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0 16:37: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原电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原电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 蒸汽 发电机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 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 比Cu活

  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 ( 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 = H2 ↑ 锌片上Zn-2e- = 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 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

  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 形成闭合回路

  ④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2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

原电池教学设计3

  童 恬(汕尾市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并归纳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3、通过多媒体动画分析原电池中微观粒子的移动,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渐形成抽象概括;

  2、认识到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有辩证看待事物的眼光;

  3、认识到个体与群体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形成“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本节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 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并掌握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原电池正负极与电极得失电子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授的是《化学-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

  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知识的深度上偏低,要符合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广度上要有一定的拓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有一个较为开阔的学习视野;而在学习知识上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框架,为部分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好,你们看这是什么?(展示手电筒、手机、MP3等电器)

  【学生回答】电筒、手机、MP3。

  【引导】这些电器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源?从哪里获得?

  【学生回答】电能,电池。

  【引导】那么电池如何能产生电能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那么电能可以由什么能量转化来,你们了解哪些发电方式吧?

  【学生回答】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

  【讲述】阅读教材40页图2-7、2-8及第二段了解我国发电方式和发电总量构成,以及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分组讨论】我国发电总量构成说明什么问题?火力发电过程中涉及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分析火力发电的缺点?

  【学生回答】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就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成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水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即存在化学能 → 热能 → 机械能 → 电能 几种能量的转化。

  缺点包括1、煤是不可再生能源2、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大3、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多,能量损耗多能量利用率低。

  【引导】从上面讨论可知火力发电事实上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了电能,只不过所需的能量转化过程多,能量利用率低。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呢?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 → 热能 → 机械能 → 电能

  大家觉得这一系列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哪一步?为什么?

  【学生回答】 化石燃料的燃烧即 化学能 → 热能 因为只有将化学能以热能

  形式释放出去后才可能实现后续过程中的能量形式转化。

  【引导】非常正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火力发电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 那么谁能告诉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

  【引导】对!因此电子转移的结果是引起物质化学键重新组合,同时将化学能以热能释放。那么如果我们能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直接以电能形式释放,是否就可以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探究实验,并讨论完成相关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 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总结】

  Zn片逐渐溶解,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

  pH值增大,烧杯外壁有一定温度。

  结论:Zn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

  【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几个问题:

  ①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②反应过程中有无电子转移,如果有,分析谁得电子,谁失电子?

  ③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如何?

  【讨论并总结】pH值增大即说明溶液中的c(H+)减小,H+

  数目减少,有气泡产生。因此反应为:

  Zn+H2SO4 === Zn SO4 + H2↑

  Zn – 2e- === Zn2+ 发生氧化反应

  2H+ 2e=== H2↑ 发生还原反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二 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 + -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总结】

  无明显现象,溶液的pH不变,烧杯外壁无温度变化。此过程中未发生反应,

  实验三 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

  【学生总结】

  同实验一 Zn片逐渐溶解,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溶液的.pH值增大,烧杯外壁有一定温度。Cu片

  无明显现象。

  结论:Zn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

  Cu与稀H2SO4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四 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

  pH试纸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

  同时插入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并在导线中间连

  接一个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

  Zn片逐渐溶解,Cu片不溶解,Cu片表面有气泡

  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引导】这里出现了两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其一

  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其二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请同学们结合实验一的现象和结论分析为什么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并思考该过程中得、失电子的物质是什么?写出相关化学反应

  【讨论并总结】

  1、Zn片逐渐溶解,Cu片不溶解,说明失电子的还是Zn片,Cu片并未失电子。

  2、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说明该气泡仍然是H2,只不过氢Zn Cu 稀H2SO4

  离子是在铜片上获得电子,而不是在锌片上获得电子。

  3、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是Zn+H2SO4 === ZnSO4 + H2↑

  4、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该过程获得了电流,即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确定了在实验四中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实验一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同一个化学反应经过不同的实验装置设计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热能、电能)。这种实验装置的设计有什么特殊之处?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失去电子的是Zn片,而不是Cu片?

  ②对比实验一和实验四得失电子的位置差别?

  ③Cu片并未失电子,而氢离子是在铜片上获得电子,那么Cu片上的电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讨论并总结】

  1、Zn和Cu的金属活泼性不一样,Zn比Cu的失电子能力强。

  2、实验一中得失电子的位置均在Zn片表面,而实验四中失电子的位置在Zn片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得电子的位置在Cu片(发生还原反应)。

  3、Cu片上的电子来自于Zn片,电子经导线从Zn片流向Cu片从而获得电流。

  【归纳】从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只要具有类似实验四这种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之在不同区域进行,并通过导线传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移电子的实验装置就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此我们把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另外,根据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电流(正电荷)由正极流向负极,那么电子(负电荷)就应该从负极流向正极,因此我们可以规定实验四中的锌片作为负极,铜片作为正极。它们发生的反应称为电极反应。

