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8 08:55: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特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

  15、制作小磁针 2课时

  16、磁的应用 2课时

  (六)、信息与通信5课时

  17、传递信息 2课时

  18、通信的发展 1课时

  19、畅想通信 2课时

  九、教学进度表: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找到淀粉到又找不到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科学记录的探究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科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并能根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多少;以及淀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成新的东西(糖)等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找淀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淀粉碰到唾液后又会消失了。

  教学准备:

  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白纸、棉签、小毛巾、蔬果、米饭、馒头、马铃薯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看谁能最快的猜出其中的秘密。

  2、演示实验(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淀粉的踪迹”的贴纸上)揭示课题。

  3、引入新课:对。这和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是一样的道理。这秘密一个在喷壶里一个就在纸条上。字条上涂有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的踪迹”五个字就显现出来了。

  (板书:淀粉+碘酒变蓝)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碘酒碰到淀粉会变成蓝色。那么,这节课还探究一些什么问题呢?(点题)怎样寻找淀粉的踪迹呢?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碘酒寻找淀粉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使用到碘酒,说说看,你对碘酒知多少?

  活动一:做一个有趣的消毒活动(让学生把碘酒分别涂在各自的食指和拇指上)。

  (1)小组活动(将两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5粒米饭,排列在白纸上。)

  (2)汇报。

  (3)小结:米饭是白的,碘酒是棕黄的,现在这东西是蓝的,说明它即不是米饭,也不是碘酒,这是碘酒和米饭里的淀粉碰到一起相互作用变成的一种新的东西。你们知道淀粉是什么样的吗?

  活动二:

  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1)观察、实验。

  (2)交流汇报

  (3)小结:科学家也像你们一样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的道理科学、快捷的找到淀粉在哪儿。

  讨论研究不同比例的滑石粉和淀粉混合后滴碘酒出现的情况

  (1)猜测:把两份同样多的滑石粉里面,一个放多一些淀粉,一个放一点淀粉,搅拌、混合,再滴入碘酒,它们会变色吗?

  (2)实验要求。

  (3)小组实验。

  (4)汇报。

  (5)小结:淀粉含量多蓝色就深,几乎接近黑色。淀粉含量少蓝色就浅。

  想知道哪些食品含有淀粉吗?想知道哪些食品含有的淀粉最多吗?下面我们就依靠“碘酒”的特殊功能,寻找淀粉的踪迹,看看哪些食品含有淀粉,看看哪些食品含有的淀粉最多。

  2、寻找淀粉的踪迹

  活动三:各种食物遇碘发生的变化

  (1)实验要求:

  A、先推测后实验验证;

  B、注意观察碘酒碰到什么物品会变蓝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C、作好纪录和汇报工作。

  (2)小组实验。

  (3)汇报。

  (4)小结:它们里面都含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淀粉,它平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会“唰”的一下变成蓝色了。我们吃的粮食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淀粉失踪了

  过渡:同学们今天你们太棒了!这么多的`活动,你们的收获肯定是很多的,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实验。

  1、演示实验

  2、交流汇报

  3、小结: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能把淀粉变成糖,糖氧化分解后供给我们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我们的人体是多么奇妙啊!

  四、总结、呼应引题

  今天这节课你们找到淀粉了吗?在哪里?怎么找?今天大家的表现很好,王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把这个魔术带回家跟父母玩。

  板书设计:

  依据:淀粉+碘酒变蓝

  淀粉的踪迹

  发现:淀粉的含量不同,蓝色的深浅也不同。

  学生记录表:

  我来找淀粉

  小学班组长年月日

  食物

  猜测

  实验

  馒头

  +碘酒

  马铃薯

  鸡蛋

  梨

  白菜

  我的发现: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无味透明气体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5

  学生分析:

  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寻找声音

  师:现在正是旅游的好季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野外旅游。在这里,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你能找出来吗?(播放课件)

  (学生说出一种声音,教师用鼠标点出声音,边点边提示:我指着图上的事物,按鼠标的左键就发出声音,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找边点出声音?)你们找的真准,那你有没有发现青蛙叫与不叫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

  小河和瀑布都是水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声音。

  在不同的地方,你还听到过那些声音?说得越完整越好。

  生说一个,师提出要求:用“我在……听到过……发出……的声音。”

