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21 13:38: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设计的思路:

  1、 关于教材

  《数字与编码》是新课程第十册数学广角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这一知识点学生是已经知道的,而数还可以用来编码,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大熟悉的,本节课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实际的调查、分析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感知信息数字化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初步形成数字符号性的认识,培养对应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一些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重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尝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教学难点:编号时要注意简洁明了和科学性

  3、 关于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介绍邮政编码,在这里我是想让学生初步感悟一一对应思想。从这一目的出发,我是这样安排的: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又相对比较简单的邮政编码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信片上的两个不同编码,在区分中明白为什么这两个编码会不同,初步理解同一个地方邮政编码就相同,又通过询问同一个地方会不会有两个编码,暗示一个地方只有一个编码与它相对应,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接着让学生比较、观察老师提供的一些邮政编码,在对比中理解各个数字的含义。当学生发现了一些数字相同时,再次询问会不会两个不同的地方而邮政编码是一样的?再次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在看到了数字编码在邮政编码中的运用后,能举一反三,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隐含数学生活化的思想。所以我就让学生根据课前调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编码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也从中感悟到信息数字化的快捷、简单和科学性。

  第三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中的一一对应。根据前一环节,我就顺着学生说到的身份证,揭开了探究身份证号码秘密的篇章。在本环节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先是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号码放在小家庭中一起交流,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等方法,去探索里面所隐藏着的秘密,并把各自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小家庭意见;接着以小家庭为单位,发表刚刚探究的成果,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使学生明白各个数字的不同含义,以及15位与18位的不同,理解为什么要升位;再就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编写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给自己也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在编写中进一步体会数字化的简洁、科学性,也再次感悟了一一对应重要思想。而最后一句这些信息既然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为什么要选择数字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再次深深体会信息数字化的简洁性,真正体现学为所用。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拓展运用,是想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感悟编码的科学性。正好结合我们学校还没有学生证这一真实情况,让学生帮助想想,如果我们学校要个每位学生做一张学生证,而在上面又要有一个学生证号,你觉得在这个号码中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比较好。在学生自己编写、一起交流的过程中,科学性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问题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4:对于确定的角,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的终边过点,求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求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简述板书设计。

  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o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数学说课稿 篇3

  说课稿

  一、教材设计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数学第三单元约数和倍数第三小节的整理和复习。

  2、教材设计

  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的知识,为今后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因此在学完第三小节后,设计这样一节复习课,目的是查漏补缺,促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针对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复习时进行横向练习,让学生综合把握,沟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习题的设计做到综合性、发展性和趣味性,通过让学生整理这些概念,把这部分知识连成线、串成网,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此外,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样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二、目标设计

  目标教学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机制,评价的目标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本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第一、要注重对达标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的操作过程、合作交流过程、情感、态度及思维的发展过程等。例如:填空题的(6)小题 24□ 要使这个数能被2整除,在方格里填上适当的数字,并说明理由。

  要使这个数能被3整除,方格里可填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可能会出现①方格里填几能被5整除?②方格里填几能被2、3同时整除?③方格里填几能同时被2、5整除?④方格里填几能同时被3、5整除?⑤方格里填几能被2、3、5整除

  又如:找出与众不同数的第(5)题7、14、21、25、49

  这组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还能提?可能会出现①谁不是7的倍数?②谁没有约数7?③谁有约数7?④谁是7的倍数?⑤谁能被7整除?⑥7能整除谁?通过这些练习,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和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二、评价方式多元化,在整理知识时,采用小组互评的形式,通过小组互评,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在整节课的复习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还运用了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进行评价。第三、注重对达标指标体系的评价,主要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开展评价,例如检测题中的破译密码

  李老师给家里的电话设置了密码,你愿意当个小情报员,把密码给破译了吗?

  ABCDEFG

  A→3的倍数

  B→最小的合数的2倍

  C→是合数,全部的质因数有2个,一个是2,一个是3

  D→比10以内最大的奇数少6

  E→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F→是最小的偶数

  G→比最小的质数多1

  通过练习,评价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寓于生活,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处处有评价,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既有过程评价,又有结果评价,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说教法

  目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措施与目标的对应性,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这是达标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因此,本节课我在教法上1、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2、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努力体现双自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对概念进行整理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整理。5、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做开放题时充分让学生去讨论,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6、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7、重视目标评价方式多元化,在师生互评的基础上,还有小组互评、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说学法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将终生受用不尽”古人以其精僻的语言提示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时代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推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准确地把握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本课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you do, you learn)。” 吴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裨益。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习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 、1/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习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

  “做数学”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十二组,每组4—5人,按异质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这堂课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是一种较好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醒学生重视等比与等差数列的对比。

  四、说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

  1、复习提问:(2分钟)

  (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怎样?

  目的: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12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问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每隔一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后有几个细胞?问2、课本第109页的典故由同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教师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其填充过程,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引出定义,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欲望。

  3、创设问题(28分钟)

  第一层次:(6分钟)

  判断下列数列哪些是等比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① 1, 2, 4, 8, …,263

  ② 20xx , 20xx×1.1, 20xx×1.12,…, 20xx×1.19

  ③ -1, -2, -4, -8,

  ④ …

  ⑤ -1, -1, -1, -1,…

  ⑥ 1, 0, 1, 0,…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层次:(6分钟)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公比是-2,问这个数列的第几项的值为-80?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学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逆性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定性思维顽疾。

  第三层次:(16分钟)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9,第5项为81,求它的首项和公比?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公比的取值情况。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首项和第4项?

  目的:总领以上三层次全部知识,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结:(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怎样?其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等比数列应注意哪些问题?(an≠0、q≠0)

  5、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P60:l、(2) (4)

  6、板书设计

  §2.4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 演练1、2、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课堂小结

  实例剖析 例1 作业布置

【【推荐】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2.【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6.【推荐】说课稿合集十篇

7.【推荐】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8篇

8.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上一篇:生物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