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4 12:02:42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合集]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词语,感受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3.会读会背26个大小写字母,并能正确排序。4.会读会写不同韵母的生字,对不同结构的生字会分类。

  5.收集描写春天的语句,感受春天的美景。

  6.会读拼音儿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正确认读9个词语。2.熟练地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会正确排序。

  3.熟练朗读日积月累中的四字词语,及本单元拼音韵文。

  4.学会讲故事时,态度落落大方,故事情节连贯。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古诗、歌曲等。(学生)

  3.看有关老鼠和猫的动画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把三组词读熟。

  3.全班齐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巩固生字,并口头组词,选择词说句。

  二、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记一记

  1.多媒体课件出示26个大小写字母,师范读。2.师教读。

  3.各种形式读,直到背熟。

  4.指名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检查排序。

  (二)读一读,写一写

  1.师黑板出示生字“见”“万”等8个生字卡,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说说每个字韵母的不同。

  4.接韵母分类,指名上台书写,其余学生完成书上田字格书写,全班交流评价。

  (三)读一读(拼音韵文)

  1.自由读读拼音韵文,圈出不会读的生字的读音。

  2.学生小组内互读,互相正音,互评。

  3.指名读,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4.师多媒体出示难读生字,生词的读音,范读。

  5.全班齐读,提醒学生不能唱读。

  6.理解韵文大意;知道春天到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祖国南方、中部、北方等地在春天却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在课件展示中,了解韵文大意,了解祖国的大和广,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7.配乐齐读韵文,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再次涌起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去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口语交际)

  一、日积月累

  (一)歌唱春天

  1.播放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歌曲。

  2.唱一唱你会唱的春天的歌曲。(小组唱、齐唱、单独唱)

  3.比赛背诵学过或课外自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文。

  (二)我看到的春天

  1.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词语。

  2.指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3.四人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4.派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三)我要描写春天

  1.多媒体展示日积月累中描写春天的词语。2.学生自由读并圈出生字。3.指名读难点字,全班正音。

  4.指名读四字词语,不会读的同学请其他同学帮忙。

  5.师讲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让同学们边听边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画面。

  6.用各种形式诵读词语。

  7.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师生共同评价。

  (四)我画的春天

  1.自由画春天。

  2.小组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3.评一评谁画得好,讲得好。

  4.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二、口语交际:老鼠嫁女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老鼠嫁女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故事中老鼠和猫各自的形象特点。

  (1)观察老鼠爸爸和妈妈的形象。(指导语:老鼠爸爸和妈妈想把女儿嫁给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什么叫厉害?你们觉得谁最厉害?)

  (2)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观察图上各种事物的形象,讨论了解各形象的特点。(指导语:老鼠的爸爸妈妈觉得谁最厉害为什么?)

  2.再次观看课件欣赏故事,了解故事中各人物的关系,理解故事内容。

  (1)完整欣赏课件,倾听故事。

  (2)老鼠爸爸找了谁?它是最厉害的吗?为什么?

  (3)小组内互讲故事,并推选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3.生上台讲故事。

  全班评价:故事是否完整,讲解人声音是否洪亮。

  4.角色表演故事,体验故事的完整性和幽默感。

  (二)布置作业

  把《老鼠嫁女》回家讲给家长听。

  板书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出示课件)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二、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课件出示)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课件出示)

  2、齐读、共想(课件出示)

  3、总结(课件出示)

  4、赏析从语言、写法、修辞等角度谈谈(课件出示)

  5、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课件出示)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课件出示)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2、读与写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窿、炽、罩、碳、焚、轴、陨、妥、渺”,会写“罩、氧、碳、混、批、跌、维、抹”。查字典理解体会四组近义词的区别:维持----维护、渺小----微小、炙热----炽热、充斥——充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的特点,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之处,从而激发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2、理解文章结尾宇航员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今天老师就带来几张地球母亲的照片,就让我们一睹地球母亲的容颜吧!(播放地球的图片)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母亲,看到它你想说点什么吗?(谈地球给自己的印象及自己对地球的了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地球,你最想用哪个词?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可爱的地球吧。(板书:可爱的地球)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你想对自己提点什么要求呢?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课件出示课语

  用的什么好方法?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3、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对于课文你还了解到些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各抒已见,感悟可爱

  1、带着遇到的问题再来读读课文吧,再读课文之前先看看预习提示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读阅读提示,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

  提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地球的“可爱”的?

  课文最后用“微小、美丽而脆弱”来形容地球。这是什么意思?

  3、带问题自学课文。

  4汇报学习情况:

  a: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地球的“可爱”的?

