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3 08:29: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描写场面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放弃”的含义。

  情感目标:感悟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伟大的人性美。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引发学习欲望。

  2.导读、点拨法:引导点拨学生自主阅读,掌握学习方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教学需要而设置,旨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

  4.鼓励欣赏法:教师适时点评,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独特见解。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走进“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一、二两部分应是“教学目标”,可以对“三维”的要求作概要、简明的表述,避免杂乱为好。]

  教学设计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描写场面的方法;合作探究展开辩论,感悟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伟大的人性美。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小练笔——写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和足球有关的.课文,课题是——《放弃射门》。

  师: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缺少“预测分析”,并应对如何引导作必要的“预设”。]

  二、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请孩子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师: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吗?或者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

  师: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呢?

  [重视初读课文,并能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以“疑”来自“学”,教师则以“疑”导“学”,不断推进初读。如此追寻学生学习的“原生态”,方能使“导”与“教”真正源于“学”之“需”。]

  三、直击精彩瞬间,引发学习欲望

  师:通过自己读课文,大家已经了解了这个发生在足球比赛中的故事的来龙去脉。说到足球,咱们就不能不说射门。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激情洋溢的体验,对球迷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射门瞬间!

  [在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直入重点,干净利索、不蔓不枝。]

  四、自主学习感悟,初显“放弃”含义

  师:这就是射门,让人激动,让人疯狂,让人向往。可是,福勒却放弃了射门,而且是在同一场比赛中几次放弃了射门?(两次放弃了射门)

  1.读一读课文描写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勾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段,指导学生朗读描写精彩比赛场面的语段。

  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

  (1)福勒技术精湛,此球必进。同时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描写细致的特点。

  师:作者描写细致,用词准确生动,写得有顺序,仿佛让我们看到足球场上激烈比赛的场面。

  (2)西曼勇猛,不受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福勒为了对手的安全放弃了射门。

  3.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1)描写福勒球技精湛的语句。

  (2)描写福勒放弃射门瞬间的语句。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课文“说什么”,更要能够品赏课文“怎么说”。而这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怎么说”,缺少了必要的具体的预设。如有哪些句子应该勾画,这些句子精彩在何处,学生可能会怎样解读,教师又该如何去启发学生品赏感悟……此乃学“语”习“文”之关键。关键所在,不可不作重点预设与生成预测。]

  五、合作探究领悟,凸显“放弃”真谛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瞬间的内心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其一,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其二,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穷人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我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趣味语文”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趣味语文”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难点: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给你们批改作文时,常常发现一些同学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如一次习作中,一位同学写一个热心助人的同学,文中这样一句“她看到一个小妹妹找不到妈妈急得直哭”,想写这位同学帮助那个小妹妹,可是他乱用标点写成“她看到一个小妹妹找不到,妈妈急得直哭”(出示),结果闹出了笑话。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趣味语文,相信大家会对标点的作用会另有一番看法。

  二、学习新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中的故事。思考: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书法家?书法家又怎样化险为夷的?

  2、学生读后交流

  书法家在给慈禧太后在扇面上题诗时忘记写“间”字,惹怒太后。书法家说他这是把王之涣的《凉州词》填成了词,当场断句。太后听后转怒为喜,连连称妙,得以化险为夷。

  3、通过诗词比较,体会词的妙处,感受标点作用

  (1)出示诗、词,齐读。

  (2)体会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意境。

  ①指导学习诗题、字意(出示)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指玉门关。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度:越过。

  ②理解诗意: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③体会意境: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3)体会书法家所填词的妙处。

  出示词,词与原诗相比眼前景色、所听到的声音有变化吗?没有。有哪些景色?声音是什么?词中再次通过黄河远上、孤城、杨柳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诗相同。但是通过“羌笛何须怨”中的“何须怨”劝慰将士不要哀怨,哀怨是没有用的。他的断句使比诗更含蓄、有深度。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

  哪有杨柳可折。书法家是妙用标点 化诗为词,展示了他的才华,佛爷转怒为喜,因而得以化险为夷。这就是标点的妙用,我们要重视标点的。板书:标点 妙用

  4、学习诗词的简单知识。

  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诗词的不同。我们来了解诗词的简单知识。出示: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古体诗只要求大体押韵,句式可齐可不齐,句数不限。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声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又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两联必须对仗。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密切结合。

