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0 13:20: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创设情境,发展语言——浅谈《四季》说课设计。”《四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用诗歌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了四季的特点。

  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课件)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抓住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感受、欣赏、创作四季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件)这节课,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课件)课堂上注重语言训练,通过朗读、背诵和说话,实现语感积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铺设阶梯,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自然,搜集信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总之,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谊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心灵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说学法

  那么,究竟如何有效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呢?我认为(课件)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用“读—说—创—赏—画”

  (课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领悟课文主要内容,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过渡:为了实现我以上的教学设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2)个性朗读

  1、读有示范,激发兴趣

  过渡:在第一环节,我以“读”贯穿始终。(课件2)《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提出: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四季》整首诗句式相似,反复出现,有着鲜明的语言特点,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韵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我加强自身的范读。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冬天雪地里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小雪人。我指着小雪人,亲切地说:“小朋友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你们看,冬姑娘把小雪人带来了。”此时小雪人那顽皮可爱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接着我笑着说:“老师可喜欢他了!让我来读读他的话。”

  (课件)于是我便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在我朗读的过程中,我可能发现有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在底下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调皮的还可能学着雪人神气地挺起小肚子……于是我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放手让他们自由练读这一段。我走到学生中给予适当指导,努力保护他们的各种读书表现,积极引导学生读出雪人的顽皮、可爱。在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读完后,我又说:“刚才你们个个都把小雪人说的话读了几遍,有的还边读边表演呢!现在让大家来听听你是怎么读的,好吗?”紧接着通过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孩子们感悟雪人的可爱,充满对小雪人的喜爱和向往。也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读出变化,突出个性。

  过渡:“读”能让孩子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但它更是一种学生的个性行为。(课件)因而我趁着学生这片兴趣盎然的读书气氛,再次通过多媒体,把他们带入充满生机的其他三个季节的景色中。(课件)并且提示学生:“这三个季节的景色也很美,你们也想读读吗?”有了前一段的读书体验,此时孩子们更是跃跃欲试。接着我向他们提出了朗读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两遍,然后在小组内读给小伙伴听,还可以下位找和自己读相同段落的同学一起读。在孩子们读书过程中,我鼓励他们相互读,相互评,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合作学习。然后在集体交流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草芽、荷叶、稻穗所代表的三个季节景色的不同,应当选择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我在指导春天这一节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小朋友,你们看,春天来了,小草长出尖尖的嫩芽。他多高兴呀!正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鸟呢!谁来读读他的话?”通过指名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突出春天万物苏醒,生机盎然的特点。同样,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把荷叶、稻穗的语气和表情学得惟妙惟肖。并且学生在津津乐道的读书声中,已经不知不觉把诗句背诵下来了。这样的读背训练使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积累和扩展丰富的方法。而且课堂上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二)巧设语境,创造说话

  1、再现情景,自由练说

  过渡:语文学习落实了“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为了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我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自然中四季的绚丽多彩的画面。(课件)并且激发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四季美吗?大自然可神奇了。细心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们,平常你还注意观察过四季的哪些特点?此时在声、乐、图中,唤起了学生对四季的真实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描述四季的其它特点。

  2、积累句式,引导创编。

  (课件)过渡:当孩子们娓娓道来时,我望着他们说:“你们说得可真好!但小作者更能干,他只用几句话就把四个季节的景色写得这么生动。/soft/我相信你们更能干,也能当个出色的小诗人。(课件)老师也想呢!让我先来试试。”紧接着我给学生示范:(课件)桃花红红,他对小河说:“我是春天。”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大胆的尝试创编。并且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说,而且要抓住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像插上了翅膀,一个个“小诗人”就诞生了。有的可能说:(课件)树叶黄黄,他对大雁说:“我就是秋天。”有的说:柳条长长,他对大地说:“我是春天。”……虽然是模仿,但仿中会变,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想象能力,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课标”之中所提出的: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欣赏画面,丰富积累

  过渡:“在以上一系列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四季的词句、儿歌、古诗、图片等展示出来。于是,有的孩子把生活中常用的词语一一讲出来;有的把家长教他们读的古诗背了出来;有的甚至将自己外出旅游时的照片拿出来向别人介绍。这时我也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课件)让学生进一步鉴赏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并且教学生认一些好词佳句,(课件)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

  (四)想象绘画、拓展延伸

  过渡:“在多次的语言训练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课堂接近尾声之际,我抓住孩子爱美、爱画的心理,鼓励学生拿笔当画家:“小朋友们一个个真是了不起!都可以成为“小诗人”了!那么我们赶快把自己想象的这么美的画面给留住,用手中的水彩笔画出来吧!

