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4 14:05: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

  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

  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二、学习条件设计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三、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

  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区别,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难点:应用压强的知识说明生活实例

  五、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戏:扔飞镖

  让学生分别用有箭头和没有箭头的飞镖射到靶上,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从而引入课题——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6-p78,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三)压强

  体验: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让笔尖接触手指,体验有什么不同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经体验,学生感受到接触笔尖和笔帽的手的疼痛感觉不同,而这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明确探究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压面积有关;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巡回指导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团结协作,小组交流 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

  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练习:

  1、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2、压力不同,受力面积相同的比较

  3、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教师分析引导,类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压强的概念:

  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

  强的公式、单位机器物理意义

  例题应用:课件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四)压强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2、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总结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压强,用什么方法来减小压强呢?

  学生总结:用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用减小压力或增大手里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七、板书设计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公式:P=F/S

  单位:N/m2 Pa 1Pa=1N/1m2 压强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自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

  (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ρ物与ρ液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

  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1)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

  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

  (5)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ρ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是我对物理规律教学探索的一些体会。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一.)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图片引入: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

  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

  5.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6.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生]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生]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三).参照物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

  静止的,河水、

  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

  标准.

  [板书]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

  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3.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1.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进行小结。

  3.按照要求预习,。

  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

  1、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

  3、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

  (一)升华和凝华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

  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

  (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

  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

  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

  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4、解释舞台上“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达标训练

  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五)课堂小结

  (六)基础试题

  三、课堂测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基础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路的连接的基础上来认识电流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对电流表的使用教材以电流表说明书的形式出现,学生可对照电流表的实物结合说明书来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使学生养成在测量仪器使用前阅读说明书的好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电流表的使用,为后面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做准备。教材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持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的基础上来学习电流,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可能就听说过电流,但那种认识是肤浅的,是模糊的,在头脑中没有构成知识体系,现在来真正的学习这些内容,他们会怀有极大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满足他们好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学习中使用电学中的重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学习也会有新鲜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来进行自学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1、知道电流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通过探究,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通过关于“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难点

  电流表的使用。

  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过程,通过探究进行理解来突破重点,通过阅读说明书,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流表仿真课件、电流表、干电池若干、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准备

  电流表、小灯泡、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实验,引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手电筒的光亮和汽车前灯的光亮对比

  2、演示实验:用一节和三节干电池分别供电的一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灯发光的亮暗不同,电路中有了电流,流过它们的电流变化了。

  说明:图片及演示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念。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流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关于电流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怎样来描述电流?电流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能测量电流的大小?……

  教师介绍: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指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灯片:常见的电流,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电流的测量

  1、观察认识电流表

  教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大家桌上摆的仪表就是电流表,请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电流表,看看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个标记符号a;②标有“—”、“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标有“+”号、“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因为电流有方向,“+”和“—”接线柱告诉我们:电流应该从哪个接线柱流进电流表或流出电流表。③电流表表盘上有两种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两个量程,分度值分别为0、02a和0、1a。

  教师补充电流表的符号。

  说明:认识电流表是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前提。从观察开始来让学生接触一个新的仪表,比直接讲解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要来得缓和,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感到突然,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认识上有充分的准备,又可以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电流表的使用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电流表的说明书,来了解一下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说明书,结合实物来了解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学生叙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调零。

  ②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④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试触法确定量程的选择。注意: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教师演示试触现象,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摆动情况。

  说明: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试触,清楚违反以上规则造成的危害,对此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进行读数练习(用电流表仿真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说明是如何读数的。

  (三)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动手做”活动: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值。

  教师强调:

  (1)要遵守科学规则,即电流表连接电路时要遵循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测量电流。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8-0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2-10

物理教学设计08-1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等奖11-12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08-0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0-12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07-03

精选初中物理教学总结4篇03-17

精选初中物理教学总结3篇04-28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