  师生朗读。

  四、通过故事,再次感受标点的魅力

  1、教师提供故事:有一个老财主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老财主根据自己主观愿望,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教书先生看后,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好了么?接着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合约。弄得这个老财主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合约是什么呢?出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2、讨论:老财主、与教书先生怎样理解合约的,巧用标点表达出来。

  学生同桌交流,出示:老财主(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教书先生(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同学们,教书先生用智慧恰当使用标点惩治了老财。板书:恰当

  五、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1、同学们,你们搜集妙用标点句子了吗?生汇报,出示。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人多病少财富

  某家有黄花少女人才十分丑陋全无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合作断句。

  同桌试着巧用标点,表达不同意思。

  3、展示汇报

  用不同颜色笔加上标点,说说你要表达出什么?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标点,你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小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运用。我们一定要重视标点。板书:重视

  七、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巧将标点变动,变成一首词或小剧本。(提示剧本有: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板书设计:

  趣味语文

  妙用

  标点

  重视 恰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认识笔画点竖折折钩。

  3、认识一个偏旁:反犬旁“犭”,鸟字旁“鸟”。

  4、知道多和少,大和小是意思相反的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

  三、教学难点:分辨汉字,认识偏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农村里,有农家小院,在农家小院里,有很多温馨的场景,我们一起去感受吧。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书写课题:大小多少。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嘻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我们去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ō shǎo huánɡ niú zhī māo biān yā pínɡ ɡuǒ xìnɡ táo

  多 少 黄 牛 只 猫 边 鸭 苹 果 杏 桃

  xiào niào

  小 鸟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猫:音节:二拼音节,偏旁:反犬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只:多音字

  zhī 一只

  只

  zhǐ 只看见

  少:多音字

  shǎo 多少

  少

  shào 少年,年少

  反义词

  大——小 多——少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反犬旁“犭”,

  鸟字旁“鸟”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五、游戏:找朋友游戏

  老师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拿音节卡片和生字卡片。然后拼读

  六、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小——(少)

  少一笔

  鸟——(乌)

  写偏旁

  猫——( )

  鸭——( )

  苹——( )

  桃——( )

  加偏旁

  苗——( )

  鸟——( )

  反义词

  大——(小 )

  多——(少 )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偏旁。

  4、初读了课文。

  八、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

  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你认为这三个成语中分量最重的是哪个字?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读法是从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出声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xx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译成“的”。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拥有。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用上“义”字。同学们可以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认识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许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读一读。@20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声的告诉老师。@21读: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会平凡一生,但毛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⑴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⑵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⑴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⑵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⑴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⑶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⑷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⑴ 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 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 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 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 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 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 (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⑴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6、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 (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 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教材解读】

  1、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2、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习作做好准备,每学习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2、课前一周前编排好课本剧《完璧归赵》。

  3、教师准备好文章《完璧归赵》。

  【教学过程】

  流程一:作前指导

  一、谈话激趣,引出“故事”

  1、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本语文书,我们几乎天天与它见面,你们熟悉它吗?(熟悉)你真的熟悉手中的语文书吗?到今天为止,我们读过11本语文书了,翻开印刷精美的语文书,如果你只看到了一篇篇精彩的课文,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那么你还不算熟悉它,我们知道,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能读出课文的“弦外之音”,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引导。)是呀,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

  2、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故事?

  让学生自由表达(此处只说出故事的题目就可以了)

  (设计简析:教师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启迪心智,激发兴趣,教师的“现身说法”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打开课本,寻找“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在本册课本(也可以是十一册书)中寻找故事,可以选取哪些故事?或者说可以选取什么样的故事?(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

  1、学生寻找故事。

  2、学生汇报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梗概。

  教师点评发言,引导学生汇报时注意概括,用一句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简析:让学生打开课本,唤起回忆,自己去寻找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件浮现眼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概括梗概锻炼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利于习作时将情节写完整。)

  三、敞开心扉,诉说“故事”

  过渡:我们转眼间找到了这么多故事,可见同学们真是爱读书、会读书,我们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具体、更精彩呢?