  学生个个动手选择一个季节开始做画。在孩子们的笔下,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极富想象性和创意性。然后鼓励孩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他人介绍。再相互评价,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给每位学生以激励。(课件)

  五、说课总结

  老师们,综上所述,本课教学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有效的教法和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地环境中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大胆地创、尽情地画,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张扬个性的课程价值。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 说教材

  《沉和浮》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课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四、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五、说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

  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2、学生用:

  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

  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

  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

  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六、说教学流程

  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

  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实验:

  ①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②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

  ③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出示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进行实验观察:

  ①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

  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将学生带入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第三组实验材料发给各组进行验证活动,汇报交流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是因为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一放:是指放手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来探究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时间,学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奥秘;一收是指: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将用过的实验材料收回来,重新发给另一组实验材料,防止用过的材料干扰下一个环节的研究效果这一放一收的组织形式,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和热情,又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有趣的科学探究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拓展

  按照教材达到的认知水平,到了本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会发现学生仍然说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学生的原有认知没有得到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个环节帮助孩子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物质本身。

  出示一个马铃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与整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这些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吗?如果没有关系,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或许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着急,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外继续研究,当他们学习第七课看到大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同时沉,而在盐水中同时浮时,就会明白的。)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的生活。公交车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大部分幼儿有过乘坐经历。我们也经常看到公交车上有很多危险或不文明行为,有必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提高文明意识。同时正逢今年我们昆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行动中去。幼儿园纲要也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以此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中班社会活动《送娃娃》。)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分析,我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乘公共汽车的基本规则,增强文明意识。

  2.通过扮演角色、结伴游戏,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在:了解乘公共汽车的基本规则)

  二、活动准备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内容,达到活动目标,我从物质、经验两方面做了准备:

  1.物质准备:公共汽车模型一个;斑马线、红绿灯场景;《乘公共汽车》课件;幼儿操作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认识过斑马线、红绿灯

  (精心准备的物质材料为幼儿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提前的知识铺垫能使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三、活动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活动过程,共有三个环节:

  (一)自主协商,分配角色?——选选、演演,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情境游戏),了解规则??——(玩玩、说说,感知乘坐公交车的规则)

  (三)(总结提升),(拓展思维)——听听、念念,。感受遵守规则的快乐。

  第一环节,自主协商,分配角色

  (1)首先让幼儿在门口集合,引导语:小朋友们,平时你们是怎么来幼儿园的?,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2)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做爸爸妈妈,乘公共汽车送娃娃上幼儿园。(请幼儿两两找朋友商量决定角色,谁做爸爸、妈妈,谁做宝宝)幼儿对自己来园的方式都比较熟悉,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而让幼儿自主选择伙伴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情景表演(情境游戏),了解规则。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让幼儿了解上车前的规则,在车上的规则以及车上的文明美德,因此,我分了三个部分来进行教学:(以上车、坐车、下车为情节贯穿,重点通过三个小游戏来达成目标。)

  第一部分是排队上车,(体验上车的规则)。事先将汽车模型放好。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们有没有坐过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是什么样的?(重点了解有两个门:前门和后门)为什么要有两个门?乘坐公共汽车应该遵守什么?(规则)请幼儿手拉手排成两列纵队上车。

  (2)师模仿售票员,引导幼儿依次从前门上车,找座位坐好。引导语:各位乘客请注意,请从前门上车,上车请排队,上车后请找座位坐好、坐稳,请照顾好您的孩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幼儿了解上公交车前的一些规则,再让幼儿排队上车,(亲身体验排队上车的规则。教师模仿售票员的口吻,使游戏的情境性更强

  第二部分是(观察判断),讨论(了解)在公共汽车上应遵守的规则。

  (1)语言引导:我们在公共汽车上应该遵守什么规则,注意些什么?请幼儿自由讨论,再请个别幼儿说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已有经验上自主讲述,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有话可说。

  (2)观看《乘公共汽车》课件,幼儿判断对错。依次播放多媒体。通过播放对比镜头,引导幼儿更强烈的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3)教师小结:乘坐公共汽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依次排队,不要拥挤;坐车时不要把手、头伸到车窗外面以免发生危险;不能在车上大声说话和乱扔垃圾、吃东西,一定要遵守规则,才能保证安全。

  (4)幼儿操作。从椅子下拿出小卡片,选出正确的乘公共汽车的规则图,贴在自己的身上。“家长”和“孩子”互相检查。通过幼儿操作小卡片这一小环节,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公交车的一些文明规则。

  第三部分是情景表演:让座,引申对他人的关爱。

  (1)中途上来一位老奶奶,(请一名老师扮演)考验有没有幼儿给老奶奶让座。

  (2)讨论在公共汽车上,应该给什么样的人让座。(给老人、孕妇、残疾人、抱小孩的人)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大胆讲述。

  (3)汽车到站了,引导幼儿从后门下车,不拥挤,“家长”拉着”“孩子”,依次下车。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一些车上的文明现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更应是从小就培养起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细节,把车上可能发生的现象都考虑的十分周全,并在这一情景表演中把上一环节中说到应遵循的规则都一一进行表演巩固。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借用售票员的口吻与幼儿进行间接交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环节(总结提升,拓展思维。)

  (1)出示“斑马线”、“红绿灯”。过马路该走哪里?(斑马线)还要看清什么?(红绿灯)