  (地球有美妙的大气层、地球有斜轴、地球自转一周是二十四小时、地球的引力、地球上的气候、运转不停)

  b你喜欢地球吗?喜欢它的哪些方面?把自己喜欢的地球的特点介绍,或是读相应的段落。

  c地球母亲无私的养育我们,他曾经是那样美丽壮观,那样和蔼可亲。但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母亲却不断的发出悲惨的哭泣。

  播放(地球被污染的图片)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d:因此宇航员目睹了地球母亲的容颜之后,不禁发出感慨“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你是怎么理解宇航员的这句话的?

  (相对于太空来说地球很小很小,很美丽,而且是那么容易被伤害,需要我们人类共同维护、倍加珍惜。)

  二、升华情感

  1、带着对地球母亲深深的热爱之情,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如果让你说一句话来号召大家共同保护地球母亲,你会怎么说?(设计广告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

  2、课堂

  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近几年,世界各国都重视环保,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制定了各种环保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可爱的地球!

  三、作业:

  1、完成对广告语的设计。

  2、办一期“可爱的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18、可爱的地球

  微小美丽脆弱

  妥善保护倍加珍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第 一 单 元

  1、北京的春节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腊八粥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1 .学会本课3 个生字。

  2. 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了解课文内容。

  3.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 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 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疑问引入

  1 .板书" 文言文" 和课题" 学弈", 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 观察课文插图,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

  ( 一) 根据注释, 疏通全文。

  1. 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 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

  (二) 引读课文, 加深理解。

  引读设计内容:

  (1) 弈秋是谁?

  (2) 让弈秋干什么?

  (3) 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 相机板书: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4) 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 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体会文章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教案点评

  《学弈》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简单地介绍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1)理解标题“勇气”的含义;(2)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要求:(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学习法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自由、捍卫自己的信仰的献身精神。

  (2)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生观。

  (二)教学思路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的《勇气》选择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天,平静地叙说了不平静的情节,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一一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讨论领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勇气的名言或诗词;

  (3)收集阅读描写勇气的文章或故事。

  2、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听说过叫良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为了保护部队主力,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五名八路军战士勇敢地把敌人引向悬崖,最后纵身跳下。同样是在战争中,《勇气》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两种不凡的'勇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呢?

  3、背景资料,进入情境。

  播放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以美国伞兵的口吻复述课文。

  5、讨论领悟,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思考他们为什么能表现这样的勇气。

  (3)小结: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6、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1)中外各领域名人实例。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3)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7、结束。

  点明反战和崇尚和平的主题。祝愿大家勇气无限。

  8、作业。

  写一篇《勇气》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夏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想像作者在夏日中午逃避午睡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世界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夏日的午后你们曾经到大自然中去吗?去观察过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全班交流)

  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

  3.同学们,当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你眼前出现。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在作者描写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把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三.理清文章条理。

  1.同学们,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生动、可爱,让我们印象深刻。同学们,夏日的午后,人们往往容易困倦,可是作者呢?他对于午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请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生反馈:“从小,我就逃避午睡。”

  3.作者逃避午睡,相关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想一想,这种感受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所产生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14)“我”逃避午睡,享受那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的精彩。

  第二部分(15-17)成年后,“我”仍逃避午睡,牵挂窗外的自然。

  第三部分(18)逃避午睡,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过渡:罗兰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赏来心情舒畅。让我们走入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作者在午后的快乐生活吧!

  四.指名读文章1—3段:

  1.儿时的作者是怎样逃避午睡,跑到园子去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文章的1——3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生反馈:

  重点句子的赏析:

  “母亲总是逼着我午睡,而我,却常常在母亲睡着以后,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迈过那一尺高的门槛,经过开着荷花的院子,打开通往后花园的小门,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

  A勾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B注意作者描写的动作的叠词的运用,再现作者逃避午睡时的动作及神态。

  (悄悄爬,轻轻迈,经过,打开,享受)

  C指导朗读。

  D第三段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是下文的总起)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很好!儿时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当他悄悄地走到院子里,享受到怎样的快乐?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他到底获得了哪些快乐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抓住情趣,赏析画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1自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呢?从作者的文字背后你读到了怎样的情趣?快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一下。

  2.学生反馈:(在此部分的反馈时,教师要把握住训练的重点,详讲“野花图”“戏蚁图”和“菜园趣”,而对于其它的画面则通过以读带想的方式略处理。)

  A“野花图“片断精读: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树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引导: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如果用我们的鼻子去闻……如果用我们的耳朵去听……)

  ②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优美的文字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③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读书的能力又上了一层。请大家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和拟人的句子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④如果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有滋有味的朗读表现出来,读书的能力更上了一层。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B“戏蚁图”片断精读:

  “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沉着、迅速而有规律。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小草把它轻轻地拨回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工作,耽误了它完成任务。”

  ①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我”观看地上的蚂蚁。)

  ②根据上个片断的学习方法,想像地上一群蚂蚁的忙碌和“我”与之亲近的情景。

  ③读出作者看蚂蚁时的那种专注和逗蚂蚁的乐趣。

  C“菜园趣“片断精读:

  “花园的左边是菜园,种着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得

  越来越肥胖的茄子。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①你读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卷?