  你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描述一下。

  五、倾听声音

  (课件展示)共同倾听。教师点出一种声音,学生倾听并说出是谁的声音。

  六、游戏巩固。

  1、两个同学一组,一个模仿声音,另一个同学猜。一会到台前比一比,看哪组同学配合得更默契。

  2、师生配合表演。师说:现在,我要到农场去参观,你们都是农场的小动物,我走到谁的面前,叫出谁的名字,你就来模仿它的叫声。

  分别叫出牛、马、羊、狗、鸡、猪。

  七、

  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提问题)

  下节课一起来研究,下课。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7

  内容标准:

  1.归纳昆虫、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认识常见动物昆虫、鱼类。

  3.观察昆虫、鱼类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观察昆虫类、鸟类的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培养

  1.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比较的方法。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4.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

  “蜻蜓与麻雀”是“生物大家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先从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入手,以“空中飞”的运动方式,把昆虫(代表动物为“蜻蜓”)与鸟类(代表动物为“麻雀”)两大动物类群合为一课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式,在观察比较各类动物身体结构的异同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大类群动物的基本特征。

  本课是认识鸟类和昆虫类动物。主要包括观察、比较麻雀和蜻蜓的运动器官和外形特征,归纳鸟类、昆虫类的一般特征,并依此对一些常见动物进行判断和分类。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经历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等的研究,认识昆虫类和鸟类,从而归纳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蜻蜓与麻雀的标本、视频影片等,其他昆虫类、鸟类动物的标本、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大家知道哪些动物是在天上飞的呢?这些在天上飞的动物是同一类动物吗?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

  导入:蜻蜓和麻雀能在天空飞行,靠的是什么?(答:翅膀)

  它们的翅膀一样吗?

  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引导:我们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知道它们的翅膀是否一样?(答:观察实物或标本)

  观察:各小组领取蜻蜓和麻雀标本,观察并记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目的:通过对实物或标本观察,知道蜻蜒和麻雀的翅膀是不同的。如果翅膀是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的,就是蜻蜓的,蜻蜓的翅膀应该有两对;如果翅膀是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的,就是麻雀的,麻雀只有一对翅膀。

  三、活动二: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导入:蜻蜓和麻雀外表上只是它们的翅膀不同吗?外形上还有其它不同吗?

  出示蜻蜒和麻雀的图片。

  讨论: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如何观察才能科学地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观察: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归纳:蜻蜓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下方有三对足,背部有两对翅膀,头部有两只复眼……麻雀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躯干上有羽毛,还有一对翅膀和一对足,头部有喙……

  四、活动三: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

  导入:出示鸽子和鹦鹉的标本(或图片)。也可以另找两种其他鸟类代替。

  问题:你认识这两种动物吗?它是蜻蜓的伙伴,还是麻雀的伙伴,为什么?

  活动:观察鸽子或鹦鹉标本,寻找它与麻雀的共同特征。

  归纳:鸟类具有共同的特征。

  活动:播放《寻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flash课件,在给蜻蜓和麻雀找朋友游戏中了解昆虫和鸟类的外形特点。

  目的:结合分类情况讨论两类动物外形上的共性,认识鸟类和昆虫类。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要点

  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让学生通过辩论,争取用事实说服对方。

  教学目标

  1、会在辩论会上陈述自己的理由。

  2、了解风的利弊,知道人们对风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1、辩论会。关于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是一个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至于标准答案,似乎没有,也不用给出。关键是在争论过程中了解有关风的现象,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能思善辩的能力。

  辩论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师首先提出目标,再将同学们按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可以组间辩论,也可以组内辩论。然后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要尽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论点的事实与证据,将图片、图表、文字等论据整理、分类,便于辩论时呈示。有可能性的话,要事先揣摩对方的论点,论据,有针对性地准备应对材料,这一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辩论强调以事实与证据取胜,而不是起哄、辱骂等不良行为,教师要提醒学生尊重对手,尊重事实,营造积极、健康的气氛。

  辩论会后教师做一小结,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自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辩论会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思考第20—21页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对风的认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2、拓展活动:“龙卷风”。通过一个小实验,体验龙卷风的巨大破坏力,激发同学们研究自然的兴趣。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蚕蛾形态的观察、描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力。

  2.通过对蚕一生记录的整理,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了解变态的意义。

  重点

  通过小结蚕的一生,迁移到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难点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具:

  教师:有关蝴蝶、鳄鱼、狗等动物的生长过程及每个阶段经历所需时间的资料、录像。

  学生:对蚕一生所作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蚕茧发生的变化

  1.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2.蛹到哪里去了?

  3.从蚕茧里钻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蛹变的?