  (2)带领幼儿边走边念儿歌:(今天我们真开心,公共汽车一起乘,遵守规则讲文明,人人都把我来夸!)(老师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总结本次活动,有助于幼儿加深印象)。

  (3)(引导感受:)幼儿园到了,今天爸爸妈妈乘公共汽车送宝宝上幼儿园,你们开心吗?因为我们都遵守了乘公共汽车的规则、过马路的规则,所以没有发生危险情况。小朋友们在幼儿园也要遵守各项规则,这样我们才会更安全、更开心。

  (4)“家长”和“孩子”再见,引导“孩子”提醒“家长”上班路上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从应遵守公共汽车上的规则拉回到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应遵守的规则,迁移了经验,(拓展了思维)也使活动具有完整性。

  四、教学方法

  下面我来说一下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1.形象逼真的情景法(情境法):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采用的大型教具就是一个自制的公共汽车头的模型,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这个大模型中进行讨论、讲述、操作等等,也因为教师创设的这个情景(场景),使幼儿(身临其境),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轻松互动的游戏法: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活动正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幼儿始终扮演着“家长”、“孩子”的角色,老师始终是售票员,使幼儿充分融入情节,)因此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一直都是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帮助幼儿总结和提升,促进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

说课稿 篇4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得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现象这一过程。

  4、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 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糖含在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会慢慢的化了。

  师:如果把糖和食盐放到水又会发生什么呢?(揭示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食盐)

  生:是食盐。

  师:那你们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教师做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1、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

  2、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做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作业:写实验报告单

  板书设计:

  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变化的比较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说课稿 篇5

  一、分析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想办法验证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为以后了解更多化学变化的现象和本质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由“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三部分组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的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科学知识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观察、阐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二、处理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完善了实验材料——将玻璃杯换成了集气瓶,生活中的玻璃杯太大太长了

  2、注意了实验的公平性。当学生讲到按比例来取小苏打和白醋时,我特意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取一勺白醋,接着请他帮我们再取一勺小苏打。通过一个学生演示,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自主去发现要取一平勺小苏打才能公平,他们还想到用牙签来帮助操作。通过学生的上台演示,集中了学生的智慧,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很好的渗透了科学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3、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探究,教师只是引导者、指导者。本来打算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玻璃片”:怎样才能让瓶中的物质不出来,也不让瓶外的物质进去呢?没想到学生由可能会产生气泡这一猜想就想到要选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足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进入角色了,真正做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正好配合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

  另外,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因而也是训练提高朗读和说话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课文通过对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进一步学习总分结构的句群,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读出句子的语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学生自评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注:重点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难点

  1判断总分关系句群中的中心句。

  2能在课文学习中准确地把握珊瑚、鱼、海龟等海洋生物的特点。

  2能够围绕总起句,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将鱼的特点说具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读法及抓住中心词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总分结构的句群和段落。

  2在新创设的情境练习中,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借助多媒体演示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愉快积极地投入以欣赏、朗读、感悟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景入情地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水平决定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儿童容易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如五光十色、交错、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等词语学生只需看一看电脑图象,就能充分感受而不需要徒劳多余的讲解。本文作者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物产丰富,运用总分结构把多种海洋生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而进一步巩固、掌握这种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段落学生较难找到中心词即生物的特点,当然也就发现不了中心句。文中写鱼那一段在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把“一群群鱼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作为本段的中心句。于是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通过图象演示,问学生西沙群岛的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面对画面上种类繁多的鱼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把握本段的中心句,进而掌握总分段落的基本模式,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打好基础。

  除了运用多媒体,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吸引学生留连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哪怕是提个要求。在这一堂课上,“请某某同学读课文第几小节”换成了“请某某同学带着我们穿上潜水衣,尽情地潜入神秘奇幻的海底世界畅游一番。”“请一个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这幅画面”换成了“谁愿意跟着老师再去一趟海底世界,与那些可爱的海洋动物作伴?”在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双重体验中激发求知兴趣和欲望,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2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并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阅读技能。本课写到西沙群岛四个地方,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重点学习一段,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填表,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3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学习海底和海滩两部分时,针对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屏幕上显示各种各样的鱼和贝壳,我要求学生按所给的总分句式把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说具体,这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提高运用语言、运用写作的技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4朗读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且读有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齐声朗读、自读或男女声互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引读是本堂课上使用最多的方式。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引读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同时避免一问一答式,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运用时,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引读内容。如体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时,我两次运用引读法,前一次我读第一句学生读其余部分,帮助学生体会总分段落结构。后一次我除了读第一句,还将“各种海鸟、鸟蛋、鸟粪”这些词特地提到前面来读,为的是提醒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是从鸟多、鸟蛋多和鸟粪多三方面表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精品】说课稿汇编6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2.【精品】说课稿汇编9篇

3.【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

4.【精品】说课稿汇编八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7.【精品】说课稿五篇

8.【精品】说课稿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