  ②你爱这宁静的菜园吗?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③作者呢?他爱吗?那个词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板书:享受)

  ④让我一起享受宁静的夏午吧!全班齐读。

  3.重点朗读,体会情感。

  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出示句子:“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生命快乐的花园。”

  ①联系上文理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②用相近的词语来替换“总是”、“从不厌倦”,说说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联系前文“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④读句子,读出童年的“我”对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三、品读文章15——18自然段,感受作者成年后对午睡的态度。

  1.成年后的作者仍不放弃对午后风光的享受。此时的作者又是看到怎样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15段。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作者在大自然中的美妙感受)能读出来吗?

  3.是啊,在这样的午后,作者在享受着这样美丽的景致,难怪他会说出这样的句子:(出示句子:“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①读句子,说说这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哪个字?(醒)

  ②说说喜欢的理由。

  ③你们对这三个“醒”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快乐的画面,那么“我也醒着”又是什么意思呢?

  ④“我也醒着”,这个“醒”的意思是说作者不仅“人”醒着,他的“心”也醒着。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醒”字,在罗兰的笔下竟然运用得这么神奇,把她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真切,多么让人赞叹!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充满夏日诗意的句子。

  4.有感情的自由读最后三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作者和大自然都睁大眼睛,共享这美妙时刻。他们似乎心灵相通,他们彼此欣赏。)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吧。齐读最后一段。指名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四.全文小结:

  夏日午后,也许会让你感到疲倦,可是作者却在这午后感受到了别样的美丽。真好。我想,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你也会享受到生命的美丽!

  五.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的优美文字,积累几个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夏午》的原文,你对罗兰写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感悟。

  板书设计:

  3 夏午

  小时候  逃避午睡 享受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

  成年以后 逃避午睡 牵挂着窗外的自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2.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2155年时,孩子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吗?他们会不会视纸质图书为古董?让我们跟随玛琪的`故事,一起去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吧。

  二、自主阅读读,检索信息

  1.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①“呀!”托米说,“我想,这样的书一读完,就得扔掉,多浪费呀!我们的电视屏幕一定给我们看过一百万本书了,可它还能继续给我们别的许许多多书看,我可用不着哪天把它扔掉!”

  ②在这个荧光屏上,所有的课文都现出来了,还跟着没完没了地提问题。这倒也无所谓,最让她厌烦的是那个槽口──她非得把作业和试卷塞进去的那个口子。她总是要用那种打孔文字像编程序似的把作业和答卷写出来。她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妈妈就让她学会用这种语言和机器教师对话了。

  3.玛吉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吗?找到相关语句。

  玛琪失望极了,她本来希望他把这个机器老师拿走。他们有一次就把托米的老师搬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因为历史那部分的装置完全显示不出图像来了。

  4.你喜欢未来的学习方式,还是现在的?或者在你的想象中,你觉得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合作交流,展开想象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未来生活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

  (学生不再需要每天到学校上课、每个人都是一个空间穿梭机,可以穿梭到任何一个地方、与别人交流可以用代码,或使用脑电波直接交流......)

  3.把你想象的未来生活画下来,做成一张海报。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读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文章,你是不是对现在的学校、厚厚的课本有了一点珍惜感呢?把你的感想记录在写作本上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跟祖父学诗》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 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教学反思

  《天时不如地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论语》四则。

  2.正确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落实句子翻译,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心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论语》四则)

  2.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论语》这部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书中的《论语》四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几条论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老师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注意:愠 罔 殆 焉 省 这五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特别是刚才强调过的这些字。

  3.再指名朗读课文。

  4. 全班再次练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掌握好句子停顿。

  三、理解课文大意

  1.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哪些词语、句子是你们小组理解起来很困难的。

  4.哪组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学习态度)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还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应该)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学习态度)

  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复习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这四则论语,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谈谈学习论语的体会。

  4.试着背诵《论语》四则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四则,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积累几条。

  2.预习《薛谭学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2-17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28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09-27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2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6-20

六年级下册语文工作总结04-04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05-21

六年级语文下册工作总结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