  1、引导明确叙述要求

  (1)把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完整。

  (2)叙述人物时,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要有合理的想象。

  2、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3、推选优秀者在班内讲自己选取的故事。

  教师引导点评(侧重于是否完整、有顺序、重点突出、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设计简析:这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因此让学生同桌互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秀者则给同学们做好了示范。这一环节完成了由易到难的巧妙过渡。)

  四、再现情境,感受“故事”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精彩的故事,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场故事——课本剧《完璧归赵》。看后我们来交流感受,可以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也可以谈收获。

  1、学生表演,其余同学观看。(也可以采取不表演而直接出示《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一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写作要求:可以侧重于语文书里故事的记叙,也可以写自己读故事的收获。)

  说明:再现情境,感受“故事”这一环节,如果课上时间不允许,也可以放在课前表演,或者在上这一课时,有意安排这一拓展环节,总之教师根据情况调整,然后在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剧《完璧归赵》,交流感受,可以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也可以谈收获。

  (设计简析:赞科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现场观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进一步明确本次的写作要求,而且使他们对语文中的故事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流程二:下笔成文

  五、点拨思路,编写“故事”

  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现在就开始写一写你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也可以再次寻找所需要的材料阅读连接,充实内容,要有合理的想象。

  可以结合刚才所说的,先用几句简单的话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构思。然后,快速成文,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跳过去,以免影响全文的构思。有问题的同学可举手示意,小声交流,请大家动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简析: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作了写作方法的精要指导,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流程三:作后评改

  六、修改习作,充实“故事”

  1.自我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就修改了二十多次。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作文,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然后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从字词句三方面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再读时,注意考虑是否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完整了,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在通读中发现了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2.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点评时围绕“写事的文章是否做到了按一定顺序写、重点突出、情节完整,写人的文章是否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否想象合理等。”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刚才评改这位同学习作的过程中,你一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再一次出声的读自己的习作,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习作,并在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这一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习作修改,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同学的习作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七、结集成册,分享“故事”

  以《“故事”里的“故事”》《慧眼识“故事”》《书中自有千古事》等书名将故事分类汇编,结集成册,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设计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轻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写完后就没了下文,学生会很失落,会认为习作是为了写而写,那么课后的拓展、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集成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习作,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习作批改】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信心是最强的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每次批改后,教师还应在最快的时间内组织评价,进行交流,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待学生的多次修改后的习作,教师应以淘金的眼光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本次习作,批改时只需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写人物时要做到形象鲜明,写事时要做到情节生动完整,二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切忌大篇幅照抄历史背景。写启示的文章,则注重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情节,而应注重感受和启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媒体: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

  三,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 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 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板书:花)

  2、 问:你知道些什么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 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 请学生读1、2两段。

  4、 评议。

  5、 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 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 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3、 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4、 交流自己的收获。

  5、 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找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13 花钟

  湿度

  温度 花钟 光照

  昆虫活动

  教学反思: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金秋十月,桂花开了,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下了一场桂花雨

  (齐读课题)

  二、桂花香

  1、课文第一句话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呢?(姿态、香味)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找一找我喜欢桂花的原因

  ⑴桂花树不像……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①从这句体会到什么?(香;姿态笨笨拙拙)

  笨笨拙拙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喜欢笨笨拙拙的桂花呢?(谦虚,内敛,不张扬)

  开花季节……藏花枝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板书:笨笨拙拙藏花枝

  ⑵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

  ①齐读②桂花香,香到什么程度?课文中有2个词语你能找一找吗(香飘十里)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评价:香了,可是不够远

  谁来读,香味能飘得更远些吗?

  从香飘十里能体会到?香,飘得很远,非常浓,老师给你个词语:浓浓烈烈

  ③还从哪个词也让你感受到了浓浓的桂花香?

  浸,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

  打开窗户,桂花香扑鼻而来;关上窗户,再闻闻还是桂花香扑鼻,桂花

  香无处不在,无处不存,这就是浸

  桂花的香味是如此的浓郁(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用板书,除了喜欢(笨笨拙拙藏花枝,浓浓烈烈香十里)更重要的是喜欢?

  (作者喜欢摇桂花,从中感受到乐趣。)板书:摇桂花

  三、感受摇花乐。

  1、品读感悟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课文第三节就是写的摇桂花,自己读读课文第三小节,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哪些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是很快乐的?

  A、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那些词体会到乐的?

  ⑴老是缠着:天天缠,催

  你缠妈妈是怎么缠的?