  4.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

  二、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观察蚕蛾。

  2.描述蚕蛾的身体。它有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3.比较蚕蛾与蛹。它们有哪些不同?

  4.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从蚕蛹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

  5.比较雄蛾和雌蛾。

  6.观察雌蛾怎样产卵。

  7.数一数,一只雌蛾能产多少卵。

  8.观察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颜色会变吗?

  三、 小结蚕的一生

  1.分组活动,交流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发现、记录。

  2.整理记录,研究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四、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2.鳄鱼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青蛙、猫、狗等动物的一生是不是与蝴蝶、鳄鱼有相同的经历?

  4.从以上事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有的学生可能也尝试过磁铁隔着物体吸铁。通过本节课的实验研究,让学生知道磁铁吸引铁制的物体,学会用磁铁辨别铁制的物体,使学生进一步地(去掉“的”)了解磁铁的性质,理解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b)知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过程与方法:

  a)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是否能吸铁;

  b)用磁铁识别多种物体,寻找铁制材料的物体;

  c)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物体吸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大胆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

  b)初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中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认识到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

  教学难点:

  设计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

  教学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大头针、铝片、铜棍、木片、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记录表,铅笔盒。

  2.杯子、钉子和水。

  3.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硬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磁铁的知识,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

  2.学生自由谈

  3.讲述:你们说得对不对,一会儿你就会知道。

  二、磁铁能吸铁

  1.谈话:老师在小盘里准备一些材料,请看(教师指,让学生认)。猜一猜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将猜想的情况记录在记录表中。

  2.学生猜想记录。

  3.汇报猜想情况。(实物投影上汇报)

  4.谈话:谁能被磁铁吸引?让我们实际操作看一看。

  5.学生操作并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

  7.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8.辨认铁制品:

  (1)在你的铅笔盒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在教室里,还有哪些铁制的物体?

  (2)这些硬币,他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猜猜看。怎样证实呢?实物投影,出示多种硬币。

  (3)学生辨认铁制硬币。(用磁铁)

  (4)提问: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体更可靠呢?

  (5)小结: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三、磁铁隔物吸铁:

  1.激趣实验

  (1)谈话:在杯子里有一根钉子,你能让手不湿,让水不洒,将钉子取出吗?

  (2)学生想办法。

  (3)汇报实验的方法。

  (4)学生实验取钉子。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实验设计并操作

  (1)提问: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设计一个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吗?

  (2)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3.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揭示上次课福娃跳舞的原因,并小结:多个实验让我们知道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思考:一位老奶奶不小心将大头针掉到了小米中,请你想个办法帮老奶奶将米和大头针分开?

  布置作业:

  思考:一位老奶奶不小心将大头针掉到了小米中,请你想个办法帮老奶奶将米和大头针分开?

  课后小结:

  教师储备: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xx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xx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xx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某些种类的不锈钢,而对于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

  课题8: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重难点:

  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前置作业: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 — 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8、叶的蒸腾作用

  水分和养分→根→叶的蒸腾作用(气孔)→空气中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至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装有水)。演示实验材料: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五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蒸馏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颗小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1、实物投影出示五个杯子提问:同学们,你能判断一下,这五个杯子里哪个装的是水?

  1、出讲台判断,说出原因。

  巩固原有的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

  引入学习新知识

  1、 实物投影分别出示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

  2、 实物投影出示刚才学生判断正确的一杯水,问:这是什么?

  3、 问:你能猜一猜,水是什么形状的?

  1、 一一回答。

  2、 集体回答。

  3、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看法和根据。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水的形状

  1、 谈话: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我们光听别人说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行吗?

  2、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 指导学生实验。

  4、 谈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5、 总结: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不错,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有不同的形状。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影片)

  6、 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1、 集体回答。

  2、 阅读要求。

  3、 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4、 各小组代表把实验报告投影出示,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小组互评)

  5、 观看。

  6、 描述。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形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3、 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里的水的影片,让学生在感受水的壮观的同时,体会到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二)发现水的流动性

  1、 谈话:水还有哪些特性?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怎样玩?(课件出示操作图)

  2、 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1)让水从杯子里流到水槽里,

  (2)用双手拨动水槽里的水。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一样?

