分,并动手尝试一下。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掌握物体的递增或递减排列规律。

  2、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

  3、初步培养观察、推理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串珠若干、各色圆珠若干。

  活动过程:

  1、链接已有经验。

  (教师身带一根有规律的项链)师:我脖子上带了一根有规律的项链,你们找找这根项链有什么规律呢?幼儿说出规律,如灰、红、灰、红。

  (出示黑板)师:我这里还有一条有规律的'项链,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

  请你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地方是有规律的呢?

  师:你们想不想穿一条有规律的项链呢?请你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穿一根项链。

  2、幼儿自主探索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列规律。

  (1)师介绍材料,提探索要求:

  教师介绍材料。

  穿项链的时候要保持安静,玩好之后,把小椅子转过来坐坐好。

  (2)幼儿分组探索递增、递减的规律。(提供三组不同材料)

  教师介绍递增、递减的规律。

  3、讨论交流探索结果,学习递增、递减规律。

  (1)引导发现递增递减规律

  “红 黄黄 绿绿绿”里隐藏了三个数字,猜猜是哪三个?(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写出数字123)“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律再读一读。”幼儿集体把正确规律读出来:红黄黄 绿绿绿、、、、、、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三个数字,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几?

  小结:像这种一个比一个增多的,就是递增。

  这跟项链是按递增规律排列的。

  那“绿绿绿 黄黄 红”里也隐藏了哪三个数字呢?(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写出数字321),集体按规律读数字。这次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少几?

  小结:像这种一个比一个减少的,就是递减规律。

  尝试通过提供的层次性材料,自主学习和运用递增、递减规律。

  4、评价幼儿操作情况,学习自查、互查方式。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目标:

  1. 感受、了解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 在操作中学习观察、比较与合作,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准备:

  1. 大正方体一个(骰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2. 正方形纸与正方体积木各面大小相同(每人一份)、笔

  3. 各种正方体、财付通的废旧纸盒、玩具、积木、大筐等

  4. 课件、实物投影仪

  过程:

  一、认识 正方体

  出示正方形纸片

  1. 你认识它吗?他是什么形状?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一样长的四条边,一样大的四个角)

  2. 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它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四个角是一样大的?

  3. 幼儿操作、交流。教师(上下折、左右折、斜折说明边一样长,或用笔量一下)

  出示正方体

  1. 你认识它吗?它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征?

  2. 幼儿操作探究正方体。请幼儿在正方体每个面都贴上正方形的纸并编号。

  3. 交流、验证“你发现了什么?你用了几张纸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怎样?”

  二、寻找正方体

  1. 在的材料中,寻找正方体

  2. 检查验证

  3. 出示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

  提问:它是正方体吗?为什么?(课件验证、)

  4. 继续对的材料进行分类。

  三、拼搭正方体

  1. 小组合作品出大正方体

  2. 交流、验证

  3. 再次小组合作品出更大的正方体。

  4. 交流、验证

  四、延伸、拓展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数量等分,能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物体的不同组合方法。

  2.乐意接受挑战,体验解决难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蓝、黄糖果若干装在盒子里

  2.题板人手1块,大板4块

  3.课件、小铃

  活动过程:

  一、灰太郎的.第一道难题:巩固8的组成

  “喜羊羊,我要买8颗红糖,8颗红糖分给我的老婆红太郎和儿子小灰灰吃,可以怎么分呢?嘿嘿嘿,分不出来,我就要吃你们羊村的一头羊!”

  二、第二道难题:尝试8颗糖平均分给朋友吃

  “喜羊羊,这次我还是要买8颗红糖。8颗红糖分给我的朋友吃,每个朋友要吃得一样多,可以请几个朋友吃呢?你若想不出来,我要吃掉你们羊村的两头羊”。

  幼儿操作,分享操作结果

  三、第三道难题:尝试颗糖8颗红塘,4颗蓝糖,平均分给朋友吃

  “喜羊羊,这次我要买8颗红塘,4颗蓝糖,分给我的朋友吃,每个朋友吃得数量、颜色都要一样多,可以给几个朋友吃呀?你若想不出来,我就要吃掉你们羊村的三头羊。”

  幼儿操作分享操作结果

  四、第四道难题,尝试颗糖8颗红塘,4颗蓝糖,2颗黄糖平均分给朋友吃

  “喜羊羊,这次我要买1篮子糖。篮子里的每种糖都要分给我的朋友,朋友吃得数量、颜色都要一样多,可以给几个朋友吃呀?你若想不出来,把你们赶出青青草园,哈哈哈哈”。

  幼儿操作,分享操作结果

  五、红太郎留给灰太狼的难题

  灰太郎回去后,红太狼会怎么对付他呢?我们一看,瞧!(播放课件:灰太狼灰溜溜的回到了城堡,看见他老婆红太郎气呼呼的等在门口说“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连只羊都没抓回来,还花了我这么多钱。我也来出道题目:我要买8颗红糖、4颗蓝糖、4颗黄糖、8颗绿糖……”)

  你们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那我们赶紧把桌上的东西带回教室再来试一试。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10-23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6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7-28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01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03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03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30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8-06

大班数学教案【荐】07-25

实用的大班数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