  (撒娇;动作:拉着妈妈的衣袖左右晃)读出撒娇→(读不好再指读)

  ⑵老是指的是怎样的缠?

  今天我问妈妈:“……”,妈妈说:“还早呢”,第二天我又问缠着妈妈问“……”妈妈说:“没开足,摇不下来的”5天10天过去了见妈妈还是没有动静,我又缠着妈妈问:“……”今天缠,明天缠,每天都缠,这就是(老是缠着)

  我仅仅是在问母亲吗?是啊,我这是在催妈妈呢,所以要带点催的语气,

  引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B、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读

  想一想: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乐的?怎么体会到的?(生说)

  连续的帮着忙得不亦乐乎(喜欢做的事情才去忙,再忙也是快乐的)

  ⑵使劲:用尽全身的力气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多叫几个同学)

  前面我怎么缠母亲,母亲都不答应,现在母亲吩咐人提前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的快乐

  ⑶不亦乐乎,真是:“儿童解得摇花乐”

  C、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句写出了桂花什么特点?(多、密、)

  从哪感受到多、密?(纷纷、满头满身)

  满头满身→生解释

  ⑴桂花雨纷纷落下来,落在了我的(头顶)(我的肩上)(脖子里)(嘴角)

  这就是落得(满头满身)还有哪个词也写出了?

  桂花纷纷落下时多而密所以作者由衷的赞叹就像下了阵阵“桂花雨”

  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桂花的.多和密

  ⑵此时你用舌头舔一舔落在身上的桂花,满嘴的(桂花香),鼻子闻一闻,满鼻子的(桂花香),乐不乐?(乐)

  让我们一起分享这快乐,桂花纷纷落下来……

  你们这是在说,文中的词是“喊”喊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呀?(语速快)

  范读→齐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甜甜的桂花雨

  三、㈠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乐的,是件大事,对于母亲来说也是件大事?读一读这一小节描写母亲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⑴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①学生体会

  ②为什么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就要提前摇桂花?因为桂花成熟时就应当……被风雨吹打过的桂花香味会差多了。

  ③以前老缠着母亲摇桂花,可是就是母亲不答应,现在却(一看……)母亲很着急,

  ⑵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体会到了什么?

  ①母亲对桂花有着怎样的感情?看得很重,很圣洁(母亲对待摇桂花很慎重很虔诚,对待摇下来的桂花更是倍加珍惜。)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㈡摇桂花对母亲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乐事,对父亲同样是件乐事

  默读描写父亲的句子,从哪个词体会到父亲的“乐”?(诗兴发了,口占一绝)

  快乐的父亲,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一起读读这首诗。

  3、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这这是细细香风淡淡烟)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⑵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理解哪一句就讲哪一句)

  看来“竞收桂子庆丰年”这一句有点难度了,它的意思就是课文中的第四小节,我们一起来读读

  ㈢母亲把桂花分给了全村的人做成了桂花糕、桂花卤,也乐了全村的人

  桂花那香气扑鼻的香味,香了(我的童年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父亲的诗意全村人的心)

  四、品读感悟思乡情。

  童年的摇花乐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长大后虽然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但是我仍忘不了那浓浓的桂花香,在异地他乡我把桂花带给母亲时,母亲却说……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板书:又见桂花

  ⑴出示母亲的话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⑵再读一遍,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为什么说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桂花香?(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思乡)→从哪里体会?(常常、家乡旧宅院)

  总结:在母亲眼中,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秀不过家乡的小山),他乡的(水再甜),(甜不过家乡的井水)。

  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母亲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家乡,爱家乡的人)。所以每当我把外地的桂花带给母亲时,母亲却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⑶母亲是一次两次说这句话的吗?(常常),常常这样说就是常常想念家乡

  带上你的理解,把母亲的话再读一遍

  在母亲的教育、影响下,当我再见桂花时,我也常常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我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其实就是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板书:思故里

  此时此刻作者爱摇桂花,更是爱自己的(家乡)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了桂花:苯苯拙拙藏花枝

  浓浓烈烈香十里

  阵阵花雨乐村子

  更体会到:

  又见桂花思故里

  思乡是作者永恒的主体,作者琦君写过很多思乡的文章,课后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读后对这篇文章会有更深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17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1-10

小学语文备课教学设计12-2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7-21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2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设计12-2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1-26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14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07-26

小学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