  【继续探究】

  现在我给大家一些材料,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原电池,然后汇报设计结果与心得。

  (材料:导线、炭棒、铁片若干、铜片若干、烧杯、稀硫酸、检流计、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 )

原电池教学设计4

  海南侨中化学组 邓灵玲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由于对此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较多,且大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我主要进行的是常规教学,要克服学生实验难的问题,因此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概念模型教学”这一主题,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和实验环节的调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体设计时能够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展开,让学生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找病因——析病因——开处方”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引出了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改变电极、电解质溶液等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的环境;二是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特别是电解质溶液这一条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实验改进,采用装有苯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盐水瓶实验,实验效果明显,且方便学生推导结论。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 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 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进行分组设计,且最好由学生提出,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 盐水瓶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应在教学设计中前置,放在分析病因之前;

  4、 在学生动手实验环节没有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间没有掌控好,由于分组过少造成部分学生作壁上观的现象;

  5、 过于重视与学生沟通使得言语罗嗦,时间掌握不好,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汇报课我发现自身的教师基本功仍然很欠缺,对课堂驾

  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通过资深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

原电池教学设计5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应用。

  (2)能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并能解决原电池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2)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教材分析:

  当今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装置认识,提出了具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可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材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可以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对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对原电池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并不深入。在高二理科班的教学中,应适当的加大难度。同时还要考虑到在高一时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对高一的知识要进行一定量的复习,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原电池的知识点。在复习知识的同时设计的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等。

  教学策略:

  围绕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在“实现化学能直接向电能转化”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及化学知识技能。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谋,在整个活动中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教学重难点:

  掌握原电池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等等。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电的世界里,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答案多样。

  (展示)一组图片,如今的电池各种各样,它们的原理是如何的呢?

  (转折)我们今天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原电池装置的知识。

  (板书)第一节 原电池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回顾)高一曾学过的锌铜原电池,它是如何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

  (学生回答)简单的原电池原理

  (展示一个原电池的装置)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个原电池装置,它与以前学的原电池装置是有区别的,看看指示灯会亮吗?

  (学生观察结果)有电流产生。

  (提问)构成这样的原电池有哪些条件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找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实验)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做实验,组与组之间实验有的不相同。

  ①Zn-Zn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②Cu-Cu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③Fe-Zn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④Zn-石墨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⑤Zn-Cu与盐酸溶液进行实验。

  ⑥Cu-Zn与乙醇溶液进行实验。

  ⑦Cu-Zn与电极插入装有不同溶液的两个烧杯。(由多媒体演示)

  ⑧Zn-塑料棒与盐酸进行实验

  ⑨Cu-石墨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⑩Zn-石墨与硫酸铜进行实验。

  (学生回答)一般只要求答是否有电流通过,但在做实验时应鼓励积极思考。

  (具体分析)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等(发生还原反应);

  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用一句话可概括为“两极─液成回路”

  而且,原电池反应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

  1.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原电池反应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2)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3)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4)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总结)实质上,原电池装置就是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让反应中的电子经过导线进行转移,从而产生电流。

  (思考)与第⑦组类似的实验装置可否改进为原电池装置?

  (展示)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

  (多媒体展示) 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的原理。

  (讲述)该电池装置的原理,装置的优点,加入半电池的概念以及盐桥的作用。

  (板书)

  (原电池可以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2.盐桥的作用

  3.工作原理

  4.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

  利用所给材料设计原电池,并用实验验证设计结果。

  电极材料:Cu、Zn、碳棒、Fe

  溶液:ZnSO4溶液、ZnCl2溶液、蔗糖溶液、盐酸溶液、硫酸溶

  液、CuSO4溶液、氯化铁溶液、酒精溶液

  盐桥

  (评价)也可能有错误,但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态度。

  (思考练习)

  1、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2、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电池是( )。

  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Cu,负极为Zn,电解质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为CuSO4溶液

  3、将反应2Fe3+ + Cu = 2Fe2+ + Cu2+设计成为原电池装置,要求:标明电极材料、电极名称和电子流通方向、电解质溶液,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 由时间而定,习题的讲解)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

  1.认识了一种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它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严格的分开,形成了两个半电池,用导线和盐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了效果更好的原电池。

  2.并且能够根据该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作业)

  一、探究延伸:

  各小组自己设计原电池的装置,并从原理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设计,上交所设计方案,安排课余时间用实验验证本组的实验方案。

  二、家庭实验探究:

  1、请你在家中拆一节干电池,并观察其结构。

  2、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试说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发生的变化。

  (板书)

  第一节 原电池

  一、原电池

  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二、有盐桥的原电池装置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可以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1)原电池反应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2)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3)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4)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2.盐桥的作用

  3.工作原理

  4.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

【原电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穷人教学设计

2.社戏教学设计

3.背影教学设计

4.《白鹅》教学设计

5.《中庸》教学设计

6.《钱学森》教学设计

7.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8.《灯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