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送行教学设计

送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1 08:24: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送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行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行教学设计

送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六、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

送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意。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通过两种送行场面的对比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深刻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送别也是不尽相同的。

  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送别的画面。

  1。第一幅画面:

  当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种悲壮的送别。

  2。第二幅画面:

  当一对有情人“君向潇湘我向秦”时,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一种充满哀伤的送别。

  3。第三幅画面:

  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路口为好友送别时,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充满豪情的送别。

  这就是中国文人笔下的送行。虽然送行的对象不同,离情不同,但都十分感人。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著名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让我们看看在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他们的送行如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课《送行》。

  二、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ppt投影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ppt展示问题:

  1、全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两种送行?

  2、这两种送行在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

  四、阅读品味。

  请同学们快速从文章中找到集中描写两个送行场面特点的语段。圈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两种送行特点的词语,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两个场面特点的?(板书归纳)

  明确:借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我们送别友人的尴尬与滑稽,以及勒罗送别陌生小姐的热情与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成功就必须注意细节,而本文的作者也正是抓住了细节描写才把两个场面描写的如此成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成功运用细节描写。

  五、把握主旨。

  职业送行人勒罗送别陌生的美国小姐,显得情真意切,他的表现恰与我们送别朋友的尴尬局促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调侃生活中的囧事,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职业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从而巧妙表现文章主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六、援疑质理。

  觥筹交错间我们看到了真情,悬想倾诉间我们听到了真情;强颜欢笑、故意做作、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笨拙可笑亦是朋友间友情的体现。

  朋友渴望真情,“我”拥有真情,可是送行的场面却如此尴尬,因为我不能像勒罗那样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而勒罗是在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姐送行,是为了工作需要才来送的,那么勒落在送行中有没有真情呢?

  1、勒罗送行美国小姐的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勒罗的真情送行,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人们虚以应付式的送行?

  七、情感驿站。

  一次送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其实,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真情。

  播放视频《火车站送行》,体会短片中男女主人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八、拓展延伸,课堂演练

  阅读《送行》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崇高的父爱,离别的不舍)。并将其改写成《送行》的片段。要求:300字左右,用第一人称写,注意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要着重刻画父亲的形象,表现父爱的伟大。

  送行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

  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

  车启动了/父亲吐出了两句话/注意身体/与人和气

  车走了/父亲依旧立着/凝视道路/默默无言

  九、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这篇散文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表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传达了人与人交流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

送行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

  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

  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重点)

  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难点)

  二.自学内容

  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

  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D.提出的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难问题再记录

  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作练习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

  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车启动了

  父亲吐出两句话

  注意身体

  与人和气车走了

  父亲依旧立着

  凝视道路

  默默无言

  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送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理解内容,明了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真诚待人的美好品格。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用意,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送别也有许多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送别的画面。

  1.第一幅画面: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将酒一饮而尽,将酒盏一摔,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一个悲壮的送别。

  2.第二幅画面:当一对有情人“君向萧湘我向素”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一种充满哀伤的送别。

  3.第三幅画面: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路口为好友送别时,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充满豪情的送别。

  过渡句:

  这些是中国文人笔下的送行。虽然送行的对象不同,虽然离情不同,但都十分感人。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英国著名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让我们看看在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他们是如何送行的?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

  哪位能说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时:1872-1956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2.生字新词

  尴尬gāngà拘谨jūjǐn凄怆qīchuàng

  饯行jiàn 熙攘xīrǎng邂逅xièhòu

  神采奕奕yìyì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拘谨:指言语、行动过分谨慎。

  饯行:设酒食送行。

  凄怆:悲惨,悲伤。

  邂逅:偶然遇见。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

  ①简要概括文中重点写了哪两次送行?

  ②思考: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两个送行场面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

  我们为远行的老朋友送行,勒罗为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姐送行。

  我们为老朋友送行十分尴尬,十分拘谨。文中第6小节说道“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朋友的脸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长时间的沉默”“强颜欢笑、打哈哈、咳嗽……”

送行教学设计 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主备的是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在这里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备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我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理念: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我最先做了这样一件事——研读教材,找寻初三阅读教学与中考阅读考查的结点

  《送行》是一篇散文,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很多,但如今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初三年级时间紧、任务重,我想,我们不能和以往那样停留在对文本的精细解读上,应设法把中考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糅合进来,边“磨刀”边试着“砍柴”,方知“磨刀”的功夫是否到家。

  这个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疑为学之始”,意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而《送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正是承载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教学任务的鲜活文本。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首先要与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联系起来,把设疑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细读教材,点点疑问聚心头。本应情真意切的送行怎么写成了尴尬的滑稽场面?为什么这样的送行是一场滑稽戏?……稍加归纳,发现这些疑问其实就是有关主题、结构、情节、语言、标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仔细一想,现在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不也就是围绕这些点去设题的么?

  每年中考,总有不少学生惊呼曾经读过原文,但看其成绩似乎也没有沾什么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当初读到那篇美文时,他们浅尝辄止,并没有学会设疑。掩卷而思,觉得何不借助这篇文章,借助这个单元培养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东风,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时文、美文呢!何况新课标就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找到了这一结点,如何设计这节课,似乎就豁然开朗了。接下来,我又研究了一下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打算分两个版块进行,先通过“‘勒罗的车站送行’是真情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接着再以“我们阅读时文、美文时可从哪些角度质疑”的问题,串起这一节课的后一部分内容,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中考真题进行课堂演练。

  通过这两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解读文本、掌握方法,第二课时提供“亲情”美文,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篇课文我拟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3、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

  重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

  【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第一个角度——

  【聚焦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究过的40多套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

  【聚焦结构(情节)】

  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文章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文章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设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

  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定向质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后还有很多疑问,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后,帮他们归纳出所提问题的角度。因此我设置了下一个环节,那就是——

  三、自由质疑,以“渔”捕“鱼”

  我在学生亮疑后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质疑的常见角度——

  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

  然后让学生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则由学生课后解决。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别朋友的人尴尬、局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却真情流露;其实有时候人们有真情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而无话可说,而这是一个渴望理解与沟通的社会,必要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去表达感情,学习去流露真情。

  在你中考的征程中,这样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你阅读时不妨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多角度质疑,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

【送行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

2.《叶》教学设计

3.《麋鹿》教学设计

4.蚯蚓教学设计

5.绝句教学设计

6.猫教学设计

7.检阅教学设计

8.《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9.《故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