  7、 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你的`同学,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8、 提问:谁能大声地告诉我们,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集体回答,观看操作图。

  2、与教师一起做这个实验。

  3、回答。

  4、仔细观察。

  5、回答。

  6、回答。

  7、 交流。

  8、 回答。

  1、 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2、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三)认识水平面

  1、指导学生观察同一瓶里的水的水面。

  2、让学生谈谈发现。

  3、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让学生谈谈发现。

  1、小组讨论,观察。

  2、谈发现。

  3、小组讨论,观察。

  4、谈发现。

  1、 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水平面。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思维拓展

  1、 把一张凳子放上讲台,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这张凳子是否放平?小组讨论。

  2、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2、回答。

  1、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水。

  五、板书设计

  一杯水的观察(二)

  1、认识水的形状

  2、发现水的流动性

  3、认识水平面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是教材里没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水与石头不一样,水会流动。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里的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平”改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凳子是否放平”,目的有两个:

  一是便于操作(把凳子放上讲台),

  二是让学生理解“放平”,只有理解了,才能讨论。

  (2)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

  (3)关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4)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5)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

  第一层(描述现象)——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

  第三层(阅读资料,提取信息)——阅读课文,认识地下水的成因、储量、使用与补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借助简易水井模型,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下水的成因。

  难点:多人合作完成简易水井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每组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个,去底的塑料杯一个,水、塑料勺一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是人们重要的淡水资源。

  2.师:淡水资源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无数生命,但是有的地方常年干旱缺水,那他们如何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呢?

  生:地下有水,挖井。

  3.师:你们都觉得地下有水吗?说说理由。

  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地下有水,而且还知道人们一般都用井来取用地下水。(板书:井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5.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样为我们所用呢?带着这两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下水吧。

  二、地下水的形成

  1.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师:看来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么。但老师并不能带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收集科学家和地质学家已经研究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推测。

  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同学们阅读资料,观察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地下结构分几层?

  问题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

  (思考、配对、分享)策略过程:

  ①学生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

  ②成对合作,问一问同伴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寻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记录单。

  ③老师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依次进行补充。

  3.师总结: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土壤稀松多孔,而最底层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层。那根据这个推测,如果我们想要打井,应该打到哪一层?

  生:碎石层。

  4.同学们推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验证?

  三、建立地层结构模型

  1.师:老师是没有办法带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科学家做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模型。开动脑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生:土壤、碎石、岩石。

  2.师:为了防止弄脏桌子和衣物,我们需要一个不漏水的罐子把这些材料装起来,刚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拟岩石层,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拟碎石层;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拟土壤层。

  3.师:(出示模型)现在模型建立好了,地下水从哪里来呢?

  生:用水模拟下雨。

  4.师:我们在罐子上方均匀的洒水表示降雨,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5.师:为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师已经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层里,大家可以利用勺子来挖井。挖哪一部分的土壤?

  生:挖井里面的。

  6.师:请大家根据实验步骤完成我们的验证,看一看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实验步骤:

  ①补充地下水:一位同学利用装置均匀地将水洒在模型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②协作挖井:利用小勺挖取井内泥土,观察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7.师:下雨后,地下水去了哪里?

  生:雨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渗入土壤中。再慢慢向下填满土壤和碎石的空隙中。然后再向下,下面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啦!所以地下水会停留在不可渗透的岩石层上面。(板书:可渗透层:土壤、碎石

  不可渗透层:岩石)

  8.师:哪一层的地下水储量最丰富?我们打井要打到哪一层?

  生:碎石层。

  四、地下水的现状

  1.师:现在,中国仍然有400

  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多,地下水的状况并不乐观。

  2.这里有一幅关于地下水的漫画,想一想漫画想要表达什么?

  3.师:看来即便有雨水的补充,但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仍然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储量,看这两幅图,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的?

  生:透水砖、透水混凝土。

  4.同学们回家之后继续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做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帮助地球妈妈解决遇到的这些难题。

  【板书设计】

  13.地下水

  井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可渗透层

  :土壤、碎石

  不可渗透层

  :岩石

  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第二课《降落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伞面,绳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胶、剪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如果一个鸡蛋直接从三楼掉下来,鸡蛋会怎样?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不坏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3、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动手实践。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2、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3、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比一比,从同样的高度下降,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

  三、观察与实验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2:谈话: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3、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四、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师生小结: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降落伞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伞面的大小

  伞绳的长短

  重物的轻重

  反思: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制作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制作和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

  课题五: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

  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提升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5、植物的身体

  一、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已经知道的有30多万种

  二、植物的身体:

  种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

  蕨类植物:根、茎和叶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2.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范文

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5.教学设计

6.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

7.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8.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9.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